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认知心理学(第5版)笔记_第1页
艾森克-认知心理学(第5版)笔记_第2页
艾森克-认知心理学(第5版)笔记_第3页
艾森克-认知心理学(第5版)笔记_第4页
艾森克-认知心理学(第5版)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8认知心理学目录认知心理学 11.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31.1实验认知心理学 31.2认知神经心理学 31.3计算认知科学 41.4认知神经科学 42.视知觉的基本过程 52.1大脑系统 52.2颜色知觉 62.3无意识知觉 62.4深度和大小知觉 73.物体识别 73.1知觉组织 73.2物体识别理论 73.3物体识别所涉及的大脑系统 83.4面孔识别 83.5视表象 94.知觉、运动和行动 94.1直接知觉 94.2视觉指导的运动 94.3计划一控制模型 104.4运动知觉 104.5变化视盲 105.注意与操作的局限性 105.1听觉的集中注意 105.2视觉的集中注意 115.3跨感觉通道效应 125.4视觉搜索 125.5分散注意 135.6自动化加工 146.学习和记忆 146.1记忆结构 146.2工作记忆 156.3记忆过程 156.4内隐学习 156.5遗忘理论 167.长时记忆系统 167.1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77.2程序性记忆和知觉表征系统 177.3遗忘症 188.日常记忆 188.1自传体记忆 188.2难忘记忆 198.3目击证词 198.4前瞻记忆 209.概念和范畴 209.1概念组织 209.2概念学习 219.3概念的涵义 2110.阅读与言语知觉 2110.1单词识别 2210.2朗读 2210.3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 2210.4听讲 2210.5口语单词识别理论 2310.6认知神经心理学 2311.语言理解 2311.1句法分析 2311.2语用学 2411.3容量有限理论 2411.4段落加工 2411.5故事加工 2412.语言表达 2512.1口语的基本特征 2512.2口语表达理论 2512.3口语表达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2512.4写作:基本过程 2512.5拼写 2613.问题解决与专家技能 2613.1问题解决 2613.2训练迁移 2613.3专家技能 2613.4关于专家技能的理论 2714.创造与发现 2714.1创造 2714.2假设检验 2714.3科学发现 2715.判断与决策 2815.1判断 2815.2决策 2816.推理与演绎 2816.1演绎推理 2816.2演绎推理理论 2916.3双系统理论 2916.4思维和推理所涉及的大脑系统 2916.5人是理性的吗? 2917.现实与展望 2917.1意识的本质与功能 2917.2意识理论 3017.3无意识知觉 3017.4意识是一元的吗? 3017.5脑成像研究在衰退吗? 3018.认知与情绪 3018.1情绪的认知决定因素 3018.2多水平理论 3018.3心境与认知 3118.4焦虑、抑郁和认知偏向 3119.华东师大2011年心理学考博真题 311.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成信息获得、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可以而且应当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传统信息加工范式的主要假设序列加工:某一加工过程完成后才能开始下一过程。而平行加工是几个认知过程同时开始加工。自下而上加工:直接由刺激引起的加工。而自上而下加工是受个体知识经验和期望所影响的加工。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认知过程是两者的综合。比如,当快速呈现给被试扑克牌,当黑心出现时,一些被试报告了紫色或棕色的心。被试看到的实际上来自自下而上加工的黑色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红色(预期心是红色的)的综合产物。人的信息加工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类似,都是操纵符号。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信息加工系统就是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和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1.1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主要是针对健康人群开展行为实验研究。它通过严格控制变量来观察被试行为(反应时或正确率),从而探索认知过程和结构。它揭示了许多人类认知所涉及的过程和结构的奥秘,但是,这些研究结果缺乏生态效度。由于缺少直接研究大脑的技术,也不能提供有关大脑工作的直接证据,只能通过对被试在某一任务上速度和准确性的测量提供认知活动内部过程的间接证据。此外,实验认知心理学家较少考虑个体差异。他们的理论只适用于范围相对较窄的一些认知任务,因此缺乏普遍意义的理论架构。其理论表述所使用的术语也不是很精确,导致理论含糊不清。1.2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脑损伤患者的认知活动模式,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对不正常认知的研究而发现正常认知的规律。认知神经心理学家假定认知系统在功能和解剖(每一模块位于大脑中一个特定的而且可以检测出的区域)上都是模块化的或独立运作的,且在大脑的物理组织与心理之间存在心脑同形关系。此外,还假定,大脑功能结构无个体差异;脑损伤可以损害或消除已存在的模块以及模块间的连接,而不能增加新的模块和连接。认知神经心理学家是通过实验性分离技术实验性分离技术是借助精致的实验设计揭示独立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方法,与反应时新法和信号检测论并称为现代实验心理学的三种新方法。来确定两个任务是否需要不同加工模块参与。单一分离不能说明两个任务是否需要不同加工模块参与。因为,可能是某一任务更复杂的缘故。还有可能是,完成两个任务均需要相同的加工机制,但是某一任务对这些机制的依赖比另一任务的大,那么,当这些机制受到损害时,对那个任务的影响也大。双重分离(如果一个患者在X任务中表现正常、在Y任务中表现异常,而另一个患者在Y任务中表现正常、在X任务中表现异常,那么就可以说明大脑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系统)能够确定是否存在两个独立的系统。实验性分离技术是借助精致的实验设计揭示独立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方法,与反应时新法和信号检测论并称为现代实验心理学的三种新方法。局限:认知神经心理学假定,脑损伤患者的认知操作成绩是正常认知系统在损伤后的直接表现。然而,一些患者在脑损伤之前认知系统就可能存在某些异常了。此外,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已发展出某些补偿性策略。当几个不同的模块受到损伤时,很难解释结果。