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代表人物:人类学教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环境—行为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的学科有文化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生理学、城市规划、风景与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环境—行为研究一般认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1把环境—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已实际问题为取向。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人的认识活动从感觉开始,通过感觉,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质感等,而且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如饥饿、疼痛等。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是以客观事物为源泉,以主观解释为方式和结果,是主客观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4,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1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2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成为“上绝对感觉阈限”。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为三类型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人特性(个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都影响人对客观刺激的注意与否。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相互加强或削弱。2联觉: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应用色彩联觉方面知识有——(1)色彩的温度感;(2)色彩的距离感;(3)色彩的轻重感;(4)色彩的面积感;(5)色彩的动静感。3不同感觉的补偿。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多选题)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认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图式: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即固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固有的图式去解释所面对的新事物。把新的信息纳入固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称这一过程为同化固有图式既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又可能认识新事物的障碍。皮亚杰称这种建立新图式的过程为“顺化”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顺化是图式质的改变,简而言之,就是“同化于己,顺化于物”。皮亚杰的理论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认识心理学,他提供的是关于心理结构的设想。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使得人们以三种各不相同又相互协同的方式观察世界。1中央凹: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具有辨别物体精细形态的能力。当人观看对象时,中央凹视觉一般沿点划式轨迹进行扫描。2黄斑:围绕中央凹的椭圆形黄色色素区域,水平视角:12°——15°,他虽比不上中央凹精细,但视力仍非常清晰,能完成阅读等功能。3周围视觉:位于中央凹和黄斑周围。包括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单眼视觉三部分。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现象:心理学家把似动现象,包括自动、闪动和诱动也看作错觉现象。声景研究起源于国外,最早由加拿大音乐家谢弗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指声环境中在审美和文化方面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其他知觉有:嗅觉、触觉、动觉、温度和气流。嗅觉:嗅觉也能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和记忆。(例如桂林公园)。园林和风景区中的花卉、树叶、芳草、果实、清新的空气和建筑中的熏香等,是形成嗅觉体验的重要元素。触觉:通过接触并感知对象的肌理和质感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说质感来至于对不同触觉的感知和记忆,对于成人,主要来自步行和坐卧。对于幼儿,温柔而又亲切的触觉是出生初期的主要体验之一。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如水中的汀步(踏石):当人踩着不规则布置的汀步进行时,必须在每一块石头上略作停顿。温度和气流:人对温度和气流也很敏感,“暖风熏得游人醉”是人们对春日天气转暖时的感觉。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兴起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考夫卡;苛勒。德语“格式塔”意为形式或图形。格式塔心理学术语含义:1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2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因而它们都是同型(或称同构)的现象。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图地之分: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的所有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图地关系是人凭直觉看清世界时的最基本需要之一。真实环境包含清晰程度不同的图地关系。缺乏图地之分:的环境有时易造成消极的视觉影响,但有时却能形成一种或万紫千红、或琳琅满目、或喜气洋洋、或熙熙攘攘的特殊气氛。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则是包围图形的较大对象。3,有时,图地关系可以互换。(书未划)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2水平、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3对称形态易成图形,这是人对所生存环境的习惯化和适应的结果。