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1讲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1讲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1讲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1讲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1讲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1/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1讲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夯实基础

致胜高考】

第21讲

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程标准】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知识梳理】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背景①新中国诞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斗争(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2)内容: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三大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影响之后,再考虑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3)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1950年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给中国贷款3亿美元,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发展和打破帝国主义封锁)(4)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确立:1953年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访问印、缅时,正式确立。(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①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③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A.议题: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美国阻挠没有达成协议);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周恩来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和平协议)B.意义: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大国地位。(2)促成亚非会议圆满成功:1955年

29国

万隆会议意义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圆满成功。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③形成了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考点2:开创外交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关键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

最重要的成就(1)原因①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壮大,且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②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意义: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过程①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②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º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内容: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④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①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破产;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③中国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考虑;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⑤中美两国应对苏联的共同要求。)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①直接: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越顶外交的影响)。②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的联合声明。4.出现同中国建交热潮(1)原因: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2)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最终被打破。考点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外交政策的调整(1)原因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②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2)内容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②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③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出发点。(3)意义①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③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2.外交建树(1)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达成“上海共识”,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4)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如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形成了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真题演练】1.(2020年海南卷·1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能力,即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共产党即将实现夺取政权的革命目标,一个新政权呼之欲出,着力建立新的外交政策就被紧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另起炉灶”就是重搭台子另唱戏,我的舞台我做主,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营的革命胜利后,不可能承认旧中国的屈辱的外交政策,就是要建立自己主导的外交关系。故符合题意的就是B项。A项不符合史实,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世界形势做了重新的分析后,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小,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潮流,所以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对美国及其他帝国主义实行的外交政策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错误。2.(2019年海南卷·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基础知识,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解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详细解读:(1)根据“1953年”,可联系到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史实,主要任务是开展工业化建设。由于缺乏工业化建设的经验,但教条主义却把技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挂起钩来,主张只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技术,反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的现象。(2)中共中央认为这个口号“是不恰当的”,这话的意思就是,中央认为在工业化建设中,单纯的向苏联学习是不对的。为什么中央会有做出这样的指示?题干材料紧跟着呈现了中央对个中缘由的解释——“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3)这个原因里包含了三个意思,一是技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不能等同;二是技术不存在是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一说;三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技术可以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这不就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吗?这不就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突破市场与计划理论瓶颈时说的“三个有利于”的时空穿越吗?至此题干材料的意思就完全清楚了,中共中央认为,在工业化建设中,“技术一边倒”口号具有教条主义的倾向,因此既要学习苏联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种主张“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关于经济建设的问题,与外交没直接关系;不符合史实,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调整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错误。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关于经济建设的问题,与科技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史实,1995年,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错误。

