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 两次次工业革命(教师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 两次次工业革命(教师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 两次次工业革命(教师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 两次次工业革命(教师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 两次次工业革命(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5两次次工业革命【备考策略】注意总结规律,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从资本、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通过知识迁移,了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把握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工厂制、自由贸易、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宏观分析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重要考向】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2)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3)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4)市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2.成就(1)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标志)。(2)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3)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3.影响(1)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确立了工厂制。(2)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3)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地。【图示巧记】1.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2.工业革命的影响【典例】1.(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一模)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D.国情是影响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工业革命能够扩展到法国、美国,是因为法国、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故选D;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2.(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二模)如表是英国主要工业领域童工使用情况统计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时间领域工人总数童工总数童工占比1839年英国工厂419560(十八岁以下)192887约46%1839年英国棉纺织业259336(十八岁以下)110424约43%1841年英国矿区193825(十三岁以下)51485约27%A.法律保障平等权益 B.教育提高人口素质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童工总数比例较大,说明需要劳动力较多,这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反映,D项正确;童工人数比例多,说明未成年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护,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城市化进程的信息,排除BC;3.(2021·广东高三二模)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并将生产转移到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B.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C.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 D.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答案】C【解析】19世纪80年代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并未进行产业转移,而是更多的依靠贸易,而且认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说明当时的英国对海外市场过分依赖,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英国注重贸易不等于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而且从题干描述来看,英国在产业升级方面并不积极,排除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且实行民主制,有广阔的市场,其工业生产的社会条件优越,排除D。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中期,电气时代)1.背景(1)政治前提: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经济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累;殖民扩张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3)文化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特别是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2.成就(1)电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2)内燃机的发明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3)化学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无烟炸药、人造纤维、有机化肥和多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明与提炼。(4)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使用:电话、电报相继问世,电讯事业发展。(5)传统工业的改进:钢铁工业有了新发展(“钢铁时代”)。(6)传统农业的变革:电力设施、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等发展与应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3.特点(1)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技术发明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人类真正进入“科学时代”。(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3)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部门。(4)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俄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4.影响:(1)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2)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一语点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表明生产领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垄断组织的出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发展进行调整。【历史解释】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着这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3)全球化: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要点突破】1.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学的关系只是一些工人、技师的发明创造或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尚未发挥真正的作用科学理论开始走到技术和生产的前面,科学和生产紧密结合,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点及时代意义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中心及影响力以英国为中心,传播速度较慢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德)同时进行,传播迅速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工厂制”形成,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加剧了贫富分化)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运用多种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整体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史观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的近代化历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改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暴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5)从生态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从革命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并发展。