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何以走出教学困境基于教学效能感的视角_第1页
信息技术教师何以走出教学困境基于教学效能感的视角_第2页
信息技术教师何以走出教学困境基于教学效能感的视角_第3页
信息技术教师何以走出教学困境基于教学效能感的视角_第4页
信息技术教师何以走出教学困境基于教学效能感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教师何以走出教学困境基于教学效能感的视角

一、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效能感定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未来事件的内在控制能力的自我知觉[1]。它不仅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预估,更直接影响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时心理因素的功能发挥,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内部原因。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个衍生概念,是构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教学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在教学投入、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处理和课堂掌控力方面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反之,教学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往往表现出对教学工作的懈怠和对师生关系的漠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理解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其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二、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效能感分析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学效能感功能主要是通过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评价、情绪和生理状态[2]。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将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现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质量不高和新课改要求的双重压力新课改赋予了信息技术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和在教学方法上创新的契机,但同时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等几方面都进行深入改革。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家长、学生、其他科目教师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冷落,使得这门课程的地位较低;同时,信息技术课堂由于实践操作性较强,因而课堂秩序相对其他课堂较混乱。思想上的认识不够加之松散的课堂管理使得多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都无法达到预期。面临窘境,信息技术教师常常表现出茫然和无助,“带着镣铐跳舞”的现状直接引发的便是教学效能感的下降。2.实际工作量与工作待遇不匹配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许多其他繁杂的工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期刊通过网络对我国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强度用繁杂形容毫不过分:机房电脑维护和管理、学校网络管理、课件制作、校信息中心工作和其他学科教学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多数都是“义务劳动”,很少被计入实际的工作量[3]。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教学效能感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信息技术教师虽然为其他工作做了许多贡献但得不到应有的认可,重复而又低效的工作让他们分身乏术,无暇顾及自己的专业发展。繁重的教学工作和较低的薪资待遇间的巨大落差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身心疲惫,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3.评价体制的缺陷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尽管信息技术课已经被列为高中会考必考科目,但受升学率的影响,在多数学校里仍是作为选修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一些公开赛讲课或优质课评选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但最后信息技术教师可能得不到什么认可或荣誉。现实因素的制约,让他们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很少,教学成果也就无法凸显,导致其在学校的弱势地位和教学效能感下降。一言以蔽之,信息技术教师的多重角色和边缘化地位使得他们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4.专业身份认同不够,面临生态困境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的不同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仍是一支比较年轻的教师队伍,有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但缺乏教学经验;有大展宏图的志向和对美好前途的憧憬,但缺少忍耐力和受挫力。一旦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出现不同一,便会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不良反应。如果将学校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各科教师便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迫于升学压力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师竞争中长期处于被挤压的状态。在高度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工作,会对人的身心构成重度损害,势必影响教师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恶劣生态环境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三、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FredA.J.Korthagen提出了关于教师专业成长洋葱头模型[4]。他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比做一个洋葱头:内层和外层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外层比较容易改变,而内层的改变相对困难,但是根本性的教师改变却依赖于内层的信念、认同和使命层面的改变。因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应该是条“双行道”,外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对教师本身情感态度的关注更应该得到重视。1.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提高教师的集体效能感所谓专业认同,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自己本专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专业本身的感知、情感与信念,是从业人员对本专业的接纳和认可,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专业认同是本专业价值的内化过程,直接影响自己对本专业价值意义的理解。专业认同也可以理解为“从业人员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5]。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专业总体认同程度一般,甚至对自己的定位处于模糊不确定状态,这无疑会对教学效能感产生不利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提高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对本专业的自我认识和反省,教师主体愿意并自觉地在教学后进行反思与合作,逐渐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集体效能感(collectiveteacherefficacy)是教师教学效能感在集体水平上的扩展,是教师对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够组织和实施影响学生行为过程的能力知觉和信念[6]。教师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会受到教师集体效能感的影响,因为教师对其成功的评价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体化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比较过程。对于教师来讲,决定教学成功评价的关键因素不仅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而且是自己的成绩是否优于其他教师,自己的教师地位能否得到社会的肯定。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担负着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还起着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精进,自我提升,相比较其他专业的教师,他们还需要对于外界的不利影响有更强的“免疫”和自我调节的能力。(1)结合实际和自身情况,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孔子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经验是教学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信息来源。以往多次成功的经验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而过去的失败经历则会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并降低个人的教学效能感。[7]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为自己制订一个难易适度、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因为目标的实现会催生其教学自信的树立和教学效能感的提高。(2)进行积极的教学归因训练。教学归因是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的重要内容。在相对不利的教学环境之下,积累教学经验并加强合理的教学归因训练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既要从自己的成功教学归因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更要在困境中学会激励自己,让归因训练成为调节自我情绪的重要一环。3.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发展式的教师评价机制,实现教师评价的多元化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与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实施教学管理。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不同来安排教师教学工作量。例如新教师由于实际教学经验的缺乏,尽量减少其工作量,为他们腾出充足时间备课及观摩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7]以帮助青年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评价机制是密切相关的。当前多数学校评优、提干主要参照的标准依然还是教学成绩、升学率等一些传统的评价标准。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既是非高考科目,也不参加学期考试,所以教学成绩和升学率等指标在信息技术教师身上都不具备,他们也就很少有机会参加评优、提干了,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工作的热情和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教师评价机制必须要考虑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关注力度[8]。发展式评价就是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客观和公正的评价。4.给予信息技术教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帮助其尽快走出生态困境“对教师、学生、教材或环境的某个方面关注过多或过少,都会打破班级或其他教育情境的生态平衡。”(施瓦布)因此唯有给予信息技术教师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方能够让信息技术老师尽快走出生态困境。首先必须要从社会层面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准确而又积极的定位。只有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给信息技术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保障信息技术教师的权益,才有可能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任务混乱繁杂的问题。其次要努力优化当前信息技术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