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并没有呈现“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意思。错误。3.(2019年江苏卷·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基辛格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当时的“世界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世界环境:一是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日本的崛起等),使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二是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美国陷入越战泥潭,难以自拔;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经发展放缓);三是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甚至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矛盾尖锐。此时,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变双方关系的愿望。最终经过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转,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美改善外交关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与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没有任何关系。故错误。B项,“基本消除”太绝对,既不符合基本常识,也不符合史实,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长期存在,另外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也必然长期存在。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当时处在“文革”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有实力才有魅力,不可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力量。故错误。4.(2018年江苏卷·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对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的准确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实质是宣扬国与国之间,不论大小、国力如何,都应该一律平等,正因为如此,才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项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建立第二天,苏联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交;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与史实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C项不符合史实,和平共处并没有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加之“消除了”太绝对,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六国在上海建立了上合组织,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不符,故错误。5.(2017年江苏卷·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理解。结合基础知识,再根据“两国总理”、“按照这些原则”“缓和世界局势”等信息,不能判断题干材料讲的是1953年中印两国总理会面时,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助于缓和紧张的世界局势,故B项是正确答案。A项,万隆会议是亚非二十多个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召开的维护独立、团结合作的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不符合题意,故错误。C项,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会议主题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不符合题意,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题干材料所述内容不相吻合,故错误。6.(2016年全国Ⅰ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B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对外关系面临严峻形势,不仅美国继续奉行对华敌视和孤立政策,苏联也在推行霸权主义。中苏两党也由分歧、论战发展到关系破裂,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也改变了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新中国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有了新的进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中中苏关系的变化也影响到中国与部分东欧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促使新中国对对外贸易的重心进行转移,主要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正确选项为B。其他选项都不是这段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7.(2015年广东卷·17)表2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随着时间推移,中苏之间贸易额迅速增长,中苏经贸交流越来越多,意味着双方的关系越来越好;中美贸易额却急剧下降,意味着中美关系迅速恶化。结合基础知识,不难得出这种情况发生新中国建立初期,此时美国采取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因此中苏贸易额不断增加,中美贸易额急剧减少,故B项正确。A项,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2中“中美贸易额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错误。C项,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2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错误。D项,不结盟运动兴起是1961年,不符合对题干材料时间——建国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与中苏、中美贸易没有关系,故错误。8.(2015年山东卷·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我讲的最近原则之第三种情况——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的理解运用。在新中国建立后,在美苏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遏制孤立的政策,而中英两国因为香港的问题,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并没有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遏制鼓励的外交政策,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加之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中英关系,与美国没有关系,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错误。9.(2015年安徽卷·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解析】D“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10.(2015年海南卷·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解析】D本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学知识加以正确分析理解的能力。题干给出的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第三世界经济援助的数据。70年代,我国除了大力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也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以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而这个时期援外项目总额超过前16年的总和,也反映了经济援助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因此,正确选项为D,70年代尚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综合国力还未有很大提升,那个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也并不很明显,而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与否也与题干无关,因此,A、B、C非正确选项。11.(2014年四川卷·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就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五十年代外交局面的开拓就是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很好体现,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强调互不干涉内政,体现的就是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精神,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就是中国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就是B项。A项,“消除了”太绝对;另外,在美苏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外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如建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故错误。C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错误。D项,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对抗中,故错误。12.(2014年广东卷·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及历史解释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面对亚非拉民族解放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出于抱团取暖、维护民族独立的需要及克服意识形态的偏见(指的是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修正),1953年,中国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倡导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重要原则,故C项正确。A项主体不一致,“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与题干“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没有关系,故错误。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利于中国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或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因此,后来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是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修正,但并没有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故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题干“亚非拉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信息不符,故错误。13.(2014年江苏卷·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及历史解释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杜勒斯担心会议被印度、中国控制,主张这次会议开不起来,言下之意就是美国没有参加这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大会,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C项。A项,“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会议是亚非国家举行的会议,并非中印举行的会谈,故错误。B项,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就是日内瓦,据此可知,除中国外,还有美、苏、法、英等国家也出席了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干说的美国没有参加会议的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恢复中国合法会议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大”,而“联大”会议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的会议,故错误。14.(2013年广东卷·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解析】B本题属于考查本质类试题。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毛泽东对国际关系的分析和认识——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成两大类:反对美国的——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对苏联的——东欧各国。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与题干材料相关的史实:(1)美苏争霸;(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与中国关系都很僵;(3)苏联与东欧关系比较僵,可联系到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综上推出题干材料毛泽东说的话的时间应该是六十年代。透过材料的表象,看到毛泽东分析国际关系的本质目的——找朋友,即分清敌我(阶级斗争年代的重要特点,统一战线是革命胜利的法宝),以便在美苏两座大山压制下,构建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国际环境,最终达到维护中国利益的目的。即联合朋友,壮大我方力量,减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施加的压力,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故B项最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意图,属于正确答案。A项,前文分析可知,题干材料对应的时间应该是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间不符合,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不结盟运动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倡导搞的,而题干材料涉及的还有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故错误。D项,一是不符合史实,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刚建立时确定的对外政策,时间与题干反映的时间不一致。二是不符合题意,“一边倒”就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材料材料显示的是联合反对苏联的东欧国家,故D项错误。15.(2013年江苏卷·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题干材料讲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取得的突出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上取得突出就,最终打破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遏制局面,故D项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讲的是中国接待来自五大国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达88个国家,而非洲只有五十多个多家。故A项错误。B项,1954年代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参加的万隆会议,标志中国开始独立自主的步入国际舞台,故B项错误。C项,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表现,如建立上合组织,故错误。16.(2012年山东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了打破这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并且于1953年时,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故符合史实和题意的正确答案时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属于错误项。17.(2020年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题外之话:本题考查的是中德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多国际热点的照应,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德国等一些国家继续与中国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德国总理默克尔自从上台以来,截至去年九月,已经是第12次访华。从试题类型来看,都是比较常规的题,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和分析因果题;第(2)问属于分析因果题;第(3)问属于认识启示题。从难度来看,总体比较简单,是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的最好诠释。下来,我们就按照我讲的方法思路详细解答本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解读题干】A.试题类型:概括归纳题;分析因果题。B.方法思路:①概述变化:将中国与两个德国关系分类整理,标出不同时间节点中德关系的语句;转化语言,注意用语(从……到;过去……现在,等);规范书写(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②概述变化原因:以时间为突破口,联系与之最近的中国和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将其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10分,两个方面作答共5点以上;分阶段总结,规范书写(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解读材料】逐字逐句解读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A.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及原因分析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交往密切,关系良好。原因分析: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②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关系降温、冷淡。原因分析:1959年中苏交恶,民主德国依附于苏联。B.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及原因分析①20世纪50年代,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对立、敌视。原因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遏制、冷战政策。②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开始往来。原因分析: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改善敌视社会主义国家态度。③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关系改善,建交,交流日益密切。原因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华政策。【整理答案】与东德:关系从友好相处、交往密切,转变为关系降温、冷淡。原因:50年代——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1959年中苏交恶,民主德国依附于苏联。与西德:关系从对立、敌视,转变为关系改善、建交和交流日益密切。原因:50年代——美苏冷战。