1.3计算认知科学计算认知科学家主要开发各种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类认知功能的某些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类认知。这些计算模型的理论假设必须是清晰明确的。计算模型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表达的。这些程序运行的结果应该与人接受同样的信息输入时所产生的结果一样。产生式系统和连结主义网络是两种重要的计算模型,其优缺点也各不相同。产生式系统由各种产生式(“如果…那么”规则)组成。连结主义网络/平行分布加工模型与其他计算模型不同,它可从经验中学习(如通过误差逆传的方法)。神经网络常常具有多个结构或层次(如输入层、中间或隐藏层和输出层)。在连结主义网络中,表征是以分布方式贮存的,但是局域式连结主义模型通常更为成功一些。计算模型为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因为对于每个理论假设计算模型都必须能进行直接描述;它能使各个理论之间的比较变得很清晰;计算模型已经看成是一个理解所有认知功能的通用认知架构。然而,计算模型很少能够预测新行为,它们在很多方面均缺乏相应的神经基础,而且也完全忽视了动机和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导致常常不能很好地在更大的范围理解各种认知现象。此外,连结主义模型与人类大脑是不相同的;很多模型可以解释任何结果;计算认知科学家并没有构建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认知理论把各种零碎的理论整合起来。1.4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交叉发展的结果。认知心理学注重分析从感知觉到行为的中间过程与机制,认为每种知觉或行为在人脑中都有一种基于神经活动模式的内部表征,但是在认知研究中大量的内部过程无法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不能对内部表征的神经基础进行直接考察,就很难理解从知觉到行为转化的中间过程,而神经科学的研究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大量有关神经解剖学的知识的需求,并为高级认知活动的脑机制研究提供了先进的脑成像技术。认知神经科学家常用脑成像和脑损伤技术,比如代谢成像的fMRI和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电生理成像的ERP/EEG(自发脑电位)和MEG(脑磁图)、单细胞记录技术和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来研究与认知相关的大脑功能和结构的特点。这些技术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研究者常常使用优势互补的两种技术来研究同一认知问题。代谢成像:它能考察不同认知任务和认知阶段所激活的脑区(位置和范围),具有很高的空间分别率,但时间分辨率很低;由于它是根据脑部的血流量及血氧信号进行成像,而皮层血流量与神经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只能对神经活动进行间接测量;完成某一认知任务所涉及脑区的数量取决于评估数据时设定的标准。fMRI原理:当一个脑区被特定认知作业激活时,该脑区的神经元放电并消耗氧,导致局部血氧水平下降。随着更多血液流入该区,局部血氧水平很快恢复,并远远超过由神经激活所造成的局部氧需求量。当存在外磁场时,局部磁场不均匀性减小,造成MRI信号增加。这一技术能够提供有关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信息,而且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空间分辨率1-2mm,时间分辨率几秒。PET原理:通过在血液中注射放射性示踪同位素确定血流量在脑中分布情况。在从事认知活动的脑区同位素含量会显著高于其他脑区。在正式实验中,需要注射2次同位素,控制条件下一次,实验条件下一次。根据两条件下皮层血流量的变化,可推断认知活动与相应脑区的关系。由于需要注入放射性物质,可能导致部分被试不愿意参与这样的研究。而且受放射性物质剂量的限制,同一被试不宜频繁参加实验。其空间分辨率3-4mm,时间分辨率至少1分钟。电生理成像:主要依据伴随神经活动的电信号或磁信号进行成像,具有很高的时间分别率(毫秒级)。ERP不能提供关于脑功能定位方面的精确信息,因此,不适宜研究复杂的认知活动,如问题解决和推理等。MEG对神经活动的测量精度很高,能够相对直接地反映神经活动的变化。其空间分辨率也较高,能与fMRI媲美。单细胞记录:该技术能够提供单个神经元活动的精密的时空信息,但由于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只能用于动物。其空间分辨率在神经元水平上,时间分辨可从几毫秒到数天。TMS技术:利用一个靠近头部的线圈发射一个短暂但又强烈的电磁脉冲。这样的电磁场会抑制所影响区域的加工活动,造成一种临时性损伤。通过比较干扰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可揭示特定脑区功能。它可以告诉我们某一脑区对某一认知功能是否是必需的。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不高,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比如连续快速的电磁脉冲刺激可诱发痉挛,即使是慢速间隔时间长,被试仍会感到生理不适。此外,它在适用于某些脑区时敏感性会比另外一些脑区高很多。脑成像研究可以提供认知活动所涉及的大脑位置和时间进程的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对行为证据给出最合适的解释;可以帮助证明某些理论区分的真实性,澄清理论冲突,比如,早期选择理论的学者认为未注意刺激通常受到很少的加工,而后期选择理论的研究者则认为这些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加工。绝大多数的行为实验证据并不能清楚地区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运用ERP技术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即使相当短暂地呈现听觉和视觉刺激,被注意的刺激会比那些未注意的刺激得到更多的加工。这为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较强的证据支持。其不足之处包括将特定的认知加工活动与大脑激活区进行简单的一一对应、忽视个体差异、大多数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缺乏清晰的理论基础以及采用人为的强制性标准来确定大脑激活区域等。研究者在运用功能成像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理解人类认知上还存在相当的争议。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认知神经科学对解决一些重要的理论议题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贡献。认知研究的进展实际上是与我们更多地了解参与认知活动的大脑区域的作用分不开的。2.