3.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近代社会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人类基本上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工业化大大促进了城市化,对城市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科技的革命,也是一场城市的革命。1.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在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业中心,如原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成为棉纺织业和煤铁工业中心。随着工厂制盛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使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速增加。2.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这些人涌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3.城市化的程度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中的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会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城市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速城市化进程。4.工业化也对城市化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城市污染严重,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传染病(如天花、霍乱等)肆虐流行,大量城市人口流失,给城市化带来了许多阻碍。【图示巧记】1.垄断组织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典例】1.(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二模)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和经济等层面配套设施的支撑,故选B。工业革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违背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错误,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才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2021·天津和平区·高三三模)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其发展是一致的,如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随着英国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机,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下降了,故A排除;二战后英国逐渐失去殖民霸主地位,故B排除;据材料中“1870~1900年间”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国家逐渐兴起,且进行了工业革命,逐渐改变了经济格局,出现“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的现象,故C正确;自由贸易政策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排除。3.(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一模)如表为德意志各地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据此推知,19世纪下半期德意志地区普鲁士莱茵萨克森波森1816年60%80%50%20%1846年82%(1848年)86%94%69%A.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的发展 B.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化C.各地区城市化进程普遍加速 D.工业革命为后发地区提供赶超契机【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萨克森和波森等地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的变化来看,这些原先落后的地区提高很快,甚至超过了原来的领先地区,说明19世纪下半期德意志工业革命为后发地区提供了赶超契机,故答案为D项;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是在1871年,排除A项;B项中的“全面普及化”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1.(2021·全国高三二模)下表为工业革命前夕英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地理布局状况。此状况的出现A.客观上促进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革新 B.促使大口大量从西北部向东南部流动C.可能加剧英国的阶级矛盾和地区冲突 D.严重制约了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活动2.(2021·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其他模拟)下表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男性从业工资收入指数及相应的增幅,综合表可知,在此期间,英国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C.经济增长依赖廉价劳动力 D.白领阶层控制着经济命脉3.(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19世纪中期,英国利物浦毎年有数千艘船运来紧圧的生棉包。成千上万的工人负责将这些生棉包通过货车,火车运到欧洲的纺纱厂。利物浦商人成了全球性棉花种植、制造和销售网络的主导者,在孟买阿波罗码头,美国南部种值园,商人们都紧张地等待着“利物浦价格”,材枓反映了A.奴隶制度是利物浦聚集财富的手段B.英国已成为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C.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D.美国南部成为英国掠夺原料的殖民地4.(2021·重庆高三三模)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国民经济学,反对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关税同盟,认为如果没有关税保护,德国就会成为“英国的砍柴工和挑水夫”。这一经济主张A.不利于德国工业革命展开 B.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C.有利于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D.落后于世界经济主流思想5.(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三模)钱乘旦指出:“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迫贵族地主阶级;大工业挤垮手工业意味着工厂主排挤商人对生产的控制,因而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钱乘旦意在说明工业革命A.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B.壮大工人阶级力量C.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6.(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下表是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据此可知,外来移民年份移民增长数(万人)年份专利证书增长数1851—185437.9—42.81851—1856757—23151863—186617.6—31.91863—18673781—123011879—188217.8—78.91880—188312926—21196①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②与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相关性③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④主要受到美国新兴产业的吸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2021·福建宁德市·高三三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贷款、补贴、采购和投资等办法来资助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实现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这说明A.