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生物各章节练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1.gif)
![高二上生物各章节练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2.gif)
![高二上生物各章节练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3.gif)
![高二上生物各章节练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4.gif)
![高二上生物各章节练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c7c3293d08da981709c9080db664db3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第01章人体的内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神经递质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量丢失钠离子,可能会造成机体脱水B.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正常机体通过出汗散失大量热量,体温明显下降D.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肌肉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3.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液中4.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6.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7.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8.根据下图模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器官是骨骼肌,则A处氧气浓度比B处高B.如果器官是肝脏,则饭后A处血糖浓度比B处高C.如果器官是胰腺,则饥饿时A处胰高血糖素浓度比B处高D.如果器官是肾脏,则口渴时A处抗利尿激素浓度比B处高9.下列化学成分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几个()抗体受体载体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糖蛋白呼吸酶葡萄糖麦芽糖纤维素氨基酸A.3 B.4 C.5 D.6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液与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的内环境
B.胰腺合成并分泌的物质均进入内环境
C.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引起的组织水肿现象发生在内环境中
D.内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机体的自我调节活动11.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B.①④都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⑤为养料和氧气D.⑦可表述为体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12.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疱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13.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会下降,其原因是血浆中()A.碳酸增多 B.磷酸肌酸增多 C.乳酸增多 D.丙酮酸增多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15.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呼吸酶、CO2、Na+C.胰液、Ca2+、脂肪、葡萄糖 D.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16.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该“媒介”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和等离子有关17.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人体血浆中除了含有血浆蛋白外,还含有多种激素C.人体内约占2/3的体液属于细胞外液D.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18.如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mol•L-1)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1425.02.51.5103.36.016.0②1474.01.251.0114.07.51.0③101402.510.3525–47A.③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19.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⑦HIV的增殖⑧甲状腺激素的运输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⑦⑧ D.①④⑥⑧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B.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肾上腺、胰岛、卵巢和唾液腺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内环境二、填空题2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__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尿量__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22.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__。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__________。23.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检査血浆的两方面最易反映。(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填“NaHCO3”或“H2CO3”)可以中和其酸性,并最终形成CO2和H2O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4)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人1滴血,摇匀,放置5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已编号的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⑤预期结果试管NaCl溶液/%红细胞形态10.5a体积变大,或涨破20.7b?30.9c?41.1d体积缩小51.3e体积缩小,或皱缩b、c处的结果分别是、。24.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二、实验流程步骤A组B组①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②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③记录结果记录结果预测结果??结论??(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3)预测结果:A组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丙三种液体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________,图中Ⅳ是指________系统,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__(填症状)。2.③中的________(填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2.答案:A解析:机体在大量丢失钠离子时可带出许多水分,从而引起机体脱水,A正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对进入其中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行调节,从而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错误;正常人体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在剧烈运动时人体肌肉细胞还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3.答案:D解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A项正确;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项正确;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项正确;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可渗入淋巴液,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液中,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5.答案:C解析:人体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内,故A错误。产生乳酸是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故B错误。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是在血浆中,故C正确。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是在肠道内,因为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故D错误。6.答案:D解析:D项比较全面,血浆中的水除了来自消化道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是可以互相进入的),还有一部分来自淋巴,淋巴管中的的淋巴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8.答案:C解析:9.答案:B解析:10.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由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构成的,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胰腺合成并分泌的物质有激素和消化液,消化液进入消化道,属于外环境,B错误;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及免疫调节维持稳态,故内环境的变化一定会引起机体的自我调节活动,D错误。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错误;图中的④过程排出代谢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完成,B错误;绝大多数高等动物细胞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物质,都是从内坏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C正确;体细胞与外界环境是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D错误。12.答案:A解析:13.答案:C解析:人体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呈酸性,故会导致血浆的pH略微下降.
