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高一政治寒假_第1页
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高一政治寒假_第2页
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高一政治寒假_第3页
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高一政治寒假_第4页
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高一政治寒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高一政治寒假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总体概括【摘要】2010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外需、惠民生保稳定等方面下功夫,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关键词】中山市经济发展现状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正文】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0年,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调结构、增后劲、促发展、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落实,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有力有效,质量效益逐步提升,人民群众实惠增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一)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为巩固经济企稳向好态势、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制定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促使经济保持回升向好趋势。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826亿元,增长13.5%,高出预期目标3.5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72384元,增长13.1%,高出预期目标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58.7:38.5。完成一产增加值50.5亿元,增长3.2%;二产增加值1073.6亿元,增长15.7%;三产增加值702.2亿元,增长11%。财税收入保持增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4亿元,增长26.2%,高出预期目标18.2个百分点。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加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调整为59.8:40.2。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3645元,增长16.0%;利润总额161.3亿元,增长4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9.6%,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6394吨标准煤,下降1.1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幅均完成年度预期目标。新开工项目质量提升,20个项目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二)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一是投资加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0.4亿元,增长21%,高出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二、三产投资分别增长22.4%和20.3%,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0.6%。31个项目纳入省重点计划,新增6个项目列入省第三批扩大内需项目,获用地指标1250亩,13个项目取得上级扶持资金4568万元,成功申报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1.77亿元。二是市场消费保持活跃,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扩内需政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1亿元,增长18.2%,高于预期目标4.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19.2%、34.8%,旅游业总收入125.2亿元,增长13.5%。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受食品、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3.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6%。三是对外贸易全面恢复,出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抢抓机遇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11.2亿美元,增长27.2%。其中,出口总值225.1亿美元,增长26.9%;进口总值86.1亿美元,增长27.9%。实际利用外资7.3亿美元,增长19.8%,企业在境外投资合作方面取得进展。组织参加香港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创新科技展、粤澳名优商品展销会、澳门国际环保论坛等大型会展。(五)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111.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5%。市职教园区等各项工程进展顺利,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总升学率达93.2%,居全省第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全市共建成292间农家书屋、文化室,所有镇区文化站达省特级标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中医院投入使用,博爱医院“三甲”创建工作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继续完善。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展览、亚运火炬中山站传递工作。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57元,增长9.8%,高于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3581元,增长10.5%,高于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1443.7亿元,增长18.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控制在3.5%以内。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企业职工月均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920元。城乡居民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833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330元,增长8.9%。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总参保668.7万人次,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285.2万张。全面开展城镇养老保险工作,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医保政策体系继续完善,提高了市、镇两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实现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方基冲廉租房小区二期交付使用,祈安苑保障房一期动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8300多户近2.3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715万元临时补助金。平安中山建设得到巩固,刑事案件破案率为66.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全市各类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9.4%、4%和6.5%。在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兄弟城市你追我赶势头迅猛,保位争先压力加大。二是工业增速明显回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27.4%逐月回落至20.8%;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10.3万元,远低于全省14.4万元的平均水平。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拥有自主技术、品牌的企业不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去年我市每百万人口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91件,仍低于珠三角2009年654件的平均水平。四是整体物价高位运行,能源、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维持升势,后期通胀压力较大。五是多元化矛盾协调难度加大,去年群众来访批数和人次分别增长48.2%和73%,群众诉求、社会矛盾增多。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在更长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全球金融和贸易环境逐步改善,为我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市扩大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珠三角《规划纲要》引领下,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重大产业基地规划布局、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将为我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国家和省出台一系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也为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各种保护主义抬头,国家货币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波动也将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还要看到,我市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形势紧迫,资源环境约束亟需缓解,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等现状相对突出,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加以解决。根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与“十二五”规划目标衔接,确定我市2011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方面,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经济结构优化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31.5%,研究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2%,城镇化率达86.6%。——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9%,社会保险总参保达688.7万人次,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7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改善资源环境方面,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减少至100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保持87.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88平方米。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山”这个核心,把握抓转型、促发展、优布局、强交通、惠民生的工作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大项目促大发展。全面推进“三个一百”战略,重点抓好100家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100家内资企业做强做大、引进100家优质企业(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土地、能源、排污等紧缺性生产指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临海装备制造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明阳风电产业基地、新光源产业基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引进北汽福田、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推动盛世游艇会、翠亨温泉旅游度假区、绿道?神溪体育休闲旅游、中山温泉旅游商贸、雨润农产品物流中心、普洛斯物流、保税物流中心二期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积极参加省组织的与央企、民企和世界500强的对接会,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中山。按照省“双转移”工作的部署,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风电设备、船舶制造、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以项目带动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新能源、新光源、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抓住技术与市场两个关键环节,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巩固提升传统产业,落实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强化研发设计、模式创新和品牌管理。