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
进位)的计算规律。2.掌握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
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3.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
进位),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
进位),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56页情景图。
教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到儿童游乐园游玩,有的玩旋转
木马,有的玩碰碰车,玩得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情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
问题吗?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1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坐碰碰车的图片及数学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怎样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3=
(3)你是怎样算的?小组交流反馈:
①算法一:20+20+20=60;
②算法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算法二先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说,学生再在下面自由说)
(4)想一想:200×3=
①怎么计算;②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引导例1的思路迁移到这里)
2.在迁移类推中学习新知识。
出示玩过山车的图片及问题。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3)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
10×3=30
2
2×3=6
30+6=36
②老师出示小棒图(见教材),证明上面算法的正确性。
③想一想:12×4=
怎么算?怎么想?全班交流思路。
(5)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这类题目可以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这样为后面学
习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打下基础)
3.总结归纳。
(1)谁能根据情境图,再提出几个与一位数相乘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坐激流勇进每人10元,8人要多少
钱?②坐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钱?③做旋转木马每人5
元,13人要多少钱?
(2)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10×8、15×3、5×13。
探究计算方法,全班交流、汇报。
思考: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归纳】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整十、
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和一位数相乘;也可以把
它们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即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用表内
乘法),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计算?
【教师归纳】把两位数分成整十加几,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
3
结果加起来。
三、拓展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口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先填写,后说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3题。
投影出示第3题。
(1)让学生观察图,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先用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
位数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
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
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习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说算理,说想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
教学效果。
4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的口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学习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理解口算方法和思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教师活动:
1.口算。
10×4=10×6=21×4=
500×6=13×2=3000×5=
你能说说在口算这些题目时,你是怎样想的?
2.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
些与口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学生活动:
1.回忆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5
2.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1.练习十二第7题。
(1)投影出示第7题。
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2.练习十二第5题。
(1)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内交流。
3.练习十二第6题。
(1)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十二第8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然后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练习十二第9题。
(1)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练习计算。
(3)交流汇报。
6.练习十二第10题。
6
学生尝试写出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每个空格代表经过几个月后,张宏节省了多少钱)
让学生口答表中数据。
提问:张宏半年节省了多少钱,应该是指什么?
[到了第6个月,已经是半年节省的总数了,每个月节省20元,半
年即6×20=120(元)]
学生活动:
1.学生读题,并迅速说出口算结果。
2.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4.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独立完成。
5.学生知道积是240,需逆向思考乘法算式是哪几个。把四个答案都
写出来,有两种思路:
(1)从小到大列。
30×8、40×6、60×4、80×3。
(2)找对子。
30×8=240,80×3=240;40×6=240,60×4=240。
6.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
三、课堂小结
7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口算乘法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它们在生
活中的作用大吗?请具体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第1课时基础上的巩固与拓展,一方面要继续在课中让学生
多说算理,大面积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与口算能力;另一方面在练习解
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解答的数学能力。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
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
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8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
笔?请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
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
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算完后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9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
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
就很麻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
式呢?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
6个一;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结果
就是36。②2×3=6,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
个十,3写在十位上,等于36。③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
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
结果就是36。
(3)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10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边与学生交流:在乘法竖式时,先写第一个乘数
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
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
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3又写在哪儿?表
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板演齐练,全班交流算法,比一比书写格式)。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做一做第2题,算好后相互说一
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你发现这3道算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
乘数是一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第三个算式,第
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
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11
2.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练习十三第2题。
(1)用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请同学观察题目,明白题中给出
的信息。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3)指名学生在班里汇报,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计算,用竖式是
怎样算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并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交流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
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
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
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
12
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6×4=9×3=
20×4=300×3=30×8=
1×3+2=2×4+1=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
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3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
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
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4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
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
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
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
15
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
方法。
3.在理解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
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7×8+8=4×6+9=5×7+9=
3×6+8=3×9+5=5×9+8=
7×6+9=9×4+7=2×9+5=
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6
2.列竖式计算。
216×373×3
指名板演,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体验。
1.观察情境图。(出示教材第62页的情境图)
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去看看吧。
(1)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
少瓶?”)