故选:C.14.答案:D解析:血浆滲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A正确;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主要缓冲物质,B正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内环境稳态为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D错误。与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有关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置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1-。15.答案:A解析:16.答案:B解析:17.答案:C解析: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人体血浆中除了含有血浆蛋白外,还含有多种激素,B正确;
C、人体内约占2/3的体液属于细胞内液,C错误;
D、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D正确。
故选:C。18.答案:C解析:由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远小于细胞外液,且细胞内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③为细胞内液,A正确;据表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线粒体基质)扩散到①(血浆)需穿过线粒体双层膜、肝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共5层膜,故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19.答案:D解析: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①正确;消化道不是人体的内环境,②错误;在人体内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③错误;氧气从红细胞出来进入组织细胞的运输过程中要经过细胞外液,④正确;胰高血糖素在核糖体上合成,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⑤错误;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因此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⑥正确;HIV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的增殖必须在淋巴细胞内完成,⑦错误;甲状腺激素存在于血浆中,通过血液进行运输,⑧正确,故选D。20.答案:D解析: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A错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比如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B错误;肾上腺、胰岛、卵巢属于内分泌腺,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外液,唾液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排放到口腔(消化道)中,没有进入内环境,C错误;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这些液体直接与外界相通,虽然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21.答案:(1)呼吸;下降(2)降低;增加(3)会解析:(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会造成pH下降。(2)血浆中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22.答案:(1)血浆(2)增加;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解析:(1)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此时,组织液中的渗透压不变,所以血浆中的水分会进入组织液。(2)当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此时,血浆的渗透压不变,故水分进入血浆的量增加,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3)对于人体而言,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而是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主要功能除了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外,还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3.答案:(1)①③(2)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3)NaHCO3(4)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体积变大维持正常形态(或体积不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1)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淋巴—血浆、③组织液—淋巴,其余都是双向的。(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最易反映,如血糖含量等。(3)乳酸与碱性的NaHCO3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CO2和H2O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4)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因此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以此来确定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红细胞的影响;试管2中为0.7%NaCl溶液,浓度小于0.9%,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试管3中为等渗溶液,细胞能维持正常形态(或体积不变)。24.答案:(1)等量蒸馏水(2)等量乳酸(3)1号试管明显升高,2号和3号试管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明显下降,2号和3号试管变化不明显(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解析:(1)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及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知,在步骤②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2)实验中A组和B组形成对照,A组滴加碱性物质Na2CO3,因此,B组应该滴加等量的酸性物质乳酸。
(3)缓冲液对酸或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所以加入一定量的酸或碱性物质后,溶液的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清水组加入酸性物质后,pH会下降,加入碱性物质后,溶液pH会上升。
(4)根据分析可知,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缓冲液和血浆一样,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说明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25.答案:1.内环境;泌尿;组织水肿;2.CO2;3.丙解析:1.题图中甲表示淋巴,乙表示血浆,丙表示组织液,三种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据图可知,图中的Ⅳ可以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有B(重吸收)过程,所以Ⅳ是指泌尿系统;A表示淋巴回流过程,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2.③表示由呼吸系统Ⅲ排出代谢废物CO2和水蒸气等,其中的CO2对呼吸系统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检测题基础训练一、单选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物种丰富度
B.年龄组成
C.种群密度
D.性别比例2.下列生物中,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A.狗尾草 B.酵母菌 C.蚯蚓 D.田鼠3.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种群的空间结构4.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0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5.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到刺猬的生命活动
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7.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8.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应在其聚集区进行捕获B.利用黑光灯诱捕方法可以调查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C.可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9.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志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2只,没有标志的黄鹂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A.20只 B.15只 C.75只 D.45只10.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一直是增长型B.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大C.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但种群甲的增长率不一定比种群乙的高D.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1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1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这个池塘中大约有鲫鱼()条A.380 B.382 C.385 D.3861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如图所示三种类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稳定不变 B.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增长率C.类型A的种群数量将会越来越小 D.类型C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1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15.草原植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调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在植物密集处选取样方地②根据植物种类确定样方面积③若调查区域为正方形地块,宜用五点取样法④统计样方内植物的个体数时,压线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6.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地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带有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此种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06只B.该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应在样方内计数C.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时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过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17.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18.白天鹅喜群居,由于环境改善,来山东济宁微山湖湿地越冬的白天鹅数量逐年增多。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微山湖湿地白天鹅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B.白天鹅种群在微山湖湿地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C.白天鹅数量增多使得去当地旅游的人数增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天鹅警觉性高,很难重捕,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19.