4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5,单个的突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像;6动态对象比静态对象易成图形;7整体性强的易成图形;8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为图形;9有意义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2:相似原则;3:连续原则;4:封闭原则。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2,简洁原则。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知觉的直觉作用。而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知识与环境使用者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比较主动和客观的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吉布森提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生态知觉理论包括两个基本观点:1,环境的提供;(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很多感觉和知觉反应技能是机体在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天地、重力、四季变换、昼夜循环等,相对于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人根据特殊需要创造的建成环境往往是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特定的名称。如果把与创造目的相关的功能称为外显功能,那么使用者敏感的生态知觉使他们还能迅速发现该环境的其他生态功能,可称为潜在功能。真实环境提供的信息具有广为不同的特点:1环境信息在时空方面没有固定的范围限制2环境通过所有感觉渠道向人提供信息,3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比人能处理的多得多,4接受任何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5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所发生的前提,6环境刺激对人的情绪具有直接的影响,7环境信息具有象征意义,8环境具有审美性质。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沃尔威尔曾据此提出适应水平理论。多种多样来自环境的刺激可以具有三种不同的组织状况:1无组织的复杂性,2有组织的复杂性,(把环境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以一种或几种刺激为主,尽管每部分似乎单调,但整体却具有一种有组织的复杂性。由若干种植区组成的植物园、由许多缩微建筑群组成的世界公园便是这一组织状况的典型写照)。3协同的复杂性。显著差异的含义:一是继承和开发多种多样的、涵盖自然、人工、社会、历史和文化各个方面的环境特色元素,供人“各取所需”,二是突出某一环境特色元素,以“少而精”盖过“多而全”。多种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环境通过所有感觉渠道向人提供信息,接受者即使主要以视觉为主,也始终涉及到其他知觉引起的体验,因此环境设计中必须考虑不同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多种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1相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和协同,(协同包含两层意思:(1)环境及其组成元素应与预期想提供的综合知觉体验相互匹配。(2)这些信息在质和量两方面应相互配合-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佳组合”时,才能产生良好体验)。3相互补偿或替代。环境认识:研究人如何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既人如何在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并理解环境所包含的含义-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意象图中,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为“认知地图”,是环境意象的主要组成部分。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空间环境”。城市认知地图五个基本要素:1,路径、2标志、3节点、4区域、5边界。认知地图具有以下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2模糊性和片段性。3个人差异((1)当地居民和外来者;(2)生活方式和活动范围;3性别差异;4年龄差异;5,人格化地图。认知地图的功能:1,解决空间认知问题;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3,交往功能。易识别环境的特征:1,组织与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2,同一性: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3,意义—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注意和注意的广度的原理说明:人在同一时刻不可能把握过多的信息。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的信息。在环境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关系、邻近性形成的组团、相似性强调的群体、连续性产生的韵律,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恰当组合并彼此强化认知地图的五种要素,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性的目的。同时具有结构、同一性和意义三个特性的环境不仅是易识别的环境,多半也是优美的环境。拉普波特指出:空间定向涉及一系列连续的行为包括:1自身正处在什么地方,2如何去要去的地方,3如何确定已到达目的地。在城市环境中,空间定向也同样存在文化差异。提起环路定向系统,就会想到莫斯科、巴黎和古罗马的理想城市模式,想起“条条大路通罗马”。蒙蒂罗考察了城市斜路对步行者空间定向的影响。蒙蒂罗认为,城市中有三类斜路可能导致定向混乱:1带有斜向转弯或交叉路口,2与当地占支配地位的道路模式不符合,3:与基本方位斜交。实际距离的长短有其客观标准,而主观上意识到的距离与实际长短不一定相同。认知距离: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称“主观距离”。校园意象的组成元素根据其重要性依次为建筑、场所、道路和标志,区域和边界则处于相对次要地位。唤醒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状态。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柏莱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在这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的时候,人们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具有直线关系。