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6版》樊昌信版第4章_第1页
《通信原理第6版》樊昌信版第4章_第2页
《通信原理第6版》樊昌信版第4章_第3页
《通信原理第6版》樊昌信版第4章_第4页
《通信原理第6版》樊昌信版第4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信道4.0信道的定义及分类4.1无线信道4.2有线信道4.3信道数学模型4.4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5信道中的噪声4.6信道容量1第一页,共59页。第一页,共59页。目的:了解各种实际信道、信道的数学模型和信道容量的概念。思路:通过介绍实际信道的例子,归纳信道的特性,阐述信道的数学模型,最后简绍信道容量的概念。要求:注重了解各种实际信道的特点,掌握信道的数学模型,简单运用信道容量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第二页,共59页。第二页,共59页。4.0信道定义及分类信道是指以传输媒质为基础的信号通道。信道与发送设备、接收设备一起组成通信系统。没有信道,通信就无法进行;信道的好坏直接影响通信的质量。3第三页,共59页。第三页,共59页。4.0信道定义及分类如果信道仅是指信号的传输媒质,这种信道称为狭义信道.如果信道不仅是传输媒质,而且包括通信系统中的一些转换装置,这种信道称为广义信道。常把广义信道简称为信道。4第四页,共59页。第四页,共59页。信道5第五页,共59页。第五页,共59页。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

发转换器

媒质

收转换器

解调器

调制器调制信道6第六页,共59页。第六页,共59页。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

发转换器

媒质

收转换器

解调器

调制器编码信道

译码器

编码器7第七页,共59页。第七页,共59页。4.1无线信道无线信道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来实现信号传输。无线信道电磁波的频率-受天线尺寸限制根据通信距离、频率和位置的不同,电磁波传播分为:

地波传播、天波传播、视线传播8第八页,共59页。第八页,共59页。对流层:地面上0~10km平流层:约10~60km电离层:约60~400km地面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10km60km0km电离层对于传播的影响反射散射地球大气层的结构9第九页,共59页。第九页,共59页。1、地波传播传播路径地面图4-1地波传播频率<2MHz有绕射能力距离:数百或数千千米10第十页,共59页。第十页,共59页。2、天波传播地面信号传播路径图4-2天波传播频率:2~30MHz特点:被电离层反射一次反射距离:<4000km寂静区:电磁波不能到达的区域11第十一页,共59页。第十一页,共59页。3、视线传播ddh接收天线发射天线传播途径D地面rr图4-3视线传播频率>30MHz,将穿透电离层,不能被反射。距离:和天线高度有关m

式中,D–收发天线间距离(km),r为地球半径h为收发天线高度12第十二页,共59页。第十二页,共59页。无线电中继图4-4无线电中继无线电视距中继是指工作频率在超短波和微波波段时,电磁波基本上是沿视线传播,通信距离依靠中继方式延伸的无线电电路。相邻中继站之间的距离一般在40~50公里。增大视线传播距离的途径13第十三页,共59页。第十三页,共59页。优点:传输容量大,发射功率小,通信稳定可靠,节省有色金属。缺点:每隔50km左右设置一个中继站(微波为直线传播,而地球为球体)。应用:主要用于长途干线、移动通信网及某些数据收集系统。14第十四页,共59页。第十四页,共59页。卫星通信卫星中继信道是无线电中继信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5第十五页,共59页。第十五页,共59页。在离地面35860km的赤道上空放至3颗同步卫星,就可实现除南、北极地区之外的全球覆盖(且有部分重叠),从而可实现全球通信。特点:传输距离远,覆盖地域广,传播稳定可靠,传输容量大等。缺点:发射功率大,延迟大,一次性投入大。应用:广泛用于传输多路电话、电报、数据和电视。16第十六页,共59页。第十六页,共59页。平流层通信平流层通信是指用位于平流层的高空平台代替卫星作为基站的通信,平台高度距地面17km—22km,可覆盖半径约500km的通信区。17第十七页,共59页。第十七页,共59页。4、散射传播散射是由于传播煤质的不均匀性使电磁波的传播产生向许多方向折射的现象。散射传播分为:电离层散射、对流层散射和流星余迹散射。电离层散射 机理:由电离层不均匀性引起 频率:30~60MHz 距离:1000km以上18第十八页,共59页。第十八页,共59页。对流层散射机理:由对流层中的大气不均匀性引起。距地面高约10余千米的大气层称为对流层。频率:100~4000MHz最大距离:<600km图4-7对流层散射通信地球有效散射区域19第十九页,共59页。第十九页,共59页。流星余迹散射

