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为何学而不问?
在笔者看来,学问的关键在于问,学问之道就是学习如何问。善学“问”得学问,不学“问”没学问。只有不断地思考研究,我们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问题转化为内在探究的动力。问题是新的发现、新的创见、新的发明的起点,也是新的学问、新的认识、新的思想的源头。问题常常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卷入探究之中,如不解开这个谜,我们就会为之坐立不安,为之入迷。读书学习能深入持久,能探得其中真味的,一定是善于、勇于质疑问难者。那么,为什么学生学而不问呢?原因纷繁复杂,从文化传统到知识观、学习观再到具体的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都需深刻检讨。本文侧重从课堂学习角度来作些分析。一、提问的质量及方式存在着问题一般而言,一节课大多是由“问题——对话——引导”为主要环节来推进教学的。问题引领着师生精神生活的高度,决定着他们智力探索的深度,同时也影响了他们追求相关知识的广度。甚至可以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因心脏的搏动,思维才如同血液般运动,整个课堂才变得灵活生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提出的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问题的重要性,才会有不少研究者在课堂观察时细细罗列,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分析问题是事实性的还是思维性的,是封闭性的还是开放性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教授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把问题解决情景分为五级(如右图)。对此,王元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玩的是第二级,最多是第三级(极少见)。至于第四级、第五级那是没有的,那样我们斥之为“放羊”,是要受到严厉管制的,但这恰是琼·梅克教授的问题体系所看重的,是施行非主导、纯对话教学所必需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停留于“复制型教学”“记忆型教学”“操作型教学”层面,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来看,当前教师的提问基本属于“知识、理解”这一类型,“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类少之又少。简单地说,知识型的问题多,方法型、思维型的问题少;封闭型的问题多,开放型的问题少;再现型的问题多,创造型的问题少……教师没有给学生学“问”与提问的良好范本,学生对此也就知之不深,解之不透了。此外,课堂问题的智慧含量显得比较低,缺乏真实的、智慧挑战性的问题。任何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答案对学生的思维都是没有助益的,反而大有毒害。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受精神生活与智力生活的快乐,必须精心设计适度的问题。适当思维强度的问题就如同适当的体育运动,经过一番锻炼,感觉浑身舒坦,神清气爽。这种智慧含量就在于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极而言之,教育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善于让学生在智力生活中感受到困难,并有意愿去克服困难。学生的自信心、生命的尊严,是和他们的思想紧紧联在一起的。然而,留心观察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教学中充斥着一眼便可望穿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觉得索然乏味,没有丝毫的思维挑战,没有丝毫的智慧碰撞,没有丝毫的思想搏斗。久而久之,他们对问题、对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感觉与理解。如上古诗词时,我们常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描写了怎样的形象”……这些问题,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就可轻易理解。如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一”还原成“万”呢?有位教师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问:“‘江南好’好在哪里?‘风景旧曾谙’的江南有哪些风景?我们可以联系学过的古诗词来补充。”学生开始沉静下来,不少学生若有所悟,有些口中喃喃低语,有些则低头开始写了。交流的时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万紫千红总是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问题的提出便是在新知与旧知间搭了一座桥,让学生思维火花为之绽放。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数量、序列、答案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学“问”之道。笔者曾对一些课堂中的提问进行长期观察,发现乱象丛生,如顾此失彼,缺乏整体;零敲碎打,缺乏逻辑;杂乱无章,缺乏智性;学生被动,缺乏主体等。教学中的互动一般来说,都是基于问题的对话,所以,通过对课堂中问题的多少、先后、难易等的考察,可以探察到课堂互动的内在精神,领悟到学生问题缺失的根源所在。二、应答的方式存在问题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机会极少。教师总是将教学内容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有些教师有让学生提问的意识,但总体来说,显得过急、过快、过浅。如教师一上课就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围绕题目说一些未经思考的假问题,甚至常常是乱问一通。然后,教学中也是学生有问,教师有答。教师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回答直接指向于内容本身,几乎没有对学生问题的评价,更没有对学生思维的开启。其回答的方式简单粗糙,不论学生提什么问题,基本上是一问即答,一答即了。这种方式缺乏深刻的引导,也很难让学生体验到质疑问难、探索学问的困难与乐趣所在。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知识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修正和反驳,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也就是说,知识就是由一连串的问题联结而成的。问题停止之日,也就是知识死亡之时。联系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成人应对儿童提问的七级水平,来分析我们的课堂应答,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斯腾伯格认为,应答的七个应对级别由低到高,对儿童的激励和发展价值也越来越高。第一级是简单地回绝问题,这样的应答方式将直接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第二级是简单地重复问题,这样的回应属于敷衍,没有给儿童以有价值的信息。第三级是成人承认自己无知,这样的回答可以部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使他们更自信。第四级是鼓励儿童寻找资料。第五级是提供可能的解答。第六级是鼓励儿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是鼓励儿童在评估答案的基础上,对可能的答案一一加以验证,进一步探究其可能性。显而易见,大多数课堂的应答水平还在低层次徘徊。在斯腾伯格看来,第七个层级就是让学生讨论问题,寻求应对策略,同时把学生引向更高层次的提问。因为课堂应答没有真正从内在去关注、去培养问题的思维与品质,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就处于被忽视与被压抑状态。