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微专题六 遗传变异相关的解题方法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_第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微专题六 遗传变异相关的解题方法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_第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微专题六 遗传变异相关的解题方法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_第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微专题六 遗传变异相关的解题方法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_第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微专题六 遗传变异相关的解题方法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微专题六

遗传变异相关的解题方法

一、生物变异类型的辨析1.类型根据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2.关系辨析3.区分三种可遗传变异(1)关于“互换”项目交换(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染色体易位图解区别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2)关于“缺失或重复”项目基因突变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图解区别在一个基因内部发生了碱基的增添或缺失在染色体上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增加(重复)或缺失基因的数量和位置不改变,基因的种类改变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3)关于变异的水平变异类型变异水平显微观察结果可发生的细胞分裂方式基因突变分子水平变异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细胞水平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减数分裂(4)关于变异的“质”和“量”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不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会改变基因的量或基因的排列顺序。例1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丙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乙都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B.图丙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图丁可能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D.如图所示的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是图甲和图丙所示的变异√解析图甲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图丙中基因2与基因1相比,多了1个碱基对,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丁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其在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C正确;图中4种变异都能够遗传,D错误。例2

(2019·北京西城区月考)下面有关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发生基因重组B.相对于DNA病毒,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均可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解析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相对于DNA病毒,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如倒位,C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二、细胞分裂异常与生物变异1.配子中染色体出现异常的原因(1)体细胞是纯合子AABB,若形成的配子是AAB类型,则形成的原因是含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子细胞或含A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子细胞。(2)体细胞是AaBb杂合类型发生异常①若形成的配子是AaB或Aab或ABb或aBb类型,则形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子细胞。②若形成的配子是AAB或AAb或ABB或aBB或aaB或aab或Abb或abb类型,则形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子细胞。(3)亲代为AaXBY,产生配子时发生异常①若配子中出现Aa或XY在一起,则减数分裂Ⅰ异常。②若配子中A—a分开,X—Y分开,出现两个AA/aa或两个XX/YY,则是减数分裂Ⅱ异常。③若配子中无性染色体或无A也无a,则是减数分裂Ⅰ或Ⅱ异常。2.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的原因(1)根据变异前体细胞的基因型①如果亲代基因型为AA或aa,则引起姐妹染色单体上A与a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②如果亲代基因型为Aa,则引起姐妹染色单体上A与a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互换。(2)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断①如果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子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如图甲。②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互换的结果,如图乙。③如果是减数分裂Ⅱ后期,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如图丙。④如果是减数分裂Ⅱ后期,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不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互换的结果,如图丁。3.三体、三倍体与单体三体指的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核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其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n+1;而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单体指的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核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少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其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n-1。例3下列关于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解析A项中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在减数分裂Ⅱ时期;B项中配子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分裂Ⅰ时期;D项中配子基因型发生异常是在减数分裂Ⅰ及减数分裂Ⅱ时期。选项个体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ADdD、D、dd减数分裂ⅠBAaBbAaB、AaB、b、b减数分裂ⅡCXaYXaY、XaY减数分裂ⅠDAAXBXbAAXBXb、XBXb、a、a减数分裂Ⅱ√例4下图中甲、乙为某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细胞中存在A、a基因可能是因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或基因突变B.甲图细胞分裂结束形成的每个子细胞中各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乙图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D.乙图细胞已开始胞质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解析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而甲图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和a基因,乙图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和a基因,可见,甲图次级精母细胞中a是A基因突变形成的,A错误;甲图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极体,乙图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

