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选出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奖掖(ye)单薄(bo)夔(kui)州欲壑(he)难填
B.盘桓(huai)窠臼(jiu)痕迹(jT)闷(men)闷不乐
C.罹(K)难攫(jie)取卓(zhuo)著负笈(jT)求学
D.夯(hang)实不啻(zhi)幡(Bn)旗擘(bb)肌分理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隔靴搔痒朗朗上口碉堡竹篁
B.天真烂漫一绝雌雄滥觞骰子
C.解衣推食焕然冰释猥琐践踏
D.负嵋顽抗断章取意堆叠澄清
3.下列熟语使用正确的是
B.他为人谦虚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常常向别人请教,师心自用。
C.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
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D.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
十分庸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
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B.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
想。
C.中国的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特有
的民族特色。
D.联合国相关负责人说,多米尼加邻近海地地区的医院里挤满了前来寻求
救治的地震灾民,而多米尼加政府不得不从其他城镇的医疗机构中紧急调派医生
支援这些医院。
5.相关文学信息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制作年谱和年表,表达要简明扼要;而阅读年谱和年表,是了解一个人
物生平经历及思想发展最简捷的途径。
D.巴尔扎克是法国小说家、散文家,曾一度转向名人传记写作,有《贝多
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传记问世。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8题。(6分)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
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诸
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
乎?”左右皆笑之。超日:"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日:"祭酒,布衣
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
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
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
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都善,鄱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
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
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
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
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都善收吾属送匈奴,骸
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
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
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鄱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目:
“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
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
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
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恂乃悦。超于是召都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
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
"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
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是时于阖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
先至于阑。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朝马,
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
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鄱善诛灭虏使,大
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后汉书・班超传》)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坐事免官坐事:因事犯罪B.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擅:占有
C.如有不虞不虞:不测D.因辞让之让:谦让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以超为假司马教以慎于接物
C遂将吏士往奔虏营遂纳子为质。
D掾虽不行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8.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少有大志,家贫,常被官家雇佣抄书来供养母亲,长期劳累辛苦,
但也不能磨灭他远大的志向。
B.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班超用激将法激怒部属,率领30人杀死全部匈奴
人,使都善国举国震惊。
C.班超击杀匈奴前,不与郭恂商量,是因为他是文弱平庸的官吏,怕他泄
露机密,而自己是豪壮勇敢的人,将来不想与他分享这份功劳。
D.班超有远见卓识,防事之未萌,斩阑巫,迫使广德王依附汉朝。
第II卷(共84分)
三、(20分)
9.翻译下面各句。(9分)
(1)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2)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
事笔研间乎?
(3)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
也。
10.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月夜•杜甫
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①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身陷贼营,被押回长安。《月
夜》作于此期。②瞰加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1)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的?请
结合诗句简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默写(两题任选一题,每空1分,共5分)
(1)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
③,,能无怨乎?
