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单元检测(一)_第1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单元检测(一)_第2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单元检测(一)_第3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单元检测(一)_第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单元检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高帝此举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分析,体现了农业在封建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其他选项没有反映题干内容。2.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屠宰耕牛的严厉惩罚,主要因为牛是农业生产动力。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到明朝仍对牛重视,说明D正确。3.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灌溉工具“筒车”。A是桔槔,属于灌溉工具;B是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是翻车,灌溉工具;D是筒车。故选D。4.《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巩固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农耕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安土重迁”的意思是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题干考查“根源”,一般是经济或生产力因素,直接就可以排除B(政治因素)、C(思想方面);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的流动。不符合题意。5.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选B。6.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D错在“根本”两字,过于绝对。7.在浙江宁波等地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东汉墓葬中都曾发现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为多。据此不能判断()A.瓷器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东汉B.汉代我国南北方可能都已能烧制瓷器C.汉代瓷器也作为冥器使用D.汉代南北方形成青白两个瓷系答案D解析东汉墓中出土瓷器,说明东汉时已有瓷器;河南、河南属北方,湖南、浙江属南方,当地古墓中出土瓷器,说明当地可能出产瓷器(也有从外地输入的可能);瓷器作为陪葬品即做冥器使用。材料没有反映出当时出现青白两个瓷系,而且据所学知识可知白瓷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8.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开元时”“不知其数”“积聚如山”,由关键信息可知,唐开元时期广州对外贸易非常繁荣,B项正确;A、C、D三项并没有从题干中体现出来。9.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10.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和地域性的商人群体都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①②错误;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故③正确;唐朝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故④正确。因此应选C项。11.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州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乾隆时期开始设立广州十三行C.广州在清代一直对外开放D.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广州十三行的设置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开放,故A、C两项正确;由题干材料中的最后一句,可知D项正确;广州十三行是在1686年设立,而且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项。12.《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史实鲁国初税亩改变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故选D。13.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14.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答案C解析司马迁在文中强调了手工业和商业在弃贫致富中的重要性,应该是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材料的内容是反对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谈的不是生产状况,排除B、D两项。15.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即是说禁商越严寇就越多,结合明朝对外商业政策,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6分)(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6分)(3)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4分)(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4分)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冶金业方面,用焦炭冶铁流行开来;纺织业方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方面,创造了五彩瓷和斗彩瓷,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手工工场)。(3)商人群体(或商帮)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4)变异:资本主义萌芽。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解析第(1)问,需要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第(2)问,注意必须是“明朝”的成就。第(3)问,可综合分析材料得出商品经济发达的结论。第(4)问,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体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6分)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