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网架构12小时版第1页/共128页壹、社会网与复杂网理论的愿景社会网研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形成了独特理论视角,认为社会现象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简单加总,即个体加总不等于总体。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强调行动观点有时犯了「低度社会化」的谬误,结构观点又有时犯了「过度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忽略了一个中间的环节,就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网结构。社会网结构与行动是互为因果的:个体行动会自组织出社会网结构,社会网又会产生集体行动与场力,同时,场力又会影响社会网结构,场力与结构又对个体行动具有约束力量。社会网可以在结构与行动之间塔起「桥」,也可以在个体与集体之间搭起「桥」,通过分析关系与社会网结构,使微观个体行为到宏观的社会现象之间的过程机制得到显现和说明。第2页/共128页这样研究观点现在使网络动态学成一时显学,并与「复杂理论」的概念不谋而合。复杂理论发现物理世界中的自由分子会有自组织现象,最后结构出一些固定的「秩序」出来。比如,水蒸气分子本来是以布朗运动自由位移的,但在一定条件下,自由分子会凝结成水,分子之内的转动能不见了,分子之间则依相同的方向频动。再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出现耗散现象,比如在密闭空间中,下面加热,上面冷却,则会出六角形的结构。这样的自组织与结构化的现象在很多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人工智能,脑神经网,演化,基因遗传与雷射等等,成为一门新兴的,跨科际的学问—复杂理论。
第3页/共128页在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内,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一个产业或一个组织,我们可以称之为「场」(field;Boudieu1966),场之内有许多作用力,称之为场力。依照DimaggioandPowell(1983)针对组织定义的「场」:「组织场是一群组织组成的社群,它们从事相类似的活动,并屈从于相类似的声誉暨规则压力之下」。换言之,使组织「屈从」的场力包括信息类的,如声誉、口碑、顺应流行等等,以及规范类的,如服从风俗、道德、法律与制度等等。从社会网的观点来看,场力并不是直接作用在行动者身上就决定了行动决策,而是透过一个行动者身旁的关系及社会网来作用
第4页/共128页贰、七个研究领域社会网研究存在于七大领域之中。第一领域:受场力或集体社会网结构干扰的因素如何影响关系;第二领域:关系如何影响个体行动;第三领域:受场力或集体的社会网结构干扰的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结构位置;第四领域:个体结构位置如何影响个体行动;第五领域:个体行动如何影响集体的社会网结构;第六领域:集体的社会网结构如何影响集体行动;第七领域:集体行动如何影响场力。
第5页/共128页架构图集体场力个体行动影响结构通过结构影响个体行动场力:规范的信息的个体结构位置-个体行动研究个体
集体(行动)社会网集体结构型态场力干扰个体结构位置研究
集体结构型态-
集体行动研究集体行动-场力研究:如引爆趋势、镶嵌理论通过关系影响个体结构位置社会网个体行动→集体结构型态研究:网络动态学
关系研究暨场力干扰关系
关系→个体行动研究
关系场与自组织的过程个体影响集体结构结构影响集体行动第6页/共128页参、各个领域之范例领域1:关系研究,以及个体因素(受场力或集体社会网结构干扰)→关系。如强、弱连带,连带强度,信任关系等等领域,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增强了我们对关系如何形成,如何运作的了解,以及社会学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场力如何形塑这些关系。第7页/共128页西方理論中的社會連帶Granovetter的強、弱連帶連帶強度的概念互動頻率交往久暫親密程度互惠內容連帶的概念是情感為主、互動強度為輔西方關係的分類—強、弱、無連帶第8页/共128页差序格局下的華人關係關係的概念與社會連帶的不同中國人的工具與情感混合關係黃光國本土心理學的關係分類--家人、熟人、生人生人可分為弱連帶與無連帶中國人的關係的四項分類--家人、熟人、弱與無連帶第9页/共128页陌生人九同和介绍人认识之人人情交换熟人新身份认同人情交换法则(熟人)信任通过报和义建立—人情交换、互惠交换和长期承诺公平法则(认识之人)社会交换和报拟似家人(伦)自我第10页/共128页何謂信任信任的定義信任的作用--降低交易成本與建立最小信任一般信任與特殊信任的不同特殊信任中,真實信任與權力的不同真實信任與保証關係的不同第11页/共128页什麼樣的關係產生信任?家人往往是被信任的對象。而強連帶優勢理論以及社會交換理論則指出熟人連帶也是值得信任的。部分弱連帶雖然只是工具性關係,但是若有社會交換或較頻繁的工具交換,則社會交換理論與相互為利信任理論足以說明這類弱連帶也有真實信任存在。華人人脈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建立強弱不同的信任關係,進而可以動員不同的資源。
第12页/共128页ExpressiveDimensionStrongpositiveinvolvementWeakinvolvement(neutral)WeakexchangeStrongexchangePseudo-familialTies(rulesofneed)FamiliarTies(developedfromweakties;rulesoffavorexchange)WeakTies(rulesofequity)InstrumentalDimensionFamiliarTies(developedfrompseudo-familialties)Thecurvilinearrelationbetweenexpressiveandinstrumentaldimensions第13页/共128页權力與信任交互運作權力位階的重要性
--檯面上與檯面下的行為即使有權力仍需信任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權力均等時更需要信任
中國社會強調多用人情少用權力
—作人不要太絕、凡事留個情面
中國人建立人脈才好做生意
第14页/共128页情感性交換權力平等家人連帶(情感性交換)權力平等熟人連帶(混合性交換)權力平等弱連帶(工具性交換)權力不等家人連帶(情感性交換)權力不等熟人連帶(混合性交換)權力不等弱連帶(工具性交換)無連帶權力不等無連帶權力差異工具性交換圖5-2三構面的中國人關係類型第15页/共128页关系→个体行动,这是个体社会资本主要研究的领域,一个体或一个企业的关系及自我中心社会网的广度、高度及多元性将会影响行动者的商机机会、资源取得,进而影响其生存与发展。代表性研究为林南以及其借由个体中心社会网方法发展出来的职位生成法。
第16页/共128页文献:
TheStrengthofWeakTiesAJSVol.78,No.6(May,1973)MarkGranovetter
使个人的行为/行动变为可能的力量弱连带的力量第17页/共128页从Granovetter的一个有趣的发现说起