(2)①,《兵法》修列;,世传《吕览》;
②屈平,,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③推此志也,。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12—15题。(18分)
东坡居士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
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
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
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
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
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
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一一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
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一一也许造物主根
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在等待家眷之时,
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
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
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不久,身边便有了不少的朋友。徐太守热诚相待,
常以酒宴相邀。长江对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给他。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
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在别的日子,有时朋
友来访,则一同到长江两岸的山里游玩。那一带是丘陵起伏林木茂盛之区,乡野
风光如画。南岸有攀山,耸立于湖溪交错的平原上。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
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
转向了宗教。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
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
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
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
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
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
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
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
得解脱了。
在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
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
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
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
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
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
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
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建筑可以说是苏东坡的本性,他是决心要为自己建筑一个舒适的家。他的精
力全用在筑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移树苗,从老家四川省托人找菜种。在孩子
跑来告诉他好消息,说他们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
他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
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
家的俸禄养家湖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在较高处他种麦子。一个好
心肠的农人来指教他说,麦苗初生之后,不能任其生长,若打算丰收,必须让初
生的麦苗由牛羊吃去,等冬尽春来时,再生出的麦苗才能茂盛。等他小麦丰收,
他对那个农夫的指教,无限感激。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
陶潜极其佩服。陶潜也是因为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当穿官衣束
带相见,陶潜不肯对上方派来的税吏折腰,即解印绶去职,归隐农桑。苏东坡写
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
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
己的情思和生活。
有些乐事,只有田园诗人才能享受。在弃官归隐时,陶潜写了一篇诗《归去
来辞》,只可惜不能歌唱。苏东坡由于每天在田亩耕作的感想,把《归去来辞》
的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教给农夫唱,他自己也暂时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
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一齐唱。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
教也随之腐烂了。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节。)
12.杜甫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诗圣”,那么苏轼呢?请用一句话概括黄州的
苏轼。(2分)
13.阅读传文,说说苏轼在黄州有哪些收获和成长?(8分)
14.如何理解“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这句话?(4分)
15.如何理解"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
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这段话?(4分)
五、语言运用。(6分)
16.某县教育局丁局长在欢迎的语文特级教师XXX的大会上致辞说:“X老师
是现代伟大的语文改革家,是我们崇敬的导师和偶像,我代表全县人民十分虔诚
地欢迎他的到来……”X老师听了很不自在,在场的语文老师都议论纷纷。
丁局长的欢迎词确实让人"不自在",让人"议论纷纷",试指出3点不得体的
地方并改正。(3分)
①修改:
②修改:
③修改:
17.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谈谈你对所反映现象的看法。(80字以内,3
分)
六、作文(40分)
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古今中外名人。有忠君爱国的屈原,
有满腔幽愤而又矢志不渝的司马迁,有“万方多难”中成就“诗圣”的杜甫,有扼住
命运咽喉的贝多芬,还有毛泽东、达尔文、马克思……
我们在凝望心中的偶像,遥望那似在云天的名人时,心中往往升腾着对自我
未来的憧憬,渴望着、追寻着那能抚慰我们、提升我们的力量。这是年轻人成长
的精神道场,是一个纯粹、热切的心灵世界……为此我们寻找我们心中的名人。
我们寻找着名人在历史中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们探寻名人在时空里时隐时显的思
绪。他们的身上,一定包含着巨大的*情感;他们的追寻,一定深藏着深厚的生
活哲理;他们的故事,一定显示着永恒的人生价值以及追求完美与光明的勇气。
他们犹如星辰,在永恒、深邃的史册上引领我们,呼唤我们。
探访名人,你将收获怎样的震撼与美丽?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字数不少于
800字。(注意:不要把重点放在罗列名人事迹上)
注意: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
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供71分)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说"霾"
樊良树
霾为何物?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诗》曰,,终
风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装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
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邺风》中有“终
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一一“终风且暴”“终风且
霾,,“终风且噎(y'],阴沉而有风;昏暗)〃“噎噎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噎,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
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
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
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
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殛》一一"霾两轮兮紫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
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
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
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
昏霾一空阔"。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
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
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一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
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
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
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
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
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多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后
世的汉语表达中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裂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
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
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是说狂风卷席着尘土,能见度降低,这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
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的“终风且霾”
和《九歌》中的"霾两轮兮紫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这让中国的不少
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
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
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
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
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
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
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
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鼬①妻封及母,遂
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
“入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
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
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
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
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
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
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
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
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
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
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
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
益忤权幸,乃施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
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
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h五》)
注:①鼬:通"移”。转移;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
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
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
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
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学府。隋代以
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
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
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
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
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
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
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
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
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
