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经典题库及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1.gif)
![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经典题库及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2.gif)
![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经典题库及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3.gif)
![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经典题库及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4.gif)
![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经典题库及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7452dc7120c9fe921d46b0012704f04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题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1.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天体演变的观点的分歧体现了()的分歧。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2.“假如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由于可以互相帮助。”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B.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3.温家宝总理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假如我们改善了最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这说明()。
A.意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B.矛盾的重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辩证的否认是事物自身的否认D.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4.30数年前,父辈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飞信……总有一款适合离别者抒发别情。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5.尽管右脑比左脑更富有发明性,但人类的发明均是左右脑协同工作,并且是由右向左或称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这表白()。
A.意识是人脑的产物B.实践是结识的最终目的
C.意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D.辩证否认观规定树立创新意识
6.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狂沙始到金”揭示的哲理是()。
A.真理的获得取决于人的结识能力
B.只要与客观一致的结识就是真理
C.追求真理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8.一个人的快乐,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可见()。
A.矛盾的同一性是以矛盾的对立为前提的
B.对的结识事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9.“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0.在中国功夫中,太极拳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主张用“四两拨千斤”来以柔克刚,这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可见()。
A.有些事物是运动的B.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C.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D.应当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11.意象,是指客观物象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发明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则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意象”反映了()。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发明
B.客观事物自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思维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发明性
12.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有人说:“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上午不会是满天朝霞呢!”这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A.人们可以发明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B.必须发明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应当彻底否认旧事物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明新的事物
14.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的趋势B.要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的对的价值取向
C.人们对事物的对的结识需要时间的检查D.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15.“Youandme,Fromoneworld,Wearefamily.Traveldream,Athousandmiles,meetinginBeijing.Cometogetherputyourhandinmine.Youandme,Fromoneworld,wearefamily.”《YouandMe》这首歌词,重要揭示了()。
A.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B.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C.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矛盾D.不同人的世界是不同的
16.2023年11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优秀指挥员蔡一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指出,全军和武警部队要广泛开展向蔡一清同志学习活动,为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做出新的更大奉献。这说明()。
A.对的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悲观阻遏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17.2023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全年经济增长目的完毕8%。经济学家提出当前调结构比“保八”更迫切。这说明()。
A.世界瞬息万变,一切都是不可捉摸的B.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C.主观要符合客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规定()。
A.抓住了重要矛盾B.抓住了矛盾的重要方面
C.抓住了重要矛盾的重要方面D.坚持全面的观点
19.美国宇航局运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23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明()。
A.结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结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结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结识器官,促进了人类结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结识能力
D.实践可以把结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
20.60岁的新中国还是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年轻小伙”。既然是“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当然少不了。这体现出()。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具有普遍性D.重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21.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这传达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一叶知秋”,这说明()。
A.实践是故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B.金融危机复杂多变,具有不可预测性
C.对的结识需要在从实践到结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2.“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导致的。”这句话旨在说明()。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B.人与周边的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23.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特(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4.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B.无限上升性
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25.假如对通胀预期不加以对的管理、引导和化解的话,就也许被积累放大,最终导致通胀的实现。这说明()。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2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坚持从实际出发
27.要提高产品的性能,就会增长成本,使产品的价格上升;要考虑经济性原则,就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高。此时最佳的办法是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公司要拟定一个好的平衡点所运用的矛盾分析法是()。
A.两点论B.重点论C.普遍性D.特殊性
28.在对某种产品设计进行评价时有时也存在“一票否决”的情况。例如对于一辆汽车而言,假如设计的产品缺少安全性,那么尽管它美观,成本低廉,也必须否认。“一票否决”的做法体现了()。
A.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重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9.某人做关于跳蚤的听力实验,把跳蚤放在玻璃瓶里,大叫:“跳、跳、跳!”跳蚤跳得很高。然后切去双腿,再叫“跳、跳、跳!”跳蚤再也不跳了。于是他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跳蚤切去双腿后,失去了听力。”从哲学上看,该实验者重要是由于不懂得()。
A.实践是结识的唯一来源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C.感性结识尚有待于上升到理性结识D.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30.“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31.据报道,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活动,南极冰盖每年消融570亿吨,使海平面上升,地球水域面积扩大,导致雨季延长,各地洪水频发。这一事实告诫我们()。
A.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联系
C.结识和运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2.郭沫若说:“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这其中包含的重要哲理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辩证的否认是既肯定又否认
C.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必要条件D.事物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33.2023年12月21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谈话中表达,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已走上行稳致远的轨道,两岸通过平等协商发展两岸关系的理念进一步人心。只要我们坚定走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看问题要抓住重要矛盾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发言中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一方面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干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说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5.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36.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因素在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37.古人云:“牵牛要牵牛鼻子”从哲学角度分析,这里的“牛鼻子”是指()。
A.重要矛盾B.主流C.客观规律D.真理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9.中央气象台2023年1月3日晨拉响寒潮和暴雪橙色警报。首都机场出港航班取消127班,延误280班。天津市教委研究决定,全市中小学及中职学校4日停课一天。这说明()。
A.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促进作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事物的发展前程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0.面对扩散迅速的甲型H1N1流感,专家表达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不必过于惊恐。这是由于()。
A.追求真理是结识活动的归宿B.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规律是人们对事物的对的结识D.人可以结识和运用规律
41.“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六十年的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2.猫和老鼠有着必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猫则会“假眠”。由此可见,矛盾双方()。
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统一是相对的、不变的
C.互相排斥、互相分离D.相统一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43.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这首诗说明了()。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4.“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结识