后期,其子细胞为精细胞,C错误;乙图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D正确。例5

(2018·福建福州高二下期末)黑腹果蝇的第Ⅳ号染色体多1条(Ⅳ号三体)或者少1条

(Ⅳ号单体)都可以生活,而且还能繁殖后代。科学家在一群野生型黑腹果蝇品系中,偶然发现了无眼果蝇。为探究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是否在第Ⅳ号染色体上,利用黑腹果蝇Ⅳ号单体和Ⅳ号三体进行如下实验。组别亲本(P)类型F1的表型和比例甲无眼×野生型单体野生型∶无眼=1∶1乙无眼×正常野生型野生型丙无眼×野生型三体野生型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从变异类型看,无眼性状的产生来源于_________,三体和单体属于____________。组别亲本(P)类型F1的表型和比例甲无眼×野生型单体野生型∶无眼=1∶1乙无眼×正常野生型野生型丙无眼×野生型三体野生型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解析通过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表型,因此无眼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而三体与单体的产生是由于单条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属于染色体变异。(2)若只做甲组实验,能否依据结果确定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第Ⅳ号染色体上,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因为只做甲组实验,不能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若无眼性状为显性,甲组无眼为杂合子,则无论该等位基因位于第Ⅳ号染色体还是其他常染色体上,甲组杂交实验均能出现表中的结果解析只做甲组实验,不能依据其结果确定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第Ⅳ号染色体上,因为只做该组实验,不能确定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若无眼性状为显性,且甲组无眼果蝇为杂合子,无论该等位基因位于第Ⅳ号染色体上还是其他常染色体上,甲组杂交实验均能出现表中的结果,只有先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才能判断其位于几号染色体上。(3)科学家利用正常无眼果蝇对乙、丙两组的F1分别进行测交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组F1的测交子代出现野生型∶无眼=1∶1;丙组F1的测交子代出现野生型∶无眼=2∶1(或丙组一半F1的测交子代出现野生型∶无眼=1∶1,一半F1的测交子代出现野生型∶无眼=5∶1)组别亲本(P)类型F1的表型和比例甲无眼×野生型单体野生型∶无眼=1∶1乙无眼×正常野生型野生型丙无眼×野生型三体野生型解析无眼果蝇与正常野生型果蝇杂交,后代全为野生型,说明无眼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而野生型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假如控制这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为A、a,则乙组亲本的杂交组合为aa(无眼)×AA(正常野生型),F1的基因型为Aa。正常无眼果蝇与乙组的F1测交,即Aa×aa→Aa∶aa=1∶1,则乙组F1的测交子代出现野生型∶无眼=1∶1,丙组的杂交组合为aa(无眼)×AAA(野生型三体),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1∶1,正常无眼果蝇与丙组的F1测交,后代出现野生型∶无眼=2∶1(或丙组一半F1的测交子代出现野生型∶无眼=1∶1,一半F1的测交子代出现野生型∶无眼=5∶1),此实验结果支持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三、有关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1.判定突变性状是否为可遗传的变异(1)判定方法变异个体自交或与其他个体杂交——————————→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此变异再次出现此变异不再出现(2)将变异个体置于与原来类型相同的环境下种植或养育等,观察变异性状是否消失。若不消失,则为可遗传的变异;反之,则为不遗传的变异。2.判断突变性状的显隐性(1)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①显性突变(即a→A)该突变一旦发生,即aa→Aa,在当代就能表现出新的突变性状。②隐性突变(即A→a)该突变一旦发生,即AA→Aa,第一代突变体中突变性状一般不能表现出来;只有当隐性基因纯合时,突变性状才能表现出来,且突变性状一旦表现,即可稳定遗传。(2)判断方法选用突变型与原始亲本(纯合子)进行杂交(植物可采用自交):若子代只表现原有的性状,则突变型为隐性性状;若子代既表现出突变性状,又表现出原有性状,则突变型为显性性状。例6玉米籽粒种皮有黄色和白色之分,植株有高茎和矮茎之分(高茎为显性性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种皮的颜色是由细胞中的色素决定的,已知该色素不是蛋白质,那么基因控制种皮的颜色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有关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解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因为色素不是蛋白质,显然基因不能直接控制其合成,只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实现对该性状的间接控制。(2)矮茎玉米幼苗经特殊处理,可以长成高茎植株。为了探究该变异性状是否可稳定遗传,生物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写出实验预期结果及相关结论。①实验步骤:a.在这株变异的高茎玉米雌花、雄花成熟之前,分别用纸袋将雌穗、雄穗套住,防止异株之间传粉。b.雌花、雄花成熟后,人工授粉,使其自交。c.雌穗上种子成熟后,收藏保管,第二年播种观察。②实验预期结果及相关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子代玉米苗有高茎植株,说明该处理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若子代玉米苗全部是矮茎植株,说明该处理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解析如果高茎变异是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自交后代的植株都是矮茎。如果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则自交后代仍然会有高茎植株存在。例7芦笋是一种名贵蔬菜,又名石刁柏,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在某野生型窄叶种群中偶见几株阔叶芦笋,雌雄株都有。请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对阔叶芦笋的出现进行分析,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二是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阔叶芦笋出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野生型窄叶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阔叶芦笋的出现是染色体加倍成多倍体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解析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用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阔叶芦笋的出现是染色体加倍成多倍体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2)现已证实出现阔叶芦笋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应选用多株阔叶芦笋进行杂交,并统计后代的表型。若______________,则为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则为__________。后代出现窄叶显性突变后代都为阔叶隐性突变解析选用多株阔叶芦笋杂交,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型窄叶植株,则阔叶植株的出现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阔叶植株,则阔叶植株的出现为隐性突变所致。(3)已经知道出现阔叶芦笋是显性突变所致,由于雄株芦笋产量高于雌株,种植户希望在幼苗期就能区分雌雄,为了探求可行性,技术人员先用多株野生型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试推断该技术人员做此实验的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杂交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种植户的心愿可以实现。通过该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阔叶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后代雌株都为阔叶,雄株都为窄叶解析选用多株野生型雌株与突变型雄株作为亲本杂交,若杂交后代中雌株都为阔叶,雄株都为窄叶,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杂交后代中雌、雄均有窄叶和阔叶,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该技术人员做此实验的意图是通过该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阔叶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判断方法归纳染色体通过染色后制作成装片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因此染色体变异可利用显微镜进行检测;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不能用显微镜检测。因此欲确定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可直接利用显微镜检测法,还可利用杂交实验法,通过观察子代性状比例或者性别比例来说明。跟踪训练1.(2019·江西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一般情况下,基因内增加或缺失一个碱基与替换一个碱基相比,前者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更小C.用高剂量的某种化学剂处理,使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若用射线处理某初级卵母细胞,导致某一条染色单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则由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123456解析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内增加或缺失一个碱基与替换一个碱基相比,前者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更大,B错误;用高剂量的某种化学试剂处理,使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123456若用射线处理使某初级卵母细胞的一条染色单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则该突变基因所在染色单体进入卵细胞的概率为