由此可见,我们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应答策略,以“爱真理,更爱问题”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不但学知识、学内容,而且学如何问。我们应倡导:教师要尊重问题,善于判断问题的价值,尤其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探触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与意义所在,并且引导学生生成更多样、更深刻、更精致的问题。学“问”的乐趣一方面在于经由冥思苦想之后的恍然大悟的收获,另一方面在于问中有问,问外有问,学“问”无止境,因“揭谜”而“入迷”。应答最好的方式是“以问答问,以问引问”,在学生心中播撒学“问”的种子。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观点,是说学校应该是思想的王国,真正的课堂学习,一定是一种让学生去质疑、分析、探寻、论证、思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应该是思想王国中的国王。“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在观察课堂时,我们要留心考量教师给学生留下多少思考时间,在这些时间中,学生是否在进行真实的思考。经过冥思苦想然后恍然大悟,是生命之花的灿然绽放,是思维之花的灿然绽放,它包蕴着学习的真正的内在的快乐。如果一个学生从未体验过思考的艰难与愉悦,那么,他就是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三、对书本与学生的态度存在着问题杜威提出,知识的记录,本是探索的结果和进一步探索的资源,人们不顾知识记录所处的这种地位,把它看做知识。人们的心灵,成为它先前战胜环境的战利品的俘虏;他们不把这些战利品作为战胜未知事物的武器,却用来固定知识、事实和真理的意义。其实,任何知识都只是人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个记号、一个逗号、一个省略号,然而,许多人把它误用为句号,将一个支点看做终点。余文森教授在一次省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中提出,最好每节课都要渗透质疑的环节。他认为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质疑和讨论。他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原因是教学整个以教师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自然就没有质疑,没有问题……把文本当做外在的东西,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没走进去。如果走进去并设身处地地想想,就会提出有价值的发人深思的问题。教师对文本不能以单一的视角、一元的观点来解读,而应以更开放、更多元的思维来解构与重构。否则,必然使学生的质疑意识与创新精神遭受窒息。尤其重要的是,教师也要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探寻与审视的意识,不能唯书是从,而应逐渐养成从读书走向问书的理念。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或许你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一路说个不停,你却无话可说。如果你这么想,你就是并不了解作为一个读者的义务,也并没有把握住自己的机会。作为读者,在默默倾听作者的同时,我们还在深深地沉思,接着我们有权利发言,也有义务发言。这是捍卫思想的权利,也是尊重作者的发言。但不少读者,因丧失了发言的意识,思想在沉默中死亡,沦为“因聋而哑”“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同时也丧失了作为读者的真正身份。真正的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看书,而且是与作者不断地内在对话,不断地发问。这期间,教师对待学生质疑文本及质疑教师自身观点的态度,应该是宽容鼓励而不是排斥打击。巴赫金认为:“世上还没有过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世界的开放性、文本的开放性,决定着提问与学“问”的意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不同的观点、另类的看法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尊重。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地按教师预定的轨迹分毫不爽地行进,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中断、有延伸、有突变……这是由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与生命性所规定的。对此,师生该作何种思考及如何行动呢?佐藤学先生谈道:当这些儿童的多种多样的学习经验(活动)同自己的教学目标(设想)不合拍时,教师不应动辄排斥。教师必须同每个儿童的“构思”“设想、假设”“困惑”“发现、发明”等耐心对话。这种教师与儿童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交流得以持之以恒地累积就是教学。在多方多向多种的话语交流中,如果不能真心实意地关照学生本身的“逻辑世界”,教室里的交往就不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一种心理安全与心灵自由的课堂文化,是学生学“问”的土壤、水分与阳光。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师生关系等,影响着课堂中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与深刻性。佐藤学提出:“首先看‘學’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一个×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學’字上部的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美好的气氛就是支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环境。如同罗杰斯提出的,“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尽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这种关系中,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这种关系中,能冒险地采取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地加以提高;总而言之,他能接近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所教学科的情感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家乡面貌新教案1 山东人民版
- 2024年大数据服务合同续签
- 2024年商铺买卖及后续经营权转让合同
- 2024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关于网络服务的协议
- 2024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合同
- 2024年学校厨师团队建设合同
- 2024年广告投放合同:某品牌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
- 2024年商业空间木地板施工合同
- 2024年国际食品出口许可合同
- 2023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 白蛋白临床不合理应用及其使用指征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复核申请表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M6U1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 心肌疾病-第九版内科学课件
- 《Python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 工作人员应对火灾现场应急处置卡
- 中医治疗疫病的优势与前景共31张课件
- 考研复习有机化学选择题400题(页尾附答案)
- 灌注桩桩头破除综合施工专题方案付
- 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