是由于流星经过大气层时,产生的很强的电离余迹使电磁波散射的现象。流星余迹高度为80~120km,长度:15~40km;存留时间:小于1秒至几分钟

频率:30~100MHz传播距离:1000km以上

特点:低速存储、高速突发、断续传输图4-8流星余迹散射通信流星余迹20第二十页,共59页。第二十页,共59页。4.2有线信道一、三种有线电信道

1、明线平行而相互绝缘的架空裸线线路。

优点:传输损耗小(与电缆相比)缺点:易受气候环境影响,易受干扰。结论:已逐渐淘汰。21第二十一页,共59页。第二十一页,共59页。2、对称电缆在同一保护套内有许多对相互绝缘的双导线的传输媒质,每对的两根线拧成扭绞状,又称双绞线。优点:与外界相互干扰小,传输性能较稳定。缺点:损耗比明线大。主要应用:用户电话接入线。22第二十二页,共59页。第二十二页,共59页。由同轴的两个导体构成,外导体是一个圆柱形的导体,内导体是金属线,它们之间填充着介质。3、同轴电缆实际应用中同轴电缆的外导体是接地的,对外界干扰具有较好的屏蔽作用,所以同轴电缆抗电磁干扰性能较好。23第二十三页,共59页。第二十三页,共59页。为了增大容量,也可以将几根同轴电缆封装在一个大的保护套内,构成多芯同轴电缆,另外还可以装入一些二芯绞线对或四芯线组,作为传输控制信号用。24第二十四页,共59页。第二十四页,共59页。优点:与外界相互干扰小,(外导体接地起屏蔽作用),带宽大。缺点:成本较高(与对称电缆相比)。应用:比较广泛。如电视电缆(75Ω),实验室仪器用的信号电缆(50Ω)25第二十五页,共59页。第二十五页,共59页。以光导纤维(简称光纤,OpticalFiber)为传输媒质、光波作为载波的光纤信道。由于可见光的频率非常高,约为108MHz的量级,因此,一个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远远大于其它各种传输介质的带宽,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有线传输介质。二、光纤信道26第二十六页,共59页。第二十六页,共59页。光纤由芯、封套和外套三部分组成。芯是光纤最中心的部分,它由一条或多条非常细的玻璃或塑料纤维线构成,有封套。由于玻璃或塑料封套涂层的折射率比芯线低,因此可使光波保持在芯线内。27第二十七页,共59页。第二十七页,共59页。根据光纤传输数据模式的不同,它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种。多模光纤指光在光纤中可能有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同时传播,如图(a)所示。这种光纤所含纤芯的直径较粗。28第二十八页,共59页。第二十八页,共59页。单模光纤指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没有反射,而沿直线传播,如图(b)所示。这种光纤的直径非常细,就像一根波导那样,可使光线一直向前传播。29第二十九页,共59页。第二十九页,共59页。30第三十页,共59页。第三十页,共59页。优点:损耗低、频带宽、线径细、重量轻、可弯曲半径小、不怕腐蚀、节省有色金属、不受电磁干扰。缺点:作为完整的通信系统,尚有些器件的技术问题还未能解决。主要应用:目前在长距离干线上应用较广。估计有可能最终全面取代电缆。31第三十一页,共59页。第三十一页,共59页。4.3信道的数学模型信道模型的分类: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信道的数学模型用来表征实际物理信道的特性,它对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是十分方便的。32第三十二页,共59页。第三十二页,共59页。有一对(或多对)输入端和一对(或多对)输出端;绝大多数的信道都是线性的,即满足线性叠加原理;信号通过信道有固定的或时变的延迟时间;信号通过信道会受到固定的或时变的损耗;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可能有一定的输出(噪声)。4.3.1调制信道模型33第三十三页,共59页。第三十三页,共59页。输出与输入的关系有

是信道内噪声,加性干扰。乘性干扰(与呈现非线性关系)。如果了解与的特性,就能知道信道对信号的具体影响。34第三十四页,共59页。第三十四页,共59页。通常信道特性k(t)是一个复杂的函数,它可能包括各种线性失真、非线性失真、衰落等。由于信道的迟延特性和损耗特性随时间作随机变化,故k(t)往往只能用随机过程来描述。若k(t)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即信道对信号的影响是固定的或变化极为缓慢的,称为恒定参量信道,简称恒参信道。若k(t)随时间随机快变化,称为随机参量信道,简称随参信道。35第三十五页,共59页。第三十五页,共59页。4.3.2、编码信道模型调制信道是通过k(t)和n(t)使已调信号发生模拟性的变化,而编码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则是一种数字序列变换,即把一种数字序列变换为另一种数字序列。由于编码信道传输的是编码后的数字信号,所以我们关心的是数字信号经信道传输后的差错情况,即误码特性,所以编码信道的模型用数字转移概率来表示。

36第三十六页,共59页。第三十六页,共59页。1、无记忆信道:(信道内只存在起伏噪声)