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产业发展导向,落实对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资源消耗等指标量化管理。完善产业政策和体制环境,优化产业扶持资金使用,加大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发展空间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以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为目标,加快专业镇共性技术平台、金融服务体系、人才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及成果孵化、中试和转化基地建设,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创建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市。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法人,加大对企业融资担保的扶持。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加大省际和区域劳务合作力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围绕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新项目、引进一批大项目、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安排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79项,年度计划投资196.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6.7亿元,市属国有企业投资28.5亿元,央企及省属企业投资64亿元,民间投资及其它资金97.6亿元。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启动广佛江中珠城际轨道、南沙港铁路、西部沿海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珠西线三期、广珠中线二期、十水线(古镇-南头)、阜港公路、中顺快线等干线路网建设,年内完成福源路、新岐江公路、城桂路改造等项目。完善新能源汽车加气、充电站设施,推进中山黄圃和嘉明三期等热电联产电厂建设。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抓好项目立项审批、征地拆迁、资金筹措、进度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强项目储备和谋划布局。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推广BT、BOT等融资模式,健全市场融资机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约束机制、项目投资效益评估机制及项目责任追究问责机制,推行项目公示和后评价制度。激发民间投资热情,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金融服务、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文化旅游、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教育培训、社会福利事业等十大重点领域。(三)坚持稳外扩内,提升内外源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外贸稳定增长。推进外经贸战略转型,鼓励优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外资企业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品牌密集型转变,帮助非独立法人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为外商投资企业或民营企业。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吸引一批科技含量大、产业层次高、辐射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研发、营运中心等领域,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努力激活消费需求。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的比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居民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激发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活力,支持发展节庆消费、租赁消费、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绿色商品、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新兴消费。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城市配送等现代商贸模式,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轻轨站场商圈建设,规划培育各类特色商圈,丰富消费品种,优化消费环境。全力开拓内外市场。加强对企业开拓市场的服务,支持中山名牌名标产品做大做强。继续举办内销展会,强化本市与各地的经贸往来,扩大3.28招商会、灯博会、食洽会、绿博会等大型博览会的影响。鼓励企业建立国内营销网络,促进外向型企业扩大内销,建立内销跟踪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出口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引导企业利用各项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和原产地优惠贸易政策,扩大市场销路。加快发展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市建设。(四)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宜居中山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主城区首位度,统一主城区规划,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服务集聚发展功能和创新发展能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城市轨道前期研究,开展城际轨道、主城区公共交通、私家车分层分道立体换乘中心规划与建设,实现综合交通枢纽“零距离换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线网密度、站点覆盖率和出行分担率,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有效解决城区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加快兴中广场、人民医院公交枢纽站、金鹰广场等“三旧”改造项目,力争年内完成3万亩改造任务。推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坚持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强化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通过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实现管理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和推广清洁生产,建设新能源公共交通、低碳建筑等一批资源能源节约示范工程,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全市内河涌综合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三乡茅湾涌、五桂山红旗河整治、港口镇水环境整治等项目,启动三角福隆泵站、张家边泵站、民众三宝水利枢纽、长江水库扩容等项目。推进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一盘棋,启动雨污分流工程。加大重点污染源、严控废物和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加快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二期建设、启动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建设。完善省市绿道网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改造紫马岭东湖公园,启动建设田心森林公园。按照“一山一河一带一园”生态保育格局,加强五桂山绿核、沿河沿江绿色廊道、珠江口红树林湿地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落实第五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完善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加快社会管理改革,重点培育和发展民间智库、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社会组织,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范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和市镇财税分成体制。稳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适应转型的市镇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加快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推进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环保、污水、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管理一体化取得新突破。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规划,注重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村庄规划的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的多层次、可持续、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倡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股份合作形式集中流转土地。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农村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分离,推动农村“两委”主要职责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及维护社会稳定转变。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六)弘扬孙中山文化,加强文化名城建设。开展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依托孙中山故里和东部沿海区域资源,筹建新的战略平台,举办孙中山文化节、以“华侨与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等孙中山文化系列活动,建设以纪念伟人为主题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与孙中山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创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孙中山学术论坛品牌。加快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增强“慈善万人行”等特色文化品牌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完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学校优质化工程和名校带动战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稳步开展普通高中办学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生源结构,放大优质高中集群效应,着力提升高考升学中本科层次录取率。加快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园区,打造中山职教品牌。加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课程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中山德育模式。抓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培育动漫游戏游艺、文化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重点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我市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文化,鼓励有条件的镇区建设特色产业文化博物馆。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孙中山故里5A级国家旅游景区、国家级游戏游艺产业基地、古香林等文化产业载体,打造岐江夜游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艺创作基地覆盖面,鼓励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扶持推广城乡群众文化广场、周末文化沙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新图书馆、139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群)、漫画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福祉。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就业培训、信息咨询、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大嫂工作坊、社区工作坊、农业工作坊、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就业创业平台,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解决好重点人员、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城镇化带动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上升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司法、临时救助等为辅助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多渠道落实住房保障资金,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