视知觉的基本过程2.1大脑系统泽基Zeki(1993)提出了功能特化理论,认为视觉皮质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比如,V1和V2区参与视觉信息的早期处理,V3区负责形状加工,V4区专司颜色加工,V5区或MT区主要负责运动信息的处理。来自选择性视觉障碍患者(皮质性色盲或运动不能症患者)的研究部分支持这一理论,但它存在两个局限性:1.有研究表明,参与视觉加工的各个脑区并不完全是专司一职:几个区域中的神经元会对朝向、长度差异和颜色作出反应,只有相当强的证据表明对运动方向进行反应的神经元是特化的。2.该理论难以解释对有关物体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的(捆绑)问题。伦尼Lennie(1998)提出了一个层级模型,认为视觉加工是层级式的,而且随着层级的提升,分析会变得越来越具体化和精确。这一模型得到了早期视觉加工区(V1和V2区)远大于其他视觉加工区这一事实的支持,而且在解释捆绑问题上也优于功能特化理论。然而,该模型的推理色彩太强,因为要证明视觉加工是层级式的,还需要很多研究。此外,数量惊人的大脑皮质并没有被用来做多少事情的观点遭到了批评。Mishkin&Ungerleider(1982)区分了负责物体知觉的腹侧通路和负责空间知觉的背侧通路。与之相比,Milner&Goodale(1995)提出的知觉-行动模型认为背侧系统负责行动指导。这一模型过于简单化了,而且也不重视两个系统间存在的大量交互作用。克里姆与普罗菲特(Creem&Proffitt,2001)提出了一个综合知觉行动模型和Mishkin&Ungerleider(1982)理论的双加工理论,提出背侧通路包含独立的与空间和行动相关的系统。2.2颜色知觉颜色视觉帮助我们探测物体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辨。根据杨-赫尔姆霍兹(Young-Helmholtz)三原色理论,视网膜上有三类分别对不同波长光波反应最为强烈的神经元(视锥细胞)。这一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色觉缺陷以及负后像效应。赫林(Hering)提出视觉系统存在三类彼此对立的过程:即红-绿、黄-蓝和黑-白三对颉颃[xiéháng]过程。从Young-Helmholtz&Hering这两个理论整合而成的二阶段理论对颜色视觉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颜色恒常性指当照度变化时某一表面或物体仍被知觉为同一种颜色的倾向。色觉适应和熟悉性是影响颜色恒常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但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局部对比和整体对比、光亮表面的强反射和相互反射。颜色恒常性在实验室中的效应要小于实际生活中的,这是因为一些影响颜色恒常性的因素(如强反射)在实验室中不能提供。2.3无意识知觉盲视初级视觉皮质(V1区)严重受损的患者会出现盲视现象,即丧失意识视觉能力。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盲视患者依然能够对盲区的刺激进行准确判断和辨认,比如能够加工位置、朝向、颜色和形状信息。盲视在一些个案中可能依赖于皮质下视觉系统,而在另一些案例中则主要依赖于外侧膝状体和纹状皮质(如V4和V5区)的直接神经联系。阈下知觉是指刺激信息可以在不被意识到的情况下得到加工。不论是实验室条件下还是自然情境下的研究均证实了阈下知觉的存在。Dehaene等(1998)呈现给被试一个序列,一个无意义掩蔽字母串(71ms)——启动刺激(43ms,一个数字单词)——一个无意义掩蔽字母串(71ms)——目标刺激(200ms,一个阿拉伯数字),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刺激的数字是否大于5。其中,启动刺激或者与目标刺激一致(均大于或小于5)或者不一致(一个大于5,另一个小于5)。结果发现,不一致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大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这说明被掩蔽的启动刺激也得到了加工。假设意识性的知觉信息可以控制我们的行为,而无意识的知觉信息不能,那么它们对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Debner&Jacoby(1994)给被试呈现一个序列,一个单词(50或150ms)——一个掩蔽刺激(500ms)——该单词的前三个字母。控制条件是在每一单词前三个字母之前呈现一个无关的单词。要求被试以第一次进入意识的且不是刚刚呈现过的单词完成词干补笔测验。结果发现,当单词呈现150ms时,被试会避免所呈现的单词来完成测验,当呈现50ms时,被试常使用该单词完成测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碰到50ms的刺激,为此Smith&Merikle(1999)设计了一个被试注意或不注意的情境。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个词干补笔测验,但不能用刚刚呈现过的单词。当被试注意了那些单词时,他们成功完成了任务,反之,他们倾向于使用那些呈现过的单词来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境中,被试没有注意到刺激,但还是能够准确判断和分辨这些刺激。脑成像证据也表明,人类可对阈下刺激进行广泛的知觉、语义归类和运动加工。Dehaene等(1998)运用ERP和fMRI技术发现启动刺激激活了与语义分析、知觉加工和运动控制有关的大脑区域。2.4深度和大小知觉单眼深度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结构级差、阴影、熟知大小和运动视差。双眼视轴辐台和晶状体曲度调节尽管用途有限,但都属于动眼线索。立体视觉需要利用双眼线索,而且基于对投射到两眼的信息间建立的对应关系。来自于各深度线索的知觉信息通常以累加的方式得以整合起来。但是,当不同的线索所提供的深度信息差异较大时,这种整合现象就不常见了。大小恒常性主要受知觉距离的影响,但物体的熟知大小和视平线信息也起到重要作用。3.物体识别3.1知觉组织格式塔理论家提出了知觉组织的几项原则,包括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合律和协变律。这些原则有助于图形-背景分离,而且大都服从于最为重要的完形律(具有最好、最简单和最稳定形状的结构最有可能被知觉为一个物体)。格式塔理论家试图通过大脑中的电场力来解释视觉组织现象,但没有成功。格式塔理论家只是对知觉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而且那些知觉组织原则也只是近似正确的。他们认为知觉组织原则不依赖于学习,但有关证据表明这是不正确的。知觉组合可涉及自上而下加工,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原则-统一连通性原则似乎也在知觉组合中发挥重要作用。3.2物体识别理论马尔Marr的计算理论根据Marr(1982)的理论,物体识别涉及三种表征(描述)。初级简图利用有关光强变化的信息来鉴别物体的外部轮廓。接下来是2½-D简图,它以观察者为中心(或者是观察点依赖的)对可视表面的深度和方位特征进行描述。最后是3-D模型表征,它以观察点不变性(不随观察点变化)对物体的三维特征进行描述。