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她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万余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改编自黄文君的《她用绿色守护生命》)材料二: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改编自《北京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屠呦呦既注重实验室内的科研,也注重野外实地采集研究,从而辨清了半边莲与银柴胡的区别,防治了血吸虫病。B.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有效的抗疟新药,中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C.材料二引用医学典籍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凸显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现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D.《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既表现了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也反映了研究过程的艰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父亲的这一愿望成就了屠呦呦的事业。B.材料一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也暗示了屠呦呦高贵的精神品质,让人回味无穷。C.青蒿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虽屡屡被提及,但抗疟效果却并不突出,说明古人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D.单纯的温度升高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只要把生药中某些共存物质剔除,水渍绞汁的提取物抗疟药效就会稳定不变。3.简要梳理材料二中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的过程。(8分)4.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霍乱之乱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资料堆中徽微摇晃,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他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电话骤然响起。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于是,在学习流行病各论的时候,这几种传染病的章节是哗哗翻过去的。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其次,隔离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烈性传染病都要首先隔离传染源。”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成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闻达的八条处理方案,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教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霍乱病人肖志平居住在臭塘村,而村址不详。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油亮的齐膝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整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臭塘村原是一个地图上并不存在的村落,它位于工厂与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有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村里的女人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你们来消毒做什么?”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淋浴下作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检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去了医院。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从封锁区撒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便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嗞嗞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我”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有着清醒的认识,发人深思。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自此有望改善。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不过也容易受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限制。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骄傲自得的心情。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消灭鼠疫的情况,它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面消灭霍乱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7.小说三次写到闻达的鞋子,每次表达效果都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8.谈到创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作者“担忧”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3分)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侍坐章》中子路所言“千乘之国”是指实力强盛的大国。C.歃盟,即歃血为盟。古代立约结盟时,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心。D.国门,现在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而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3.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春宫怨杜荀鹤【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15.有人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诗》可以培养人的忠孝品德的两句是____,_____。(2)《念奴娇·过洞庭》中以“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诗人在广阔无边的洞庭湖中泛舟的潇洒悠闲。(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词人登高望远所见的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①?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以及百姓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报道呈增加趋势。临床上,是不是只要服用了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出现了肝损伤,就一定是中草药导致的?首先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复杂,临床医生在针对个体进行辨证施治给予中草药复方时,其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是复杂。其次,日常生活中用药时,②,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这种情况很难明确区分到底是哪类药物导致的肝毒性以及是否存在肝脏协同损伤作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些药物虽然是中药制剂,也以中药来命名,但这些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C银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③,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所致。17.下列句子中的“单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生活中,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人也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B.伯牙绝弦、管鲍分金、刎颈之交、金兰之好,同性之间友谊单纯而浓烈,无可厚非C.与性格开朗热情的人相比,那些不善于表达、比较老实单纯的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比较少。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学习。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①的崇拜心理,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叫做阁,其实并没有什么阁。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纸色已经发黑。香案上有一副锡制的香炉烛台。除此之外,②,显得空荡荡的。这文昌帝君司文运,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③。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米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这是一个小口宽肩,以竹篾为胎而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写着‘敬惜字纸’四个正楷黑字的红纸的扁篓子”,与原句相比,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5分)21.