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_第1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_第2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_第3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_第4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摘要】本文对举证时限制度是举证责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就应当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以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益。本文通过对举证时限制度基本含义和制度价值的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想。【关键词】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立法完善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举证责任制度已成为改革的核心。1991年颁布的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然而民诉法仅规定了举证责任的承担,而对当事人举证的责任期间无法律上的限定。司法实践中,有时当事人持有证据,但庭前不主动向法院提交,而作为“秘密武器”当庭进行突然袭击,致使对方当事人无从准备而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或者在一审中故意不提出而在二审或再审中提出,致使法院一审、二审判决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拖延诉讼,使对方当事人疲于讼累。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使得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期间加以限制,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与此相呼应,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12月31日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举证时限问题作了专门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我国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但由于对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自始至终存在较大的争议,《若干规定》确立的举证时限只是司法解释的一种尝试,并不完美,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一、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及其含义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具体地讲,这一制度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举证期间,即举证的时间范围,包括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前者由法律直接规定,后者由受诉法院指定,当事人应当在此期间尽最大能力提供支持其主张的证据;二是后果,当事人若在此期间内不提供或者不能提供相关的证据,则产生诉讼程序上的法律后果,超过期限的举证失去其证据的证明效力,即该证据不为法院所采纳,当事人将因此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举证时限制度作为一项完整的诉讼制度,期间与后果二者相辅相成,是构成举证时限制度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对于举证时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在限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责任主体是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并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或当事人协商情况确定举证时限的主体是法院;第二,举证时限制度中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具有举证责任能力但由于种种因素未在特定时间内向法院提交证据的当事人。在这里,对当事人“具有举证责任能力”的限定,就排除了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而必须由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第三,举证时限问题只存在于民事诉讼中的特定阶段。一般地说,举证活动只能发生于审理前准备阶段和法庭审理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当事人出示证据,就证据进行对质和辩论,查明案件事实的特定时期。第四,举证期限的法律后果在不同审级的诉讼中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如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逾期不提交证据材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往往引起一审的败诉;在二审程序中将承担因一审举证期限内不举证而带来二审举证不被采纳的法律后果。举证时限制度是举证责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指,当法律要件事实在诉讼尚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负有证实法律要件事实责任的当事人一方所承受的法官不利判断的危险。案件事实的再现必须依靠证据来实现,证据的提供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法院判定事实则要建立在相对稳定的证据体系基础之上,相对稳定的证据体系则是限定于一定期间范围内所提供的证据,需要举证时限来确定特定案件证据体系的范围。因此举证时限制度是界定是否承担不利裁判风险的一个临界点。举证责任制度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举证时限制度,否则举证责任制度就难以得到有效实现。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举证时限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举证期限的规定。一般认为,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庭审理的各个阶段均可以提出证据。其主要依据就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和第一百七十九条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的规定。审判实践中,对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时间掌握更为宽松,由于对哪些证据才能作为新的证据以及新的证据应当如何提出没有明确规定,甚至在辩论终结后,判决作出之前,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也会接受。这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做法给我国的民事诉讼带来很多弊端。首先,它违反了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诉讼的原则。实践中,一些当事人利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持有证据却秘而不宣,庭前不提供证据,在庭审中搞突然袭击,或者一审不提供证据,在二审或再审时提供证据,以达到拖延诉讼的目的。其次,造成诉讼效率低下,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和人民法院的威信。当事人在诉讼中随时提出证据,导致法庭审理无法集中,增加了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导致诉讼效率和审判效率低下,造成一些案件无法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理期限内结案。可以说,这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做法,已经成为妨碍民事审判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未明确规定举证期限,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并不排斥限时举证。《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完成举证。《民事诉讼法》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期限的规定,也隐含举证期限的内容。《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期间,即人民法院指定期间与法定期间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6条在《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合理期限,隐含举证时限的意思,但不明确,没有规定人民法院指定期间的法律后果。三、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的有益补充为了弥补《民事诉讼法》对举证时限规定的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等司法解释中,作出了一些促进当事人积极举证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向举证时限制度有所迈进,但仍很不完善,不符合举证时限制度的实质性内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21年12月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解决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带来的弊端,《规定》对举证时限制度作出了规定,并详细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举证期限及后果的告知形式、举证期限的确定方式和对举证期限的基本要求,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应当提交证据材料及逾期提交的后果,规定了诉讼请求的固定和举证期限的延长,规定了证据交换的适用范围、时间要求、操作问题及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情形。可以说,《规定》的出台是我国民事举证制度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庭前固定争点、固定证据的作用,实现限时举证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毕竟尚未修改和完善,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仍然存在较大的消极影响和拘束作用。从《规定》的一些条款内容上看,明显显露出最高法院在制定过程中不得不受到《民事诉讼法》既有框架的牵制和束缚。例如,《规定》对《民事诉讼法》第125条、179条规定的“新的证据”所进行的解释,虽然对新证据的范围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事人在一审、二审、再审过程中可任意提出新证据的状况,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仍然缺乏可操作性。如《规定》第44条将《民事诉讼法》第179条中的“新的证据”的解释为“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这不但使法官不得不在审理案件实体问题之外花费精力来审查证据是否为“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极大地牵制了审判力量,而且在法院的审判中很难界定和把握,极易给某些欲钻法律空子的当事人以可乘之机,从而使《规定》对提交新证据的限制落空。