资本是政府推动垄断组织形成的手段B.政府资助在工业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有赖于国家支持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推动经济结构变化8.(2021·重庆高三二模)1800—1914年,法国人口从约2800万增长到4000余万,人口规模从欧洲第一退居欧洲第五。同一时期,德国人口从2000万增至6500万。19世纪末,法国不得不招揽外国移民以补充劳动力,甚而通过延长兵役年限以维持一支可以和德国对抗的军队。这一历史进程表明A.人口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 B.人口规模决定了法德的工业水平C.长期的对外战争削弱了法国国力 D.法德矛盾是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9.(2021·北京高三二模)“这个大市场中,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进、荷兰等国占据主要地位,它们甚至掌握着世界各地的铁路、港口、海运、银行、工矿企业和种植园等。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充满着不科等,矛盾重重,潜藏着深刻危机。”文中的“这个大市场”形成于A.16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后期10.(2021·安徽宣城市·高三二模)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后,一直受到非道德交易的煎熬,直到1905年,保守党失掉了执政地位,英国国会开始了关于退出鸦片贸易的辩论,1908年英国主动停止了对华鸦片出口。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英国A.对外政策受到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 B.力争摆脱非道德交易造成的不良形象C.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不同利益和诉求 D.无法对抗中国人民激烈的反侵略斗争11.(2021·安徽宣城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贫困者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接受救济的人将不再拥有选举权。该法贯彻了亚当·斯密“富人富裕和穷人贫穷是天经地义,政府不应该承担社会救济责任”的思想,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来摆脱贫困。但很多贫民不愿意进入工作环境如地狱的济贫院,贫困问题仍难以解决。——摘选汪洪涛《英国济贫法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反贫困制度内核修复的启示》材料二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比较。(备注: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保护式扶贫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四到”是指责任到、任务到、资金到、权力到。)——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实施的背景及其主要目的。(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中国扶贫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2021·湖南高考真题)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2.(2020·北京高考真题)19世纪70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3.(2020·江苏高考真题)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4.(2020·全国高考真题)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5.(2020·浙江高考真题)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6.(2021·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观点一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观点二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材料二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7.(2020·山东高考真题)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1.(2021·全国高三二模)下表是1775年世界部分地区劳动者日均工资状况:据表可知,这一状况A.展现世界工业化水平存在差异 B.推动英国进行技术革新C.导致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高涨 D.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2.(2021·天津高三二模)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A.反映了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 B.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C.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D.根源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3.(2021·辽宁抚顺市·高三一模)18世纪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靠着差不多百分之百的关税保护,来排斥印度棉纺织品和法国亚麻布的进口,并且枢密院和议会颁布一系列法令,严禁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这一措施A.有利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确立 B.客观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C.促进了君主立宪政体正式确立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4.(2021·银川市第六中学高三三模)1776年,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出版著作《国富论》积极倡导“自由放任”和排除政府干预经济事务。他这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体 B.工业革命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政府干预经济的重商主义导致英国经济地位的下滑5.(2021·青海西宁市·高三三模)英国通过三方面的“革命解决”,即更换国王、“宪法解决”和“财政解决”,改变了国王与议会关系的原有基础,从而扭转了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这一“趋向”A.推动了君主专制加速发展 B.导致议会专权局面的出现C.造成了与政治传统的割裂 D.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6.(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三模)发表于1854年的《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在小说里,作家对于伦敦的雾这样写道,“这个小镇到处都是机械与高耸的烟囱,它们永不停息地冒着黑烟,不断袅绕的烟雾有如幽幽阴魂,永远没有散去之日”。狄更斯的抱怨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化学工业污染环境7.(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其他模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商品种类和样式层出不穷。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是以生产新产品、开创新生活为目的。但这些不属于贫苦的工人们,他们不但物质贫困,精神上也十分空虚,生活苦不堪言。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A.整合了社会矛盾 B.加剧了社会分裂C.割裂了国内市场 D.加速了人口流动8.(2021·山西阳泉市·高三三模)根据1860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之后,英国也与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德意志关税同盟缔结类似条约。这些行为A.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B.确立了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C.顺应了自由主义的发展潮流D.保护了相关国家的民族工业9.(2021·陕西宝鸡市·高三一模)卢德运动于1811年始于诺丁汉,在1811年与1812年在英格兰迅速蔓延。许多工厂及其中的机器被手摇纺织织工焚毁。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卢德分子认为,机器是工人阶级受痛苦的根源,于是在工厂破坏机器。在英国政府对卢德分子的镇压运动同时颁布《摧毁机器被限制破坏法》、《1812年恶意破坏法》将卢德运动定为严重罪行。1816年这类运动仍时有发生。这说明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运动 B.