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读书-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1页
寇准读书-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2页
寇准读书-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3页
寇准读书-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4页
寇准读书-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寇准读书_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8、《春日登楼怀归》中“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句很为后人赞赏,试结合诗文加以赏析(4分)。

9、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但在情和景的表现上是不同的,试结合诗文分析(4分)。

8、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句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对仗严谨工整。

9、寇准前三联写望中之景。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俯瞰楼前,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颈联写抬眼所见。村里人家缕缕轻烟。古寺边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触景生情,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仿佛置身故乡。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韦应物的诗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开头两句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诗人用“砧杵”,“荆榛”,营造了凄凉惆怅的意境,抒发了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体现诗人高超的表现技巧。

《春日登楼怀归》资料汇集

作品鉴赏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补充资料

本诗中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2022年广东卷,有改动)

答案解析:

阅读本诗可以从解释和标题入手,这是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本诗用一“望”字引起下文的景物描写: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而这些景物也是家乡中特有的景色,这不仅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故园,从而借助这些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些景物应当是“望”字所引,所以属于触景生情。如能答出触景生情便可得1分:如答出“此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无不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可得3分;如能再加上表达效果,即可得4分。(指出表现手法得1分;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表达效果得1分)因此,可以这样来答: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2分)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1分)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2)【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的思乡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解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3)【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