4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断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46.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由于力量,而是由于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尔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认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
47.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从哲学上看,这表白()。
A.量的增长和质的发展是统一的B.量变总是在新的质变基础上进行的
C.量变发展到一定的限度必然引起质变D.只要抓住时机就能促进奔腾
48.《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它必将更好地指导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体现唯物论的哪一个道理?()。
A.结识总是向前发展的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主观与客观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
4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认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0.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理解对的的是()。
A.体现了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B.这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
C.违反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D.这是唯心主义的
51.只有发展才干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A.无序B.联系
C.前进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52.偶尔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A.起非从属性作用B.有时不起作用
C.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D.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53.以下哪一哲学范畴描述的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程的种种趋势”?()
A.因素B.结果
C.也许D.现实
5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结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结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5.以下关于假象的说法对的的是()。
A.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B.假象是由主观条件导致的虚假现象
C.通过假象不能结识事物的本质D.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
56.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一分为二B.运动就是一切
C.坚持斗争就能发展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7.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理解对的的有()。
A.失败之后一定会成功
B.成功之前必然会经历失败
C.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
D.失败与成功是一致的
58.“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小生产、官僚比起来,资本主义是幸福。”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B.看问题要看重要方面
C.看问题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D.看问题要看本质
59.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重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测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句话说明()。
A.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矛盾分析方法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D.结识的目的是实践
60.“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B.内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主线区别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线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D.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61.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众人皆醉我独醒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62.克隆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些道德上的困惑。要对的结识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必须坚持()。
A.本质和现象的统一B.必然性和偶尔性的统一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统一
63.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对的,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互相对立的B.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是无条件的
C.矛盾双方是互相转化的D.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的
64.下列关于“过犹不及”的理解对的的是()。
A.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B.“过”是指在“质”上的超过
C.应当将事物的改变都控制在量变D.质变之时,量变停止
6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巨大B.事物的变化是否可以感知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6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认之否认的过程是()。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互相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通过两次否认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67.“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B.发展的永恒性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矛盾的普遍性
68.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6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70.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7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72.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
73.相对静止是()。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D.绝对运动的状态
74.阶级划分的首要标志是()。
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
75.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
A.物质世界之中B.主观想象之中
C.绝对精神之中D.本本原则之中
76.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等同的关系
7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发明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78.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结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白()。
A.结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结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结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结识到的真理总是在结识发展中不断被否认
7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0.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
A.只要参与实践活动就能获得对的结识
B.所有知识都要通过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才干获得
C.一切结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
D.只有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
81.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的观点B.运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
82.辩证的否认即“扬弃”,它的含义是()。
A.外在的否认B.完全彻底的否认
C.纯粹的否认D.既克服又保存
83.“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8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
A.是否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B.是否有助于政权的巩固
C.是否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是否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
85.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派和再分派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结识达成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白()。
A.真理睬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拟定对象的结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线是相对的
二、多项选择题
8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结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B.只有尚未结识之物,没有不可结识之物
C.物质决定意识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87.“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专心。”这首诗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必须()。
A.居安思危,防患未然B.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C.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D.解决好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88.2023年10月22日国家记录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记录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营情况时指出,去年四季度出台实行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应当说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尚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B.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C.事物的性质是由重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决定的
D.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89.《中共中央加强改善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表白()。
A.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总是向前进的
90.2023年9月8日1时,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导致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这家煤矿从2023年停产整顿以来,未经批复开工,派93人下井非法开采,终酿成特大安全事故。这说明()。
A.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人类可以运用对规律的结识改造世界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互相制约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91.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结识永远不能达成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结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结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92.“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黄沙始到金
93.假如一些地方的农民看到蒜价猛涨,便一窝蜂地种植大蒜,有也许导致蒜贱伤农。因此农民除了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外,也要重视获取最新、最可靠的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再因地制宜,适时搞好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稳妥发展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这样才干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A.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互相制约
94.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但许多人没有把酒后驾车看作违法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酒后驾车未必就出事,未必就被查。由此可见,驾车者需要对的解决()。