随着不定性的增加和唤醒水平的继续提高,探索的兴趣不再提高,而对环境的偏爱反而降低。人们对环境的情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呈现倒U型关系。柏莱恩称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为对照刺激特性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复杂性,2新奇性,3意外性,4不一致性。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只有在唤醒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度时)才能达到最高绩效。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应激源或应激事件。生理反应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一般适应性症候群”(GAS)。应激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灾变事件;2个人应激源;3背景应激源。个人应激源:指引起应激的个人生活事件和一次烦心的生活琐事。其应激强度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发起挑战;有些则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个人应急源有:丧偶、离婚、怀孕、搬家、休假、度假。背景应激源:指的是持续而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日常上下班赶路、噪音、空气污染,光污染、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感引起的恐惧和紧张气氛等。唤醒理论比较强调客观刺激的特性,而适应水平侧重于主观反应。适中水平的刺激是主观感觉最理想的刺激。场所与其中人们的行为共同构成了整体的行为场景。如在剧场可以举行公众大会;在教室可以举行娱乐活动,会议室可以举行节日晚会。如果称前者为场所的外显功能,那么后者就是场所的潜在功能。

场所中的人员分为:执行者和非执行者。在场所中执行主要任务的人称为执行者。申请者:满足行为场景对成员的要求,并试图成为其中一员的人。一般来说,场所是环境资源,执行者是人力资源;非执行者是服务对象。非执行者人数的多少受到社会需求、场所位置、环境特征、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当人员过剩时有可能引起拥挤,甚至伤害事故,需要在管理上采取措施改善现状:(外滩踩踏事件)1、调节场所容量,2、调节场所成员的逗留时间,3、调整对申请者的接纳标准。城市背景应激源: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区范围逐步扩大,随之带来的城市问题越演越烈,如噪声、拥挤、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补充:空气污染、光污染、工作压力也是)噪音的定义:噪声并非指所有听觉刺激,如自然界中的声音,如鸟声、虫声、雨声、风声、涛声等对听觉正常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天籁之音,噪声最简单通俗的定义是“不需要的声音”,“不爱听的声音”。影响噪音的评价因素:对噪音的评价也取决于主客观的两方面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具体体现为响度、预见性和控制感。噪声对行为的影响:1,噪声与助人的行为2,噪声与绩效3,噪声与交往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又分为(1)视觉与听觉受损(2)干扰睡眠(3)干扰内分泌系统(4)影响儿童和胚胎的发育。噪声的来源:1交通噪声2施工噪声3工商业噪声4不容忽视的低频噪声5,生活噪声。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方式度量。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栋住宅中的居民人数;外密度: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改变社会密度:即物质空间不变,改变使用这一空间的人数。改变空间密度:即使用空间的人数不变,改变物质空间的大小影响拥挤感的因素:1个人差异;又分为(1)性别差异(2)人格特征(3)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4)适应水平。2情境条件3社会条件4建筑因素。拥挤感产生的原因:1信息超载;2行为约束;3生态心理学。减少拥挤感的措施:1,空间分隔2缓解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的来源:1汽车尾气2煤烟3工业废气4餐馆与街头烧烤5室内污染,(又分为(1)办公大楼综合征,(2)病态建筑,(3)人体污染,(4)建筑与装修材料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以下几种:1甲醇,2苯类,3氨气,4氡,5其他放射元素-镭、钍、钾在衰变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空间行为: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尤其在进行社会交往时的固有方式。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现圆锥形。这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的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个人空间的功能: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的作用。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1情绪2人格3年龄4性别5环境因素。人际距离概况:人类学家霍尔概括。1密切距离(0~0.45m)2个人距离(0.45~1.2m,可用“一臂长”来形容)3社会距离(1.2~3.6M)4公共距离(3.6~7.6M或更远的距离,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私密性: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私密性为使用者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场所和私密性:可分为(1)私密性的重要作用。研究证实,私密性的重要作用包括:保证居家生活的和谐与宁静,提高集体宿舍居住人员的满意程度,减少监狱暴力行为,改进居住场所中的工作和学习绩效等。其中,居家生活中的私密性尤其重要。一家人亲密团聚固然幸福,但控制信息交流和隐蔽独处也不可缺少。(2)缺乏私密性的后果:缺乏足够的私密性会引起各种问题。缺乏私密性、多名罪犯共处的牢房,有可能使年轻囚犯染上许多反社会行为;骗子学会了翻窗撬锁,小偷学会了坑门拐骗:而且反社会的对抗情绪常因相互共鸣而得到加强。至于住宅缺乏私密性会导致居民的各种“应对行为”甚至引发居民冲突和各种强烈不满。(3)满足私密性的措施:减少或隔绝视听干扰是获得居住场所私密性的主要方式,一般视觉为主要因素。其中设置屏蔽是确保内外有别的常用手段,如中国传统住宅的影壁、屏门、屏风、半门、篱笆和围墙等。