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1.gif)
![论“中”-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2.gif)
![论“中”-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3.gif)
![论“中”-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4.gif)
![论“中”-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0bf5eaeb76933f850756106d635f4fc6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极高明而道中庸摘要:“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显著表现,遵循“适中”“时中”的审美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内外的和谐。“中”一直都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话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给出了最初的定义,也为后来的君子人格的培养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它与乡愿、狂狷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是一种“极高明”的境界。本文将以“中庸之道”为论述焦点展开论述,探讨儒家提倡的君子修养之道。关键词:中和、过犹不及、乡愿、中庸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昼夜交替,寒暑往来,初民们在与天地万物交流周始中,对身边的事物逐渐进行观察感受,分类概括,这便是阴阳八卦观念与五行观念的滥觞。这一时期,初民就已经在总结自然运行的规律用以指导现实生活的各种活动,“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去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这已说明五行之说是先民生命意识的触发,而和谐之美观念则是基于这种生命意识上的审美观念,直至发展到儒家所阐发的“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格追求。孔子论“中和”,首先将重点放在“中”字上,将“和”与“中”联系起来考察,这是有其深意的。“中”作为一种与“和”相关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中”则是指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就主张将矛盾的各方面统一起来说,二者具有同一性,但“和”偏重事物的调和统一,而“中”则推崇事物所达到的最佳状态,所以它一方面指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又指人的处事准则、立场、原则和方法。孔子论“中和”,更推崇作为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的中庸哲学,强调“中”作为道德规范对“和”的控引、节制。而中庸的哲学思想一直都很难为人所真切的把握,很多人将它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折中、无所作为的避世哲学,其实,真正的中庸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精华。 一、“过犹不及”论
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许多人行事乖戾,不遵中道,“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因此,孔子提倡中庸,首先就意味着反对走极端。《论语·先进》载,孔子曾评论他的学生“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夏与子张的行为或失之迟钝,或失之偏激,不能达到中庸。孔子还进一步补充到:过犹不及。也就是说,太过分与太迟钝在效果上都是一样的。对个人来说,孔子反对固执己见,不肯折中。《论语·子罕》记载说:“子(孔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谓必、固、我都是固守己意不肯变通,这样就难免走向偏差。孔子据此提出,即令是中庸,如果以为居中,不知变通权衡,从正面来说,会变成“执一”;从反面来说,就会变成“乡愿”,即逢迎时俗,八面玲珑的油滑之人,这样的人是“德之贼”。 这里还可以谈另外一个话题,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却又能与中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当作第二个论点来佐证中庸,成为反面教材发人深省。 二、乡愿与狂狷
乡愿可理解为貌似忠厚,实却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一个人左右逢源,千张面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讲好听点说,此人擅沟通,晓交际,人缘甚好。不好听的则是此人没原则、没主见,墙头草随风倒,极具汉奸卖国贼的智慧。就像孔子给出的结论,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有言:“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万子曰:“一乡皆称愿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孔子所谓的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上没有一点儿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势的人。而孟子所言大约是指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道德败坏的小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无可厚非,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而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有俗语“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普遍厌恶,宁为狂狷,不为乡愿!《论语·子路》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本是个能进能退,随机应变的人物,但是宁可做行动上的常人,也不愿做言语上的巨人。所以,孔子提倡的中庸是一种应用的道德哲学,以实现“仁”的境界为旨归。 三、极高明而道中庸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所以君子既要尊重自己至诚的天性,又要致力于勤学好问;既要追求广大的圣人之道,又要穷尽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既要具备极高明的品德,又要通达于中庸的理想人格,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温故知新,敦厚崇礼,又回归到儒家推崇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诗教也。”这就是说“中和”的实现必须以礼义来控引,以道德修养为途径,以翰墨学识作为催化剂,以达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既通达事理,又非常明智,就能保全自我)之至。对于任何偏离雅正的、不遵礼仪的声色之美,孔子都是加以摈弃的。“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上古时期,圣贤以道相传尧授舜以“允执厥中”,舜授禹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这十六个字,内涵十分丰富。不难看出,若可以“使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中庸章句序》)这就是孔子要求达到的境界。既是要求,从眼耳口鼻四肢接受外界信息而认识世界时,摒弃一切不合礼仪的东西。对己诚,而有真情实感;对人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既能尽人本来固有之性。中庸是一种至高至大的思想境界,是一种文人骚士追求的理想人格,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又加之道家阴阳调和的中和之美的润泽,已不仅仅是一种立身之道,而上升到起家、平天下的高度,是充溢着智慧的人生哲学。这就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不骄不躁,切忌急功近利。平常心不是天生的,只有经历过风雨挫折,走过焦躁偏执,才能拥有这种心态。平常心,犹如人生遭遇低估事的一剂良药,可恢复人的精神志气;又如一缕清风,吹得人生得意时的焦躁忘形。以平常心来对待人生际遇,就是庄子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晚清名臣左宗棠在无锡梅园题字:“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而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二十四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有远大志向,却只求中等缘分,对于享福则下等的就行;为人处世,要站得高,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但真正行动起来,却比较低调,不显山漏水,做事情要留有余地,为人宽容。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 正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所说的“高贵者和低微者在生活中总是多灾多难的,只有在中层这个位置上祸殃最少,不像上层或低层的人那样时起时落,顺逆无常;不但如此,中间阶层的人还在身心两方面较少病痛,不像哪些挥霍无度的荒淫无耻之辈或衣食不周的累死累活之流,他们由于各自的生活方式,自然会百病丛生;他认为,只有过中间阶层的这种生活,才会产生种种美德并享受着种种乐趣;只有中产之家,才会有安宁和富足相伴相随;只有过中间阶层的生活,才具有中庸、节制等美德,才会有福气享受到安闲、健康、友情和各种令人舒心惬意的消遣和娱乐……”只有中间的才是最合适的,不偏不倚才能达到一种高明的境地。过者不是中庸,不及者不是中庸,乡愿是伪中庸,狂狷是强中庸,唯有极高明者才可谓真正的中庸。是以:
极高明而道中庸人皆贤圣,阐孔孟以明明德世界大同。参考文献: 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王文锦,《中庸》,《大学中庸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周易译注》,上海: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