A.个人与别人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偶尔与必然的关系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95.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可为地产、机械、建材、通讯、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这表白()。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96.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C.事物的变化发展重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97.“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这首《散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结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
C.整体和部分是互相联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98.右图“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B.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肯定就是否认,终点就是起点
D.辩证否认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99.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这则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结识随实践不断发展
C.实践是结识的主线目的D.科技的发展可以发明新的物质
100.“囧”、“槑”、“Orz”一个个十分生冷的字,通过互联网居然能在一夜之间火得烫手。虽然其在网络上的含义与其本来的含义相差甚远,但由于表达起来方便、形象,深得网友热捧,但同时,网络生僻字的不规范使用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担忧。下列观点与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乱生于治,怯生于勇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D.骐骥长于日行千里,雄鸡长于报晓司晨
101.“岁”除了年龄之外,尚有年景之意。《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土地之岁收。”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很关注民之“岁”。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由于()。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发明者
B.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C.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只有在实践中,才干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102.台湾魔术师刘谦以新奇的表演形式引领了魔术表演的热潮。名利双收的他谈及自己的成功时说:“在我决定要做一个职业魔术师时,我就开始广泛搜集资料,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思考宽广,是我有别于其他魔术师的地方”。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D.思考是感性结识上升到理性结识的前提
103.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当积极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惊的就是恐惊自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104.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去了一些旧的词条,增长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予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23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白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05.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23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23后的2023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本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达,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结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106.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可以中国化的因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规定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10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自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108.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09.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以下对联系的分类对的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尔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110.联系的普遍性导致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而系统的重要特性是()。
A.层次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结构性
111.黑格尔指出“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告诉我们()
A.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B.整体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
C.部分之所以成为部分在于其与整体的联系性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112.“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
A.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是普遍联系的
B.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要全面地看问题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事物与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13.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反复性
11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涉及()。
A.现象与本质B.因素与结果
C.必然性与偶尔性D.也许性与现实性
115.因素和结果是人们在结识和实践中经常要碰到的一对范畴。以下关于因素与结果关系的表述对的的是()。
A.因素和结果互相对立,不能倒由于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B.因素和结果的界线是拟定的
C.因果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
D.因素和结果互相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116.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水涨船高
C.一寸光阴,一寸金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7.“因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发明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因素,也没有结果”。对这句话理解对的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认了因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结识的客观依据
118.以下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说法对的的有()。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性,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干把握
C.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D.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
119.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尔性的说法对的的有()。
A.没有脱离偶尔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尔性表现出来的
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尔性,任何偶尔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C.必然性和偶尔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D.偶尔性是科学敌人
120.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重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121.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也许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重要方面决定的
122.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是基本相适应的,但是也存在局部的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对此理解对的的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B.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条件的
C.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
123.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对的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
124.下列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一哲理的有()。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水滴石穿
125.关于辩证否认观的基本内容,说法对的的是()。
A.否认是包含着肯定的否认
B.事物的否认之否认过程具有特殊性
C.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D.否认之否认是事物发展的高级、完善阶段,是简朴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126.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A.自我完善过程
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12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绝对的否认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对的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涉及()
A.事物的普遍联系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必然和偶尔的辩证关系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
129.从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至今,香港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在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部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整体
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特殊性
130.下列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
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孟母三迁D.坐井观天
131.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有()。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32.结识的辩证过程涉及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的过程D.从理性结识到实践的过程
133.社会意识()。
A.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由社会存在决定
C.具有相对独立性D.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134.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对的结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反复才干完毕,这是由于()。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结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结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结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13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重要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同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同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三、简析题
136.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137.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38.简述认可相对静止的意义。
139.简述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40.简述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1.简述实践在结识中的决定作用。
142.简述结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43.简述必然性和偶尔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44.简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4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四、论述题
146.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47.古罗马政治家塞涅卡说:“很多时候,不是由于某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由于我们失去了自信,很多事情才难以做到。”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这句话给予我们哪些启迪?
