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浦金泽古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1.gif)
![1青浦金泽古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2.gif)
![1青浦金泽古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3.gif)
![1青浦金泽古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4.gif)
![1青浦金泽古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0408badb4e34d38401204e23a5a5eb4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浦金泽古镇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早上5:30我坐190路头班车到北新泾换地铁2号线前往海南中学参加退教活动,上午8;30我们在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金泽镇的停车场下车。金泽镇位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是上海的西大门,人杰地灵,小桥流水,风光旖旎,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东与青浦区朱家角、练塘两镇毗邻;南濒太浦河,与浙江省嘉善县丁栅、大舜两镇交界;西、北与江苏省吴江市芦墟、昆山市周庄、锦溪三镇接壤。贯穿全镇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并有多条支流汇集而来。金泽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已建镇,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相传昔日有穑人获石如金,故曾取名“金石”,也有此地为水乡泽国,且盛产鱼米赛金,故称“金泽”。下车后我们走过寺前桥来到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的“颐浩禅寺”,这里相传原为宰相吕颐浩的故宅,曾以5048间宏伟建筑名扬江南,后来舍宅为寺,故有“虽苏(州)之承天,杭(州)之灵隐莫匹其伟”之说。出“颐浩禅寺”就到了上塘街的普庆桥,普庆桥原名汴水虹桥,原建于北宋汴京城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上的一座桥,是中国古代木建桥梁的典范。美国电视公司为拍摄这座桥,请《中国桥梁史》主编唐寰澄先生从史书中考证出来,于1999年9月,在桥乡金泽再现当年的桥姿风采。普庆桥在建造时完全依照古代建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把64根拱圈木与5根横梁木形成拱圈,全部用捆绑式结扎在一起,整架桥没用一根钉子,再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造桥工艺,具有华丽美与富丽美。桥体朱红色,桥身上左右两边各嵌有五个狮子探头,一如桥面重压在狮子身上一般。狮子气守丹田,气冲脸皮,不敢松懈,以防桥木散架,狮子造型,神态逼真,憨厚可鞠。沿市河走不远就是普济桥,普济桥位于金泽镇南市梢,横跨市河,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清雍正初年重修时加置石栏,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有“上海第一桥”之誉,于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中国名胜词典》条目。石桥为单拱圆弧形,桥体坡度平缓,桥面较窄,具有明显的宋代石拱桥的特征。桥项圈刻有咸淳三年题刻,拱圈内券石上镌刻莲幡状,有“咸淳三年”等题证,现已模糊。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桥石多为紫石(故俗称紫石桥),宋代江南石桥以紫石居多,当雨过天晴时,桥面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紫石镶嵌的宝石桥。此桥历史久长,后世又多更换,桥体杂以青石,花岗石等石材。桥两侧置栏板,两堍均有引桥,现已不完整。沿市河继续走不远就到了放生桥,放生桥位于金泽镇南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公元1628年重修。放生桥在如意桥之北,约50米处,因桥下有放生河,故称放生桥,又因桥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此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5.2米,桥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桥石采用花岗石和青石,质地较坚,桥柱上刻有楹联,清晰可认,系后来修建时所加。楹联曰:“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表明此桥连接如意桥,通向康庄大道;桥下清水,流向淙淙小河。这副楹联既写出如意桥的气概,又写出如意桥流水美丽清秀。古人的楹联,抒发了热爱古桥的思想感情。现在,此桥保护完好,仍为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再往南走就看见如意桥了,如意桥位于金泽镇南市东胜港口,建于元至元年间(1279—1294年),明崇祯年间(1768年)重修,为镇上最完整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南堍原有祖师庙,又称祖师桥。如意桥桥拱倒映碧水,桥拱与倒影虚实相接,恰成一圆形,堪称是金泽镇的一大名胜。如意桥桥长20.8米,宽3.4米,显得很稳固。全桥石料为一色花岗石,打凿整齐,桥面雕凿盘龙,右端有如意图案,在桥的壁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其一,相传是地方绅士所作: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前果后因如意桥发心遂意。'这上联是赞美祖师的宗首,是阐说如意桥的哲理,很容易让人理解。其二,相传是明朝军师刘伯温所作: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吓联的含义正迎合朱元璋的思想,用兵统一天下,化险境为平坦,从胜利走向胜利。治国平天下,靠关心民众,国泰民安。