特点:任意一个码元的差错与前后码元的差错不发生任何依赖关系。二进制编码信道模型

输出的总的错误概率为:37第三十七页,共59页。第三十七页,共59页。2、有记忆信道:

(信道内除起伏噪声外,还存在衰落效应等)

特点:信号的传输与前后码元有依赖关系,信道中码元发生差错的事件是非独立的,有记忆信道模型以及转移概率表示式变得很复杂。38第三十八页,共59页。第三十八页,共59页。4.4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一、恒参信道及传输特性恒参信道:信道特性主要由传输媒质决定,如果传输媒质特性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所构成的信道称为恒参信道。

39第三十九页,共59页。第三十九页,共59页。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确定的或者是变化极其缓慢的。因此,可以等效为一个非时变的线性网络。理论上说,只要知道这个线性网络的传输特性,就可利用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求得已调信号通过恒参信道的变化规律。线性网络的传输特性可以用幅度频率特性和相位频率特性来表征。40第四十页,共59页。第四十页,共59页。幅度-频率畸变是由于有线电话信道的幅度-频率特性的不理想造成的,又称频率失真。理想幅度-频率特性是水平的,实际的电话幅度频率特性不是水平的。这是由于信道中存在惰性元件造成的。41第四十一页,共59页。第四十一页,共59页。影响:模拟信号-失真;数字信号-码元展宽,造成码间干扰克服:自身改善-精心设计补偿-均衡技术42第四十二页,共59页。第四十二页,共59页。指相位-频率特性偏离线性关系所引起的畸变。1、理想相频特性是一直线群延迟-频率特性相位-频率畸变43第四十三页,共59页。第四十三页,共59页。一种典型的音频电话信道的群延迟特性。当非单一频率的信号通过该信道时,信号中不同的频率分量将有不同的群延迟,从而引起信号畸变。成因:同幅频特性影响:模拟信号-失真(人耳对相位失真不敏感)数字信号-引起严重的码间干扰克服:同幅频特性2、实际电话信道的群延迟特性44第四十四页,共59页。第四十四页,共59页。随参信道是信道传输特性随时间随机快速变化的信道。

随参信道的特点:

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随机变化;信号传输的时延随时间随机变化;多径传播二、随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45第四十五页,共59页。第四十五页,共59页。多径传播是指信号经过几条路径到达接收端,而且每条路径的长度(时延)和衰减都随时间而变,即存在多径传播现象。何谓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有以下几种形式:(1)电波从电离层的一次反射和多次反射;(2)电离层反射区高度所形成的细多径;(3)地球磁场引起的寻常波和非寻常波;(4)电离层不均匀性引起的散射现象。46第四十六页,共59页。第四十六页,共59页。(a)一次反射和两次反射;(b)反射区高度不同;(c)寻常波与非寻常波;(d)漫射现象47第四十七页,共59页。第四十七页,共59页。1.多径效应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假设发送信号为单一频率正弦波,即

从各条路径到达接收端的信号相互独立,则接收端接收到的合成波为

48第四十八页,共59页。第四十八页,共59页。经大量观察表明,和随时间的变化与发射载频的周期相比,通常要缓慢的多,即和可以认为是缓慢变化的随机过程。因此上式可改写成:其中:49第四十九页,共59页。第四十九页,共59页。由于及是缓慢变化的,因而,、及包络、相位也是缓慢变化的。于是,可视为一个窄带过程。50第五十页,共59页。第五十页,共59页。结论:(1)从波形上看,多径传播的结果使确定的载波信号变成了包络和相位受到调制的窄带信号,这样的信号,通常称之为衰落信号;(2)从频谱上看,多径传播引起了频率弥散,即由单个频率变成了一个窄带频谱。51第五十一页,共59页。第五十一页,共59页。*多径传播的接收信号的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在任意时刻t1上Xc(t1)和Xs(t1)是n个随机变量之和。当n充分大时,在“和”中的每一个随机变量可以认为是独立的出现的且具有均匀的特性。因此,根据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我们可以确认Xc(t1)、Xs(t1)是高斯随机变量。因为t1是任取的,所以有Xc(t)及Xs(t)是平稳的高斯过程。52第五十二页,共59页。第五十二页,共59页。这样,可知是一个窄带高斯过程,而的一维分布服从瑞利分布,而的一维分布服从均匀分布。实践也表明,把衰落信号看成窄带高斯过程是足够准确的。

信号的包络服从瑞利分布律的衰落,通常称之为瑞利型衰落。则瑞利型衰落信号的包络值记为V,则随机变量的一维概率密度函f(V)数表示成:53第五十三页,共59页。第五十三页,共59页。2、频率选择性衰落与相关带宽54第五十四页,共59页。第五十四页,共59页。模型的传输特性H(ω)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