,即由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D正确。①该配子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②该配子的形成与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有关③该配子的形成与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有关④该配子的形成与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有关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开学考试)已知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MMNn,该动物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基因组成为MmN的配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配子形成的分析,正确的是123456√解析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MMNn,产生了基因组成为MmN的配子,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与交换无关,所以①正确、②错误;在该配子中既有M,又有m,且两条染色体来源不同,说明减数分裂Ⅰ时,M、m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未发生分离,移向了细胞同一极,所以③正确、④错误,A项正确。1234563.下图甲、乙、丙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甲、乙、丙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A.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不遗传变异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不遗传变异基因重组D.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123456√解析图甲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应该产生A、A、a、a四个配子,却产生了aa这种配子,原因是在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正常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乙细胞的基因型为AA,而产生的配子中存在a,故可判断发生了基因突变;图丙中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应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而出现图示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两对等位基因中的一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对应片段发生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1234564.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现用有尾鸡(甲群体)交配产生的受精卵来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乙群体)。为研究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可行性方案是A.甲群体×甲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B.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C.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D.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123456解析要研究注射胰岛素是否引起乙群体基因突变,方案A中没有用乙群体做杂交,故方案A不可行;方案B、C用到乙群体交配,但孵化早期又向卵内注射胰岛素,则无法确定乙群体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故方案B、C不可行;方案D的杂交应用到乙群体,且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干扰子代表现,故甲群体×乙群体,若子代均有尾,则没有引起基因突变,若子代有无尾出现,则引起了基因突变,故方案D可行。1234565.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一个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两图中的字母均表示对应位置上的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最多只有三对等位基因B.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基因突变C.图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自由组合D.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123456解析图甲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有多对等位基因,图中标出的有三对等位基因,A项错误;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B项错误;图中的非等位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C项错误;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项正确。解析正常果蝇是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减数分裂Ⅰ中期,染色体已复制,但数目未变,故此时染色体组数为2组。减数分裂Ⅰ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为8条。6.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可育/不可育)等如图所示。123456(1)正常果蝇在减数分裂Ⅰ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__组,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条数是___条。28(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和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123456XrYYXRXr、XRXrY解析基因型为XrXrY的个体中含有3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所以,最多能产生Xr、XrXr、XrY和Y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的比例为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1234563∶11/18解析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F1(AaXRXr、AaXrY),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灰身红眼果蝇(A_XRXr、A_XRY)所占比例为3/4×1/2=3/8,黑身白眼果蝇(aaXrXr、aaXrY)所占比例为1/4×1/2=1/8,两者的比例为3∶1。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A_XRXr)和灰身白眼雄果蝇(A_XrY)中各随机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果蝇(aa)的概率为2/3×2/3×1/4=1/9;出现白眼果蝇(XrXr、XrY)的概率为1/2,因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123456(4)以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不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________________;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第一种情况;Ⅱ.若________________,则为第二种情况;Ⅲ.若___________,则为第三种情况。123456发生了基因突变X染色体不分离(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让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型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子代全部为白眼无子代产生解析以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M果蝇),M果蝇出现有三种可能原因:一是环境因素,二是亲本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基因型为Xr的卵细胞,三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形成了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三种可能情况下,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RY、XrY、XrO。因此,本实验可以让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第一种情况下,XRY与XrXr杂交,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第二种情况下,XrY与XrXr杂交,子代全部为白眼;第三种情况下,XrO不育,因此与XrXr杂交,没有子代产生。123456微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典例1]