1969年,Granovetter在波士顿郊区的Newton小镇上做调查,访谈了100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PIM),并发放了200份邮寄问卷。他发现57%的jobchangers,都是通过人际网络得到的信息,或者通过家庭或者通过其他人,其他人包括朋友、相识、家庭或者亲属得到的信息。他发现:“Thosewhoobtainedjobinformationfromacquaintancesratherthanrelativesorfriendsmovedtobetterjobs”即强关系没有弱关系重要,他非常不得其解,花了很多时间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提出所谓著名的“弱关系理论”……SoWhat?!!!我们有必要将Granovetter的“找工作”的经验研究,放在劳动力市场研究的理论背景下加以考察。第18页/共128页劳动力市场研究分析解释个人、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果与成功机会的差异性。人力资本理论(humancapitaltheory);TheodoreW.Schultz1929;1964年,贝克尔(GaryS.Becker)的《humanCapital》,提出对于个人劳动力市场上的差异性来自于个人的所谓能力,即人力资本。最主要的三个测量是:接受正式教育的时间、工作经验、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布劳--邓肯的statusattainmentmodel。该模型指出,个人在职场的成就(personalachievements),不仅与humancapital等自致性因素相关,更重要的还有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路径分析;LabourMarketSegmentationTheory。该理论指出,劳动力市场过程和结果上的差异并不完全由于是个人层次上的原因造成的,同时劳动力所处的结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工会”;体制内外……前两种理论基于个体层次,第三种理论基于结构层次,但都非网络的观点。如何弥合个体与结构的鸿沟?第19页/共128页劳动力市场研究----网络的观点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差异主要是基于“人职匹配”的差异,即jobmatching。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和其他商品没有什么不同,价格机制即劳动力工资,会使市场出清,但这与现实生活不相符。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人职匹配”的“搜寻模型”,斯蒂格勒(GStigler):“工作的搜寻成本等于预期的边际回报”。依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现实当中很多工作信息并非产生于搜寻过程,而是另有源泉。Granovetter认为,jobmatching过程中人际网络连带充当着工作信息的“桥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人和工作才能结合起来。“人职匹配”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过程,更多地是一个社会学过程,考察这一社会学过程就是对连带(ties)的考察。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能不太突兀地进入这篇文章了!第20页/共128页连带的强度——何为“弱”Granovetter在文章中和他的博士论文里提出了研究连带强度的4个面向,即认识久暂、交往频率、亲密程度、互惠内容,但他并没有将其操作化。他实际使用的测度是人们之接触的频率:“经常”、“偶尔”、“稀少”三个指标。“经常”——一周至少两次;“偶尔”——一年一次以上,但少于一周一次;“稀少”——一年一次或更少;弱连带强连带第21页/共128页弱连带,“力”在何处?——“桥”1对三方组(triad)的探讨——从简单的模型推论出有意义的结论ACBDavis的通过651份社交量表的问卷调查发现,上面那种“残缺”的三方组关系非常之少,90%都是完整的三方关系。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平衡理论(Heider,1958),如果B把A当朋友,A把C当朋友,那么,B就会感到压力(psychologicalstrain),也将C当做朋友;社会联接的传递性;从个人心理认知的角度看三方关系;微观模型强连带?弱连带?无连带?Granovetter的推论:B与C之间,不可能是无连带,极有可能是强连带;
大约20年后Burt提出“结构洞”理论,无疑是从Granovetter那里获得了灵感;第22页/共128页弱连带,“力”在何处?——“桥”2Granovetter的另一重要推论:“桥”都是弱连带——=Strongtie……=Weaktie“桥”是信息、影响力流动的通道;“桥”都是弱连带,因为强连带往往会形成小圈子(clique),信息和影响力都会局限在圈子内,无法流动到外面。作为“桥”的弱连带,可以提供异质性信息,突破社会屏蔽(socialenclosure),将信息和影响力传播得更远。桥
第23页/共128页弱连带做为“桥”,在传播研究中的几个例证米尔葛兰姆(Milgram)做的实验是,随机抽取一个人,要他把一本小册子通过自己的关系网送出去,收到的人如法炮制,再传出去,直到送到一个指定的人。有一次送达目标是一个黑人,在传递过程中,从白人团体手上传入黑人团体的“桥”,往往被双方看做是“认识的人”(acquaintance),而不是“朋友”(friend)。RapoportandHorvath曾在密西根中学进行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指名他们的朋友,并对亲疏远近给予评等;然后按指名绘出学生的关系网络,结果强连带往往形成小圈子,弱连带却能连出大的网络。“弱连带理论”,关注从微观现象到宏观现象的机制性过程,对于研究舆论、谣言、时尚等现象有很强的理论潜力,也被后来的研究所证明。“找工作”一书的分析单位主要是“个体”,Granovetter认为“弱连带理论”还可用于较大的分析单位……第24页/共128页西翼社区的工人阶级为什么没抗争?——一种弱连带理论的尝试性解释
西翼社区是波士顿的一个意大利社区,“都市更新计划”严重影响了当地工人阶级的生计,西翼的工人阶级最终没有形成组织去抗争。Gans的解释是,当地的工人阶级不能像中产阶级那样,对其领导者充分信任,其解释建立在“文化”、“个性”的差异上。Granovetter并不认同Gans的分析,他以“弱连带理论”来考察西翼有哪些结构性因素促成或阻碍抗争组织的发展。他的假说是:西翼的居民间形成的只是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强连带),整个社区却是破碎化的(缺乏弱连带)。——以家族和朋友为核心的小圈子经常性地聚会;——西翼没有工厂,无法为工人阶级提供产生“弱连带”的工作场所;——社区成员的流动性很低,小圈子致密;第25页/共128页
BringingStrongTiesBackin:IndirectTies,NetworkBridges,andJobSearchesinChina
Author:YanjieBian
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