彼得曼Biederman的成分识别理论Biederman(1987)在马尔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成分识别理论。该理论假定物体由一些基本形状,比如方块、圆柱、球面、圆弧和楔子等36种几何子组成。一个物体的几何子是由边缘抽取过程决定的,特别是边缘不变性(如曲率)。根据Biederman的理论,对几何子的检测在物体识别中是至关重要的。库柏和彼得曼(Cooper&Biederman,1993)要求被试判断连续快速呈现的两个物体是否具有相同的名字(如帽子)。实验分两种条件:物体具有相同名称但其中一个几何子被改变了(如从一顶大礼帽变为圆顶硬札帽)或者第二个物体比第一个更大或更小一些。一个关键的结果是,几何子变化条件下的被试成绩明显低于几何子不变条件下的成绩。Vogels,Biederman,Bar&Lorincz(2001)发现猴子的某些大脑神经元对几何子敏感。他们测量了颞下皮质的神经元对几何子变化的反应,并与对几何子不发生变化但大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一些神经元对几何子变化的反应会比对大小变化的反应更强烈。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几何子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所获得的几何子是不随观察角度而变的。Biederman(1987)假定物体识别一般会涉及一个把以物体为中心、独立于观察点的表征与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物体信息进行匹配的过程。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物体识别依赖于观察点。比如,Tarr&Bulthoff(1995)在某些指定的观察点对被试进行充分的新物体识别训练。结果发现,在一个不熟悉观察点命名一个熟悉物体的反应时和错误率会随不熟悉观察点与最近的那个熟悉观察点之间旋转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物体识别实际上是依赖于观察点的。关键的问题不再是物体识别是观察点依赖还是观察点不变,而是什么时候运用哪种机制的问题。很多研究表明,观察点依赖机制更常见于更为复杂的类内判别任务,并且/或者需要背侧通路的参与(如完成这种任务需要针对行动的视觉控制加工)。相反,观察点不变机制更常见于更为容易的范畴判别任务,并且/或者需要腹侧通路的参与(因为需要意识性的视觉物体识别加工)。边缘信息对物体识别来说常常不太充分。事实上,表面信息(如颜色)比Biederman所预测的要更常用于物体识别。根据Biederman的理论,物体识别依赖于边缘信息而不是表面信息(如颜色)。Biederman&Ju(1988)向被试呈现50-100ms的一些常见物体的素描图或全彩色图片,要求其识别物体。结果表明,对彩色图片的识别要比素描图快11ms,但其错误率又要稍微高一点。然而,Joseph&Proffitt(1996)发现颜色信息比Biederman所预测的要更常用于物体识别。Sanocki等(1998)指出,当物体是单独呈现而不是与其他物体同时呈现时,边缘抽取加工更能导致准确地识别物体。Marr&Biederman的理论被用来解释一些较容易的范畴区分任务,而且观察点不变性加工对更难的范畴内的区分任务就不那么重要了。观察点依赖识别对用于行动的知觉尤为重要。Marr&Nishihara以及Biederman提出的物体识别理论相对于那些更强调物体识别复杂性的一些早期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识别曲面和边缘至关重要的观点就得到了验证。Biederman(1987)向被试呈现物体的降质素描图。结果发现,当省略的是提供凹面信息的某些轮廓时(与省略其他部分相比),物体识别要更困难一些。这表明,凹面信息对物体识别是至关重要的。也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几何子或类几何于似的成分与物体识别有关(Cooper&Biederman,1993;Vogelsetal.,2001)。然而,它们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1.这些理论只适合于解释一些不精细的知觉分辨现象(如确定在你面前的动物是猫还是狗)。2.这些理论均假定物体识别涉及一个把以物体为中心、独立于观察点的表征与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物体信息进行匹配的过程。然而,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物体识别中也存在观察点依赖的现象。3.对那些具备清晰可识别成分的物体来说,这些理论很有效。但当物体不具备这些特征时(如云)它们就不怎么适用。3.3物体识别所涉及的大脑系统视觉性失认可被分为知觉性失认和联络性失认两类。但是,这种分类过于简单了。Marr&Biederman的理论暗示物体识别涉及许多独立的具有层级组织的加工过程。Riddoch&Humphreys(2001)提出了一个关于物体识别与命名的层级模型来解释脑损伤引起的失认症。绝大多数证据均支持层级模型,即物体识别是分阶段进行的,包括边缘组合→特征捆绑成形状→(视角标准化)→结构性描述→与语义系统中相关信息的联系。正如该模型所预测的,研究者发现了绝大多数层级水平上均存在相应的患者。层级模型基于加工阶段是序列和自下而上加工的假设。但是,自上而下加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物体识别也是可能的。3.4面孔识别观察者可从面孔获取多种信息,而且熟悉面孔和不熟悉面孔之间也存在重要差别(Bruce&Young,1986)。这得到了很多证据的支持。比如,Malone等(1982)测试了两个患者,其中一个识别著名政治人物照片的能力保持完好,但几乎不能匹配不熟悉面孔。而另一个患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这一双重分离现象说明熟悉和不熟悉面孔所涉及的加工过程是不同的。然而,这一结果并没有得到重复。Burton&Bruce(1993)采用联结主义范式对Bruce&Young(1986)的模型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交互激活与竞争模型。面孔失认患者不能识别熟悉面孔,但常常能对面孔进行内隐识别。当以行为手段评估时,外显和内隐面孔识别使用同一功能系统(Schweinbergcr&Burton,2003)。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之间的一些区别暗示它们可能涉及不同的加工过程。有研究发现,物体识别能力损伤但面孔和词汇识别正常(Humphreys&Rumiati,1998)以及物体识别能力正常但面孔和词汇识别严重损伤(Buxbaumetal.,1999)。一个常常引起争论的观点是,面孔具有特殊性。这是因为面孔涉及整体或完形加工、有一个与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联系的大脑区域(梭状面孔加工区)以及面孔失认患者只出现面孔识别障碍。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面孔不具特殊性。面孔的特殊性也似乎只是因为我们擅长识别它们而已。比如,Gauthier等(2000)发现,专家技能将影响梭状面孔加工区的激活水平:汽车专家在识别汽车时会比鸟类专家产生更强的梭状面孔加工区激活,而鸟类专家在识别鸟类时会比汽车专家产生更强的同一区域激活。3.5视表象有关心理旋转的研究表明视表象和知觉之间存在强烈联系,但是当被表象的物体变得复杂时,这种联系会弱化。