工人运动阻碍工业化C.工人运动缺少科学理论 D.政府重视起工人运动10.(2021·陕西高三三模)下表为1800年前后英国议会领布的部分法令内容。这说明当时的英国1799年《反结社法》禁止劳资双方的结社对抗行为1812年《破坏机器法》规定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1812年《警戒法》要求公众协助军队及巡警维护地方治安1819年《六条法令》赋于治安法官在处理违法者方面更大权力进一步限制公共集会的权利,增加期刊、出版物的印花税A.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B.工人抗争手段发生根本改变C.社会矛盾伴随工业化进程 D.重商主义成为主流经济思想11.(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铁路发展迅速,但铁路管理层次繁多。帝国政府于1873年成立“帝国铁路局”,协调各所属系统铁路的建设、装备和营运;1877年统一全国运费率。此外,还通过国家购买来增加国营铁路比重,到1913年,国营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比重的近91%。材料反映出当时德国()A.铁路事业高速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C.出现混合经济体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12.(2021·江苏高三其他模拟)1890年初,俾斯麦在帝国议会推动延长《反社会主义法》的有效期限,遭到了失败。在随后的议会选举中,支持俾斯麦的右翼政党惨败,资产阶级政党自由思想党的席位增加两倍,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的选票翻倍。3月,威廉二世要求俾斯麦辞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德国A.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制衡 B.经济发展助长社会变革诉求C.政治体制的专制色彩加重 D.帝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13.(2021·吉林吉林市·高三其他模拟)下表是19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图中反映出的信息,评价正确的是A.殖民扩张是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B.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国家经济发展快C.海外市场广阔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14.(2021·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二模)1870年,德国输往英国的产品中仅39.7%为工业品,原料和食品分别占34.7%和25.6%;1913年,德国出口英国的产品中,工业品上升到70.8%,原料和食品却分别下降到20.4%和8.8%。这一转变反映了A.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德国 B.德国外贸处于出超地位C.德国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D.英国不再是“世界工厂”15.(2021·湖南长沙市·高三二模)如表是欧美四国(法国、美国、德国、英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以下结论解释合理的是生铁产量(单位:千吨)钢产量(单位:千吨)煤产量(单位:千吨)1871年1891年1871年1891年1871年1891年甲15644641521235237.084.2乙660074996003200127186丙86018978074013.25926.025丁1665920369427729.514.09A.甲是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钢铁煤产量增长迅猛B.乙是英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C.丙是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跃居第一D.丁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16.(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二模)柯立芝时期,美国拥有500名工人以上的大企业比重,从1914年的31%上升到1929年的37.6%;在1928—1929年公司合并高潮中,被吞并的公司达2300个。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技术优良的大农场排挤下,约500万个中小农场宣告破产。这些现象说明了美国A.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B.自由放任政策破产C.资本垄断化程度提高 D.经济危机全面爆发17.(2021·河南信阳市·高三二模)在美国,曾有宗教保守派视铁路为“将不朽灵魂引入地狱的撒旦装备”,但很快“贫困的牧师们匆忙改信了蒸汽机,不久就在机车油门上看见了上帝之手”。大都市气势恢宏的火车站成了与大教堂一样的地标性建筑。这表明铁路建设A.引发了价值观念更新 B.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增强了殖民扩张动力 D.动摇了民众对上帝的信仰18.(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一模)1912年,德国斯图加特市的一家玩具商店经营的主要商品,有玩具火车、微型蒸汽机、光学玩具以及其它新工业时代的非军事主题的玩具等。这类玩具的发售A.实现了社会需求与商业利益的紧密联系B.为玩具行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C.体现了德国政府对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视D.有助于儿童融入工业化和技术化的世界19.(2021·江苏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1年,皮尔任首相不久,宪章派和反谷物法同盟的斗争双双进入高潮,对政府造成强大压力。皮尔明了:谷物法抬高了谷物价格,影响了工商业资本利润,降低了民众生活水准,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而若将之废除,国外廉价谷物就会进入不列颠,降低食品和某些原料的价格,这不仅会使外商购买更多的英国产品,还会激发国内经济繁荣。1830年以来,保守党始终在野。皮尔政府认为只有实施政敌的自由主义政策,才有长期执政的可能。1845年以来的农业危机致使改革势在必行。倘若政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从国外大批进口粮食有可能出现饥民暴动和社会动荡。1846年1月下旬,皮尔正式提出了废除《谷物法》的议案。经过4个月激烈辩论,在自由党的支持下在两院通过,由维多利亚女王签署生效。——摘编自阎照祥《英国史》材料二1932年初,英国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与此同时,根据该法英国还成立了一个进口税建议委员会,只要该委员会认为符合国家利益,便可按提出申请的任何工业部门的要求对该工业进口商品征收不超过33.5%的关税。……1932至1937年间,来自外国的进口值由4.54亿英镑增加到6.24亿英镑,即增加了27%;来自帝国内的进口值则由2.48亿英镑增加到4.05亿英镑,即增加了64%。——欧阳萍《从关税改革看英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1)据材料一概括《谷物法》废除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谷物法》废除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20.(2021·北京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晚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1)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二,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1.A【解析】工业革命时期,借助充沛的能源——煤炭,英国新兴的机器大工业在英格兰西北部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有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在该地区纷纷涌现,工业和经济重心不断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这大大加强了东南部与西北部的联系,有利于交通领域的革新,同时也促进大规模的人口从东南部向西北部流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工业革命前夕,随着国内民主政治的构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英国国内的统--市场在不断形成,C项中地区冲突的加剧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前,英国已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故D项错误。2.A【解析】依据表中的英国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蓝领阶层实际工资的增长远低于白领阶层的增长,所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A项正确;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工资都有一定的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改善,故B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C项错误;在工业革命时期,控制经济命脉的是工业资产阶级,不是白领阶层,故D项错误。3.C【解析】根据“英国利物浦毎年有数千艘船运来紧圧的生棉包。