26第26页/共128页寻找解释以上矛盾的逻辑认清找职者关系网中流动的资源——信息和影响重视间接关系,认清找职过程中存在的求职者——终结者——最终帮助者的三重关系Institutionalcontexts,须将通过关系网络找职这种行动放入到具体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在不同的制度语境下探讨资源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配置规则
——————————————————————本文的逻辑出发点:中国工作分配的独特制度(通过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官僚制分配)如何影响关系强度在找职中的运作。特别关注中国的求职者如何通过交换关系中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与工作分配实权任务建立联系。10/27/201027第27页/共128页作为桥梁网络的强关系一座桥梁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两方面:(1)不仅作为不同群体的假定成员的A和B之间的直接联系,(2)通过A和B之间的桥梁作用,成为使没有联系的其他人连接起来的网络链节点。G个人和熟人之间的弱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熟识关系,而且更是两个密切连接的亲密朋友群之间的关键桥梁。”但一些网络研究表明,弱关系并非是关系具有桥梁功能的先决条件,关系隔断更为重要,如何在亲密圈子之间建立桥梁——重视间接关系Burt&Knez证明了在间接关系中,第三方对强关系范围内的信任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对弱关系范围内的信任产生了消极影响。基于信任和义务的强关系也是“unauthorizedactivities”的一种社会基础。10/27/201028第28页/共128页中国的强关系桥梁和求职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促使人们之间进行互惠交换行为Yang关系的三特征:亲近才会分享,人情favor倾向于在强关系人间交换;信任;互惠义务——面子无形情感性的——有形工具性的作者认为建国后的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的总体性社会之下,关系有用来获得和重新配置按照等级制分配的资源的作用10/27/201029第29页/共128页城市的工作分配—关系网和非正式过程改革前总体性社会下的分配:单位制,单位的等级【央属,市级经济实体,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分配过程:单位级别越高在人事配额分配以及选择上越有优先权;社会选择—档案;结构性划分。———————————————————————国家不仅作社会资源的垄断者,而且也是生活资料的发放者,权力和威望的配置者——统治集团中的精英实权人物——非正式的运作“潜规则”——表演型的风险规避,独特的机会成本计算对信任的强烈诉求建立关系:恩惠、影响以及由结构决定的有限的信息
10/27/201030第30页/共128页研究假设找职所需的重要资源—假说1:求职渠道是通过个人网、更多地是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建立的。
找职资源的配给形式—假说2:求职者寻求帮助的控制代理人所属的组织级别愈高,他愈可能被较高级别的工作单位录用。社会资源的分配形式—假说3:求职者更可能通过间接而非直接的关系与较高级别的控制代理人交往。2与3决定了假说4:如果求职者使用间接而非直接的关系,那么他们就可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找职资源的获取与积累—假说5:年长的或具有较高社会经济背景的求职者比那些年轻者或较低地位的求职更可能运用间接关系。找职行为的社会规范背景—假说6
:当求职者与控制代理人没有关系时,或当他们仅仅有表面的交往时,在找工作过程中,他们倾向于通过一个与双方关系都密切的中介人联系起来。
10/27/201031第31页/共128页研究设计1988年天津调查计划经济的重镇关系强度的测量:角色关系和熟识程度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测量:是否有“第三方”/“中介人”帮助他们与其最终帮助者建立了求职中的联系
社会资源的测量:帮助人是否有行政职位;帮助人的单位级别;帮助人的职业地位地位获得:求职者被分配单位的级别和工作的职业地位其他变量:被调查者首次参加工作之前的地位特征和其社会经济背景。父亲的工作单位级别和职业被用来测量社会经济背景;被调查者的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和党员身份
10/27/201032第32页/共128页回归模型研究分析1、45.1%通过个人帮助者提供的实质性帮助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大约55%的帮助者是通过直接关系找到的。至于直接关系,被调查者与其帮助者有较密切而非弱的关系。2、不管他们自己及其父亲的特征如何,其帮助者处在工作分配等级制中高层的被调查者势必能进入级别较高的工作单位或得到地位较高的工作3、不管他们自己及其父亲的特征如何,那些与帮助者有弱关系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在与占居权威职位、工作于高级单位或有地位较高职业的某个人建立关系方面占有优势。4、大约45%的帮助者是通过间接关系(通过中介人的关系)找到的。通过中介人找到的帮助者更可能拥有权威职位、工作于高级单位或有较高地位的职业。5、年长者或其父亲在高级单位工作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运用间接关系。6、这些被调查者与其帮助者的关系比那些运用直接关系的人更一般。然而,他们同中介人的关系是密切的,后者同帮助者的关系也是密切的假定被调查者获得的工作单位级别和职业地位受到帮助者的权威职位、工作单位级别和职业的正向影响,那么有两点是明显的:第一,与较好的工作相联系的高层帮助者更可能通过间接而非直接关系找到。第二,当求职者运用间接关系,即通过中介人与高层的最终帮助者建立联系时,中介人与求职者和帮助者的关系都是密切的。10/27/201033第33页/共128页结论和讨论第一,必须严格指定求职中通过个人网络流动的是什么。当影响而非信息通过个人网络流动时,通过密切而非弱关系更容易建立求职通道。
第二,必须仔细地建立求职中直接和间接联系的模型。占居工作分配等级制高位的帮助者在数量上很少,直接关系的数量也很少。因此更可能通过间接而非直接关系获得占居权威位置的帮助者的帮助。
强关系比弱关系更可能充当帮助者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强关系桥梁的存在对弱关系力量假说提出了挑战,但并未完全否认它。弱关系比强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有更大的工具效能---甚至在独特的中国工作分配制度中,在资源通过直接关系流动的情况下也是有价值的。10/27/201034第34页/共128页领域3:个体因素(受场力或集体的社会网结构干扰)→个体结构位置。一些组织行为学者或社会心理学者研究了个体结构因何而取得,亦有研究采用了HLM模型,以场力或集体社会网结构为干扰变量,分析个体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结构位置。MartinHoegl,K.PraveenParboteeah和CharlesL.Munson(2003)讨论了团队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的知识网络建设。在该研究中,作者使用了HLM模型,但并没有将个体因素纳入模型中,所以第一层模型中并无解释变量,只有第二层模型中有一些团队层次的变量。作者最后验证如下假设:(1)团队对于组织知识共享气氛(climate)的认知正相关于其成员的网络建设。(2)团队的网络偏好正相关于其成员的网络建设。(3)团队对于网络对项目成功重要性的认知正相关于其成员的网络建设。(4)团队对其技术能力充足的认知负相关于成员的网络建设。(5)团队对其材料资源充足的认知负相关于成员的网络建设。第35页/共128页领域4:个体结构位置→个体行动,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可为这一类研究的开山之作与代表作,以后这类研究是集体网研究数量最多的一类。第36页/共128页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StructuralHoles
