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专题研究报告_第1页
汽车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专题研究报告_第2页
汽车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专题研究报告_第3页
汽车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专题研究报告_第4页
汽车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专题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专题研究报告

全面树立因地制宜、低碳发展、清洁生产、文化传承的绿色发展理念,倡导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设计原则,优化功能空间布局,充分发掘场地空间、工程本体与设备在节约资源方面的潜力。倡导有效利用地域自然条件,尊重城市肌理、产业特征和地域风貌,实现建筑布局、工艺布局、交通组织、场地环境、场地设施和管网的合理设计,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勘察设计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产业赋能作用不断显现,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大幅提升。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设计、协同设计逐步推广,数字化交付比例稳步提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趋势(一)总承包越来越成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通行模式总承包模式强调充分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总承包模式能够有效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有效地实现建设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控制符合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确保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追究工程质量责任和确定工程质量责任的承担人。因此,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推行总承包模式。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发挥以设计为主导的工程总承包示范项目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设计企业承接技术复杂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以及以工艺为主导的工业工程总承包项目,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精细度和施工便利性。引导有条件的设计企业建立与工程总承包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和组织实施方式,培育工程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与国际化生产组织方式接轨。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住建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有利于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实施。(二)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将加速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产业互联网促进商业社会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数字化也将成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行业内企业多数处于数字化初始期和反应期,疫情的影响加速了行业数字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密切重视工程勘察设计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大力推动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019年,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大力开发和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为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提供保障。2017年《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未来设计企业将加紧部署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扩张产品和服务,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据变现,构建数字化业务流程,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产品、服务、资产、商业流程进行连接,实现高效运营。建筑工程绿色化是指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就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7月24日,住建部联合发改委、银保监会等六部门印发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以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确立具体工作目标。未来建筑工程绿色化和节能化将成为主流趋势。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提高发展质量(一)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树立因地制宜、低碳发展、清洁生产、文化传承的绿色发展理念,倡导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设计原则,优化功能空间布局,充分发掘场地空间、工程本体与设备在节约资源方面的潜力。倡导有效利用地域自然条件,尊重城市肌理、产业特征和地域风貌,实现建筑布局、工艺布局、交通组织、场地环境、场地设施和管网的合理设计,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二)提升建筑绿色低碳设计水平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标准,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强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技术论证,发挥设计在工程价值链上的引领作用。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应用技术创新,形成涵盖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强化住宅健康性能设计,提升室内空气、水质、隔声等设计水平。加强建筑碳排放计算,充分考虑建材生产、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拆除等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探索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评估、反馈机制,促进设计技术不断迭代优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三)发挥绿色勘察基础作用倡导绿色勘察理念,鼓励对岩土工程工艺、工法进行创新,加强勘察工作中的环境保护。强化勘察工作全过程服务,重视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加强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分析,提高地基基础方案建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勘察数据准确性,减少因勘察原因产生的重大变更,节约工期和造价。(四)加强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与设备产品研发创新,持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研究既有建筑最大化利用等城市更新关键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建筑电气化等建筑低碳关键技术,合理利用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余热资源,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技术。鼓励绿色建材、低碳技术等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五)完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项目性能标准指标,提高安全标准指标,合理确定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无障碍、适老化等建筑品质指标。完善抗震设计标准,研究制定工程抗震鉴定和加固标准、工程减震隔震等抗震新技术应用标准。研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标准,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及评价标准。编制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标准。进一步优化招投标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勘察设计招投标机制,探索符合勘察设计特点的招标方式。倡导按质择优的评标原则,适度增加技术标权重,鼓励品质竞争,严防恶性低价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实施投标方案未中标经济补偿制度,保护创作积极性。探索评定分离制度,强化发包方自主定标权利和责任。推行专家评审意见公示制度,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智能制造行业面临的机遇(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智能制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多项政策支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智能制造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在国家良好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行业业务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二)我国汽车市场规模较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走好的形势下,中国汽车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连续13年保持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我国汽车行业巨大的市场规模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虽然受到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有所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鉴于我国汽车人均保有量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偏低,较大的人口基数和较低的人均保有量使得我国汽车市场还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三)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由2016年的51.6万辆和50.7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54.5万辆和352.1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47.03%和47.34%。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达到265.36万辆和259.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8.46%和117.05%,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300万辆。完善信用管理和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将勘察设计质量信息、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技术服务信息纳入信用信息管理。建立信用信息报送和共享制度,推进信用信息科学规范使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勘察设计市场和质量安全协同监管机制。完善过惩相当的信用惩戒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交通、水利等相关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大勘察设计信用信息公开力度。汽车行业的发展概况(一)我国汽车制造业市场巨大,预计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行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的推行,一批合资汽车生产企业的建立,我国汽车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1992年全年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而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2000年全年汽车产量超过200万辆;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连续13年保持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向世界汽车强国迈进。虽然我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但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千人保有量分别为837辆、747辆、695辆、670辆和591辆,我国汽车保有量为173辆,不仅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马来西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均汽车保有量水平将随之提升,因此未来我国汽车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汽车产销企稳回升,汽车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发展动力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901.54万辆和2,887.89万辆,此后受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新冠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出现下滑的情况,2020年分别下降至2,522.50万辆和2,531.10万辆。在国内宏观经济总体平稳并持续恢复的大背景下,2021年虽然汽车行业出现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等不利因素,但全年产销仍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发展动力。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0万辆和2,627.50万辆,相比于2020年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三年连续下滑的趋势。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1-6月,我国汽车销量累计达到1,204.61万辆,同比下降6.32%。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496万辆。(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汽车制造业添加了新的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由2016年的51.6万辆和50.7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54.5万辆和352.1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47.03%和47.34%,2021年更是同比分别增长了159.52%和157.57%。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达到265.36万辆和259.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8.46%和117.05%,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300万辆。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的加速,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势力车企快速崛起,一汽、上汽、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传统车企也正在逐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入力度,华为、小米等IT企业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出生机蓬勃的景象。(四)合资车企股比放开,带来国内汽车工厂建设的新局面1994年,我国发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设置了外资企业持股比例50%的上限,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赢得了时间,而自2022年1月1日起,这一产业政策红线退出了历史舞台。根据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2018年国家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起,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经过四年过渡期,中国汽车行业对外资实现全面开放。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开这一重大政策,叠加相关汽车产业政策等,将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此政策的影响下,大众、宝马、奥迪等知名外资车企均提高了在国内车企的持股比例,并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资。(五)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将推动行业的需求汽车产销量的背后是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汽车作为重要大宗消费商品,一方面受益于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及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也始终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各大车厂积极投产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对智能化生产线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此外,考虑到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节约成本及加快生产效率的需求,传统燃油车厂同样需要加大自动化生产线和绿色工厂等新兴汽车产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先进的汽车生产线或汽车工厂通常需要涉及到专业的勘察设计技术、工程设计总包管理能力、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及提供集成解决方案的能力,行业内仅有少数几家资质齐全、项目经验丰富且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胜任,对于同时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