心理旋转所涉及的大脑区域是那些与视空知觉有关的区域。根据Kosslyn的知觉预期理论,视表象和视知觉是非常相似的,即图像都是描述性或准图像性表征。如果视知觉和视表象均使用同一个视觉缓冲器,那么可以预期两者会相互影响:如果知觉和表象的内容相同,则应该可以获得一个促进效应;反之,则会出现干扰效应。这得到了相关证据的支持。比如,McDermott和Roediger(1994)先要求被试形成物体(如苹果)的视表象或者向被试呈现物体的名称。随后,被试辨认关于这些物体的降质图。结果发现,被试在表象条件下识别物体图形的成绩更好一些。然而Bartolomeo(1998)发现,一名脑损伤患者在物体识别、颜色分辨和面孔识别上存在严重的障碍,但对物体、颜色和面孔的表象能力正常。Pylyshyn提出了关于视表象的命题理论。根据命题理论,心理表象加工依赖于以命题表征形式存在的内隐知识。来自脑损伤患者和脑成像研究的证据均支持Kosslyn的理论。尤为重要的是,如果被试必须表象高分辨率细节和重点是在基于形状的加工的话,则被试的早期视觉皮质(17和18区)一般会得到激活。许多脑损伤患者具有可以相互比较的知觉和表象损害,但知觉和表象之间存在分离现象的事实又质疑了知觉预期理论。4.知觉、运动和行动4.1直接知觉Gibson认为知觉和行动是紧密联系的,视知觉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组织行动。根据他的直接理论,观察者的运动产生了蕴含有用信息的光流。人们在环境中行走时保持不变的那些属性——即不变量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信息可以通过共振方式检测。物体的用途(功能承受性)可以直接被知觉。Gibson的理论是原创的。而且注重视觉和行动交互作用的重要性,这在以前是被忽视的。但是,他低估了视觉加工的复杂性,弱化了在准确抓握物体时关于物体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不强调与物体识别有关的视知觉特征。4.2视觉指导的运动根据Gibson的理论,我们对运动方向的知觉依赖于光流信息。然而,网膜光流域不仅取决于我们的眼动和头动,还取决于我们在环境中的运动。运动方向判断还受双眼视差的影响,而且光流信息不是准确判断方向的必要条件。其他理论强调成对物体的相对运动以及静态深度或视向角信息。根据tau假说,观察者假设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并使用tau来估计接触时间。但实际上,观察者有时会考虑物体运动的加速和减速信息,而且对接触时间的估计还会使用双眼视差和熟知大小这些信息。对接触时间的估计通常涉及整合多种信息的过程。4.3计划一控制模型Glover(2004)的计划一控制模型区分了在运动开始之前的慢速的计划系统和执行运动时的快速的控制系统。根据这一理论,计划取决于顶叶下部皮质的视觉表征,而控制取决于顶叶上部皮质。这个模型预测,行动错误主要来源于计划系统而不是控制系统。脑损伤患者和脑成像证据支持该理论所提出的计划和控制系统所涉及的大脑区域。研究者还需要详细解释计划系统所涉及的加工及计划和控制系统的复杂交互作用。4.4运动知觉运动检测涉及MT区和其他一些大脑区域。MT区的很多细胞是方向特异性的。我们可以使用发送给眼肌的眼动信息来判断网膜像运动是由于物体运动还是眼动引起的。此外,眼动引起整个视网膜像运动,但物体运动只引起部分网膜像运动。我们会低估用眼睛追踪的物体的速度。这会使我们对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产生错误。生物体运动在只有少量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被知觉出来。生物体运动知觉与一般运动知觉涉及不同的大脑区域(如颞上沟和VP区)。生物体运动知觉可能涉及不变性信息的使用。在点-光画面中,我们可以使用结构化信息和动态信息来判断行人的性别。因果知觉一般依赖于低水平加工,并且涉及负责运动加工的大脑区域。但是,推理过程同样有可能参与其中。4.5变化视盲有力的证据表明无意视盲(观察者没有注意到视野中非预期物体的出现)和变化视盲无意视盲的证据:Simons&Chabris(1999)要求被试观看一段学生们互相传球的影片,在观看完后要报告一队学生相互传球的总数目。在影片中,有一位穿着大猩猩模样服装的女性从左侧走进画面,然后面向镜头并且拳打胸部再走出画面。她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总共有9秒。令人惊讶的是,50%的被试根本没有发现黑猩猩的出现。变化视盲的证据:Simons&Levin(1998)让被试与一个陌生人谈话。在一个短暂中断后(如一个大的挡板出现在他们之间),原来的陌生人被换成另一个陌生人。很多被试甚至没有发现和他们谈话的对象已经变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变化出现时被试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组书面指示上。(没有发现物体的运动或消失)现象是存在的。观察者表现出这两种现象的百分比取决于多个因素,如观察者的意向、测量的敏感性、非预期物体和注视物体之间的相似性(无意视盲)以及变化的程度(变化视盲)。但是,影响变化视盲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观察者是否在变化前注意了变化的物体。一个视觉画面中被注意部分的比较具体的表征(但不是点对点表征)可以在建立后一段时间内被提取出来,并且帮助变化检测。这些发现通常倾向于支持Hollingworth&Henderson(2002)的场景知觉理论无意视盲的证据:Simons&Chabris(1999)要求被试观看一段学生们互相传球的影片,在观看完后要报告一队学生相互传球的总数目。在影片中,有一位穿着大猩猩模样服装的女性从左侧走进画面,然后面向镜头并且拳打胸部再走出画面。她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总共有9秒。令人惊讶的是,50%的被试根本没有发现黑猩猩的出现。变化视盲的证据:Simons&Levin(1998)让被试与一个陌生人谈话。在一个短暂中断后(如一个大的挡板出现在他们之间),原来的陌生人被换成另一个陌生人。很多被试甚至没有发现和他们谈话的对象已经变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变化出现时被试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组书面指示上。5.注意与操作的局限性注意一般指加工的选择性,即有选择地加工某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倾向(选择性注意),其核心是意识集中和专注。注意可以是主动且基于自上而下加工的;或者是被动且基于自下而上加工的。集中注意(只对同时呈现的多个刺激中的某一个做出反应)和分散注意(对同时呈现的多个刺激做出反应)存在重要差别。对集中注意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输入刺激,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也可以研究选择过程的性质及未被注意刺激的加工情况。对分散注意的研究可提供关于个体加工局限性方面的有用信息,并有助于理解注意机制以及注意容量。大多数关于注意的研究只关注外源性的二维刺激,然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注意到的对象很大程度上由当前的目标与动机状态所决定。