--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美】罗纳德·博特RonaldBurt
PresentedbyFanKai
范凯
社会学系第37页/共128页玩家带入竞争的资本金融资本(financialcapital)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如朋友、同事、一般熟识人。
通过社会资本能够得到运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机会第38页/共128页例:玩家与组织的社会资本公司中的两种人:(一)业务能力超强,能够提供出色的产品和服务——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产能(productionabilities)(二)rainmaker——“唤雨巫师”M-W:1
:apersonwhoproducesorattemptstoproducerainbyartificialmeans2
:aperson(asapartnerinalawfirm)whobringsinnewbusiness
also
:apersonwhoseinfluencecaninitiateprogressorensuresuccess——公司内、外部关系第39页/共128页社会资本的独特性金融与人力资本:(一)个人财产,所有权问题(二)关注的是生产公式中的投入资本量期望的利益=投入的资本量
*回报率第40页/共128页两种网络利益:信息和控制信息利益(informationbenefits):通路(access)
竞争场域中玩家们的联系是非均质的,因此信息的传播也是非均质的——信息限制先机(timing)
通过网络关系可以尽早获取信息推荐(referrals)
网络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即能获取信息,也能合法化、传递关于自身的信息。Logisticsproblem:扩展网络中的第三类人合法性问题:避免“王婆卖瓜”的问题控制利益(controlbenefits)第41页/共128页网络的扩展规模(Size)与多样性(Diversity)规模的复杂性:一方面,更大的规模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收益;另一方面,不能只重规模而忽略多样性。分散的网络&密集的网络第42页/共128页结构洞社会结构中某个或某些人与有些人发生直接关系,而与另外一些人不发生直接联系或联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核心是非重复关系ABC第43页/共128页如何界定结构洞经验指示(empiricalindicators)(一)凝聚力(cohesion)强关系意味着重复性联系以及结构洞的缺乏(如父子、夫妻、兄妹等)
第44页/共128页(二)结构等位(structuralequivalence)
两个人如果拥有一样的关系人,他们在结构上就处于同等位置。不管结构等位的人们之间关系如何,他们因为导向同样的信息资源而产生冗余。
凝聚力关注直接联系;结构等位关注对称的非直接联系第45页/共128页优化网络结构——规模和多样性的平衡(一)效率原则(efficiency)
通过增加网络结构中非重复联系人的数量来最优化结构洞的产出。
如果两个网络规模相同,那么拥有更多非重复性联系人的网络将提供更多利益。第46页/共128页初级联系人(primarycontacts)次级联系人(secondarycontacts)第47页/共128页(二)有效原则(effectiveness)
区分初级联系人和次级联系人,以集中资源发展与初级联系人的关系。
效率原则关注通过初级联系人获得的平均人口数量;有效原则关注通过初级联系人获得的所有人口总数。效率原则关注每个初级关系人的产出,有效原则关注整个网络的总产出。第48页/共128页增长模式第49页/共128页控制利益(controlbenefits):渔翁得利的第三方两种第三方策略:(一)当人们为了获得同一种关系而竞争时
——例如两人竞价,卖家获利,“拍卖效应”;“万人迷”;第三方求职(二)当人们在各自独立的关系中对同一个人有需求时,需求有冲突时也可以被人利用
——在科层制度的公司里,下级在两个或者多个上司之间可以寻找到策略空间如何保持控制利益:隔绝联系;创造竞争第50页/共128页次级结构洞初级结构洞:
处于初级联系人之间的结构洞。它所提供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受到处于网络边缘的结构洞的影响。次级结构洞:
群体内部次级关系人中的结构洞。这些结构洞在第三方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每个群体的初级联系人要有“替补”另外,初级关系人与能够取代他的“替补”之间存在结构洞,避免勾结第51页/共128页结构自主性如果一个玩家的网络是富于结构洞的,因此是富于企业家机会的,是富于信息和控制利益的
——结构自主性(structuralautonomy)如何保证:
(1)投资足够精力和时间维持关系
(2)存在初级结构洞确保高回报率
(3)次级结构洞的存在第52页/共128页总结回报率是关注点,来源于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被定义为关系。网络扩展中规模的局限性以及多样性或非重复关系的重要性,引出“结构洞”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落实到经验问题:优势位置赋予了结构自主性第53页/共128页几个值得注意的点社会资本的视角社会网络视角:与弱关系典型回应第54页/共128页社会资本研究的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描述一个网络,表现出行动者与那些拥有特殊资源的人的联系路径,正是这些路径在行动者以及别人的资源之间创造了联系。核心概念包括权力、声望、社会资源或者社会资本等。如林南的研究。关注行动者自己的资源与关系人的资源之间的关系规模,以及关系中所涉及的变量WHO的问题——跟谁联系的问题第55页/共128页社会扩散(socialcontagion)这种研究思路并不直接被用于预见态度或者行为,而被用于预期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例1:投票给某一总统候选人,并试图通过投票获得该政党的朋友。
投票者的资源
政党资源
投票权
