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
让教学变成研究张华(hzhang@)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第一页,共八十一页。从“钱学森之问”说起第二页,共八十一页。第三页,共八十一页。“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第四页,共八十一页。第五页,共八十一页。温家宝在北京35中的谈话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任继愈老先生90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第六页,共八十一页。1901-2007,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科技类奖总数: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其中——美国:204人;英国:69人;德国:63人;法国:27人;瑞典:16人;荷兰:13人;瑞士:13人;俄国:11人;丹麦:8人;奥地利:7人;意大利:6人;加拿大:6人;日本:6人
美国所占比例:43.5%第七页,共八十一页。1968-2000,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数46人,分属于12个国家其中——美国:30人;英国:4人;瑞典:2人;挪威:2人美国所占比例:65%
第八页,共八十一页。1936-2000,菲尔兹数学奖总数43人获奖,分属于9个国家。其中——美国:16人;法国:7人;英国:7人;俄国:5人;日本:3人;比利时:2人美国所占比例:37%
第九页,共八十一页。两个对比鲜明的现象美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位列差等,但其创造力举世领先。中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遥遥领先,但其创造力却非常薄弱。第十页,共八十一页。今天探讨的问题1.我国课堂教学是如何失去创造力的?2.怎样使我国课堂教学恢复创造力?第十一页,共八十一页。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解决方案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因此,我的解决方案是:让教学变成研究。第十二页,共八十一页。一、为什么把教学变成研究?第十三页,共八十一页。探究教学:民主化时代的教学哲学。第十四页,共八十一页。两个教学例子第十五页,共八十一页。2008年4月底,美国Ohio州,Oxford市一小学,期末考试期间第十六页,共八十一页。第十七页,共八十一页。第十八页,共八十一页。第十九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一页。2008年8月31日,
儿子张弘毅上小学了!第三十页,共八十一页。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一页。若干启示1.西方教育总体上是自由的,因为它已经历过彻底的启蒙。西方教育当然有问题,但总体上属于“启蒙后”的问题。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时代(Post-era)。2.我国教育总体上是不自由的,因为我国教育从未完成启蒙大业。我国教育的问题,总体上属于“启蒙前”的问题。3.“启蒙后”的国家(如美国、欧洲诸国、日本)往往做出向“启蒙前”的国家(如我国)借鉴的姿态。后者又往往以此为借口拒绝“启蒙”。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一页。尽管课程改革在风雨中走过八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客观言之,我国课堂教学未发生根本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依然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巨大提升空间。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一页。实践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
负担正越来越重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一页。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一页。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一页。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一页。陕西汉中某中学的撕书场面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一页。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一页。河南驻马店某中学的撕书场面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一页。我国教学危机把学生当作整齐划一的产品来加工,这种教学在将学生的身心加工成“标准件”的同时,还制造了“工厂教育学”。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信息、技能、规范的容器来对待,这种教学在将学生制造成待价而沽的商品的同时,还制造了“储蓄教育学”。把学生当作带有“原罪”的人来提防、控制、管理,这种教学在将学生变成奴性人格的同时,还制造了“监禁教育学”。把学生当作以奖励做诱因、以惩罚做威胁来训练的对象,这种教学在泯灭人性、将学生日益“动物化”的同时,还制造了“动物园教育学”。我国课堂教学正深陷上述四类教育学之中。“产品”、“容器”、“囚徒”、甚至“动物”,是其未言明的学生隐喻。第五十页,共八十一页。几点期待让学生室外多一点运动,把身体保住;室内多一点探究,把脑子保住。广大教师、家长和全社会,别光顾着让孩子在知识学习上走得快,还要考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一页。二、“学校学科”的本质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一页。杜威的两大贡献:将“学科知识”“心理化”;将“学科知识”“社会化”“生活化”舒尔曼(LeeShulman)的贡献:“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学科教学知识”“最终将课程从教科书和各类教材中提升出来,使课程获得一种独立的存在”。这种“独立的存在”的本质是:教师不是学科专家的依附者,而是拥有独立人格和专业自主权的存在。威廉·派纳(WilliamF.Pinar):“概念重建之后的课程开发”。教学处于“第三空间”。“学校学科”就“不只是学术学科的衍生物——‘糟糕的拷贝’,恰恰相反,它是观念的蒙太奇(多种观念的综合),它能使教师将其在自己的教室里引领的会话复杂化。”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一页。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学校学科”具有内在价值。“学校学科”是由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教师的经验与知识、社会与生活环境、相应“学科知识”及“跨学科知识”等要素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其核心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之关系。“学校学科”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指向学生的个性解放、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的民主化。从内容上讲,不仅关于“学科知识”与社会及生活互动的内容对“学校学科”是适当的,而且关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学科知识”的故事理应纳入“学校学科”的范围之中。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一页。第二,“学校学科”具有探究性。知识、经验的本质特性是“行动”(action)与“反思”(reflection)的整合,即“探究”(inquiry)。无论是知识的最初产生,还是知识的“再生产”和传播,均需通过探究而进行。当人们在已经产生的知识中逃避危险、寻求安逸的时候,知识就与探究分离,沦为传递、接受、占有的对象,这不仅会反过来限制人的理智的探究能力的发展,还会最终使知识本身僵化、腐蚀与死亡。“学科知识”与“学校学科”的区别不在于有无探究或探究的程度、比例有别,而在于探究的主体和意义存在差异。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一页。三、将教学变成儿童研究:
一个国际趋势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一页。将儿童研究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教师即儿童研究者。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一页。JeanPiaget(1896-1980)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一页。BarbelInheld(1913-1997)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一页。EleanorDuckworth第六十页,共八十一页。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一页。达克沃斯发人深省地问道:“所有儿童在其一、二年级都有惊人的智力进步。……为什么许多儿童的智力发展随后就慢下来了呢?在儿童的童年时代晚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智慧(resourcefulness)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继续拥有自己精彩观念的人如此之少?”她认为这是由于成人的忽略或偏见、社会的习俗或禁忌“阻止孩子们探索他们自己的观念,并使他们觉着他们没有自己的重要观念,仅有愚蠢的或罪恶的想法。”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一页。她认为每一个人的自己的观念是其智力的核心:“我把智力发展的本质理解为精彩观念的诞生,而这一点在压倒的程度上依赖于拥有精彩观念的机会。”纵观达克沃斯的全部研究,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产生、遵循和发展自己的观念。
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一页。达克沃斯将“临床访谈”发展为一种使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论。她谦逊地把自己的方法称为“拓展性临床访谈(extendedclinicalinterviewing)”。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去倾听学习者,并让我们的学习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基于这种理念,她不再把教学理解为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恰恰相反,教学是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这种教学就是提供让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一页。这意味着:第一,教师愿意接受学生的观念,即使学生的观念是“错误的”,教师首先关切的是“他为什么这样想”,而不是基于教师自己的立场或教科书的标准而漠视、排斥或谴责学生。第二,教师要创设暗示着精彩观念的情境。要意识到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观念。当情境创设出来的时候,学生“会为理智问题所吸引。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一页。第三,在情境中,当学生为理智问题所吸引的时候,要通过会话(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学生彼此间的会话)让学生日益深入地“投入现象”。所谓“投入现象”,即是与所学习的主题直接接触,而不是通过别人对该主题的观点而间接接触。第四,在学生日益深入地“投入现象”时,倾听学生解释。因为“大多数学习都发生在阐释之中”,教师为什么要垄断明晰自己观点的机会呢?而且,当学生解释的时候,不仅解释来自他们自己,连问题也来自他们自己。学生开始学会依靠他们自己:他们是裁判,自己来判断所认知和相信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会学会许多东西。慢慢地,学生会意识到,噢,原来知识是人主动建构出来的,包括“我的建构”。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一页。“儿童研究”与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其实,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学指向于理解,教师的任何讲授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之上。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言说和表现,教师才可能理解学生,学生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师的讲授和其他教学行为也才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6期。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一页。任何社会,只有当成人学会了欣赏儿童思想的力量并促进其发展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健康、文明和有前途的。反之,当成人把儿童的经验和思想当作被“学科知识”所替代的对象或掌握“学科知识”的媒介,就是在以学习“学科知识”为借口向儿童施加压迫,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专制等级社会的残余。每一个文明的现代人都应意识到:是儿童创造了成人。只有当成人学会欣赏儿童思想的力量并乐意为之提供帮助的时候,他或她才是真正意义的成人。让我们将这种“欣赏”和“帮助”从一间间教室、一个个家庭做起。——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1期。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一页。“教学研究”的意蕴教师一以贯之的“儿童研究”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学科与生活教师指导学生做研究。任何时候,只要教学与研究分离、割裂,它就必然变成灌输、进而异化心灵,不仅异化学生的心灵而且导致教师的自我异化。