(2)组织学生列出算式。板书:24×9=
2.探究算法。
(1)估算。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9箱矿泉水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独立估算后进行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①24接近整十数20,可以把24看成
20来估算,因为20×9=180,所以24×9大约是180,也可以把24
看做30,乘9后得数是270,那么24×9得数在180和270之间。②
先算10箱就是240瓶,那么9箱一定比240瓶少。
(2)探究笔算方法。
①教师:如果要知道准确的瓶数,该怎么办?请同学试着做一做,在
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在小组中
17
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全班交流。
请用竖式做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学生交流)
a.计算时忘记进位,或忘记加进位数。
b.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原
因。
(提示:9与2乘得18,加上个位的进位数3得21,要向百位进2
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乘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2不必写到横
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3.比较分析。
教师:这道题与前一节课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三、巩固深化
1.教材第6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2)教师:竖式书写时要把数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对准位置,
18
向十位进的数要写在十位上。
(3)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积的百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练习。
出示:49×8=69×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算完后,比较这两题有什么区别。(49×8:8与十位上的4乘得32,
还要加上进位数7;69×8:8与十位上的6乘得48,加上进位数7
得55,应再向百位进5,十位写5。)
3.练习十三第1~3题。(课堂独立练习、板演齐练、分组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教学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
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启
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多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
他们分析、归纳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练习中注重学生数学
思维的训练,多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
19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第4~5、7~10,12~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
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解决问题。
2.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设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
息处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
决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小明的作业。
教师: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老师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
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20
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小明改正。
63×3=189142×3=32616×8=848
(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汇报。
(2)教师: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知识应用。
(1)练习十三第4题。(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你能找出其中的问题吗?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21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
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99×2=19899×3=29799×4=396
(2)组织集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
99×6=()99×7=()99×()=891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注意培养
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述能力,并有所拓展和提高,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
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例4、例5。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
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位重点: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因数中间
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
22
算。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
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
算方法。
难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例4图片。
观察,你收集到了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算一算,7个盘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2.想一想用加法怎么做,用乘法怎么做。
板书:0+0+0+0+0+0+0=0(个)
0×7=0(个)7×0=0(个)
3.想一想:0×3=9×0=0×0=
4.总结。
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0的乘法。
5.出示教材第66页“做一做”第1题:特别注意“0加一个数和0
乘一个数”意义上的不同,可举例说明:如一个盘里有5个梨,另一
23
个盘里没有梨,两盘一共有5个梨。如果5个盘子都是空的没有梨,
那么总共还是1个梨也没有。
二、迁移类推
1.出示例5。
2.集体列出算式:604×8=。
3.探索算法。
独立计算,两生板演。让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强调:8和十位上的0也必须相乘,0×8=0,个位上进了3,0+3=3,
积的十位上应该写3,千万不要忘记了。
集体订正,教师引导学生,并板书:
4.拓展练习。
502×4=
积的十位和百位为什么都是0?
5.小结:今天这两个笔算有什么相同?(因数中间有0)要注意什么?
注意: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
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积的十位上要
用0占位,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位时,个位上进几,积的十位上就写
几。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对比练习。
其中第一组是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与因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的对比,
第二组是个位积满十的乘法与个位积不满十的乘法的对比。
3.改错。
4.拓展练习。
计算1005×4。
(1)独立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
(2)讨论:这题与例5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练习十四第1题,板演齐练。
6.练习十四第3题。(先填,后说为什么这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和同桌说说。
【教学反思】
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
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引导
25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让学生说出对与错的原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是让学
生学会说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多说还能促进学生表达、
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
确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1.口算复习。
(1)课件出示口算题。
20×3=12×4=
200×3=120×4=
2000×3=1200×4=
26
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在口算
200×3,120×4时,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
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
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
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2.笔算复习。
227×6403×6
计算后,说说乘的顺序、积的书写位置等。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教学例6,出示例6,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分析。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80×3,也就是求3个280是多少。
板书:280×3=
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做。教师巡视时找出两位算法不同的同学进
行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学生1: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也是0,
这个0起占位的作用。
27
学生2: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
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
0起占位的作用。
280×3=840(元)
4.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小组讨论,全班
交流,得出第二种算法更简便)
5.概括出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时,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6.加深理解。
(1)试计算1500×3。
要求用简便方法。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人做在练习本上,如有疑
问,同桌可以讨论。
提问:竖式中,乘得的45后面为什么添上2个0?
(2)设疑。
教师:160×5=800,为什么第一个因数有1个0,而积有2个0呢?