《规定》第46条规定,“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因提出新的证据被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不属于错误裁判案件。一方当事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由此增加的差旅、误工、证人出庭作证、诉讼等合理费用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条规定是对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相关内容的延续,说明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实践已经认识到,当事人在一审中未能全面举证而在二审中提出新证据,由此致使一审的裁判被改判或发回重审,责任不应当由一审法院来承担,由此拖延诉讼,给对方当事人造成讼累和经济损失的,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这样的规定不过是在不得不允许当事人在二审和再审中提出新证据时所作出的权宜之举。况且现有规定还不是法律,从严格意义上讲法院据此操作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作后盾,这些规定并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四、如何在立法中完善由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在民事诉讼法尚未修改,目前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通过司法解释以及各地法院的规定是无法建立起真正科学完备的举证时限制度的。我国宪法体制并不允许法院享有立法以及修改法律的权限,如果通过司法解释改变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必然出现法院的越权现象。对法律的修改与完善只能由立法部门进行,而不能由法院享有此项权利。法院的司法解释只能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行法律中不合理因素的牵绊和束缚。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中有关民事举证制度的内容,虽然增加了许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规定,是我国民事举证制度的一大进步,但其内容还需完善。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作后盾,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民事诉讼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我国要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必须从立法上解决,即修改和完善民事诉讼法。笔者认为在今后修改民诉法时,可考虑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第一、立法应当明确规定举证时限的终点。举证时限终点是举证时限制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关系到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实现。目前关于举证时限的终点问题,我国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定于一审法庭辩论终结之时;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将其定为法庭开庭审理之期日。笔者认为,随着包括证据交换制度在内的一系列证据规则体系的设置和功能完善的审前程序的建立,我国宜参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作法,将举证时限的终点明确规定在旨在明确争点和证据的审前程序终结之际。同时,也应当允许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由法院指定合理的举证期限或由当事人协定举证期限,但无论是法院指定还是当事人协定都应当服从于法定的举证时限终点,即都应限定在审前程序终结之前。第二、立法应确立严格意义上证据失权的法律效果。作为举证时限制度的核心,证据失权是指逾越举证期限而提出的证据丧失相应的证明效力。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举证时限制度都有例外规定,即允许特殊情况下提出新的证据,但这些例外规定都有相当严格的条件。一般都是在当事人确有客观原因不能在举证时限内提出证据,可能严重影响裁判公正的前提下才允许提出新的证据,并且大都是限定在裁判生效之前的一审或二审中。《若干规定》虽然对新的证据作了限制性解释,减少了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形,但其范围还相当广泛。有必要从立法上进一步严格新的证据的提出条件,排除那些非因客观原因逾期提出证据的法律效力,从而确立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失权制度。参考文献:[1]黄松有:《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2]姚远:建立和完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3]陈桂明,张锋:《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初探》载《政法论坛》,2021(3)。[4]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5]邓莉:《举证时限制度与证据随时提出制度之价值比较》载《湖南法学》,2021(3)。[6]江平:《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

论大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所积累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并将之形成为书面文字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从目前高校整体情况上看,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欠缺。一、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定义那么,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是指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对于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包含什么,可能有多种理解,但从叶圣陶先生的谈话中,我认为:大学生写作能力应包括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而前者是必须的,后者是“不一定”要具备,能具备则更好。众所周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要写毕业论文的,我认为写作论文的能力可以包含在应用写作能力之中。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也往往是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于院系和学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很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提出对策去实施解决。二、造成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困境的原因:(一)大学写作课开设结构不合理。就目前中国多数高校的学科设置来看,除了中文专业会系统开设写作的系列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只开设了普及性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仅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大学语文教师,可大学语文教师既要在有限课时时间内普及相关经典名著知识,又要适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且要教会学生写作规律并提高写作能力,任务之重实难完成。(二)对实用写作的普遍性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目前对中国语文的态度淡漠,而是呈现出全民学英语的大好势头。中小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对我们的母语中国语文,在大学反而被漠视,没有相关的课程的设置,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训练。这其实是国人的一种偏见。应用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一个人学问很大,会写小说、诗歌、戏剧等,但如果不晓得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方法,他就写不好应用文。(三)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和训练都只是集中在《大学语文》这一门课上,大部分学生只愿意被动地接受大学语文老师所讲授的文学经典故事,而对于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去写的作文,却是尽可能应付差事,这样势必不能让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四)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不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多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却往往被忽视。理论讲了一大堆,但是实践却几乎没有,训练也少得可怜。阅读与写作都需要很强的实践操作,学习理论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着实令人堪忧,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三、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对策(一)把《应用写作》课设置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应用写作》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在这个被某些人形容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也是个人生存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人们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学会写作实用性的文章,比如职场竞争中的求职信,生活中的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等,以提高个人的生存竞争能力。(二)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用写作课的重要性,这门课关乎到他人生的每一个方面,诸如就职,求爱,理财,人际交往等,是他终生都需要使用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也是他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其次,实用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它不是你想怎样写都行的,它有严格的格式性的要求,所以需要系统的研究学习。最后,实用写作课的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学生们不能只学不练,并且要克服手懒的坏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