成千上万的工人负贡将这些生棉包通过货车,火车运到欧洲的纺纱厂,利物浦商人成了全球性棉花种植、制造和销售网络的主导者,”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全球各地的棉花都运至利物浦,反映出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奴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排除B;材料并不是在强调美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排除D。4.C【解析】19世纪初李斯特的主张是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德国工业革命处在起步阶段难以同英国发达的工业生产抗衡,需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保护,以推动工业革命进程。关税同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德意志地区工业革命的进行,还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加强各邦的经济联系,推动统一进程,故选C;这一主张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排除A;这一主张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是否落后,排除D。5.A【解析】材料“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迫贵族地主阶级”“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社会结构变动产生巨大的影响,A正确;壮大工人阶级力量仅是材料的一方面,B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期,随着移民人数增多,专利证书在不断地增长。这说明外来移民与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相关性,所以②符合题意;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③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外来移民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外来移民主要受到美国新兴产业的吸引,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7.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国家资助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贷款、补贴、采购和投资),A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8.A【解析】该时期法国人口增长缓慢,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工业劳动力短缺、兵役不足的情况。同一时期的德国人口则是快速增长。人口是影响法德两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和决定性因素,A正确,排除B;1800年到1914年,法国的国力上升而非下降,排除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9.C【解析】根据“世界市场”可知“这个大市场”是世界市场,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标志世界市场形成,故选C;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AB;20世纪初,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排除D。10.C【解析】1905年是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断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需要对外大量的倾销商品,更主要的是要进行资本输出,所以会停止对华的鸦片出口,因此反映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不同利益和诉求,C符合题干的要求;AB选项内容从材料中都体现不出来,也不是英国政策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英国当时有能力对抗中国,故排除D。11.(1)工业革命,失业严重;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参政;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原济贫法不.足;懒惰致贫的传统传念。主要目的:保障工业革命的劳动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2)特点:以民为本,实现共同富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家主导推进;运用救济,发展,开发,制度改革和保护政策多种手段;工作机制,制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扶贫治理具有阶段性,由民生和社会问题转变为政治和国家治理问题。意义: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人类反贫困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提供了借鉴。【解析】(1)根据材料中“183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贫困者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接受救济的人将不再拥有选举权”,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可知,工业革命,失业严重,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参政,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和原来的济贫法的不足;根据“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来摆脱贫困”可知,懒惰致贫的传统传念。主要目的:根据“贫困者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英国政府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的目的在于,保障工业革命的劳动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2)特点:通过阅读材料二的表格,综合中国在扶贫治理不同阶段中的目标、单位、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民为本,实现共同富裕;根据表格中“工作机制”等信息可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家主导推进;根据表格中“工作机制”的发展及其注解可知,运用救济,发展,开发,制度改革和保护政策多种手段;综合表格中“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可知,工作机制日益制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划分”和“瞄准单位”等内容可知,扶贫治理具有阶段性,由民生和社会问题转变为政治和国家治理问题。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政治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扶贫治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据“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可知,为人类反贫困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提供了借鉴。1.D【解析】根据“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性的期刊大量出现,反映出专业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正是适应第二次工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专业性的科学理论,没有体现大众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生活的改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学院,排除C。2.A【解析】材料“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体现的是德国政府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其中这一措施是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发展的,①②正确,A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BD排除;④不符合史实,C排除。故选A。3.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此时汽车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4.B【解析】“奢靡之城”和“悲惨之城”体现了巴黎城内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根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此时是工业革命期间,所以导致“悲惨之城”形成的原因主要和工业革命有关,即资产阶级的贪婪,故选B;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波旁王朝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时间在16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教会势力已经遭到沉重打击,更不能形成统治局面,所以出现材料中的情况和教会统治的腐朽无关,排除D。