离金泽不远的江苏吴江镇上有一座永安桥,据说天气晴朗时,站在如意桥上可遥望永安桥三环洞,隐约相映,当地人称这二桥为雌雄桥”如意桥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再往南就是最南面的迎祥桥了,迎祥桥位于金泽镇南市梢。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和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次修建。桥为六柱五孔梁架式石桥,全长34.25米,宽2.14米。其构造形式颇为独特:用长青石5块并列组成石壁式桥柱四条立于水中,形成五桥洞。石壁顶面横置石盖梁,梁面琢有半圆形凹槽,以稳固地搁置五根25厘米粗的楠木梁,上部桥面结构由砖木组成,在楠木梁上横铺材板。防板上密铺用石灰糯米拌浆砌成的青砖,形成砖体桥面。两侧采用水磨箩底砖覆贴,既可保护木梁,又增加美观,还能起到压重稳固作用,桥面两坡有踏级。因为元代蒙古族以骑兵著称,经常要疾驰过桥,所以迎祥桥桥面铺砖无桥阶、无桥栏。迎祥桥纵向坡度和缓,整座桥体略呈弧状,横跨水面宛如长虹卧江,颇为轻巧。因此,“迎祥夜月”被列入金泽八景之一,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胜。同时伴以精巧的桥面造型,在全国堪称罕见。这在桥梁建筑技术上被“连续简支梁结构”。元代已能应用这种原理造桥,比西方要早数百年的历史。金泽镇人民政府在保护古桥,作出了努力,在桥南一百米处,建造了一座大型水泥公路桥。一般的载重过桥,均走公路桥,以减轻历史古桥的负荷,在古桥的东南面,另辟园地,建造古亭,栽种树木花草,俨然是个小花园,供游者赏景休憩。古亭上有对联一副:“虹影环空如入画,水天一色合吟诗”。赞美古桥景色优美,充满诗情画意。1979年,迎祥桥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我过了迎祥桥来到下塘街,这里有著名书法、篆刻家钱君陶曾为之题写“金泽古桥甲天下”7个大字。金泽镇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桥乡,金泽镇又是佛教胜地,金泽镇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之谚,每一座桥梁不仅各有特色,而且都与寺阁庵庙有关。下塘街16号是金泽陈家仓库,建于民国初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总面积为175平方米。再往前就到了天皇阁桥,天皇阁桥位于金泽镇下塘街,与上塘街的塔江桥遥遥相对。因桥北堍有天王庙,即以庙名为桥名。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1698年)按原样重建眯三孔连拱桥,桥的正中有石刻如意图案,并有浮雕“轮回”“宝幡”“连座”等多种佛教图案,拱圈石内侧有八仙吉祥图案,桥的楹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这是典型的佛教文化,能在整座古桥上体现。天皇阁桥桥身高大,仅次与朱家角的放生桥,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中间一个大孔,两岸的小孔按桥的比例缩小,既美观又便于舟箕和泻洪。天皇阁桥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我沿下塘街往北走,就找到了林老桥,林老桥位于金泽镇北首,是单孔石拱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故桥身保养较好。桥长24米,桥高4米半。因年久,桥面青石十分光滑,显得古朴典雅。据《金泽志》记述,此桥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纪念这位老人,故称该桥为林老桥。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造桥、建庙,倾囊而为,对建镇作过重大贡献,重建杨爷庙,重修万安桥,他亲笔作词,题写碑文。这座古老的林老桥,经历了600多年的悠悠岁月,有着无数的名人,有着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唯有林青的师德和陈莲舫的医德,常为金泽乡民所传颂,为金泽乡民的精神财富。林老桥横卧古镇,精神抖擞,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镇历史的见证。我向一位住在林老桥附近的老人打听万安桥,他立刻热情地从家里拿出了自己绘的金泽简图给我看,于是我就找到了万安桥,万安桥位于金泽镇北市梢,横跨市河,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并立碑勒石。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原来桥上有亭屋,故也称亭桥。此桥的结构、造型和用石,与镇南的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称为姐妹桥。据《金泽志》记述,“金泽四十二虹,万安为首。”从建桥年代和桥两端的建筑,确实是金泽四十二桥为首的古桥。建桥时间,它比普济桥要早几年。在桥面上建有亭阁,亭阁四周飞檐翘角,角挂铜铃,风吹铃响,为大桥的装饰,增添美丽的外形,在桥的东堍,有佛国亭,即一座寺庙,楼亭飞檐,内有佛像,在桥的西堍,有财神阁,也是一座庙宇,内有财神老爷赵公明。整座石桥的结构设置,古称桥挑庙,即一桥挑起两座庙,这在江南古镇中,是不多见的。《金泽志》记载,关于万安桥桥面亭阁的建造,曾用楠木,是建造颐浩寺的余料,用料考究,雕作精细,因此受到历代重视。在桥的东堍,建有引桥,也即岸桥,属于桥上挑桥,亭下有阁,这也是特有的古桥建筑。万安桥栏石,云纹雕刻非常讲究,刻工手法如同颐浩寺大雄宝殿前的“不断云”石栏,云纹连绵,变幻无穷,奇丽多姿,巧夺天工。万安桥的悠久历史和建造工艺历来受到重视和爱护。有碑文云:“万安幸甚,凡全溪之桥幸甚。“金泽万安桥于1959年就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泽极珍贵的古桥。我走过万安桥,回到上塘街就看见了塔汇桥,塔汇桥位于金泽镇上塘街的市中心,横跨北胜浜,跟天皇阁桥隔河相望。建桥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系单孔石梁桥,桥畔原有圆通庵,规模很大,常年烟火萦绕,香客不绝,为古镇的闹市中心。此桥的桥名来历,有一段史话,据《金泽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春,地方疏浚市河,要开深塔汇桥之河,民工们在水底深处,发现巨桩无数,木桩年代已久,排列整齐,据名匠验测,这是古塔的塔基,又据金泽老人分析,这木桩是古塔所在地。这塔汇桥之桥名,就由此而来。据《金泽志》记载:古时金泽有:“一塔、六观、十三坊、四十二虹桥。”金泽老人们推测,这“一塔”就在塔汇桥与圆通庵之间。相传古时造塔,要选择风水宝地,这塔汇桥是在古镇中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