5.1听觉的集中注意早期利用追随任务对听觉性集中注意所完成的研究表明,被试对未被注意刺激很少进行加工。但是,被试对于未被注意刺激也可以进行广泛加工。当未被注意刺激与注意刺激不相似时,情况尤为如此。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输入刺激在进入神经系统之前需要先经过一个过滤器,过滤器根据刺激的物理特征选择一个输入刺激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拒绝同时呈现的其他未被注意的刺激。然而,阿尔伯特等人(Allport,1972)发现:当两个输入刺激相似时(都是听觉或视觉刺激),只有一个被加工,但刺激不同时,它们可被同时加工。当被试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未被注意信息中时,有三分之一的被试报告听到了名字信息(Moray,1959)。Treisman的衰减理论认为,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少系统对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分析。当信息通过过滤器时,未被注意的信息在强度上减弱了,并不是完全消失。对刺激的加工是分层次进行的,最初分析集中在物理特征上,而稍后的分析处理意义。如果注意容量不足以完全加工两个刺激,那么不重要的刺激将只接受最初的分析。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也能得到加工。它解释了非注意刺激有时也得到加工以及刺激的物理特征比意义更可能得到加工。Deutsh和Deutsh的后期选择理论认为,所有的刺激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都得到了充分的加工,但只有最重要的刺激才会引起反应,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根据该理论,对所有刺激都进行了完全知觉分析,因此对被注意和未被注意信息来说,检测目标词的成绩应该没有差别。然而,Treisman&Geffen(1967)发现,对被注意信息中目标词的检测成绩(87%)要远远高于对未被注意信息的(8%)。雷福Lavie的知觉负载理论认为,注意选择是发生在加工早期还是晚期取决于知觉负载(由视野中单元的数量以及针对每个单元所要求的加工过程的特性决定的)。早期注意选择过程发生于知觉负载高的情况之中,而晚期注意选择过程发生于知觉负载低的情况。在Lavie(1995)的研究中,被试需要在排成一排的六个位置中检测是否有目标字母(x或z)。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其他五个位置上显示非目标字母;而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其他位置上没有字母显示。最后,实验者还要呈现一个大的干扰字母刺激。在有些试验序列中,干扰字母是矛盾的(即当目标为z时呈现x或者相反),而在其他试验序列中,干扰字母是中性的。根据这一理论,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干扰刺激的特性会比在高知觉负载条件更影响被试对目标刺激的识别。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然而,几乎所有验证这个理论的研究都只涉及到视觉注意。此外,知觉负载这个概念有些含糊不清,而且目前研究者还没有发展出准确测量知觉负载的方法。研究者对于加工瓶颈的位置处于加工早期还是后期存在争执。绝大多数研究支持衰减理论。然而,选择发生于哪个加工阶段也可能具有某种灵活性,且取决于知觉负载。5.2视觉的集中注意注意系统大脑中存在两个分离的但又相互影响的注意系统,其中一个系统是刺激驱动(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在没有预期而且可能重要的刺激出现时会发生作用)或外源性的,而另一个是目标驱动(目标驱动系统的功能会受到预期、知识以及当前目标的影响)或者内源性的。Corbetta&Shulman(2002)认为前一个系统由右半球的腹侧额-顶叶网路组成,而后一个系统则由背侧额-顶叶网路组成。两个系统之间通常会有交互作用。例如,那些突出的无关刺激在与目标刺激相似时更容易吸引注意。Folk,Remington&Johnston(1992)根据颜色或是否突然出现来定义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当被试搜索突然出现的目标时,突然出现的干扰刺激会捕获注意,但颜色干扰刺激则不会。相反,当被试搜索颜色刺激时,颜色干扰刺激会捕获注意,但突然出现的干扰刺激则不会。因此,无意捕获注意依赖于目标和干扰刺激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取决于干扰刺激本身的特性。这些发现反映了目标驱动和刺激驱动系统共同的影响。Pashler(2001)要求被试在包含30个静止红色数字和30个绿色干扰刺激的画面中搜索某一红色数字。绿色干扰刺激或静止或闲烁。看上去只要有干扰刺激闪烁就会捕获注意。然而,当绿色干扰刺激闪烁时被试的搜索时间并没有增加。干扰刺激闪烁并没有捕获注意可能是因为干扰刺激的特征与目标刺激并不一致。基于位置的注意视觉注意被看成一个聚光灯或变焦透镜,暗示视觉注意是基于位置的。Eriksen&James(1986)提出了变焦透镜模型:注意被指引到视野的给定区域中,但集中注意的范围可随任务的要求而变化。O’Craven,Downing&Kanwisher(2000)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两个不同颜色的椭圆,其中一个位于注视点左侧,另一个位于右侧。被试的任务是指出一个给定颜色椭圆的朝向。每一椭圆都镶嵌在一个与任务无关的面孔或者房屋(加工面孔时会选择性地激活棱状面孔区而加工房屋时会激活旁海马位置区)图片上。fMRI数据分析表明,对镶嵌在被注意椭圆上刺激的加工要多于对镶嵌在未被注意椭圆上刺激的加工。但是,有证据表明分离注意(注意指向两个不相邻的区域)也是可能的。按照该模型,视野范围之外的刺激几乎不能被加工,然而提普尔和德瑞弗(1988)发现,未被注意的视觉刺激能够干扰下一相关刺激的加工。这说明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同样可以被深入加工。基于物体的注意视觉注意也可以是基于物体的。O’Craven,Downing&Kanwisher(1999)采用fMRI技术来说明这个问题。他们向被试呈现两个半透明且重叠的物体(一副面孔和一座房子),其中一个物体会轻微移动。要求被试或者注意那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者注意那个静止物体的位置。假设注意是基于位置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同的,因此被试将会同时注意两个物体。相反,如果注意是基于物体的,那么被试对注意物体会比未注意物体有更全面的加工。结果表明,梭状面孔区在被试注意面孔刺激时比没有注意这种刺激时会有更强的激活,而旁海马位置区在注意房屋刺激时比没有注意这种刺激时会有更强的激活。因此,注意是基于物体的,而不是基于位置的。对忽视症患者和返回抑制(对近期具有较高加工优先性的区域中的信息的知觉优先性会降低的现象)的研究证明注意可以同时基于位置和基于物体的。对忽视症患者的研究也表明未被注意视觉刺激通常可被很深入地加工。但是,脑成像研究表明被注意物体比未被注意物体可引起更强的大脑激活。视觉注意障碍忽视和对消症状都反映了注意偏向,即对某一物体或位置有很强的偏向从而妨碍检测其他刺激。