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与瓷课件_第1页
中国的陶与瓷课件_第2页
中国的陶与瓷课件_第3页
中国的陶与瓷课件_第4页
中国的陶与瓷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坪石天主教小學中國的陶與瓷林穎彤、黃穎晴、吳卓盈、彭子健組員名單組長:林穎彤組員:黃穎晴組員:吳卓盈組員:彭子健引言一.陶瓷有那些種類?二.陶瓷是用什麼造的?三.陶瓷製造過程是怎樣的?四.中國的陶瓷有什麼器型?五.中國陶瓷演進過程是怎樣的?總結參考資料附錄聯絡資料目錄引言陶瓷是一樣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中國既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瓷器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我們希望探討以下問題:1.陶瓷有甚麼種類?2.它是由甚麼造成的?3.它的製造過程是怎樣的4.中國陶瓷有什麼器型?5.中國陶瓷演進過程是怎樣的?現在,就讓我們為你一一解答!一.陶瓷有什麼種類?按用途來分:日用陶瓷、藝術陶瓷、建築陶瓷、衛浴陶瓷、電器陶瓷、電子陶瓷、化工陶瓷。

按是否施釉可分為兩類:有釉(施釉)、無釉(不施釉)按顏色分:如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按形狀可大致分為兩類:一,圓器類:指盤、碗、杯、碟等器物二,琢器類:指瓶、罐、尊等形狀比較複雜的器物。一.按用途來分:日用陶瓷:是指日常生活所用之陶瓷,如鍋、碗、盤、茶具...等。

一.按用途來分:藝術陶瓷(陳設瓷、觀賞瓷):以彩繪、釉色、造型為主的陶瓷製品,如彷古花瓶、色釉作品、造型作品。建築陶瓷:以建築用材料為主如磚塊、壁磚、地磚、馬賽克、瓦片...等。

衛浴陶瓷:浴室、廁所用之陶瓷製品,如洗臉盆、浴缸、馬桶、小便鬥等。

其他:電器陶瓷、電子陶瓷、化工陶瓷。一.按用途來分:二.陶瓷是用什麼製成的?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粘土經過粹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乾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參考維基百科Wikipedia

高嶺土是構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成分。二.陶瓷的原料:參考維基百科Wikipedia瓷土中的氧化矽及氧化鋁的含量明顯高於一般陶土。同時,瓷土中氧化鐵、氧化鈣及氧化鉀鈉等的含量要比陶土低。釉是附著瓷坯表面的玻璃質薄層。一般以長石、石英、粘土等為原料。釉的化學成分組成有氧化鉛、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鐵等。

瓷器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不僅使器物具有美觀效果,而且便於清洗。

二.陶瓷的原料:參考維基百科Wikipedia製造過程三.陶瓷的製造過程是怎樣的?陶瓷的製造過程可分作四個階段:1.選土2.成型3.上釉4.控溫三.製造過程~選土:選土:製作一件陶瓷器之前,最基礎的工作就是選擇適合的黏土。林穎彤畫製土的順序是:「採土或採礦->水洗->配料->研磨->過篩脫鐵->脫水->煉土」。成型:把團狀塊狀的泥土定型成理想的器物器狀。方式有:塑雕法、盤條法、拉坯法:陶板法等。三.製造過程~成型:林穎彤畫三.製造過程~上釉:上釉:陶瓷器的製作在捏塑作型的程序之後,就是為素坯著上一層美麗多彩水光亮的外衣,這一層多彩的外衣稱為「釉」。上釉的方式有:浸泡法、杓淋法、描塗法、噴霧法、轉印法。

林穎彤畫控溫:火將質軟的土變硬變牢,變成陶瓷製品。三.製造過程~控溫:林穎彤畫主要參考鶯歌陶瓷網-陶藝專欄四.中國陶瓷有什麼形狀?中國陶瓷的器形大概可分為碗、杯、盤(碟)、瓶、尊、罐、爐、枕等等。資料來源:中華博物-

碗清道光景德镇窑墨彩山水纹盖碗清光绪景德镇窑黄地粉彩描金五蝠捧寿纹碗碗是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多為圆形,極少方形。資料來源:中華博物-

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單柄陶杯

杯是日用器皿,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有平底、圈足或高足。清道光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高足杯

資料來源:中華博物-

盤(碟)北宋龍泉窑系青釉刻月華紋碟(一對)

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纹碟

盤(碟),人們常見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為敞口、淺腹、平底、高足或圈足。以圓為主也有方的或椭圓的。資料來源:中華博物-

瓶清乾隆景德镇窑蓝地百花寿纹抱月穿带瓶

瓶是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早期的瓶多为尖底圆腹细颈,肩上有供穿绳用的耳或系,显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清光绪景德镇窑青花三多纹胆瓶

