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济南馒头山地质实习报告_第1页
2023年济南馒头山地质实习报告_第2页
2023年济南馒头山地质实习报告_第3页
2023年济南馒头山地质实习报告_第4页
2023年济南馒头山地质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馒头山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

1.通过地质实习,将抽象的地质现象形象化,实体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形象化的基础。

2.认识三大岩石,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形状,结构、产生时间和产生的原因等。

3.会对馒头上的地质断层进行顺序界定。

4.了解岩石断层、滑坡的类型,并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

5.培养团队精神,培养集体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二,实习时间:

2012年6月25日—2012年6月26日三,实习地点:

XX市长清区张夏镇内的馒头山XX市长清区的灵岩寺风景区的灵岩山XX市长清区苏庄四,实习内容:

实习第一天,XX市长清区的馒头山和灵岩山。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XX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山的外形特别像馒头。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因为馒头山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2003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山具有丰富的岩层产状和陈年脉络,记载时间跨度为五亿多年,它的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内的地质变化,是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进行地质学科普教育的“天然博物馆”。

馒头山的地质构造只要分十层,在观察岩石特征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每一层的顺序界定。馒头山的地层层序以下到上依次是: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

馒头组:以灰色页岩为主,夹云泥岩、泥云岩、白云岩、灰岩和砂岩,上部有鲜红色易碎页岩和毛庄组分界,厚58米。其层序如下:

第一层页岩,黄灰色,2m。第二层薄层石灰岩,蓝灰色,厚4m。第三层钙质页岩,灰黄色及灰色,厚13m。第四层页岩,紫色,厚8m。

第五层石灰岩,土黄色,厚6m。与对面山体对比可发现此处为断层。

第六层页岩,灰绿色,厚4m。

第七层石灰岩,灰绿色,厚2m。强度低于第五层的石灰岩。第八层页岩,紫红色,厚7m。

第九层石灰岩,灰白色,厚2m,纵向裂隙打,孔洞发育少。第十层页岩,鲜红色,厚5m,风化严重。

毛庄组:暗紫色,紫色云母页岩为主夹灰岩、泥质灰岩,顶部夹鲕状石灰岩,常以一层含藻灰岩为标志与徐庄组分界,富含三叶虫—山东盾壳虫,以褶颊科最盛。其层序如下:第一层云母页岩,紫红色,厚4m。第二层页岩,紫色,厚13m。

第三层页岩,紫红色,厚4m。(

二、三层中间有明显分隔带)第四层鲕状石灰岩,厚0.8m。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0.2m。第六层鲕状石灰岩,厚0.3m。

徐庄组:

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以紫、灰、绿等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为主,自下而上含三叶虫,厚50~100米。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

张夏组:

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厚170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

有徐庄组和张夏组的地质离我们实习的地方很远,我们没有去参观。

济南长清区灵岩寺风景区灵岩山的断层、滑坡断层的概念: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断层的分类: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但也可以有这样的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实习第二天,XX市长清区苏庄背斜,向斜。学会用地质罗盘。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苏庄背斜是一处非常典型的两边不对称的背斜构造。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苏庄背斜的垭口处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剥蚀,往往给人造成假象它是向斜,其实不然,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岩层走向仔细判断,最终得出了此处为背斜的结论。

向斜: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参看褶曲词条),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即储水。

地质罗盘的使用与测量:

1.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3.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4.岩层倾向的测定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5.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子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五,实习总结:

第一天的实习虽然有点热,但学到的知识并不少,这对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对岩石、地质的认识更加的深入和透彻。学习知识不能只局限在课本和理论,更要在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总结体会。第二天的实习,学到的知识对丰富我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也激起了自己对地质的兴趣与热情。最后谢谢刘老师的细心讲解和无私帮助。

第二篇:山东交通学院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日记形式,馒头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时间),天气晴,今天的实习地点是长清区张夏镇馒头山。早上8点在学校食堂门前的桥头集合,由于是大学中的第一次出去实习,虽然距离不远时间也不是很长,但同学们依然抱着很高的热情,早早的就集合完毕,我们到时老师已经在那等着我们了,没能在老师之前到集合地点,多多少少心里还是有点愧疚感的。然后统一坐学校的班车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出发,我们班的40多同学坐在了同一辆车上,有两位老师带领我们班。在坐车去往实习目的地的路上时,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今天实习的纪律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

1、统一行动,听从指挥,有事必须向带队老师请假。

2、不迟到,不早退,不掉队,不单独行动。

3、野外作业时,用心听讲,及时观察记录,做到眼勤、手勤、腿勤。

4、爱护所借的实习用品。

5、爱护庄稼,不得随意上树摘果。

6、尊师爱生相互帮助。另外在通知进行实习的时候班委就提前给我们准备好了这次出去实习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以及野外实习用的仪器: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小刀、野外记录本、实验指导书、教材等。以及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比如地罗盘:

1、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因走向线是一直线,其方向可两边延伸,故读南、北针均可)。

2、岩层倾向的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3、岩层倾角的测量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若测斜器是悬锤式的罗盘,方法与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右手中指按着底盘外的按纽,悬锤则自由摆动,当达最大值时松开中指,悬锤固定所指的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然后老师开始讲解今天去实习的主要目的:

1、首先要初步学会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等基本知识,学会在野外用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岩石描述方法及各种地质构造痕迹的识别方法。

3、学会滑坡、地下水、岩溶等的调查与分析。然后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今天实习地点长清区张夏镇馒头山的具体信息:

1.简介馒头山简介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XX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这说明这山的外形特别像馒头。馒头山距XX市区仅20来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和周围的山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半山腰上散落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因为,它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真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抬手之间,跨越五亿年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于峰介绍,最底部淡粉红色的一层是花岗岩石,与这一层对比非常明显的是,上面紧挨着的青灰色古代花岗岩,两者之间的时间相隔2.5亿年,而古代花岗岩距今约2.8亿年。也就是说,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间的距离就轻松跨越了整整5.3亿年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变幻之快啊。再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小土丘,土丘上布满了碎石片。可别认为它只是个普通的小山丘,这里可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四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它历史悠久,在普通人的眼里,三叶虫化石是“玩物”,但它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从上个世纪初,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在馒头山地区发现了17个三叶虫生物带,并确定馒头山为一处最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从而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

经过老师的初步介绍,我多馒头山的情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了车,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到了张夏镇,然后开始爬山,然后到达馒头山的山脚。老师开始分层惊醒具体的介绍各种岩石:第一层

页岩,黄灰色。第二层

薄层石灰岩,蓝灰色,含燧石结核。第三层

钙质页岩,灰黄色及灰色。第四层

页岩,紫色。第五层

石灰岩,土黄色。与另一个山体对比可发现此处为断层,为平推断层。第六层

页岩,灰绿色。第七层

石灰岩,灰绿色。岩体上孔洞发育成熟,岩体易形成溶洞,不利于工程建设,强度低于第五层的石灰岩。第八层

页岩,紫红色。第九层

石灰岩,灰白色,纵向裂隙打,孔洞发育少。第十层

页岩,鲜红色,风化严重。

返校时,同学们都已经累得不轻啦,有几个坐在车上时就睡着了,回到学校大概有12点吧,正好可以吃饭。总结今天的实习,我真的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以及怎么样判断岩石的基本性质,如:地质年代,岩石的种类,硬度及其他的一些基本性质。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虽然两天的实习时间非常短,而且天气比较热,但是所有的同学都有很高的积极性,没有一个人掉队的。在两天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了解了地质年代和滑坡地质现象,而且了解了工程与地质条件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懂得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时间),天气晴,风不大,实习地点。章丘区。

第三篇: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10011031

姓名:曾伟鹏

指导老师:余心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年6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1

第三章构造……………………2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4

第五章结束语…………………4

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综合读图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作业,我熟悉了学科中大部分的构造,对构造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明了的认识.本次实验综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相对以前的实验,工作量增加啦,但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断层,褶皱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2-d2,包含地质图上几乎所有年代岩层。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一、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中三叠统(t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的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渚岭、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旁、五里河西北部、渚岭和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家庄连线上、王庄及雨峰奇峰和渚岭之间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3)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孤峰与金山镇之间雨峰奇峰东南部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东南部及桑园与孤峰连线上,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安村断层上,出露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二、白垩纪构造层

主要出露了下白垩统(k2)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处及渚岭东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第三章构造

一、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二、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

金山镇地区的总体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f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河北村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

3、c

1、c

2、c3组成,两翼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45°,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斜,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为110°。

f2孤峰—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由孤峰陵庄两处向斜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

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南东翼倾角4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略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60°。f3五里河—诸岭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渚岭五里河处,为短轴倒转背斜,两处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

2、c

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8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35°。

f4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

分布于雨峰奇峰、王庄处,核部均为c1,翼部为c

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为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75°,但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侵蚀的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倾向北西。

三、断层

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顺层断层。

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f1)

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

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

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2)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

成叠瓦式。

4、河北村正断层系(f3-f7)

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5、走滑断层系(f8-f11)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

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四、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褶皱是指由于构造形变所形成的任何地质面的弯曲,不仅岩层面可褶皱,而且断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面均可弯曲成褶皱,其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褶皱最为常见但在构造研究中,往往只注意岩层的褶皱却忽略断层的褶皱因此,常把一条或一组经受剥蚀作用被褶皱的断误认为二条或两组断层,影响了对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作用的正确认识。该地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发育,而且低角度断层受构造变形很容易和地层一起褶皱,形成断层褶皱。