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
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苏秀道中①
(宋僧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①,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2)《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③,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④《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⑤玉户帘中卷不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⑥自胡马窥江去后,,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⑦,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⑧星垂平野阔,。(杜甫《旅夜书怀》)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标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评分,
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
家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
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
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
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
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
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
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
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
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
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
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一一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
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
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
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
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
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
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
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
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一一妻子在新来乍到,
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
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
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一,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
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
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
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E.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
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
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⑷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她俩能
找到自己的"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屠呦呦一一用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
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青蒿,南北方都很常
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
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
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
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
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
趣。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
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
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9年,屠呦呦参
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
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生
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
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
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
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
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单品、2000多张卡片,
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中有
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
12%-14%O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
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的常用煎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
原汁!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醛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青蒿蒿提取
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12%到100%。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
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
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
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
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的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
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他都积极主动的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
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
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
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醛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
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
世卫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大
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而
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
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
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
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o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
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
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2015年12月11日凌晨零
点12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节选自《好
搜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
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
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是
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人类
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
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它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1+1大于二的效
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屠呦呦自有取名"呦呦〃,寄托着父亲对她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殷切期望。她
通过不懈努力。用一颗小草改变了世界,终于在中药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B.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的特殊疗效感兴趣,大学时如愿考上喜欢的生药
学专业,对其中的本草学专业的兴趣极浓。因为她认为这些专业最接近中医药领
域。
C.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后来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提高
了认识。带领课题组不懈努力,带病工作,亲身试验药效,终于发明研制出抗疟
"神药"青蒿素。
D.屠呦呦发现青蒿后说:"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中医
药造福人类的体现“,可见她具有宽广胸怀高尚医德。
E.青蒿素的研发是一次创举,屠呦呦是发现、证实者,实至名归。青蒿素挽
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见其疗效显著。青蒿素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医影响
力。
⑵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3)作为真实感人的他传,本文写法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⑷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不仅使国人敬重,而且得到国际的认
可,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第H卷表达题(共79分)
五、语言运用题(19分)
13.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A.风乎舞零,咏而归。B.故不我若也。
C.惟兄嫂是依。D.不吾知也。
14.请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B.驼业种树。
C.函梁君臣之首。D.非有能硕茂之也。
1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等到他表演时,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
完美演绎了“梅长苏'’这个角色。
②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苦苦地思索
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③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
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目不转睛目不斜视目不窥园B.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
C.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D.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
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o
C.2015年电视华鼎奖落幕,周迅获封视后,佟大为获得视帝,郑晓龙获得导
演,《红高粱》获得剧集,唐嫣获当代电视剧女演员,领奖时狂落泪。
D.另一家旅行社桂林精华一日游,同样包括4个景点,但这家的报价只有每
人260元,比天鹅宾馆内旅行社的最低报价还低了近一倍!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法律与制度正义与否,决定了这个社会好人与坏人谁会占据上风。。他们
会装作“路人甲"当一名看客。要想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必须要从法律制度上确保
这个社会的好心人不能流血又流泪,确保那些讹人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A.如果一个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而不能很好地保
护好心人,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
B.如果一个制度本身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反还能"激励"或"鼓励〃坏
人去讹诈好心人,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
C.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一个制度本身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
反还能"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
D.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
人,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
18.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观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节目,人们惊奇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①,答案