60年代——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改善敌视社会主义国家态度。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华政策。【参考答案】

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解读题干】A.试题类型:分析因果题。B.方法思路:以时间为突破口,联系与之最近的重大历史事件,将中德关系置于重大历史背景下具体分析;结合最近原则第三种情况——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整理答案可从中德各自原因及双方共同原因三个方面;9分,作答四点以上;规范书写(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解读材料】逐字逐句解读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①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0年德国完成统一;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1993年,德国新亚洲政策,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1992年中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广阔。②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德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③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两国利益要求。【整理答案】①中国: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广阔。

b.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②德国:a.政治上,德国完成统一.b.外交上,制定重视发展与中国友好关系外交政策。c.经济上,快速发展,看好中国市场。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③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④符合中德两国利益要求——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双方更好的发展。【参考答案】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解读题干】A.试题类型:认识启示题。B.方法思路:关于认识启示题,同学们可参考本公众号2018年12月3日推送的文章《第39讲解答非选择题的方法思路系列(六)——认识、启示及对某句话理解题》,方法思路如下:①寻找材料主题所揭示的问题。②针对问题,重点谈“怎么做”。本题提供的是中国与东西德关系发展演变的材料,可知材料的主题——国与国之间关系发展;揭示的问题——影响国与国关系的因素。通过完成第(1)(2)两问问题,可知影响国与国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等。因此针对影响国与国关系的因素,结合政治学科相关内容,具体提出解决办法,即重点谈“怎么办”。【答案整理】①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的发展,反对霸权主义。②摈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求同存异。③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⑤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考答案】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18.(2019年4月浙江卷·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5分)(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5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结合所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中国的外交发展,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结合所学,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会,促进了地区局势的缓和;根据材料一“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结合所学,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的国认同,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依据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实现民族的自决。(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第二小问,根据所学,我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使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答案要点】(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19.(2015年福建卷·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