7.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板书课题)。
28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发现?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问题。然后独立解答,全班反馈。
3.练习十四第8~11题(先填后答)。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练习十四第12*题(尝试完成,说说你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你认为什么地方值得我们注
意?
(学习了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它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列
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一位数要与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对齐,多位数末
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
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爱思考的好习惯。本课教学让
学生能在探索新知时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在相乘的时候让学生掌握因
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看,用0前面的数直接和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在
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9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出估算
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
难点:理解估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老师:秋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秋游)现在我们一起来到秋游的现场。
出示例7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仔细看图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
决什么数学问题?(知道门票价格和参观人数,要求250元买门票够
不够。)
2.分析与解答:
(1)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样列式?(一人8元,
共有29人,就是求29个8元是多少,所以根据乘法意义列式为29
30
×8。板书:29×8)
(2)选择算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用笔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
是运用估算,只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
出: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出大约数就能比较出结
果,估算在这时能更简便地比出结果。
(3)引出课题:乘法的估算。
(4)研究估算方法: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同桌交流,全
班反馈)
把29估成接近的整十数30,30×8=240,29×8<240,所以250元够了。
3.回顾与反思:我们刚估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验证,
谁来说说:29人买门票,250元为什么够了?(有30人买门票只需
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验证正确后,我们要做什么?(写答)。一起答……
4.加强巩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
元够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估算方法,说明700元不够,800
元够的道理)
92×8≈720(元)
┇
接近90
(把92少估成90都需要720元,那92人700元更不够)
31
92×8≈800(元)
┇
多估成100
(把92多估成100都够了,那么92人800元就更够了)
5.整理估算思路与方法:通过刚才对乘法估算的研究,你认为我们在
什么地方需要重点注意?
≈和=有什么不同之处?(≈表示估算的数,=表示准确的数)
二、深化巩固,应用拓展
1.教材第70页做一做。
尝试完成,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32×6≈180(千克)
┇
少估成30
把一个箱子装32千克,估成装30千克估少了都够了,现在能装32
千克就更够了。
2.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逐题反馈估算方法及结果。
3.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出估算思路。
4.练习十五第3、4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32
通过今天对乘法估算的研究,你有什么所得需要和同学们分享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多位数乘一
位数估算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估算的价值,在培养学生
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具体情
况,把握好估算的两个原则:“接近实际数”及“便于口算”的原则,
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
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引入课题
1.过渡:我们已经能解决生活中一步计算的问题,下面有两个问题,
你会解决吗?(口答算式及结果)
(1)妈妈买了8个碗,每个6元,共用多少钱?
33
(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每个碗多少钱?
2.引出:如果我们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就我们今天要研究
的问题。出示例8。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阅读与理解:读题,你从题中获知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
题?
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1)仔细看图示,要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①板书: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②再求什么?
板书: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2)谁能完整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
(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8。
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用综合算式怎么列式解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4
18÷3×8
=6×8
=48(元)
3.回顾与反思: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需要验证,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看看书上是怎么验证的?翻开教材
第71页看“回顾与反思”。
4.巩固练习: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先尝试后交流。
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③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1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分别怎么列出;
(4)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练习十五第7题。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
3.练习十五第8题。
(1)看懂表格里分别是求什么。
(2)每格分别怎么解答?
(3)说说解题思路。
4.练习十五第9题。
(1)尝试解答,板演齐练。
(2)反馈解题思路。
35
5.练习十五第10题。
(1)交流解法。
(2)同桌合作解答。
(3)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体现教学重点——数量关系
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
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
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36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
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
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37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
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剧组酒店合同范本
- 木制餐具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中药花草茶养生馆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高效无声破碎剂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分子诊断试剂注册代理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定量给药智能分药机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中药防治痛风针剂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计及两级电力现货市场部分变化趋势的日前交易出清模型研究
- 弱电网下多逆变器并网谐振特性及其阻抗重塑方法研究
- 2013-2022年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护士服装文化与护理课件
- 2023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4届中考数学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 DB5105T 63-2023合江真龙柚生产技术规程
- 一岗双责评价细则范本
- 古典文献的校勘(下)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4(思政智慧版)课件 Unit1 Urban development Section A
- 卫生部病历质量评价标准
- 第2章 Windows 10操作系统
- 纳税人进项税额分摊方式备案报告表(样本)
- GPS公交车报站器使用说明书V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