似很简单:潜心钻研,反复记诵默写。问题是有必要在这方面花那么大工夫吗?他
们肯在这方面花功夫,关键还在于兴趣。年轻学子求知若渴,特别是对那些有
难度和深度的对象,会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日后的人生旅
程中可能是无用的,因为不能直接派上用处,但是②o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
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阿基拉是黑人子弟,参加英语拼写大赛,从学区一路
比拼杀到华盛顿,最后名列前茅的竟然是她和一名亚裔学生,缘由也正在于此,
他们的精神力量由此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尊严得到维护。
六、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
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取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一,常附在马的腿上,用锋
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
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的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
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走。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的死
去。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套作。
1.D(原文的表述为“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
得知。
2.A(定义过窄,霾不仅仅是大风扬起尘土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还裹挟着其
他物质。)
3.C(〃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
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4.B(注意"系治〃、"责以〃两处的理解。)
5.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B("认为他是"错,"以为〃应译作"让他)做"或“任命(他微也)
7.(1)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
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间、窥伺、豫''各1分,句
意2分)
⑵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交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竟然)供
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部、供、曾''各1分,句意2分)
8.特点:雨大,及时(2分,每点1分;答"凉""冷"不给分,因为"凉""冷"也是
因为雨大)。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
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
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9.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1分),关心国计民生(2分)的诗人形象。因为所
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1分),即使
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1分)。
【附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
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
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时为浙
西提刑任上,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
己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喜”
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
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
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
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
能可贵的。
10.①雕栏玉砌应犹在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塞上
长城空自许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⑤捣衣砧上拂还来⑥废池
乔木⑦钟鼓馔玉不足贵⑧月涌大江流
ll.(l)c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4分)
解析:A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B项急切粗
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不给分;D项"小说语言冷峻、客观〃
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2)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
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
"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
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每答出
一点给2分,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⑶①安土重迁,怀旧。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
疑。②敏感不安。分辨不出风声,感到惊惧;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
出敏感矜持的性格。③纯真好奇。虽怀念旧居,进到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
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都说明她纯真活泼。④乐观积极。虽然眼
盲,贫苦漂泊,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每答出一点给2
分,答出3点即可,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能找到。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
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
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
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
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
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
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
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
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
的“家〃。(答出观点2分;每点分析各2分,共计6分。答"不能找到"亦可,但须结
合小说的具体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1)C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4分)
⑵①自幼目睹中药治病奇效,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
②选择生药学专业,专业成绩优良。
③潜心研究生药学,两项成果载入《中药志》。
④经过大量临床试验,发明研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
⑤治疟效果显著,贡献巨大,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⑥获得诺贝尔生物药学奖。(一点得一分,满分6分。)
⑶①忠实记录过程。②选材典型。③细节描写。④引用传主的原话。⑤
引用他人评价。(答对3点,语言得体连贯流畅得满分6分)
⑷①工作努力刻苦。②继承中创新。③默默奉献。④低调谦虚。⑤敢于
负责。⑥巾帼不让须眉。
(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有理有据,连贯流畅,清晰工整,共6分)
13.A
14.D
15.A(目不转睛是形容注意力集中,第①句中用来表现人物看剧本时凝神专
注。目不斜视是形容态度严肃,遵守规矩,不左右乱看。第②句中用来表现人
物神情严肃庄重,与前文"正襟危坐''语境一致。目不窥园是用来形容埋头读书,
专心致志地苦学,与第③句中"所学的那个专业"语意契合。)
16.B(A两面对一面。C项"领奖时狂落泪〃前省略主语,造成歧义。D“降低〃不
能用倍数。)
17.B(与上文陈述主体要一致,以“制度〃做陈述主体;要紧密衔接下文的指代性
词语"他们","他们"指代的是不敢见义勇为的“许多人",所以"许多人就不敢见义
勇为〃要放在最后。)
18.答案示例:①怎么会记得那么多生僻的字词②它们可以激活人的精神
力量。
19.写作指导:
立意方向:从容、冷静、理智,因小失大、以弱胜强的。
附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
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
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
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
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
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
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
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
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
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
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
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灾旱灾、盗
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觊觎我们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
谋划呢?”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
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
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交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
都不够。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
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
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
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
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
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
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
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
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一】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
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
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
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
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
《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
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
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
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
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
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
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
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
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
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
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
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
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
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
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
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
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
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
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业合伙人分红合同范本
- 农村燃气安装合同范本
- 企业常用合同范本库
- 别墅精装修包工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社保)
- 劳动保密合同范例
- 北辰区劳务派遣合同范本
- 农村邻里土地纠纷合同范本
- 加工定做设备合同范本
- 劳动咨询合同范本
- 企业级软件开发作业指导书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II》教学大纲
- 代工生产合同范本
- 瑜伽课程合同转让协议书范本
- 个人经营性贷款合同模板
- 人教版英语2025七年级下册 Unit1Animal Friends教师版 语法讲解+练习
- DeepSeek新手入门教程
- 课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宣讲
- 2025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押题试题库及答案(共九套)
- 2024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