政党身份、权力等例2:社会身份相近的人容易建立联系,因为他们经常出入相似场合、有共同利益等。第56页/共128页网络结构本身作为社会资本第二种思路将社会结构视作资本本身。第一种思路将网络结构视为通路;第二种思路描述了网络本身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博特认为,相比之下这种思路的研究相对式微。网络规模是关注的基本变量之一,例如有研究表明表明,拥有更大的社会网络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升迁;寿命更长…HOW的问题——如何联系的问题——也是本书结构洞理论所采用的思路,把结构洞这种网络结构本身当做社会资本。第57页/共128页总结两种思路都很重要:社会资本成为了关系人手中的资源和与关系人的关系网络——第一种思路描述了跟谁联系的问题;第二种思路则描述了跟他们如何联系。不管是哪种思路,其核心都在于描述结构是如何增加了利益。第58页/共128页社会资本的工具性色彩布迪厄(PierreBourdieu):第一次系统论述社会资本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社会网络不是自然赋予的,必须通过投资于群体关系这种制度化的战略来建构。社会资本是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并列的概念,而其分析重点也在于上述资本之间的关系阶级观点:引用社会资本概念阐述了阶级再生产的机制
——身份投资第59页/共128页社会资本的工具性色彩科尔曼(Coleman):把理性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带有工具性色彩。行动者总是带有着一定的目的,并在行动中理性选择足以达到目的方式。将社会资本定义于社会关系网络中:
“既不是固定在个人身上,也不是固定在物质生产工具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关系结构之中”(Coleman,1994:302)公共物品的性质:
(1)不可剥夺,也不是从中受益者的私有财产
(2)随环境变迁失去其有效性,即社会资本可以被创立、维持,也可以被破坏。第60页/共128页社会资本的工具性色彩亚历山德罗·波茨(Portes):“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embeddedness)的结果”(Portes,1995:12-13)林南(LinNan)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三个部分: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个人涉取这些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有目的行动中的个人运用或动员这些社会资源第61页/共128页结构洞与弱关系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弱关系的力量弱关系的理论背景和问题意识与凝聚力(cohesion)类似,强关系群体内信息的重复性高,效率低下。因此,弱关系对新观点、新机会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格兰诺维特关注群体之间的弱关系;博特认为群体之间无所谓强关系或弱关系,成为“桥”就可以产生信息利益。控制利益的问题第62页/共128页典型回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肖知兴教授和徐淑英教授通过对中国四家典型科技型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结构洞”理论在中国以及高投入企业中并不适用。《当“结构洞”失效:中国高科技企业中文化因素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肖知兴教授强调,为占据第三者的地位而努力保持结构洞的存在,甚至阻挠其他两者联系的行为,在强调合作文化的高投入企业中,并不能促进企业和个人绩效的发展。相反,优秀的企业应该在管理中鼓励员工去努力填补“结构洞”,使员工之间尽量保持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状态,通过增进团队合作的方式来促进企业和个人的绩效的良性增长。第63页/共128页进班子没进圈子,不过是班子里的棋子。进圈子没进班子,只能在班子外当头子。进班子又进圈子,在班子里才真有位子。进不了班子又进不了圈子,只能到处装孙子。想通过圈子进入班子,免不子上贡银子和女子(现在的特色,好的圈子是展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能力,次之展现能力与忠诚)。进不了圈子想留在班子,不免伤脑子累身子。不在乎圈子和班子,不是老子就是庄子。第64页/共128页II.中国人的圈子现象为什么中国人长于藕合与脱藕的平衡?我提出一个结构的观点—中国人的圈子现象。正如本土社会学家费孝通(Fei,1992)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一个中国人的自我中心网是由多层次的圈构成的,不同的行为和道德标准适用于不同的关系。第二,“阴阳”(Li,1998;2008;Chen,2002;2008)支配着可以平衡耦合和脱耦的三个动态过程。一是中国人需要平衡关系中的情感交换和工具交换的动机;二是他(或她)可以动态地把关系移入或移出他(或她)的圈子;最后,如果他(或她)是一个圈子的领导者,那么为了保持更大的社会网的和谐,他(或她)需要平衡圈内和圈外的利益。第65页/共128页一、圈子的定义工作场域的圈子(实际上是小圈子)定义如下:“一个相对封闭的和小规模的行动集,其内部成员进行着强烈的情感交换和工具交换。它是一个从个人自我中心网发展而来的非正式团体。”
这一概念和行动集(ActionSets;Mayer,1966)相似,而不是封闭的团体(closedgroup)或协会(association)。一个圈子不是封闭的团体,因为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是组织严密的,其成员是不确定的,不具有固定的会员资格。集的概念是和圈子中心人物有共同联系的、有已知边界的一群人(Barnes,1954)。行动集是由一个圈子中心人物特意动员的各种社会联系组成的。作为行动集的一类,圈子的特色是只包括强连带的团体,从事一系列持续很久的行动。
第66页/共128页2.圈内圈外圈子在中国组织内是非常有效和高效的工作单位。在为了团体成员今后一起成功的强大动机下,一个行动者对一个圈子付出忠诚并对其有责任感,无论是不是以他(或她)为中心。努力工作、主动承担责任、资源共享,并提供额外的服务,在圈子运作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但在圈外,他(或她)可能是算计的和自私的。假设一:一个组织中圈子的存在,使得有圈内人、圈外人之分,圈内人与圈外人组织行为有所不同。第67页/共128页3.圈子的差序格局个人中心社会网中可能被动员去完成任务的部分被称为“人脉”,相互信任是把一个人的社会网络转变为潜在的社会资本库的关键(Lin,2001)。这个概念和人类学的概念“互动的准团体”(interactivequasi-group)类似,它可以被定义为“……它们建立在个人的互动行为的集合之上,……任何成员的行动仅和到目前为止在他和自我或自我的中介之间的互动有关”(Mayer,1966:98)。然而,人脉作为一个互动的准团体,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的。其一是关系中有值得动员的所需资源;二是当需要的时候有足够的信任来动员它们。这一概念也类似于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微观层面的潜在的社会资本”(Lin,2001)。