148.“党中央提出‘结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有统一结识和准确把握。’”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五、综合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材料1】浙江多山靠海,可耕地少,人均耕地仅占全国平均的40%,铁、煤、油等大宗工业原材料紧缺。浙江经济发展被称为“零资源经济”。嘉善不产木材,却建成了经营规模庞大的木材市场;海宁没有毛皮,却拥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嵊州不生产布,却成了“领带王国”……浙江日前拥有这样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零资源”区域块状特色经济306个,年产值达成4500多亿元。
【材料2】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发展为“零资源经济”强省,与政府的开明政策分不开:一是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允许小商品生产贸易的政策和“八八战略”等;二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营造有助于市场经济健康连续发展的法制环境,规范了市场的发展;四是率先提出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材料3】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拨、敢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能动的经济发明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拨、敢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哺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新时代“浙江精神”。
149.“零资源经济”在浙江的蓬勃发展说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能起到决定作用
C.只要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明新事物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50.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A.政府政策的制定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
B.结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政府制定政策与浙江发展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互为因果关系
D.政府的开明政策是一种理性结识
151.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拨、敢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哲学内涵谈坚持浙江精神的意义。
(二)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当谈及成功因素时说:“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尚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他认为: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专长的项目。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有做,假如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抱负,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乡或乡村。其结果抱负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152.第一段中的大学生成功被某报社聘用的经历说明()。
A.知识没有实践重要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53.自主创业大学生的经历说明()。
A.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敢于创新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条条大路通罗马D.要抓住事物的重要矛盾
154.第三段中的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因素在于()。
A.没有解决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没有解决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没有结识到事物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脱离实际看问题
六、材料解决题
(一)
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六十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摸索出对的的航线。六十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155.结合这段话,谈谈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锋利复杂的斗争形势下,一代又一代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这块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用青春、生命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的本质是艰苦奋斗、服务人民。一部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史。如今,面对新的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出发扬光大“老西藏精神”,意味深远,令人警醒。
156.结合所给内容分析发扬光大“老西藏精神”,意味深远,令人警醒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三)
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刷新了世界图景,改善了人民的平常生活,使人类置身于舒适、便利之中;另一方面又部分地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甚至由于人们非道德使用科技,导致危害人类自身安全的事件频发。如,炸药被广泛使用于战争。
157.谈谈在人类使用科技成果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四)
2023年以来,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果断采用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58.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说明上述举措的必要性。
(五)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界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锋利的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展示,企鹅在将要上岸之时,要从海面潜入海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即向上,飞出一道弧线,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假如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
159.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沉潜”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六)
应对气候变化规定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奉献。
160.运用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的原理,说明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如何制定政策措施。
(七)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也将发生积极变化:将由一般贸易向全面合作快速发展,由各自独立的板块市场走向一个互相融合的大市场。
161.以上这段话重要体现了辩证法联系观的什么观点?