忽视症患者通常会忽视视野中呈现在损伤对侧的刺激,但是当损伤对侧刺激与损伤同侧刺激可以组合在一起时则不会被忽视。对消症患者加工单独呈现在损伤对侧的刺激时要显著地慢于损伤同侧的刺激。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刺激不能有效地竞争到注意。忽视症患者的注意问题主要是由于刺激驱动系统损伤造成的,其目标驱动系统相对完整。Duncan等(1999)快速呈现一个字母序列,并让患者回忆所有的字母,或只回忆某一事先指定颜色的字母。研究者假设只有在后面一种条件下内源性定向才是有可能的。与预期一样,当所有的字母都需要回忆时,呈现于左侧视野字母的回忆正确率要比呈现于右侧视野的低很多。但是当只需回忆某一种颜色的字母时,患者对两侧字母的回忆成绩都和健康被试相似:两侧成绩接近。因此,忽视症患者具有相当正常的内源性或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表明,视觉注意包括脱离、转移和锁定三种独立成分。波斯纳和彼得森(Posner&Petersron,1990)提出了一个可以理解各种视觉注意障碍的理论构架。他们认为有三种独立的能力可用来控制注意:注意从特定视觉刺激脱离(顶叶),然后从一个目标刺激转移到另一个目标刺激(中脑),锁定一个新目标(丘脑枕核)。5.3跨感觉通道效应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需要协调来自不同感觉道的信息。对外源性和内源性空间注意及口技错觉的研究为跨感觉通道效应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些研究考虑了视觉、听觉和触觉之间的跨感觉通道效应。跨感觉通道效应可能依赖于双感觉或三感觉通道细胞以及一个超感觉通道的注意控制系统的作用。大多数关于跨感觉通道效应的研究都关注空间注意而不是刺激识别。5.4视觉搜索Treisman的特征整合理论认为,视觉搜索一般先以平行加工方式快速处理所有物体的刺激特征(大小、形状和颜色等),这一过程不受注意影响;然后以一种相对缓慢的序列加工方式把同一物体的各个特征整合起来,形成物体,但已有知识可影响特征整合。【后来特瑞斯曼和萨托(1990)修改了该理论,提出第一个平行加工仅限于处理与目标共有一个或多个特征的刺激】最初的特征整合模型有点过于简化,并没有考虑目标和干扰刺激相似性及干扰刺激之间的相似性等因素。Duncan&Humphreys(1989)报告了目标和非目标之间相似性重要的证据。当目标和非目标非常相似时,即使目标只由单一特征定义,刺激项目数会对视觉搜索时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视觉对呈现在视觉环境中所有物体的特征进行快速的平行加工,然后缓慢的序列的方式将同一物体的各种特征整合。Humphreys,Riddoch&Quinlan(1985)报告了当非目标刺激完全一样时视觉搜索会非常迅速的证据。在实验中,被试需要在一堆正立字母T中检测一个倒立字母T。结果表明,被试的检测速度几乎不受非目标刺激数量的影响。但是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如果目标由特征组合来定义(即一条垂直线和一条水平线),那么视觉搜索将会显著地受到非目标刺激数量的影响。但是,来自忽视和对消症患者的证据不支持特征整合理论。根据Treisman的理论,这些患者在注意上的缺陷应该使他们表现出对特征联合目标搜索的困难,而不会影响对单一特征目标搜索(注意过程被认为不影响对单一特征目标的搜索)。Umilta(2001)发现,患者通常在联合和单一特征搜索任务中都会表现得比较慢,但是在联合搜索任务中困难更大。看起来对简单特征编码也需要注意参与,而且这个过程不可能在前注意阶段完成。乌尔夫Wolfe的导向搜索理论对特征整合理论进行了一些发展,抛弃了完全平行或者序列加工的假设。Palmer的决策整合假说认为,特征搜索与联合搜索的加工过程是相同的,都涉及平行加工,而且视觉搜索涉及基于目标和干扰刺激之间区分度的决策机制。这个理论得到了很多证据的支持,可解释大多数的视觉搜索研究结果。McElree&Carrasco(1999)指出只通过反应时来评估视觉搜索成绩存在局限性。因此,他们采用了速度-准确性权衡程序。在其中的一个实验里,特征搜索任务为在倾斜的蓝色干扰刺激中寻找垂直的蓝色目标刺激。而联合搜索任务的目标刺激与特征搜索任务相同,但干扰刺激为蓝色的倾斜刺激和红色的垂直刺激。视觉画面呈现150ms,其中包含4个、10个、16个项目。结果发现,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时,刺激数量小条件下的最大反应正确率要大于刺激数量大条件下的最大正确率。总之,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似性要比Treisman预测的更大一些。为什么刺激数量对联合搜索的影响更大呢?如果用Treisman的特征整合理论,可解释为:联台搜索行为表现变慢是由于序列加工引起的。但是,McElree&Carrasco认为,与特征搜索相比,在联台搜索时刺激数量的增加更能减小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之间的区分度。Leonards,Sunaert,VanHecke&Orban(2000)的fMR1研究发现参与高效率特征搜索和低效率联合搜索的大脑区域基本上是重合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采用反应时来评估行为表现。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方式来解释反应时数据,因此这种评估方法并不太合适。正如McElree&Carrasco(1999)所指出的,反应时数据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不同的区分度、不同的加速度或者这两种效应的混合都会影响反应时。在这点上,McElree&Carrasco采用的速度-准确率权衡程序无疑是一种进步。此外,绝大多数研究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现实世界中,干扰刺激是非常异质或多样化的。而且,你不会有几百次的机会在同样的干扰刺激中搜索同样的目标刺激。因此,一个真正合适的视觉搜索模型应该考虑人们在真实世界的各种视觉行为。5.5分散注意双重任务操作受到任务相似性【两项任务不同时(感觉通道、内部过程和反应要求),任务完成更好一些】、练习和任务难度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中央容量理论认为,两个任务可以同时被执行的程度取决于每个任务对有限的中央执行资源的需求。一些研究(包括部分脑成像研究)支持这个理论。但是,研究者对多功能的中央执行系统理论仍然存在争议,而且被试在双重任务上的表现也取决于一些与中央容量理论无关的因素(如反应选择以及对复杂任务分配额外的资源)。多重资源理论认为,两个任务可以同时执行的程度取决于这两个任务是否需要相同的特异性加工资源【相似任务竞争相同的特异性资源,因而产生干扰;不同任务需要不同的资源,因而没有干扰现象】。这个理论并不强调类似任务协调的高级加工过程。5.6自动化加工希夫林和施耐德(Shiffrin&Schneider,1977)对容量有限、需要注意参与的控制加工和容量无限的而不需要注意参与的自动化加工进行了区分。这种区分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但是他们却没有澄清自动化过程究竟是基于练习后加工速度的提高还是对加工的重构。诺曼和沙力克(Norman&Shallice,1986)区分了完全自动化加工、部分自动化加工和由监督性注意系统承担的控制加工。