第68页/共128页一个中国人的人脉有三层,如图一所示,共同形成了有着多层次社会资本的资源动员结构。认识之人提供了大量的弱连带可以带来的机会和资源,如结构洞、信息利益等(Burt,1992)。然而,这个层内的资源却不能保证成功地被动员。拟似家人层构成了个人圈子的核心。这个核心或许可以称之为“班底”(Chen,1995)或“亲信”(Chi,1996),因为它是基本力量和圈子中心人物最亲密的关系。熟人是介于圈子的核心与圈外世界之间的“接触面”与“保护带”。他们比核心更加灵活和开放,但在动员资源方面比认识之人强很多。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善于平衡耦合和脱耦的关键在于熟人的动员机制。第69页/共128页班内人(包括家人与拟似家人)的特质是“自有”(consummatory,Granovetter,forthcoming)的动机,不可破坏的关系,以及不可置疑的义务。这类关系成了圈子的核心。在“阴阳”思想中,情感和工具动机共存并且自然地融入到人情交换中,这就需要平衡短期的集体行动和长期的个人利益,从而增加一个圈子运作的灵活性。圈子的差序格局结构以及熟人的特殊运作方式,使得圈子之内又有分层,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下述假设:假设二:圈子有外围与核心之分。核心成员与外围成员在组织行为上会有所不同。第70页/共128页4.动态移动关系进出圈子
寻找相似从性而认识人,在与认识之人的反复交换中展现值得信赖的行为、进而进行人情交换来建立长期熟人关系,更进一步,创造新的角色认同来建立拟似家人关系,这些是一个中国人在工作场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一个圈子可能对认识之人开放。任何认识之人都可能在未来成为熟人,因此遵守“报”的规范有利于扩大一个人的圈子。同样的道理,圈子的核心虽然紧密而相对封闭,但也不是完全封闭的,熟人可能加入到中心人物的“班底和亲信”之中。熟人使圈子的边界模糊,在耦合和脱耦过程中为弹性运作留下了更多的结构空间。
第71页/共128页人情法则第72页/共128页2:Anon-leader’sCoreMembers1:Aleader’sCoremembers3:CircleMembers(Anon-leader’s)3:CircleMembers(Aleader’s)4:Bridges5:Outsiders
第73页/共128页通过这一过程,一个中国人会知道在他(或她)的社会网络中谁可以被动员起来去获得什么样的资源。一个人缘好的人会广泛地动员圈子成员来实现他(或她)的目标,他(或她)也无疑需要帮助圈子成员在交换中完成各自的目标。如何保持圈内的相互信任往往是中国人在工作场域主要关心的问题。因为圈子的可进可出的弹性,使得圈子的外围中有相当的自由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述的假设。假设三:那些在圈子的外围中具自由度的人在组织行为上将不同于不具有自由度的人。第74页/共128页5.平衡圈内外的利益
阴阳思维也存在于圈子的运作中。在短期内,一些圈内成员以集体主义方式行动,但从长远来看,这只是实现个人目标的一个过程。一名中国工作者表现忠诚是为了长期的社会交换,这样做还可以积累他人的信任,从而扩大自我中心社会网。从长远来看,他(或她)可以建立自己的圈子来实现个人目标。发展自我中心社会网和建立自身的圈子是一名中国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动机之一。这样一来交换人情成为中国人重要的工作动机之一。因此,工作愉快与否取决于谁来分配工作。
第75页/共128页中国人一大工作动机就是在人情交换中扩大自己的人脉,建立自己的圈子,最后自组织一个工作团队,完成长期的工作目标。一旦这个心照不宣的长期交换默契被破坏,相互依存和团体认同(关系双方把另一方作为他们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的一部分)的感觉就会消失(Shen,2007)。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91:65)已观察到了这种潜在的合同,并描述如下:“集体主义国家的雇主谁不尊重社会规范、不把他们的员工当成内部团体成员来对待,那么员工反过来也不会回报他们以忠诚”。这种情况在中国工作场域经常可见,成为第二个“阴阳”两难的困境,如何平衡挑战着圈子中心人物。。
第76页/共128页领导者要对更大的社会网(如组织领导者的圈子)有责任感,同时又会建立他(或她)的圈子来实现个人的目标。对更大社会网的普同主义的“均分原则”与对圈子成员的特殊主义的互惠又形成第三个“阴阳”两难的困境。换句话说,领导者的圈子对一个中心人物来说是“大家族”,中心人物自己的圈子是他(或她)自己的“小家庭”。在“大家族”中,一名中国工作者享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依靠“小家庭”,他(或她)可以实现个人目标。圈子因为是中心人物达成目标的资源库,是圈子成员积累人脉、争取资源的重要手段,所以分配资源一直是圈子的核心议题第77页/共128页如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2002)的主张,较大的社会网有三种结构类型——高度脱耦的(highlydecoupled)、弱耦合(weaklycoupled)的和高度耦合(highlycoupled)的结构。高度脱耦结构到处是彼此间没有桥的圈子。高度耦合结构是高密度的网络,它解决不了前述高耦合引起的两难问题。只有在弱耦合结构中,圈子有桥,一旦一个领导者可以动员这些圈子,将会在较大的网络中形成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良好的平衡会产生弱耦合结构,领导者可能既保持圈子作为资源动员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会保持更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我们因此得到下述假设:假设四:以有实权的组织领导为中心人物的圈子将不同于以无实权的非领导为中心人物的圈子。第78页/共128页III.中国工作场域圈子的一些实证
1.数据收集我们对台湾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在内地的工厂进行了调查。这家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配件和手机生产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498份问卷发放给了19个部门。所有部门的问卷回收率都在80%以上。在剔除掉无效的和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有3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1.1%。第79页/共128页问卷是调查整体网的。第一行列出了一个部门的名称,第一列列出了10个关系问题。问题1至5测量的是拟似家人,由友谊网来表示,因为这些关系是情感性的。问题6至10测量的是熟人(Luo,2011)。部门的每一位成员被要求在符合题意的名字下方的小格里打“√”。一个“√”表示被调查者承认与被勾选的人有这类关系,空白意味着不存在这样的关系。然后,我选了一些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去验证圈子结构中的差异,包括工作满意度(Cammann,Fichman,Jenkins,&Klesh,1979),组织公民行为(Farh,PodsakoffandOrgan,1990;Farh,LinandEarley,1997)和组织信任(CummingsandBromiley,1996)。最后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探讨圈子现象对这些组织行为的影响。第80页/共128页2.圈子测量圈外人。一个圈子是由一群彼此之间至少有熟人关系的人组成的。如上文理论所述,它的边界不太封闭,因此成员可能由圈子中心人物或其中间人介绍进入圈子。我通过计算熟人(请参考表1中的6-10题;Luo,2011)的K-plex(Wasserman&Faust,1994)来得出圈子。那些不被任何圈子包括的人被编为“圈外人”。核心成员。在圈子成员当中,一个核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拟似家人小团体。因此,测量核心成员,我们要计算一个圈子的拟似家人网(请参考表1中的6-10题;Luo,2011)内的组件(component)。