資料來源:中華博物-

罐罐主要是用于盛放固体的介质如茶叶、糖、盐、各类农副产品的制成品等等,形態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且大多带盖。明弘治景德镇窑青花携琴访友纹罐

南北朝青釉刻花四系盖罐

圖片來源:中華博物-五.中國陶瓷演進過程是怎樣的?人類在與泥土打交道中,創製了陶器,後來又發明的瓷器,它表明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演進過程大致如下:陶器(石器時代)原始青瓷(商代)成熟的青瓷(東漢)白瓷、釉下彩瓷(唐代)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宋代)青花、彩瓷(元代)斗彩、五彩(明代)珐琅彩、粉彩(清代)中國陶瓷的攸久歷史陶瓷工藝於石器時代(距今11700多年)已經開始發展了。目前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中國在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唐朝時,有青瓷和白瓷。宋代時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元代能烧制出大型瓷器及青花瓷。明代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斗彩、五彩等。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清朝瓷器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特徵是五彩繽紛的彩瓷,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主要參考:细谈陶瓷的发展历史燦爛的中國文明--陶瓷古與今-http://=/cnsweb/html/0513總結陶瓷是一項十分偉大的發明。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是瓷文化的的發源地。陶瓷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這些工藝都是瓷工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改革,精益求精而逐步提高。中國的陶瓷到了清代,工藝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資料來源中國瓷器藝術http://=/cnsweb/html/0513陶藝常識陶藝專欄唐三彩-認識唐三彩.tw/~www2crs/tang/o11.htm何謂釉上彩

瓷堂http:///

中華博物

=110

維基百科Wikipedia细谈陶瓷的发展历史--

謝天宇主編,2004,《中國瓷器收藏與鑒賞全書》。天津古藉出版社。本專研報告圖片及文字取自各網站及圖畫,我們無意侵犯版權,本報告只作非牟利用途。出處已盡可能列出,如有侵權情況,敬請原諒。特此鳴謝!鳴謝:指導老師周sir。

附錄:組員感想林穎彤:我們從中國陶瓷器物,可透過它們的外形,用途了解當時文化生活和陶瓷發展歷史,使我們對陶瓷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及瞭解。雖然在硏習過程中,收集陶瓷的相片比較困難、時間比較倉促,但組員們都分工合作,把這個專題硏習順利完成。吳卓盈:從這次的專題研習中,我不但對陶瓷的認識加深了許多,還對這項藝術加深了興趣。因為陶瓷有很多種,所以整理的時侯會出現困難。附錄:組員分工表參與討論:全組找資料:全組繪製圖片:林穎彤寫作引言:林穎彤、彭子健寫作總結:林穎彤、吳卓盈製作投影片:全組附錄:瓷器和陶器的分別

瓷器的燒製工藝是由製陶工藝發展而來,然而瓷器卻不同於陶器,以下是分辨陶與瓷的三個不同的標準:

陶與瓷的第一點差別在於原料。製瓷主要採用瓷土或高嶺土。瓷土中高熔點的氧化矽及氧化鋁的含量明顯高於一般陶土。

陶與瓷的第二點差別在於燒成溫度。瓷器一般經過約攝氏一千二百度(1200℃)的高溫燒成;而陶器一般約在攝氏九百度(900℃)左右燒成。

陶與瓷的第三點差別在於,瓷器表面大多施有高溫下燒成的玻璃釉瓷胎與釉結合牢固。取自燦爛的中國文明-

附錄:江西景德鎮

江西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址位於今江西省景德鎮市,依昌江南岸而建,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特別是附近高嶺村莊盛產優質的高嶺瓷土,以及週邊山嶺生長的茂密松木,提供了燒窯燃料,使其有得天獨厚的製瓷條件。景德鎮窯燒瓷始於唐、五代,一直延續燒造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先後成立美術合作社、陶瓷研究所、藝術瓷廠、陶瓷學院等,匯聚知名的陶瓷藝人,促進技藝交流,也積極培養新一代的瓷藝家。

資料取自中國瓷器藝術:附錄:色釉瓷和彩瓷彩瓷和色釉瓷為兩類不同的瓷器,彩瓷根據花色品種和施彩工藝不同,又可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種;色釉瓷指的是釉料的裝飾顏色,根據其品種可分成黃釉、紅釉、藍釉、青釉、白釉等多種釉色。

資料取自中國瓷器藝術附錄:何謂釉上彩

單色釉:例如宋代的定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釉下彩:是在已燒或未經素燒的素胚上加以彩繪,再在其上噴掛一層透明釉或化妝土,如常見之青花瓷及釉裡紅。釉上彩:為在已經玻化的白瓷胚上描彩。除了鬥彩是綜合了釉上、釉下彩二者之外,釉上彩尚包括五彩和硬彩、軟彩、琺瑯彩等。現代特殊釉:如結晶釉、無光釉,裂文釉等。其中,釉上彩屬於低溫鉛釉,燒時的溫度不會超過攝氏900度,其它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