双重分类的证据表明,监督性注意系统中存在独立成分分别进行建构和执行图式。洛根(Logan,1988)认为,当可以从记忆中直接提取信息时就会发生自动化加工。具体地说,他认为自动化的表现依赖于所学到的信息和提取之间的关系。很多研究心理不应期效应(当第二个刺激与第一个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时,被试通常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速度会明显下降)的研究不支持自动化加工。这种效应的存在与加工的中枢瓶颈理论一致。但是,这个效应并不总是存在,特别是当被试对每一个任务都能够完成得很好时尤其如此。6.学习和记忆学习是回忆发生的前提。学习和记忆包括3个阶段:编码阶段、存储阶段和提取阶段。6.1记忆结构阿特金森和希夫林(Atkinson&Shiffrin,1968)提出,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存储器。存储器存储容量保持时间信息进入过程遗忘机制感觉存储器很大图像1s,声像2s不需个体努力注意衰退短时存储器7±2个组块几秒钟-1分钟左右注意注意涣散和干扰长时存储器无限数月或终生复述/迁移线索依赖性遗忘/不能提取根据多重存储理论,感觉存储、短时存储和长时存储是三个独立的系统。【脑伤患者HF短时记忆异常而长时记忆正常,而哥兰瑟和库尼兹(1966)发现遗忘症患者长时记忆很差而短时记忆基本正常,这说明大脑中存在两个独立的记忆系统】研究者已经获得有力证据支持性质各异的多重存储系统理论,但是这种理论所给出的观点过于简单化。例如,假设存在一个单一的短时存储器和长时存储器。这与脑损伤病人的案例不符。沙力克和沃林顿(Shallice&Warrington,1974)发现,脑损伤患者KF在言语材料上的短时记忆很差,但在其他有意义的声音材料上表现出较好的短时记忆。其次,强调信息从短时存储转移到长时存储主要是通过复述实现的,这与生活事实不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运用复述,但照样不断获得新知识。根据记忆结构的标准模型,从长时记忆中激活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中。激活的消退引起信息离开短时记忆,但复述可防止这种消退过程。这一理论不强调前摄干扰和提取线索在短时记忆和遗忘中的作用。标准模型为短时记忆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它的大部分假设是不正确。Nairne(2002)总结了该理论的局限性:根据该模型,我们可得出结论,遗忘率像万有引力一样是固定的,然而大多数数据表明遗忘率是可变的。此外,根据该模型,短时贮存主要是通过复述来完成的,但是事实上短暂保持的很多变化都是与复述无关的。最后,根据该模型,回忆是激活产生的直接副产品…事实上,短时内的回忆机制是对激活的解读(通过一个线索驱动的提取过程)。6.2工作记忆巴德利(Baddeley,2000)用工作记忆模型替代了短时存储模型。该模型由四个成分组成:一个容量有限的类似于注意的中央执行系统、一个保持言语信息的语音环、一个专门处理视觉和空间编码的视空图像处理器和一个整合言语与视空信息的情节缓冲器。大量的证据(包括脑损伤患者的证据)支持语音环包括语音或言语存储与言语表达两个独立的成分。脑成像研究确认了与语音环有关的脑区:左侧顶叶下部涉及语音存储,左侧前额叶参与复述。Logie(1995)认为视空图像处理器可分为两个子成分系统,视觉缓冲存储器贮存形状和颜色信息,内部划线器加工空间和运动信息。很多证据支持这种区分,而且脑成像证据表明,前者涉及腹侧前额叶脑区(如额中回与额下回),后者涉及背侧前额叶(特别是前额上沟)脑区。中央执行系统承担许多功能,其中一部分可能主要定位于前额叶皮质。我们对中枢执行系统的一些特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中央执行是一个单一的系统,以单一的形式运作”的观点不符合脑损伤患者中央执行功能部分正常或损坏的事实。6.3记忆过程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Lockhart,1972)提出的加工水平理论关注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加工水平影响记忆效果,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产生更精细、持久和强烈的记忆痕迹。很多研究支持这个假设。比如,海德和詹金斯(Hyde&Jenkins,1973)要求每组被试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按照单词的愉悦程度排序(意义加工),或者检察单词中是否出现了字母g和e(非意义加工)。其中一些被告知要记住单词,另一些不做要求。在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时,前者的回忆成绩好于后者,而有目的学习和无目的学习之间的成绩无差异。这表明记忆依赖于学习过程的性质,而不是学习动机。他们及其追随者提出影响长时记忆的关键因素是加工深度(也就是加工意义的程度)、加工的联系程度和加工的明显性。然而,加工水平理论遭到了莫里斯、布兰斯福德和弗兰克斯(Morris,Bransford&Franks,1977)的质疑。被试在回答所给词汇的音韵或语义问题后,接受标准再认测验或音韵再认测验。结果发现,在标准再认测验中存在加工水平效应,而在音韵测验中,音韵加工比语义加工产生了更好的成绩。这表明,存储信息能否被提取出来依赖于学习和测验时所涉及的加工之间的关系。这种发现使他们提出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不同种类的加工会引导学习者去从刺激中获取不同种类的信息。加工水平理论所面临的其他问题还有:该理论不是解释性的、很难对加工水平进行评估以及浅层次加工也能引起效果良好的长时记忆。6.4内隐学习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区分在于获得知识时意识是否参与。很多证据支持对学习作这种区分。霍华德和霍华德(Howard&Howard,1992)在一个显示屏上的四个位置随机呈现一个星号,而每个位置分别与一个按键对应。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对星号出现的位置做出按健反应。连续呈现的星号位置会构成一个复杂模式。被试对星号的反应越来越快,非常清楚地表明他们在一定时间后学习到了这种模式。但是,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预测下次星号出现的位置时,他们的成绩维持在随机水平。因此,被试对反应模式的学习是内隐而不是外显的。然而,威尔金森(Wilkinson&Shanks,2004)报告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在四个位置中的某一位置呈现一个黑色字母X,被试的任务足尽可能快地对与黑色X出现位置对应的键作出反应。被试并未被告知黑色X所出现位置的顺序是可预知的。因此,可以认为被试反应速度的提高是对黑色X出现顺序内隐学习的结果。在学习完成后,被试参加一项外显学习测验,即要求被试产生一个包含100个目标位置的序列。在包含条件下,实验者要求被试利用他们关于黑色X出现顺序的知识来完成任务,而在排除条件下则要求被试不要利用任何可以记得的黑色X出现顺序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如果关于黑色X出现顺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