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册)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册)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册)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册)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汇总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根底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照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

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拟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

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

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

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

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

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

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

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答复: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答复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答复: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

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

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

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答复不全,教师

补充.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

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

促进了体质的开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

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答复出答案.(北京人生

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

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

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

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开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

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

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答复以下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

根本相同)

"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

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

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答复,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结合以下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开展中有什

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

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

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拟.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

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稳固强化.

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社会组织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

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开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开展对中|国远古时

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

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

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奉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

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

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答复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

谈.

学生答复: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拟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奉献;尧舜禹的"

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开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开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

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

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根

底,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奉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

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创造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

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第4课早

期国|家的产生和开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到达目的,树

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和西周的分封制.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

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

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学生合作掌握课文内容

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禹

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商|王汤

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

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

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拟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

制经济开展的根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

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

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的概念

四、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老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

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开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

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

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开展最|顶峰那么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

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开展成

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

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拟成熟的文

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以下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面具、

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兴旺,最|早在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创造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开展

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道、

和.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和阶级|的矛盾.

2、最|能表达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和活动.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是怎么看的?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的悲惨,那么你

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呢还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

生命不如牛与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第6课动乱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

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开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拟春秋争霸战争和战

国兼并战争所表达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拟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拟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

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

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又可

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

乱、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乱的春秋时期.

【自主预习】

学生结合课文和学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一、春秋争霸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设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

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

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哪些国|家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

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

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答复.)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

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

|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答复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

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合作探究】

1、争霸战争带来哪些影响?

2、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有哪些?

3、请大家想一想,身处春秋战国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防止被消灭的厄运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横扫六合统天下.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

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答复,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

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

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预习】

利用材料引入知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局部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

的重大的变革.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

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

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开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良,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

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

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奉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三)商鞅变法

师先介绍变法背景(多媒体图表展示),再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

故事是商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前奏曲,商鞅驳斥旧势力,倡导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

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

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我们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奉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

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

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

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

的思想.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

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

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那么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

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

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百家争鸣

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以学生为主总结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完成表格.

学派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论语>仁;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兵家孙武战国<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

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稳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稳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

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

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

识到统一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立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

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稳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

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

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

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

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

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泼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

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开展趋势,符合广阔人民的愿

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

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稳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稳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开展的因素

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答复: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

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稳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答复: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

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

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

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认.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分析今天的长

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

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

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稳固对中|国历史的开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稳固统

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稳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

汉之争的根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

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导学过程】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根本历史知识.

【情景导入】

1、组织学生品析、比照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

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

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

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让学生通过比照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

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述成语"指

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

起来对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

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

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

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

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

虎〞,怎么办呢?

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拟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了解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小结提升】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立的一套专

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辉.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

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

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的好处.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

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稳固了根底?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方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自主预习】

文景之治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生: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

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师: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

1.是经济凋敝;

2.是边境不安;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一、【单项选择题】

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开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

民的生活状况

二、【简答题】: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

答: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

并顺利实施.

1、减轻农民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开展农业生产.

2、奖励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那么重视,"以德化民〞.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

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开展.

三、布置作业:

请大家查阅资料,看"大风歌〞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跟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作比

拟,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答复: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

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答复: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

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请看课文"文景

之治〞的内容.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

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

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根底;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稳固的政|治根底,恐怕大一

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的统治措施

密切相关.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

学生分析讨论.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1.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概,善于用人加强中|

大一统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央集权

2.措施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比照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

吗?再比照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绩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也

不会开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