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表达效果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夏衍《包身工》)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C.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郭沫若《天上的街市》)D.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孙犁《荷花淀》)四、写作(60分)22.下面是振华中学高二、1班主题班会材料,班会将围绕“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偶像”展开主题研讨。(60分)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偶像。曾经一段时间,社会上崇尚明星。明星那光彩照人的形象,颇能引发青少年的膜拜,成为偶像。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社会各个领域几十年如一日投身祖国建设的人们,成为主流媒体和公众盛赞的榜样,成为时代楷模。“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赤子情怀深藏肺腑;“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张富清树立了一个坚守信仰的时代标杆;樊锦诗扎根大漠50余年,潜心石窟研究;王有德“治沙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袁隆平为了十几亿人吃饱肚子,耄耋之年还守望在田间……今天看来,英雄模范与平凡百姓本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靓丽的容貌,没有珠光宝气;有的却是赤诚报国的满头银发和几乎佝偻的身躯。可这些英雄模范真的是不平凡,他们都有耀眼的精神光芒。在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A(3分)2.B(3分)3.(8分)①通过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②深入研究胡椒的抗疟效果,排除胡椒;③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遭遇失败后,重翻古代医学典籍,发现新线索;④经过多次实验,终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4.(5分)①对科学的痴迷与执着: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②坚韧不拔的精神:工作环境差,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依然埋头中药研究。③实践能力强:常到野外采集样本,在实验室进行大量实验。④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四处走访老中医,系统整理历代医籍。⑤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临危受命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辨清了半边莲与银柴胡的区别”说法有误,原文是说“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可知应是分别解决半边莲和银柴胡它们自己的品种混乱问题,而不是辨析两者区别。故选A。2.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而让她投身医学研究的是“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C.“说明古人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等语句可知,是无法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并且古人已经找到正确的提取方法。D.“只要把……就……”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可知,不只是把某些共存物质剔除,还必须是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才不会因高温失去药效。故选B。3.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可知其先是整理出可供研究的一系列物种,由此可归纳出:通过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原文“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可知其锁定研究对象,并在其中排除胡椒,重点关注青蒿的转变过程,由此可归纳为:深入研究胡椒的抗疟效果,排除胡椒。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原文“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可知其用现代医学方法遇到了失败,由此“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找到了正确方法。由此可归纳为: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遭遇失败后,重翻古代医学典籍,发现新线索。根据材料二原文“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可知其并不是一次成功,而是经过了多次实验和尝试。而根据对研究成果的纲领性描述内容“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可归纳出:经过多次实验,终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开头“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可知,屠呦呦之所以踏足这一领域,是因为对医学科学事业的痴迷与执着,让她走上了这条道路。材料一中描述了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仍是埋头从事中药研究。材料二中写了屠呦呦在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等情况下,不气馁,坚持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这一艰难历程。这两部分内容都展现了屠呦呦坚韧不拔的精神。根据材料一原文“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以及材料二中所讲的多次实验,也可看出其实践能力强的品质。根据材料二原文“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以及最后触发她灵感的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看出她重视古籍、虚心求教。根据材料二原文“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中的临危受命,可知她对于祖国的医学事业具备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5.B(3分)6.C(3分)7.(6分)①第一次突出人物不休边幅、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②第二次写主人公自身价值受到重视,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③第三次突出主人公不注重一己得失、坚守自我的高贵品质。8.(4分)①专业教育存在缺陷,医疗人员缺乏专业培养,以致霍乱来临时慌乱不堪。②有关部门对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应有的医疗设备严重缺乏。③科学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医疗队进村遭遇抵抗,村民认为医疗队小题大做。④对专业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待遇。闻达临危受命,医疗队付出巨大努力消灭疫情后没有出现“期待的辉煌”。【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是错误的。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防疫工作的轻视。故选B。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项,“设备完善后骄傲自得的心情”是错误的。此时设备还未完善,人物的心情应是“激动兴奋”。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把握能力。第一次是“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资料堆中徽微摇晃,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鞋与脚不配套”说明人物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第二次是“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为何“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因为臭塘村发生霍乱,大家对这个病知之甚少,都不知如何是好,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可见这个细节是表现主人公自身价值受到重视,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第三次是“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嗞嗞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闻达和同事们成功阻止了疫情的爆发,但是群众不知道,“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是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并且“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便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而闻达并没有因此而闹情绪,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主人公不注意一己得失、坚守自我的品质。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文本创作意图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问作者的担忧包括哪些方面。根据“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于是,在学习流行病各论的时候,这几种传染病的章节是哗哗翻过去的”可以概括写出“专业教育存在缺陷,医疗人员缺乏专业培养,以致霍乱来临时慌乱不堪”。