(4)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又分为a男女有别b俯仰有别c群体和文化有别。领域的类型——阿尔托曼: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领域性与安全防卫——纽曼:能防卫空间设计原则有4点:1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2自然的监视3形成有利于安全防卫的建筑意象4改善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1综合性2指向性和选择性3差异性4直觉性5具有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研究发现,人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反应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愉悦、激奋、宁静。米尔格拉姆针对实存环境的影响提出一个一般公式。认知方式因生理特点、个人身份、群体性质和活动范围而异。因此,具备以下这些属性(全部或部分),就有助于形成可识别的和激发美感的场所,令人做出肯定和赞许的评价反应:1协调有序,2复杂性(视觉的丰富性),3新奇性,4自然元素,5维护良好,6开敞性,7历史意义。具有负面影响的环境属性分成三类:1一般性负面属性,(环境无序、复杂性和新奇性过低或过高、过分炫耀人工特点、损毁失修严重、视野限制较多的场所外观一般不为多数人所喜爱),2气氛恐惧,(许多因素会造成气氛恐惧,物质和社会环境提示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因素),3对直接危险的恐惧。历史古迹受到好评的原因:1融合性,2可见性,3可达性,4,可用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以下简称外部空间)是供人免费使用的城市户外开敞空间,包括广场、街道、人行道、小游园、绿地和公园等。分析外部空间活动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外部空间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whenwhowherewhywhat)作为总体策略,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群体可界定为出于同一行为目的,或具有同一行为倾向而聚在一起的一群人。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路;2逆时针转向;3依靠性。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看;2围观,3安静与凝思。认知性行为习性:1靠右(左)侧通行;2归巢性与兜圈子行为;3,探索性行为。行为习性的差异:1情境差异:(在不同情境中,即使是同种行为习性也可能表现各异。“归巢性”这一以本能为依据的习性,很可能被人的社会化过程和学习行为所修改,并随不同的情境而发生质的变化。青少年往往更偏爱“不走回头路”。在现实中,越是维护良好的环境越是为人们所爱护,这就是“红地毯”效应:没有人敢往美观整洁的红地毯上吐些什么;反之,越是受到污损的环境越易为人们所污损,可称为“垃圾桶”效应)。2群体差异:同一种行为习性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3文化和亚文化差异。行为习性的差异:按照德国的习惯,不应在公共距离范围内注视他人,因为这是一种侵扰行为,因此,在德国的公共场所,未经允许进行拍摄,可能会导致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冲突。他从这类细微的行为习性着手,考察了不同文化空间使用方式。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提出若干改进建议:1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1)设置合理的环境容量;(2)扩大环境容量和处置噪声的措施(3)完善私密性—公共性的层次(4)兼顾私密性的活动。(还可以通过控制信息的交换来兼顾私密性,既不仅要控制自身向外输出的信息,而且还要控制来自他人的信息,并在控制无效时能够提前主动避让。具体手法有:A后部留有退让的余地;B设置避让的退路;C私密性活动;D设置过渡空间作为缓冲;E外来视听干扰;F可能的闯入者;G保持视听单向联系;H设置物质式象征性提示)。2注重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3合理满足人们的行为习性。4预防和减少不良和破坏行为。城市环境影响行为的假设:超载假设、城市环境应激、行为约束和多场所分析。(行为场景不是)人员过剩:当参与人数超过某一环境系统的容量时,就会产生人员过剩;城市居民可能从三方面对人员过剩的城市产生反应:a体验到竞争的威胁并产生边际性;b与他人接触时具有主次和先后的选择;c试图把其他人从自己的生活中排除出去。主要应用四类方法研究城市环境对居民的影响:a单一变量法;b多种变量法;c多场所分析法;d漫游观察和田野调查。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研究方法,二、应激与应对行为:又分为(城市背景应激源,城市中的潜在物质应激源比小城镇更为普遍)。三、亲和与亲社会行为:城市生活有可能导致居民减少对陌生人的亲和行为。四、城市犯罪与恐惧感。(对犯罪的恐惧受到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两个城市的差异:1两市邻里单位中的活动差别较大,2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在两个城市中完全不同,3两市的部分年轻人也存在差异。研究认为有助于控制犯罪的环境符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1防卫符号相当于“到此止步”和“非请莫入”,是针对陌生人的实际和象征性障碍物,旨在使不受欢迎的外来者离开,2占有符号是领域的标志,表示空间为某些人所占有和维护,使外来者减少“非分之想”,3文明程度符号提示,环境质量是否正在改善或恶化,社会秩序和功德是否良好。社会网络:居住地点接近的群体,通过某些媒介会形成一种相互关心、依靠和支持的网络。所谓媒介,狭义方面包括血缘、姻亲、朋友和邻里,广义方面涵盖社会交往、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如社交、经济利益、政治派别、宗教、种姓和语言文字等。强有力的社会网络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使之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应激。建筑环境对行为的影响:1,建筑决定论,(源自地理学的“环境决定论”认为,生物机体通过自然选择而演变,因此物质环境,如气候、土壤、植物和地域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建筑界,这一观点派生出建筑决定论:认为建筑环境能形成和改变人的行为,趋于极端,则把建筑及其设计看作行为的惟一成因)。2,建筑可能论,(与决定论相对,这一观点认为,建筑环境对某些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3,建筑或然论,(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是两者的折衷)。4,其他理论观点。生命周期概念需明确四点:1生命周期由不同年龄阶段组成2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不可避免3,对于不同的个人,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