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1环境与环境问题学_第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1环境与环境问题学_第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1环境与环境问题学_第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1环境与环境问题学_第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1环境与环境问题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1环境与环境问题学第1页/共72页第2页/共72页第3页/共72页第4页/共72页1.1环境概述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5页/共72页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一般按属性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6页/共72页2、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概念举例良性恶性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第7页/共72页第8页/共72页二、环境因素1.概念: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别要求小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第9页/共72页

青岛新闻网2月27日昨日,市环保局发布2009年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概要,2009年,青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2%,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各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全面稳定达标。向市区供水的6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材料:思考:1.什么是环境质量?

2.你了解哪些指标?第10页/共72页

空气质量以空气污染指数(API)形式发布,涉及三项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

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主要是煤炭、矿物油)的燃烧、冶炼和其他工业生产过程。长期暴露于含高浓度二氧化硫的环境空气中,并在较高含量的PM的协同作用下,会引起呼吸道疾病、降低肺脏的防卫功能,并可使已患心血管病者病情恶化。

二氧化氮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电厂废气的排放等。长期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氮的环境空气中,可导致已患呼吸道疾病者产生过敏反应、损害肺功能,增加呼吸道疾病发生率。

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PM10被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对于老人、儿童和心肺病患者这些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第11页/共72页三、环境质量1.概念:是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形成,可能是自然原因,也可能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12页/共72页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第13页/共72页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概述第14页/共72页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概述第15页/共72页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2.分类第16页/共72页应用:活动:P4(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原生环境问题);(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次生环境问题);(3)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原生环境问题);(4)森林的滥砍滥伐、草原的过渡放牧造成的荒漠化(次生环境问题);(5)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次生环境问题)。第17页/共72页3.次生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①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超过了自然界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第18页/共72页3.次生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环境问题。第19页/共72页总结: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第20页/共72页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产生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①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②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③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第21页/共72页思考: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关系第22页/共72页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2.危害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23页/共72页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一)可吸入颗粒物

沙尘笼罩下的呼和浩特三、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24页/共72页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环境污染第25页/共72页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具体方面原因举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三废”排入江河湖海来自生产生活的垃圾来自交通、工厂“三废”排入土壤来自放射性物质各类污染物排漏入海洋“三废”排入大气第26页/共72页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地荒漠土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生态破坏次生盐碱化第27页/共72页2.生态破坏表现具体方面原因举例生态破坏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盐碱化物种灭绝自然植被的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第28页/共72页世界的生态破坏第29页/共72页“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家。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来自斐济的女孩拉维塔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哽咽地诉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全球变暖还有哪些危害?第30页/共72页2005年北极冰河2007年北极冰河海平面上升3米时长三角的变化海岸侵蚀、洪水泛滥、咸水入侵等第31页/共72页冰川融化水源短缺第32页/共72页

气候异常、高温、飓风等极端天气出现干旱、荒漠化范围扩大,饥饿问题严重物种消失人类健康(瘟疫增加),影响到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等第33页/共72页

温室效应的概念:温室气体产生的保温作用。原因:CO2在大气中浓度不断增加(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是森林的破坏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第34页/共72页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气态碳氢化物如甲烷等能够吸收红外线的物质不断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得大气不断增温第35页/共72页资料——《京都议定书》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会议中通过了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美国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第36页/共72页“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家。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来自斐济的女孩拉维塔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哽咽地诉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怎样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第37页/共72页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1)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3)加强新能源的开发(4)国际合作第38页/共72页

概念及形成原因:

pH<5.6,SO2和NOx排放引起。现状及趋势:北欧、北美、我国南方地区;全球环境问题之二酸雨污染第39页/共72页酸雨是由于地球上燃煤或燃油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转化而产生的二氧化硫在湿度较大的大气中,由于烟尘中的金属离子作用下会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形成酸雾,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SO2+H2O=H2SO32H2SO3+O2催化剂2H2SO4类似地,氮氧化物会变成硝酸第40页/共72页第41页/共72页

我国重庆市与南京市自然条件相似,但重庆是酸雨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电视塔及建筑机械的维修、路灯及电线的更换频率比南京快1.5倍。嘉陵江大桥的钢梁每年锈蚀0.16毫米,如此下去用不了30年,就会因钢梁锈坏而发生危险。为什么重庆酸雨严重?主要危害:水体和土壤酸化,动植物死亡,腐蚀建筑物、铁路和桥梁等设施;第42页/共72页(1)减少向大气中排放酸性化学污染物;(2)提高能源利用率(脱硫),积极开发新能源(3)国际合作酸雨防治措施第43页/共72页《守株待兔》见课本阅读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损害人和动物的免疫系统,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第44页/共72页

臭氧(O3)层概念:地球的保护层。破坏原因:人类广泛使用和释放氟氯烃CFCs类物质。现状及趋势:1985年,人类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2400万平方公里),随后在北极上空也观察到“臭氧空洞”。全球环境问题之三臭氧空洞第45页/共72页臭氧空洞臭氧层——离地面20~30km以上的平流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如大量含氟致冷剂的排放第46页/共72页资料——《蒙特利尔协定书》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从而保护人类自己第47页/共72页应对臭氧空洞的措施(1)减少排放(2)开发新的制冷剂(3)国际合作第48页/共72页四、森林面积减少危害: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增加,气候异常,物种消失,温室效应加剧。

第49页/共72页五、生物多样性减少第50页/共72页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第51页/共72页

世界:荒漠化面积达3500万km2;现在每分钟就有1公顷土地荒漠化。中国:目前荒漠化面积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危害:破坏土地资源,气候异常(沙尘暴),物种消失,使人类、动植物失去生存的家园。六、土地荒漠化第52页/共72页公害事件危害原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12;Belgium)几千人中毒,60人死亡烟尘堆积河谷,遭遇长时间逆温天气且有大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34,5~10;USA)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400万辆汽车日耗油2400万升,排放烃类1000多吨,盆地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10;USA)4天内全镇43%的居民患病,20人死亡工厂密集于河谷形盆地中,又遇逆温和多雾天气伦敦烟雾事件(1952,12;UK)5天内死亡4000人,历年共发生12次,死亡近万人居民取暖煤中含硫量高,排出大量SO2和烟尘,又遇逆温天气水俣事件(From1953;Japan)截止1991年3月,有2248人患病,其中死亡1004人氮肥厂含汞催化剂随废水排入海湾,转化成甲基汞,被鱼、贝类摄入20世纪重大公害事件第53页/共72页公害事件危害原因四日事件(From1955;Japan)患者出现哮喘等症状,仅1975年有1231人受害工厂大量排放SO2和煤粉,并含钴、锰、钛等重金属微粒米糠油事件(1968;Japan)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万人米糠油生产过程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因管理不善,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中富山事件(From1931;Japan)截止1991年3月,患者达129人,其中死亡116人炼铅厂未经处理的含镉废水排入河流博帕尔农药泄漏(1984,12;India)1408人死亡,2万人中毒,15万人接受治疗,20万人逃离45吨异氰酸甲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1986,4;USSR)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人疏散,直接损失30亿美元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第54页/共72页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第55页/共72页人类与环境人类认为自己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第56页/共72页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第57页/共72页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1.崇拜自然阶段时期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恐惧和依赖第58页/共72页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2.改造自然阶段时期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改造自然农业文明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环境科学萌芽第59页/共72页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征服自然阶段时期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发展速度惊人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第60页/共72页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4.谋求人地协调阶段时期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达到较高的水平

谋求可持续发展第61页/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