故选B。5.C【解析】材料信息“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说明棉花成为普遍的纺织原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有关,而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又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故A错误;阿克莱特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错误;骡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故D错误。6.(1)局限: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解析】(1)局限:根据材料一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根据材料二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应当综合两个观点,得出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从局限性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7.(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解析】(1)本题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因此解答本题首先应紧扣设问中的时间,即17世纪,在这一时期英国发生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件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荷兰威廉三世入主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形成、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颁布《航海条例》等,可从其中任选一个进行论述。其次场景是在咖啡馆内,根据“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可知咖啡馆内的人物应该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因此人物身份设定可以是新旧贵族、工商业者等。因此解答本题必须选定符合题意的论题和设计符合场景的人物身份展开对话。对话设计逻辑清晰、完整即可。

(2)咖啡原产非洲,经由阿拉伯人带入欧洲,所以咖啡的传入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进行的,由此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咖啡馆的出现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咖啡馆内的消费人群也表明咖啡逐渐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通饮品,来自东方的茶叶也逐渐成为咖啡馆提供的饮料之一,说明当时英国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这种变化则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所以说英国咖啡馆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经济史”。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对本题进行阐述即可。1.B【解析】据材料,1775年英国劳动力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抬高了英国工业制品的成本,这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因此推动英国进行技术革新,故B正确;1775年的世界,英国刚开始一段时间工业革命,材料里的其他地方仍处于手工工场阶段,近代工业化尚未开始,工业化无从比较,故A错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在新航路开辟后就普遍进行,故C错误;近代西方完成工业革命并对东方进行广泛殖民活动,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然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故D错误。2.D【解析】根据“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更加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与议会无关,排除A;阶级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福利国家制度,排除C。3.B【解析】根据材料“百分之百的关税保护”、“严禁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市场,积累资金,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所以B正确;材料与殖民争霸无关,所以A错误;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正式确立于1689年,所以C错误;材料中的贸易保护措施不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以D错误。4.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发展要求自由贸易,是时代的产物,B正确;新航路开辟时期的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A排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5.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是光荣革命,“政治发展趋向”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D项正确,A项错误;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议会逐渐成为权力的中心,但这不等于“议会专权”,排除B项;根据英国对君主制的保留可知,C项错误。6.A【解析】根据“这个小镇到处都是机械与高耸的烟囱,它们永不停息地冒着黑烟,不断袅绕的烟雾有如幽幽阴魂,永远没有散去之日”可得出其描绘的是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故A项正确;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出现的,排除D。7.B【解析】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但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却相对日益贫困,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分裂,故选B;材料反映工业革命造成社会贫富分化,这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排除A;材料反映工业革命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无法体现国内市场的割裂,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人口流动,排除D。8.C【解析】根据“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可得出这些做法顺应了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后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要求,故C项正确;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的发展,排除A;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B;自由贸易不是保护主义,排除D。9.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卢德运动中的工人采取暴力的手段破坏工厂与机器,但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最终运动失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的关系,排除A;工人运动是工业化的产物,材料并没有体现其对工业化的阻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重视,而是镇压,排除D。10.C【解析】材料反映了1799-1819年间英国颁布的法律,涉及劳资关系、破坏机器、社会治安、限制集会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劳动矛盾等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议会颁布法令情况,无法体现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故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工人的抗争手段的变化情况,故排除B;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重商主义逐渐被自由自由主义取代,故排除D。11.B【解析】题干主要信息是德国铁路发展迅速但帝国政府加强了对铁路的管理,甚至通过购买来扩大国营铁路比重,由此可知国家在铁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并发展,B项正确;铁路事业高速发展只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没有反映出材料主旨,排除A项;混合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体现在一系列重要发明上,如内燃机车、电话、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