断层褶皱是断层上盘和下盘岩层侧向水平缩短的结果,这种侧向挤压造成岩层的缩短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它要求其下有一不协调界面作为岩层滑动面,以便实行其上部岩层及断层缩短的进程。这一滑动可以是滑脱构造或低角度逆冲断层,因此,断层褶皱与岩层的侧向缩短及其与下部滑脱构造、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滑动就有成因联系。

1、上部断层平行于下部大型逆冲断层的情况下形成的断层褶皱

当顺层断层平行于下部具有陡坡的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坪时,由于主要逆冲断层的上盘沿断面滑动,其上的岩层和顺层断层向前滑动必受陡倾断坡阻挡而发生缩短,形成了背斜形、向斜形相间的断层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坡较缓时,其上盘的断层和岩层能够沿断坡攀爬到另一高程的断坪。这一过程可导致断层褶皱的产生,形成背斜形断层。

2、上部断层与下部主要逆冲断层斜交的条件下产生的断层褶皱

逆冲断层形成后,由于后续逆冲作用的进行,上盘不断向前推进,在前锋或陡倾断坡处受阻时,便造成与逆冲断层斜交斜切地层的次级叠瓦状断层发生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上盘沿滑脱断层或主要逆冲断层滑动时,在前锋受阻先形成岩层褶皱,随后在褶皱倒转翼或陡翼产生延伸逆断层或破裂逆断层。

3、逆冲断层近侧发生的断层褶皱

由于上盘的逆推作用,逆冲断层在倾角变陡的下盘遭受推挤,导致先成断层发生褶皱。其特点是上陡下缓为犁式断层,各犁式逆冲断层向下延伸,倾角变平处势必汇拢成大型低角度逆冲断层。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

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第五章总结

通过一周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我学会了地质图的分析,了解不同倾斜程度的底层、褶皱的够造、断层的够造并且能对各种构造进行分析其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地区的分析方法、从地质图中描绘出地质纲要图、地质剖面图、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的地质发展史的方法并且能大概分析出其应力方式与方向等。对《地质构造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加以巩固与深化。

本次实习让我学会了又很多东西要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地质图分析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这次实习让我我知道地质工作是一项谨慎细心的工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四篇:山农大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土木工程地质实习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9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5月

13、14号),5月13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5月14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5月14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XX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总结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湖山地质实习报告地质测绘实习报告

1:1000

(江XX县区湖山村陡山地区)

班级:地质工程二班姓名:熊聪指导老师:侯玉宾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

二〇一一年九月

第一章绪论

一、测区概况

汤山位于南京城东约28公里,自南京有公共汽车直通汤山镇、湖山等地,交通方便。汤山湖山地区位于长江以南,沪宁高速公路以北,地势位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地形上有三列山组成,走向北东东。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米,包括排山、棒锤山。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250米,主要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山头,主峰孔山高341.8米。南列山简称汤山,其主峰标高为292.3米。三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谷地。

汤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植被茂盛。宁镇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宁着呢地层小区。本区地层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发育良好,研究程度高。古生代和部分中、新生代地层,有达60年之久的研究历史,建有许多标本剖面,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划分和对比地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汤山-湖山地区因其地层出露齐全清楚,被众多高校定为重要的实习地点。

二、实习要求

地质实习是在课程理论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的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与现场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次地质实习的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野外工作基本技能,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会判断断层走向,会测量断层的倾向、倾角。

第二章地层

一、地层岩性

宁镇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实习穿越路线区域地层由老到新为:

(一)志留系高家边组(s1g)

该组地层为暗色、灰绿色页岩,其下部产出丰富笔石,该地层岩性软弱,易受侵蚀,多被植被覆盖。

坟头组(s2+3f)

2该组地层为土黄色砂岩,夹有少量土黄色薄层粉砂岩、泥岩、页岩,厚度约为120米,中厚-厚层状,据资料,其产出丰富的三叶虫、腕足类化石,但未观察到,与高家边组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

下中泥盆统茅山组(d1+2m)

该组地层为紫红色见加灰黄色之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厚约20米,中厚层状,沿层面常见白云母片。岩石源生色本为灰黄或者灰白色,沿裂缝受到氧化颜色变红,氧化彻底者,岩石全为紫红色,氧化不完全者,紫红色中留有灰黄或灰白残余。上泥盆统五通组(d3w)

该组地层假整合与茅山组之上,接触面略显受侵蚀痕迹,局部见到细的砾石,砾石成分为茅山组砂岩,该组厚约150米,分为四个部分:

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石英砾岩有三层以上,砾石成分为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浅色具纹理的硅质岩等,滚圆或半滚圆状,砾径1-3厘米为主,砾石可排列成单向斜层理。