(八)
【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屡屡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23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劫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16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如何对的解决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九)
【材料1】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2023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发言。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连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程,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真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材料2】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的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寒冬腊月却与几十年前的动辄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腊月不可同日而语。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结识到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计,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如今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163.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因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164.请用实践与结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十)
三十年医疗卫生改革变奏表
阶段主调内容第一阶段
1990年代谁为主导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路线剧烈争论。第二阶段
2023年—2023年看好市场化“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但公平性日益失衡。第三阶段
2023年—2023年医改变奏面对医疗公益性局限性,指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定基调:政府将承担基本公共医疗。第四阶段
2023年至今新医改启动2023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新医改方案,规划2023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65.结合上表,运用实践与结识的关系,分析三十年医疗改革探索过程。
(十一)
【材料1】“黑车”已成为城市治理顽症,取证环节尤为困难。而“钓鱼”“倒钩”之类的做法却往往能立竿见影地取到证据。某市交通执法人员采用“钓鱼式”执法(即设下诱饵引人犯罪)查处黑车,此事一经披露引起人们广泛质疑,并引发行政诉讼。
【材料2】日前,该市法院对“钓鱼执法”行政诉讼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该市交通执法大队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违法。上海市监察局宣布,对相关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根据人民网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该市行政执法部门因钓鱼执法案,政府公信力评价最低。
166.请运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谈谈如何结识和运用网络舆论?
(十二)
2023年12月27至28日,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进一步领略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的任务、本质规定,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主线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乡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动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动。会议强调,明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献,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是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研判“三农”形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167.请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十三)
2023年,作为中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了“破冰之旅”。8月,中国公布了307种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国家基本药物,规定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所有配备使用这些药物,统一采购和配送,并且要不加价销售。这意味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正式启动。随后的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又公布了这些基本药物的零售限价,这一行为使中国药价总体减少25%。
168.请分析国家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及减少部分药价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十四)
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一直坚持把文化强省放在富民强省的大局中来推动,注重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努力按照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来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坚持大力弘扬和创新湖湘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卓有成效。文化强省战略的实行,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文明限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干事创业、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突破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完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和领军人才。
169.请用哲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弘扬和创新湖湘文化?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张衡认为自然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太始”,也即“元”,这个“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什么神发明的。张衡的这种观点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朱熹认为“理”高于物质而存在,这里的“理”是一种规律。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C项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互相对立的方法论。D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
2.A[解析]这句话中的“你”和“大家”的关系可以当作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立存在的矛盾关系,但是两者“可以互相帮助”,故两者也是具有统一关系的。故选A。
3.D[解析]在温总理的话中,“一个舰队”与“整个社会”是群体,“航行最慢的船只”与“最困难的群众”是群体中的部分,部分发展的好坏影响了整体的发展状况。故选D。
4.C[解析]书信、电话、短信等通信方式的变迁说明事物是在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选C。
5.C[解析]这句话一方面指出在发明性方面右脑比左脑更具优势,接着用转折句指出人类的发明是在左右两脑协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指出这种协作是由右向左进行的。最后一句指出人类的发明是由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也即指出了意识活动的规律。故选C。
6.D[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类对于“天”要怀着敬畏之心,假如人类不可以敬畏“天”,最终会受到“天”的处罚,这个时候,即使后悔也是没有用的。在这里,“天”是指脱离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孔子的这种思想认可“天”是客观存在,但脱离了物质世界。因而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D。
7.C[解析]“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其意思是: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劳,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淘金可以看做是追求真理,而淘金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故选C。
8.A[解析]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互相贯通,即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以及互相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互相贯通性,最深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在这段话中,矛盾的双方是“拥有的多”和“计较的少”,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故选A。