在人类的MN血型系统中,基因型LMLM的个体表现为M血型;基因型LMLN的个体表现为MN血型,基因型LNLN的个体表现为N血型。1977年上海中心血站调查了1788人,发现有397人为M血型,861人为MN血型,530人为N血型。则LM、LN的基因频率分别约为________。

解析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时,根据“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进行计算。该人群中共有1788个人,共含有3576个基因,LM的总数有397×2+861×1=1655,LM的频率为1655/3576≈0.4628。由于在一个种群中基因频率有LM+LN=100%,所以LN≈1-0.4628≈0.5372。

答案

46.28%、53.72%[对点练1]

某校的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了色盲普查活动,他们先从全校的1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男女学生各半)作为首批调查对象,结果发现有女性色盲患者3人,男性色盲患者6人,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5人。那么在该校全校学生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根据伴性遗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基因,因此在200名学生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为Xb+XB

=100×2+100×1=300,而Xb的总数为:3×2+15×1+6×1=27,因此Xb的基因频率为:27/300×100%=9%。由于这200名学生是随机抽样的,因此在全校学生中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同样为9%。

答案

9%(2)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规律:①常染色体遗传: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的杂合子频率之和。②伴X染色体遗传:将基因型频率中的百分号去掉,转化为基因型的个数,然后按照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在雌、雄个体数相等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2/3(2×某种基因雌性纯合体频率+雌性杂合体频率+雄性该基因型频率)。[典例2]

在调査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频率变化的相关知识。由题意可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的基因型频率是:TT=20%,Tt=60%,tt=20%,T的基因频率为:T=20%+1/2×60%=50%;感染锈病之后基因型tt个体全部死亡,该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是:TT=20%÷(20%+60%)×100%=25%,Tt=60%÷(20%+60%)×100%=75%,因此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是:T=25%+1/2×75%=62.5%,B正确。答案

B[对点练2]

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42.5%,XBXb为7%,XbXb的比例为0.5%,XBY为46%,XbY为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92%,8%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在伴X遗传中,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B(b)基因,所以不能按照常染色体遗传的计算方法计算。可以将基因型频率中的百分号去掉,转化为基因型的个数,然后按照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在100名学生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为50×2+50×1=150,而Xb的总数为:7+0.5×2+4=12,因此Xb的基因频率为:12/150×100%=8%。XB的基因频率为1-8%=92%。因为该校学生男女数量相等,还可以根据公式计算:Xb的基因频率=2/3(2×0.5%+7%+4%)=8%。答案

D(3)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规律:①常染色体遗传:设定p、q分别表示基因A和a的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p2,基因型Aa的频率为2pq,基因型aa的频率为q2。②伴X染色体遗传:设XB的频率为p,Xb的频率为q,在雄性群体中、雌性群体中和整个种群中,XB、Xb的基因频率都是p、q,且p+q=1。雄性群体中,XBY的频率=XB的频率=p,XbY的频率=Xb的频率=q;雌性群体中,XBXB的频率=p2,XbXb=q2,XBXb=2pq。由于雌雄数目相等,整个群体中的某基因型频率是雌(雄)性中该基因型频率的1/2。[典例3]

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