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区一等奖】_第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区一等奖】_第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区一等奖】_第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区一等奖】_第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区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人物简介”“完璧归赵”。2.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教学重难点】研读“人物简介”“完璧归赵”。【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简介(1)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自称“迁生龙门”)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的撰写,人称其书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的人生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第二阶段:直言受宫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事件,而受到。“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充分揭示了死轻重意义是不同的。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第三阶段:发愤著《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2)《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司马迁意在使其“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恽把它公之于世。其时已有少量缺篇,为后人褚少孙等补足。《史记》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在“读万卷书”的同时,司马迁还“行万里路”。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实录”表面上是一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第二,爱憎分明。司马迁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第三,无韵离骚。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二、背景局势(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连横。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2)故事背景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和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三、正音结合注释和学生预习,提出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字音,纠正学生错读、误读字音。四、理清思路【问题】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明确】本文以写蔺相如为主,以写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可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段落内容概括第一部分第1—2段廉蔺简介第二部分第3—13段完璧归赵第三部分第14—16段渑池之会第四部分第17—21段负荆请罪五、研读第一部分:廉蔺简介(第1—2段)(一)重点词句序号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解析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判断句式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③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动词,是,作为(二)研读【问题1】从节选的这部分看,文章以记叙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时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后文矛盾做铺垫;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开篇有提挈全文的作用。【问题2】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颇和蔺相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有恃强凌弱之嫌,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所谓弱国无外交,要外交,坚强的后盾是必需的;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人物介绍内容写法作用廉颇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贵,详对比为下文两人功劳差异、矛盾产生埋下伏笔蔺相如地位卑微,不为人知贱,略【问题3】有人说,第2段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呢?【明确】可根据据文章布局的道理进行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两点。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六、研读第二部分:完璧归赵(第3—13段)(一)梳理情节情节梳理段落内容概括出使前第3—5段缪贤举荐廷出对策出使中第6—11段回合一:献璧取璧回合二:归璧于赵回合三:廷斥秦王出使后第12—13段功成加官秦赵缓和(二)研读“缪贤举荐”(第3—4段)1.重点词句序号重点句重点词解析使人遗赵王书遗送给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介词,用,拿请敬词,表请求,可不译徒见欺见表被动,被即患秦兵之来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王问:何以知之何以介词的宾语前置,“以何”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窃计欲亡走燕亡走逃跑2.研读【问题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明确】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求人而不得,为蔺相如的出场蓄势,烘托其胆识。【问题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第4段206个字的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明确】不能。这样简则简矣,但失去了韵味,人物失去了血肉、风采。缪贤说往事,借人物语言,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对蔺相如先虚写一笔——“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为人物的正式出场做下烘托、铺垫。(三)研读“廷出对策”(第5段)1.重点词句序号重点句重点词解析可予不?不通假字,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这负使……承担王必无人必果真臣愿奉璧奉捧着完璧归赵完使……完好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研读【问题1】相如出场,“给还是不给”,这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蔺相如给出了怎样的对策?【明确】给,则换回十五座城;换不回十五座城,则完璧归赵。【问题2】蔺相如出场展现了怎样的智与勇?【明确】①分析强弱形势——审时度势;②权衡曲直利害——争取主动;③自告奋勇捧璧出使——勇挑重担。(四)研读“回合一:献璧取璧”(第6—8段)1.重点词句序号重点句重点词解析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以示传给……看乃前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请指示王指示古今异义。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违背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布衣古今异义。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大王必欲急臣必倘若急使……发急乃辞谢辞谢委婉道歉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此以往从这里到那里设九宾礼于廷状语后置,“于廷设九宾礼”舍相如广成传舍(第一个)动词,安置住宿2.研读【问题1】蔺相如是如何判断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的?【明确】①秦王在游乐的便殿(章台)接见他——礼数轻慢;②秦王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及左右近臣欣赏——不庄重严肃;③只字不提偿城之事——无诚意。【问题2】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他是怎么做的?【明确】①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③誓死捍卫(“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④谋划后招(“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五)研读“回合二:归璧于赵”(第9段)1.重点词句序号重点句重点词解析乃使其从者衣褐衣动词,穿,yì从径道亡亡动词,逃跑2.研读:(略)(六)研读“回合三:廷斥秦王”(第10—11段)1.重点词句序号重点句重点词解析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欺被动句,被……欺骗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毕礼而归之毕使动,使……完毕归使动,让……回去2.研读【问题1】如何理解第10段蔺相如的大段“独白”?【明确】这番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蔺相如说这番话有着丰富意图。这段话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这段话的要害:“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这段话特点还有:①在秦王答应要求情况下“令人持璧归”,本是不诚信的表现,但蔺相如将其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②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③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问题2】秦王在章台受了相如愚弄,为什么不杀蔺相如?【明确】①秦王本无偿城之意,被愚弄后反正和氏璧到不了手,杀蔺相如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秦赵两国关系。②为保持大国风度,不使其他国家因畏秦而与其疏远。③蔺相如在各国使节和秦国大臣面前历数强秦在国际关系中一贯不守信用,如杀蔺相如,将使这些指责又多了一条证据。【问题3】在“完璧归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次要人物秦王的?【明确】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秦王。①“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②“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③“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长远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七)研读“功成加官”(第12段)1.重点词句序号重点句重点词解析赵王以为贤大夫以为古今异义。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使不辱于诸侯使动词,出使2.研读:(略)(八)研读“秦赵缓和”(第13段)1.重点词句:(略)2.研读【问题1】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