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共10页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论关爱孩子的明天,呵护孩子的心灵——小议家庭关爱偏差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化修养,人格品质,相互关系,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等等,无一不是通过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本主要从家庭关爱偏差的三种类型进行简单的论述,同时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关键词:家庭关爱教育案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一个温馨和睦明幸福的家庭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和基础。对青少年而言,家庭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至关重要,一个注重以法治家,以德育人,家风良好,温馨和睦,明向上的家庭,其孩子健康成长应该是肯定的。而一个家风不正,不思进取,“麻将之声天天闻,斗嘴吵架寻常见”的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上要么溺爱,纵容,要么简单,粗暴,与子女缺少沟通和理解,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怎么能独善其身。又何言能健康成长呢?今天我们将从家庭对青少年关爱的偏差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从妇联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家长以及各种类型的家庭中,目前农村家庭中对青少年儿童的关爱偏差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残缺家庭中缺少对青少年儿童的关爱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健康成长。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人民日报》一篇对**年度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的评论很能说明问题,章说:“耶利内克很敏感、不善交际,同时常有不安全感和恐慌感。这可能与她的青春期没有父爱有关,无法同患有精神病疾病的父亲打交道,使他失去学习同男人相处的惟一机会。她的书与此相反却具有挑衅性的,好战的,直言不讳、锋芒毕露,常常令人震惊。她的作品几乎没有不是以暴力结束的,不是破裂就是凶杀,或者是一场灾难。人们普遍认为耶利内克书里写得丑陋,评论界常谈论耶利内克“恶恨恨的目光”。援引这段话并不是说耶利内克具有犯罪意识,但可以说明,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父母对孩子不正当的教育方式不是真正的关爱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教育能力的极度缺乏。与国外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是虐待和忽视相比,我国的父母大多数还是非常关心孩子,只是教育方法不当。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一)过分溺爱子女。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容易实施违法犯罪。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全班5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们回答是父母教的,并且振振有辞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结果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甚至酿出恶性事件的一个注脚吧。(二)对子女放任不管。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一遇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指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高压型”的家庭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首先,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三、农村“留守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由于历史因素及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中大多数的家长都出外打工,这就出现了社会上流行的名词——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两次。在家时,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对落后的管教方式、观念及某些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尤其“留守学生”中不少自立自理者,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水塘中游泳,在公路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教育和谐的一大隐患。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留守学生”受到伤害的悲剧。况且,长久的分离,会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祖辈只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但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方面根本照顾不到。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了烦恼,大部分孩子都闷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的性格。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对孩子的未来将产生不良的影响,留守孩子中往往较多出现拉帮结伙、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等不轨行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些家庭关爱偏差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孙某13岁,父亲为某公司经理,家庭条件极为优越,父母时时处处由着他,贪玩好动的孙某经常打架斗殴,自恃富有,公开扬言:“老爸挣的钱,我一辈子也花不完,费那么多脑筋学习有什么用?打架不就是赔几个钱,罚几个钱?有什么了不起。”对于孙某的行为,父母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发现情况不妙也采取一些措施(如不给零花钱,说服教育、打骂等),可是效果不明显,最后眼不见为净,很少过问孙某的事情,孙某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电脑为名常出入网吧荒废了学业。案例一是“矫纵溺爱型”的典型代表。这种畸形的家庭关爱表现为,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娇纵溺爱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导致违法犯罪。案例二:柯某,16岁,父母为中学教师,对其从小寄予厚望,从上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父母都不惜重金让他进重点学校。然而,柯某智商平平,学习虽十分卖力用功,成绩却不佳。父母由满腔希望到心灰失望,责骂、挖苦、殴打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学校开家长会,父母互相推诿,谁都不愿去。他厌学了,经常旷课逃学。家长得到老师的告状后,轻则骂,重则打,结果使他与老师为仇,与父母对抗,开始流向社会,逐渐学会偷摸行为,并加入一个抢劫犯罪团伙,最后以抢劫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这种“管教粗暴型”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深信“不打不成材。”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身心遭受到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极易深入社会的不良团体,进而走向犯罪。案例三:李某,12岁,家庭不和谐,其父母自他小时起就一直吵闹不休,父母离异后,其随母生活,母亲为寻找新生活,无暇照顾儿子,连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李某由于无人管教,到处游荡,后与社会闲散人员同流合污,直到加入盗窃团伙走上犯罪道路。这是“残缺不全型”的一个代表。双亲中一方死亡、离异以及再婚,对子女的心理和感情上都会形成伤害。此种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父爱或缺母爱。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心理学家陈会昌等人认为: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可见,不和谐的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妇联认为至少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家长应注意的问题。1、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早已过去。粗鲁的教育方式除了增加孩子心灵的阴影感外别无益处。不明的打骂言语会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而且会影响孩子自身道德品质的成长。家长和孩子要在生活中是朋友,不端家长架子,和孩子有平等的交流机会;在做人和学习上要严格要求,及时更正错误,不可迁就。2、改进自身不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好形象以便更好的影响下一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典范。因此家长若有恶习不改将会深刻的影响孩子,他们会由最初的好奇而尝试到后来的沉溺其中不可自拔,甚至最后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到其身正,才能更好的影响下一代。3、与学校常保持联系,掌握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校是青少年还未步入社会之前接触的第一个复杂的小团体,而这个小团体中存在着各种性格的青少年,存在着受各种教育方式下影响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会希奇古怪,相互影响。而这一面孩子通常会在父母面前掩饰的很好。因此家长要与学校常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做到及时掌握及时引导。4、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其次,作为处于教育核心的的学校,认为目前的迫切任务是:开办家长学校,讲授育儿方法、家庭教育方法。搭建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开办家长学校,讲授家庭教育方法。让父母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理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接受更高的教育;让他们真正从心里理解父母。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的结才会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