第81页/共128页最后我们在组件中选取那些与中心人物有直接关系的人为核心成员。那些有组织领导作为圈子的中心人物的核心成员被编为“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而那些没有的被编为“非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外围成员与桥。那些无论在领导的还是普通的圈子内被所有核心排除在外的圈子成员被编为“圈内的外围成员”;那些被包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圈子重叠部分的外围成员被编为“桥”。第82页/共128页
Means.d.12346789101.Gendera1.49.49
2.Ageb26.352.50-.14*
3.Educationc2-.01
4.Tenured2.231.85-.08.68***-.08
6.OrganizationalCommitment4.661.04-.05.07-.01-.00
7.Othersvs.R5e.77.42-.07.07-.06.11*.23***
8.R1&R2vs.R3f.50.50-.01.22**.06.23***.38***N.A.
9.R4vs.R3g.20.40.00.05-.02-.00.47***N.A.N.A.
10.R1vs.R2h.23.49-.20*.20*.00.24*.39***N.A.N.A.N.A.
11.OrganizationalTrust5.24.95-.09.05.06.03.56***.25***.29***.39***.39***第83页/共128页VariablesM1M2M3M4M5ControlVariable
Gender-.04-.03-.07-.07-.05Age-.08-.07-.11-.09-.15Education.06.07.06.05.07Tenure.06.04.04.02.04Position.09.01OrganizationalCommitment.56***.53***.54***.48***.52***Independentvariable
Othersvs.R5a
.12**
R1&R2vs.R3b
.09
R4vs.R3c
.18*
R1vs.R2d
.18*R5.33.38Fvalue26.94***24.47***18.58***10.97***11.39***Degreeoffreedom6/3337/3327/2247/1357/110第84页/共128页4.结论工作满意与组织信任上,桥和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以及圈内的外围成员,而后两者又明题地好于圈外人。此外,桥的组织公民行为比所有其他四类人更显著地好,而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以及圈内的外围成员,而后两者又明题地好于圈外人。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四点:一是圈内人与圈外人确实有差异,假设一得到肯证。二是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明显强于圈内的外围成员,但非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却不明显强于圈内的外围成员,所以假设二部分得到肯证。三是桥比核心成员的约束少,但他们在各类组织行为的排名都最高,而且明显强于其他外围成员,所以假设三得到肯证。四是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同样在这两方面显著地高于非领导圈子的核心成员,假设四得到肯证。第85页/共128页IV.讨论圈子理论旨在说明:一、圈子是个人中心、差序格局的社会网。二、圈子因为有熟人组成的外围而具有弹性运作的空间。三、圈子的边界不是封闭的,所以圈子可伸可缩,增加了圈子的弹性。四、圈子成员一大工作动机是短期的集体主义行为换得人情交换的机会及长期自建圈子的可能。五、圈子的领导要平衡人情与利益的交换,也要平衡圈内圈外的利益,以保持圈子的弹性。第86页/共128页领域5:个体行动→集体社会网结构。这就是行动者自组织过程的研究,也是动态社会网理论主要在处理的议题,其中最初引起社会科学界注目的就是Watts的小世界研究(smallworld;1998)。范例:五十年前,谢林就提出了一个经典研究
Powell,WalterW.,DouglasR.White,KennethW.KoputandJasonOwen-Smith.2005.“Networkdynamicsandfieldevolution:TheGrowthof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inthelifescienc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10(4):1132-1205.
组织内派系形成的网络动态分析
第87页/共128页III.VisualizationofNetworkDataDataCollectionInChina,existingmajorventurecapitaldatabasessuchasChinaVenture,Zero2IPOandVentureCapitalResearchInstitute'sannualreportsreleasedataaboutallpublicinvestmentsandrelevantindexesintheventurecapitalfieldfortheyearsof1995to2011.Ourstudywillbebasedonpublicallyavailabledatatoestablishaventurecapitaldatabase.Wefirstcollect4164VCsandtheirinvestmentdatatoforma2-modenetwork.Then,wetransformthis2-modenetworkintoaone-modenetworkcontainingonlyVCsandtiesofjointinvestment.Thereare878,929tiesinthese17years.第88页/共128页1995NewTies1995-1999AllTies第89页/共128页2000NewTies2005NewTies第90页/共128页1995—2006AllTies第91页/共128页Firstly,thenumberoftieshasgreatlyincreased.Thedensityismuchhigher.Secondly,thecolorsoftiesarediversified,indicatingthat
start-upsfromvariouskindsofindustrieshavereceivedfunding.Thirdly,VCsdominatethisinvestmentindustry,andhavethehighestnetworkcentralityinthefield.