9.B[解析]社会存在是指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涉及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物质关系,社会物质结构、功能和规律,其中,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涉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人们的一切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切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人们头脑中。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白天出去耕地夜晚回家搓麻绳,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自照看着自己的家。小孩子们还没有学会耕田和搓麻绳的本领,也都勤快的趁着桑树的阴凉学习种瓜。在这首诗中,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他们对事物的结识也是不同的,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反过来说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故本题选B。
10.D[解析]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事物之间存在互相联系,才干发生互相作用,才干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动”和“静”、“刚”和“柔”、“四两”和“千斤”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太极拳正体现了应当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规律的哲理。故选D。
11.D[解析]这段文字一方面讲“意象”的概念,然后通过几个例子说明“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即运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A项错误,“意象”的发明均是在遵循客观事物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发明;B项错误,“意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段文字是在说明人们运用自己的思维意识通过客观事物表达某种思想,故C项错误,D项对的。答案选D。
12.B[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观点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的关系;发展的观点是指事物由简朴到复杂、由低档到高级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运动,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指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哲学理论而来的。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经济也许会遭受损失,在一定期间内停滞不前,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暂时的困难不代表永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故选B。
13.A[解析]一方面,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主观发明的,B项错。在这里,3G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而是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通讯、上网、看电视这些事情在技术未达成一定水平之时,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人类可以发明一定的条件,使这些事情发生一定的联系,即彼此之间建立了多样性的联系。故选A。
14.A[解析]“起点”、“开始”指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终点”和“句号”则是强调事物是一直在运动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朴的反复,而是前进性的变化,是事物由简朴到复杂、由低档到高级的前进运动。故选A。
15.A[解析]这是2023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的歌词,这首歌表达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为了奥林匹克的梦想,大家相聚在北京。这正说明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条件的改变发生转移。故选A。
16.A[解析]这道题考察意识的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是要想使这种能动作用是积极的、好的,意识就必须是对的的,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题干体现的就是对的的意识(先进事迹)对事物发展(我军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故选A。
17.C[解析]在本题中,主观是“全年经济增长目的完毕8%”和“调结构”,客观现实是“经济增长”,这就规定我们制定经济目的和政策要依据现状,也就是说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求经济的高增长速度。故选C。
18.A[解析]本题考察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即一个复杂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由于各种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重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在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在经济工作中,发展方式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首位正体现出抓住了经济工作中的重要矛盾,因此本题选A。
19.B[解析]本题考察结识中介。结识中介是人的结识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此外两个要素是结识主体和结识客体。结识中介是结识主体和结识客体作为结识结构的两极而互相连接互相作用的中间通道、联系媒介和转换机制。结识的中介涉及工具系统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作为结识主体的人类正是通过结识中介去结识客体的。在本题中,结识客体是月球,结识中介是火箭以及测量等方法系统,由于人类自身的缺陷,假如没有火箭,人类是无法对月球进行相应的研究,正是借助于火箭,人类延伸了自己的结识器官,从而达成结识月球的目的。故选B。
20.C[解析]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思维,都存在着矛盾。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故选C。
21.C[解析]由于人的结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结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这些限制条件涉及:事物发展的限度、科学技术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人们的主观结识条件等。在本题中,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走势的结识是受到“复杂的金融危机现象”和“自己的认知水平”的限制的,这正说明对的的结识需要在从实践到结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本题选C。
22.C[解析]本题考察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主线因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规定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找出解决矛盾的决定性因素即内因,从而达成解决矛盾的目的。故选C。
23.A[解析]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发明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缺少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认可世界是物质的,但它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结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用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结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但是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由此可知,本题答案应为A,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4.A[解析]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其客观性在于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的手段、结果等。虽然说实践是人类故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包含着目的、意志、情感和结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活动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主观的,并且实践活动要遵循现实经验世界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题干中的说法否认的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故选A。
25.B[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合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度的范围内延续和渐进;质变即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显著变化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同时两者还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概括而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本题中,通胀预期被积累放大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年会领导发言稿范文(17篇)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24-2025学年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勤径学升高中历史必修上同步练测(统编版2019)
- 2025年以车抵押还款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个人项目委托合同
- 2025年临时展览馆场地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年涂料助剂:流平剂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企业会议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策划协议
- 2025年全场景住宅交易居间合同模板
- 陈鹤琴传记和生平课件
- 小学运动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 深度配煤掺烧方案
- 中药雾化吸入操作评分标准
- 安全评价工作程序框图流程图
- 空间生产理论
- 网络营销教案完整版讲义
- 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实用模板
- 三一电气产品外观通用检验标准
- 五线谱打印用(共4页)
- 10kV环网柜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