根据闻达的八条处理方案,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页纸,可以概括出“有关部门对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应有的医疗设备严重缺乏”。根据“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可概括出“科学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医疗队进村遭遇抵抗,村民认为医疗队小题大做”。根据“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便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可以概括出“对专业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待遇。闻达临危受命,医疗队付出巨大努力消灭疫情后没有出现‘期待的辉煌’”。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9.C(3分)10.B(3分)11.A(3分)12.(8分)(1)(如果)燕国不解救魏国,魏王就会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2)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牛,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13.(3分)①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②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侍坐章》中子路所言‘千乘之国’是指实力强盛的大国”错误。“千乘之国”是指中等国家。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折节”,改变平日的志向行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2)“爱”,吝惜,舍不得;“易”,交换,替换;“易之以羊”,状语后置句,拿羊去替换牛;“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由“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和“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分析可知,孟尝君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由“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可知,孟尝君晓以利害,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干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4.C(3分)15.(6分)①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②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以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是一脉相承的。③最后两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解析】14.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C项,“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分析错误,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不是表达“欢乐情景”。故选C。1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内容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总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2、表达方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本诗内容上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手法上以乐景衬哀情,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样的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使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一脉相承,写出了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但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最后两句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由颈联所写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迩”“鉴”“琼”“扁”“澄”“练”“翠”“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17.D(3分)18.(6分)①那么中草药到底是否具有毒性②往往存在中草药、西药联用情况③大家往往忽视这种情况【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是“单一”。A.形容人“简单纯真”。B.形容事情“简单,不复杂”。C.形容人“简单纯真”。D.形容“单一”。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可知,生活中对于中草药是否有毒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没毒,一种就是认为有毒。再根据问号,可填入“那么中草药到底是否具有毒性”。第二空,根据后文“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可知,前文列举的是中西医联合应用的情况,可填入“往往存在中草药、西药联用情况”。第三空,列举的是一些特殊情况,某些中药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C银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根据“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所致”可知,人们往往忽略了中药制剂中西药的毒性,所以可填入“大家往往忽视这种情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9.(3分)①非同寻常②一无所有③毕恭毕敬/顶礼膜拜20.(5分)①原句突出字纸篓的形状、材质和红纸贴条上的字。与语段的表意重点吻合,而改句落脚点在字纸篓这个物品本身,不能突出重点。②原句为连续短句,具有口语化特点,与语段的风格一致,节奏感强,整体更显和谐。21.D(3分)【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很突出,不同于一般的崇拜心理,所以应该用成语“非同寻常”。“非同寻常”,不同于平常。形容事情或人很突出,不同于一般。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应该用成语“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读书人对他十分恭敬有礼貌,崇拜到了极点,所以应该用成语“毕恭毕敬”,或者“顶礼膜拜”。“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有礼貌。“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突出字纸篓的形状、材质和红纸贴条上的字。与语段的表意重点吻合,而改句“这是一个小口宽肩,以竹篾为胎而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写着‘敬惜字纸’四个正楷黑字的红纸的扁篓子”落脚点在字纸篓这个物品本身,不能突出重点。原句“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为连续短句,具有口语化特点,与语段的风格一致,节秦感强,整体更显和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表达效果是表示强调,属于句子内部的停顿。ABC都是句子内部的停顿,表示强调;D.是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故选D。四、写作(60分)沉思慎取去追星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沉思慎取去追星》。君不见眼下周杰伦的粘贴画铺天盖地,君不见张那拉的明星卡爆满商场;君不见超级女声的专辑供不应求偶像崇拜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尤其是青少年,偶像崇拜愈演愈烈。然而在从偶像中充实自己,塑造自己的同时,要学会正确的选择偶像,有目的的去崇拜偶像。大凡为青少年所喜爱的,都是些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歌星、影星。诚然,他们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然而他们又像魔鬼一样令大多数青少年人为之魂牵梦绕。湖北省有一年轻青年,过分崇拜刘德华,因而放弃家中的老父老母,发誓今生今世一定亲眼见上刘德华一面。于是奔到刘德华的演唱会,天赐良机,她见到了刘德华。可追星的欲望仍不能得到满足,痴心使她不能自拔。其父气急败坏,在接她回家的时候跳楼自杀。而她仍然痴迷不悟,依旧进行着自己的计划。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学会有选择的崇拜偶像,要适时适度,适可而止。不要总是迷恋于别人的音容笑貌或宏伟事业而不能自拔,要学会鉴别,要将对别人的倾慕化作自己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动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要崇拜英雄,崇拜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据记载,大名人柏拉图有一位学生当时就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思想、精神好的生活习惯,都被学生引为己有。在想老师学习的生涯中,学生在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这位学生也成了一位像老师一样有名的人物。一直以来,我总是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崇拜周杰伦的人天下云集,而崇拜科学家的却寥寥无几,是周杰伦会唱歌吗?是周杰伦的鲜花与掌声如影随形吗?诚然,音乐是大家所喜欢的,而鲜花与掌声又是我们所渴望的。但是,很多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又何尝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