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_第1页
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_第2页
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_第3页
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_第4页
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第2课的内容,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体会其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促进有效学习。余文森教授在谈到教学情境设置时,将其归纳为这样几个类型:一是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二是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三是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四是借助背景(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下面就以我执教的区级公开课——《新文化运动》为例,结合余教授所述几个类型,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一、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被真正理解与掌握,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三个特性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的。这里的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基本的落脚点。结合岳麓版必修Ⅲ第22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学生情况,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新文化人士思想上拯救中国的探索时,首先要复习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前先进的仁人志士是如何探索救国之路的: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都只局限在技术领域,探索失败;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制”,从技术进步到制度层面,但因没能彻底批判维护旧制度的旧思想,也失败了。有了这些探索的经历,有了相关的经验教训,也就有了新文化人士以新思想拯救中国的探索尝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有联系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虽很传统,但很实用,效果也很好。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听课后评价说:“陈老师有意识地把课题与专题模块联系起来,把探究的问题放在历史群里,这样建立了结构,让学生把历史学‘通’了,教学有了意义。”二、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力求做到,在学生的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可以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或背景内容,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理解包含的意义,明白深刻的道理。《新文化运动》一课讲到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实质是让新思想在北大有生长的空间,让旧思想也有生存的余地。为了说明“兼容并包”思想,我用投影展示了这样一幅图片——“北大讲坛上的教授”。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图片做了必要的说明:北大讲坛上的教授图中右边第二位为近代中国著名哲学家梁漱溟,他24岁时应校长蔡元培的邀请,登上北大讲坛。蔡元培当时读了他发表在《东方杂志》的一篇论文,就请他来北大讲印度哲学。梁漱溟自谦学浅,不敢应承,蔡元培反问:“你说你教不了印度哲学,那么,你知道谁能教吗?”梁漱溟说:“不知道。”蔡元培就说:“还是你来吧!你不是爱好哲学的吗?我此番到北大来,定要把许多爱好哲学的朋友都聚拢来,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当是老师来教人,你当是合作研究,来学习好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梁漱溟还有什么好推脱的呢?图中前排第一位、戴瓜皮帽、穿马褂、顶红缨辫的为文化怪杰辜鸿铭。辜鸿铭一生积极主张皇权,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走向,但由于他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得多个博士学位,精通西方文化,作为新思想文化拥护者的蔡元培也邀请他来北大执教《英国诗》和《拉丁语》。图中还有西装革履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胡适,还有只有大专学历的鲁迅……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登上北大讲台。当时有人攻击北大教师胡适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要求北大校长蔡元培予以裁断,蔡元培说:“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这幅图片形象、生动、直观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兼容并包”,用其所长,也为由“兼容并包”思想过渡到新文化运动思想打下了基础。实践告诉我们,使用图片时切忌形式化,要使借此而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三、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新文化运动》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怎么让学生透彻理解“民主”和“科学”的概念?依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我结合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推进学习。这里呈现的是一个片断:师:(课件展示一段材料)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青年》发刊词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吗?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师:结合课本叙述,你认为新文化人士提出的“民主”含义是什么?生: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包括人权、自由、平等等。师:新文化人士的民主与以前孙中山的民主相比有什么不同?生:孙中山的民主强调国家层面,甚至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忽视个人,而新文化人士的民主强调个人的人格独立自主,他们认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能建造起来的”(胡适语),只有人格独立了,才有国家的独立。师:崇拜偶像、盲从迷信这些行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吗?生:没有。师:所以新文化人士又提出反对盲目崇拜、反对迷信的“科学”精神。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材料找出“民主”,再依据课文说出“民主”的内涵,进而联系旧知识分析“民主”的本质,另一方面引出“科学”这一概念,让学生明白“民主”和“科学”的内在联系,理解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核心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既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又不断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思维深入,学习更有意义。实践证明,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合理而有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第一,问题必须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即一定的梯度与思维难度,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第二,问题的设计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再现,即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这样的问题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第三,问题要有学科特色。材料的使用是历史学科特色之一,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合适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知识迁移过来,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如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选择了以下材料,并根据情况设置了问题: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孔子、庄周各得1票。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三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有哪些积极影响?课堂上,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学生的相关表达,有的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结果,有的是联系所学知识的结果。四、借助背景(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趣味横生的历史故事,对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大有益处。“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说明新文学在当时的作用与意义,我引入了“新文化运动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想更易普及到老百姓中去”的内容,举了一个胡适发电报的事:胡适是第一个提出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的人,他当时也面临很大压力。有一个学生问胡适:“白话文就没有缺点吗?白话文语言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事我复电拒绝。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15分钟后,他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你用了12个字,而我的白话文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这则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文学变革有了初步了解,感觉亲近了。就在学生笑着感慨时,我说:“新文化运动不但要进行文学形式的变革,还要进行文学内容的变革,下面我们来看陈独秀是怎样在内容上进行变革的。”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教学实践说明,要让历史故事创设的教学情境发挥效果,教师要学会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生动具体、准确无误。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由于受种种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一些生动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事件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历史学习的价值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学内容,挖掘教学价值,有创造性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把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再创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活生生的历史风貌重新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地把历史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汲取历史智慧,明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