Fourthly,somebignodeswithahighdegreecentralityemergeinthe12years.Thismeansthatsomenodesbecomethecentralnodes,whichattractmorejointinvestmentsthanothers.Atlast,thescaleanddensityofthenetworkillustratesthatnewentrantsaremanyandmostofthemcanformsyndicationtiesinthisfield.第92页/共128页
RelationshipDistanceRelationshipDistance2AccumulativeAdvantageAcceptNewNo.ofobs1995n.an.an.an.a2101996n.an.a0.2870.029561997n.an.a1.743n.a1321998n.an.an.a0.00165019991.879**-0.727**0.479**0.003455620000.064**-0.013**0.371**0.0011357220010.065**-0.015**0.426**-0.004**1404220020.066**-0.015**0.651**-0.003*950620030.017**-0.004**0.357**-0.003**1703020040.024**-0.007**0.878**-0.002**2805620050.011**-0.003**0.675**-.0008285*4305620060.009**-0.003**0.663
**-.000842*008**-0.002**0.514**-.0005294**22992020080.01**-0.003**0.566**-.0006117**24894020090.006**-0.002**0.318**-.0002205**22075220100.006**-0.002**0.458**-.0002013**33792220110.009**-0.003**0.425**-.0003507**455868TestinginEveryYear第93页/共128页V.ConclusionsThatHypothesis1getsconfirmedindicatestheinverselycurvedassociationbetweentherelationshipdistanceandjointinvestment.Inotherwords,thepartnerofjointinvestmentinaspecificyearisgenerallynottooclosetoortoofarawayfromthefocalfirminthepast.Atthesametime,Hypothesis3alsogetssupported,whichindicatestheappreciationfornewentrants.Thisresultisnotsurprising,sinceasMr.Ysays“NewVCsarewillingtobecannonfodder[thesacrificedside],…theyshouldpaytuition”.第94页/共128页But,whydonewentrantswantto“paytuition”?Hypothesis2mayanswerthisquestion.Thenodewithahighercentralitywillattractmorejointinvestments.ThisprocessmakesacentralVClargerandlargersothatitcanchoosebetterpartnersinthefuture.Inotherwords,thenetworkpositionofaVCisveryhelpfulforitsprofitability.Newentrantsmaysacrificetheprofitinsingletransactionattheverybeginning,struggleforabetterpositioninthenetwork,andwishtoharvestlong-termsustainableinterestsinthefuture.第95页/共128页领域6:集体社会网结构→集体行动。一个集体的社会网结构又会进一步影响集体行动,这是集体社会资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组织研究中,一个集体的学习、创造力,知识传播,工作效能以致于一个战略结盟的成与败都受其内部社会网结构的影响。范例:格兰诺维特的「门槛理论」(Granovetter,1978)可为这类研究的开山之作
派系对组织内一般信任的负面影响Uzzi&Spiro2005年在AJS的论文《合作与创新:小世界问题》通过研究百老汇的艺术家合作与创新状况考察了系统层次的网络的“小世界”属性如何影响了艺术家的创造表现
第96页/共128页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
——格兰诺维特1978
第97页/共128页前言
门槛:一个人看到多少人或群体中多大比例的人去一个决定时,才会才去相同的决定;对这个人来说,在这一点净收益会大于净成本。通过门槛频率分布模型,能够计算出做决定时平衡时的数量。探讨因门槛分布的不同产生变化而影响了平衡结果的稳定性重点在于门槛实际分布对结果的重要影响之上。同样偏好的群体在集体行为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用集体行为的结果去推测个人习性,或者认为个体行为为集体最终同意的规范所指导,是有风险的。行动成本和效益取决于有多少(其他)行动者做出其中哪个选择行动者有两个选择集体行为模型第98页/共128页模型描述与背景说明提出模型:社会学理论倾向由制度化的规范和价值来解释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参与者的规范、偏好、动机、信仰相同只能部分的解释集体行为的结果作者提出的模型则将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在规范和信仰上的差异(variation)视为最主要的影响行为结果的因素,并解释了个人偏好如何相互作用和整合的。模型能够解释为什么偏好分布的一个小小改变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可推而广之应用于投票,居住隔离,新发明的传播,教育成就,罢工,移民及市场行为,以及典型的群众行为和社会运动等不常被称为“集体行为”的模型上。模型能够反映个人偏好的总和,但不能看出个人偏好从何而来。(模型假设偏好已是如此)第99页/共128页集体行为的门槛模型门槛模型研究的情况:两者择一或正面负面(binary)假设模型中的个体是理性的(maximizeutility)重点考察的是个体差异(individualdifference)。不同个体在决定加入暴动前需要不同的安全等级(thelevelofsafety),从暴动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不一样。因此一个人参加暴动的门槛被定义为“在我之前有多少人或有多少百分比的人已经加入”。第100页/共128页集体行为的门槛模型作者的行为门槛的idea是从谢林(Schelling)的居住隔离模型而来的。模型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传染”有一些相似。和流行病学中的“信息和发明的传播”也有一些类似。新发明的传播;谣言与疾病;罢工;投票;教育成就;离开社交场合;移民;社会心理实验第101页/共128页简单门槛模型的均衡结果门槛模型的目的:从最初的门槛分布预测得到最后有多少数量和比例的人采取了两种决定中的哪一个。Example1: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一年级语文结构分析试题及答案
- 汽车修理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一年级新颖测试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 皮肤学基础知识考题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师团队领导能力试卷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食品质检员考试的经典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统计学数据归纳总结试题答案
- c语言关于函数的试题及答案
- 进行宠物营养评估的方法及试题及答案
- 《中原文化》课件
- 2021年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母亲节课件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 竖井施工安全问题与预防措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PPT202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件
- 四渡赤水-课件
- 冷鲜肉猪肉白条分割技术详细结构图及产品部位介绍和用途
-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PPT
- 2024年高中语文会考试题及答案
- 中考小说阅读解题技巧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江苏2023年兴化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熟练工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狼人杀上帝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