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一页。在一次初中数学课上,李教师问同学:“(-3)×(-4)=?”经过短暂的思考,同学们纷纷举手。教师微笑着让表现踊跃的张昊回答。但见张昊自信地说:“(-3)×(-4)=9!”伴随着一阵哄笑声,同学们又纷纷举手。李老师略一沉思,轻声问张昊:“为什么?”由于着急,张昊挥舞着双手,但依然难以表达清楚。李老师示意他慢慢说。直见张昊快速走到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老师你看!这是数轴,这是0,0的左边三个单位是-3,右边三个单位是+3,右边六个单位是+6,右边9个单位是+9。既然是(-3)×(-4),-3在这儿!”他指着数轴接着说:“既然乘以-4,就是朝相反的方向走四次:-3到0一次,0到3二次,3到6三次,6到9四次。因此,(-3)×(-4)=9!”张昊兴奋得脸色红润,声音微微颤抖。班级内一下安静下来,李老师也一时语塞。突然,李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怎么看这个‘张昊问题’?”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是围绕着“张昊问题”而展开的。经过各种争论、辩护、反证,最终揭开了为什么“(-3)×(-4)=9”是错误的,但人人都赞赏张昊追求真正的数学理解的可贵。第七十页,共八十一页。这是教师的“教学研究”的一个侧面。这迥异于数学家的数学研究,然而它本身却是真正的“数学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教师不断生成“数学教学知识”,学生不断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只有当教师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学科教学知识”的时候,教师的专业人格、专业身份和专业自主权才能真正确立起来。——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1期。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一页。“研究性教学论”不反对讲授教学法,但反对“知识传授乃教学本质(职)”由于对知识本质的误解和将知识功利化(市场化)及权力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而导致人在传授、掌握和占有知识中陷入愚昧和遭受人格异化,是当代中国“轻视知识”现象最危险、最隐蔽、最普遍的表现。把知识变成了“传输物”、“填充物”,教学变成了“传授”,知识和教学的探究性、创造性就被人为取缔或边缘化,这就走上了不折不扣的“反智主义”和“反教学认识论”。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一页。四、行动起来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一页。1.把“备课本”变成“教学研究记录手册”。鼓励创造性备课。2.设计教学目标与创设教学情境并重,但侧重情境创设。有目标,但不拘泥目标。3.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并重,但侧重对话教学。不论讲授,还是对话,都不能流于形式,都要基于探究、发现和创造的态度。4.把学生自己的观念视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倾听学生。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的“错误”)。5.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成性。善于捕捉课堂上不可预测的教育时机,并运用智慧发挥其教育价值。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一页。6.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7.在课堂上重视故事的价值与力量。8.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科书之外的相关文献、图表、数据、图像等;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本学科的诸种实验资源。9.尽可能增加发现性实验(包括思想实验),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10.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11.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关联与整合。注重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联与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野关注问题。第七十五页,共八十一页。12.评价即研究。教师探索建立“教学档案袋”,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研究儿童的会话,研究儿童的“作品”(作文、绘画、作曲、歌唱、舞蹈、实验设计、问题解决、等等)。提出改进不同学生学科学习的方略。13.探索建立以生成性为核心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关注学生的精彩观念、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育智慧。14.建立“课堂开放制度”,相互邀请听课,用“描述性研究”的方式相互评课,将校内、校际公开课制度化。15.对自己的教学与同事的教学进行“描述性研究”。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学生对这个学科内容提出了哪些问题?第二,学生对这个学科问题产生了哪些自己的想法与体验?第三,我(或他/她)如何回应学生的问题、想法与体验?第七十六页,共八十一页。结语让我们变成儿童研究者,在课堂上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第七十七页,共八十一页。建议阅读书目1【美】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日】佐藤学著:《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3【美】达克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高等教育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咨询服务合同(2025年版)
- 实心板桥施工方案
- 针灸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 窗口侧壁施工方案
- 汽车美容行业品牌建设策略试题及答案
- 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策略试题及答案
- 教学工作督导机制计划
- 班级团体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计划
- 药理学考试2024年快速提升试题及答案
- 年度预算的执行与回顾计划
- 2022-2023年度中国家族财富可持续发展报告
- 50MW光伏项目工程清单报价
- 高速公路标准化施工安全标识标牌清单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权力运行流程图
- 喷砂检验报告
- DL∕T 617-2019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
- 中国56个民族介绍
- 第04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1
- 2022年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 双室浮动床除盐水系统程序控制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