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夹有粉砂岩薄层。砂岩中石英含量达95%以上,硅质胶结,具缝合线构造。

二、岩石

在本次实习测区内,可以看到三大类岩石中的两类,即沉积岩类、火山岩和岩浆岩类。沉积岩在实习区所见种类比较齐全,由粗到细均有分布,包括角砾岩,砾岩,石英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钙质页岩,灰岩,生物屑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以及硅质岩,火山碎屑岩主要见到火山角砾岩,岩浆岩类主要见到闪长玢岩。

(一)沉积岩

1.碎屑岩类

本次实习测区的碎屑岩类主要有高家边组粉砂岩,坟头组岩屑石英砂岩,茅山组石英砂岩,五通组砾岩及石英砂岩,金陵组微晶生物屑灰岩,高

3骊山组石英砂岩及粉砂岩,和州组白云质微晶灰岩、泥质灰岩,黄龙组生物屑灰岩及白云质角砾岩和巨晶灰岩,船山组生物屑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栖霞组灰岩,孤峰组页岩,龙潭组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大隆组灰岩及页岩,下青龙组和上青龙组灰岩及页岩,黄马青组粉砂岩、砂岩,雨花台组弱固结的砂砾层、砂层。

2.碳酸盐岩类

本次实习所见碳酸盐岩类岩石主要有老虎洞组细晶白云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白云石和方解石,遇盐酸微弱起泡,岩石风化面上见刀砍状溶沟,这是野外鉴别白云岩的重要特征。

3.硅质岩类

本次实习所见的硅质岩类主要有孤峰组硅质岩、硅质页岩,大隆组薄层硅质岩,硅质岩类硬度较大,刚性较强,击打容易破碎,大多数硅质岩类含有玉髓。

4.粘土岩类

粘土岩也经常被称为泥质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在本次实习中见到的粘土岩主要以页岩为主,含有高家边组页岩,茅山组粉砂质页岩,大隆组页岩以及坟头组,五通组泥岩。页岩是最常见的泥质岩,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主要由高岭石,水云母等粘土矿物组成,硬度较小,在野外容易分辨。

(二)岩浆岩闪长玢岩

岩体分布采石公路第一个拐弯处,岩石呈土黄-黄绿色,是闪长岩的浅成相侵入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组成斑晶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其矿物肉眼无法鉴定。岩石己强烈风化和蚀变。侵入于粉砂质页岩中的岩脉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围岩发生角岩化。

三、第三系

在实习测区内,下第三系未见,上第三系仅见于汤山北射乌山顶。

四、第四系

4测区内第四系地层主要为近代冲积-洪基层,有砾石层、亚黏土、淤泥质亚粘土和粉砂层等。孔山北坡人工剖面出露清楚。

第三章地质构造

一、褶皱构造1.陡山向斜

南翼岩层较陡,地层倾角达70-80度,局部地层可能受到断层影响或者岩层自身重力压塌而直立或者倒转;北翼岩层较缓,地层倾角25-35度,褶皱横剖面不对称,陡山顶为向斜核部,核部地层为栖霞组(已被开采),枢纽走向nne,轴面向南倾斜,属于不对称倾伏向斜。

2.孔山背斜

孔山背斜紧靠向斜北侧,与之平行分布,组成中列山之北坡,孔山主峰通过背斜轴部,褶皱轴在西端向西倾伏,轴部由五通组顶部及石炭、二叠等地层组成,在东端褶皱轴向东倾伏,轴部由五通组上地层组成,中段孔山顶褶皱轴明显昂起,轴部由五通组底部含砾石石英砂岩组成,背斜南翼地层倾角缓,北翼较陡,倾角为80-90度,枢纽近东西走向,横剖面不对称,轴面向南倾斜。

二、断裂构造1.陡山南坡逆冲断层

该断层延伸15km,从大石碑至陈家边,断层面向南东倾斜,倾角65-70度,南盘仰冲,北盘俯冲,为一逆冲断层。

证据:

1)地层缺失:陡山南侧五通组砂岩与黄龙组、船山组灰岩碰头,显然为断层接触关系;

2)断层两侧岩石破碎:岩石为压碎岩、断层角砾岩等,灰岩中发育有密集剪切节理,产状变陡;

3)断层带内石炭统地层为构造透镜体,产状紊乱;4)局部岩层赤铁矿化现象很严重。

2.陡西大沟横断层

该断层延伸2-3km,断层通过陡山西侧之垭口,走向北西,断层西侧岩

5层不连续,且具有平移性质,方向左行,在同一标高处,断层东侧出露的是石炭、二叠系灰岩,西侧为五通组地层,证明断层具有东侧下降、西侧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