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B.调查草原上某牧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但应随机取样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不可用黑光灯诱捕小动物D.标志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种个体迁入,则实际统计数值会比原数值小20.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21.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2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23.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是()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C.出生率和死亡率 D.捕获量和捕获率二、多选题24.下列关于种群及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可能有多种不同生物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三、填空题26.我国是世界古茶树保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近年来古茶价格飞涨,过度采摘的情况严重;另外人们对纯生态茶存在误解,认为茶树不可人为干预,茶农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进行生物防治,使古茶树损伤严重。茶叶的初加工全部采用传统的薪柴作为能源,森林受到严重损害,使当地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古茶园局部小气候转变引起古茶树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同时薪柴燃烧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针对古茶树种群严重受损的情况,现对其进行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对_______的研究,其中雌雄同株的古茶树种群不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__。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种群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根据题中信息,请提出保护古茶树的一些可行性举措:____________________。欲探究采取保护措施前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情况,请写出实验思路及最可能的预期结果(微生物数量越多,对淀粉的分解速率越快,请以碘液作为检验试剂设计实验)。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可能的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密度/株%密度/株%A1267100.000000B5031.065534.165634.78C504.95807.9288087.13回答下列问题:(1)年龄结构是指:。大致分为等三种类型(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28.四川是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对四川某地区的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调查时,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初始种群规模/只1020252830405070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0.4120.1320.0760.0650.0410.0100.0020(1)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0.050”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在只这一范围内。(2)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大熊猫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3)自然条件下,栖息地被破坏后,大熊猫往往会由于和等而数量锐减。请联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提出一种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2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害)。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_________。30.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31.请根据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宜调査__________草本植物,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某同学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该山地内某阶段田鼠的种群密度,该方法适用于对__________的动物进行调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次被捕捉,因此用该方法计算所得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
3.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用__________的方法。32.王爽博士在颐和园与昆虫打交道已经十年,她说:“在自然界里,昆虫是有位置的,只需将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就好。”冬季,她带人挖槐尺蠖的蛹,这对防治虫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夏季,她和同事常在晚上诱捕害虫。这样的管理使得颐和园水源地的农药使用量减少达90%,王爽也从一个“虫情测报员”变成了部级劳模。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虫情测报”是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害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从而预测害虫可能发生的情况。2.晚上诱捕害虫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法,利用的是昆虫的趋光性,捕获的害虫性别不限;另外也可用传递性信号的化学物质来诱捕雄性害虫,这可破坏害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出生率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3.“在自然界里,昆虫是有位置的,只需将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就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分析王爽博士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数量,为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C正确。物种丰富度反映生态系统的物质组成与营养结构,A错。年龄组成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错。群将来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之一,B错。性别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答案:D解析:A,调查狗尾草等植物的种群密度都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B,一般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C,调查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蝇蛆、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样方法,C项错误;D,田鼠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正确。3.答案:A解析:4.答案:D解析: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
C.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故选:D。5.答案:D解析: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B正确;标记符号过分醒目会破坏刺猬的保护色,可能会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C正确;4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只,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4=100只/km2,D错误。6.答案:B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生产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A项错误;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少,出生率会降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知识。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该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正确。8.答案:C解析:9.答案:A解析:10.答案:D解析:11.答案:D解析:12.答案:D解析:13.答案:B解析:14.答案:D解析:A.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有限,A正确;
B.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空间有限,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B正确;
C.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C正确;
D.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错误。
故选:D。15.答案:C解析:①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密集处选取样方地,①错误;②据分析可知:根据植物种类确定样方面积,②正确;③若调查区域为正方形地块,宜用五点取样法,③正确;④据分析知:统计样方内植物的个体数时,压线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④正确。故选C。16.答案:B解析:17.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而不是新增的个体数,故A错误。种群密度是个体数,不是产量,故B错误。杂草有多种,不是同一个种群,故C错误。湖泊中的鲤鱼是同一个种群,故D正确。18.答案:B解析:微山湖湿地的白天鹅是候鸟迁徙而来的,其种群密度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A说法正确;白天鹅喜群居,在微山湖湿地的空间特征表现为集群分布,B说法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C说法正确;由于天鹅警惕性高,二次捕捉的难度较大,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少,因此造成调查后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说法正确。19.答案:D解析:一般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调查草原上某牧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时,由于植物不会移动,故可采用样方法,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不具有趋光性,不适宜用黑光灯诱捕法,C正确。标志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种个体迁入,会导致第二次捕捉时,带标记的个体被捕捉到的概率降低,则统计结果偏大,D错误。20.答案:A解析:21.答案:B解析: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23.答案:B解析:要研究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捕获量一般不能超过K值的一半,因为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故A、C、D三项都是需要获得的重要参与数据。而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与种群数量无关,B项是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24.答案:AD解析:25.答案:ACD解析:26.答案:(1)种群数量特征性别比例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种群的种类(物种组成)、优势种(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2)对古茶树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古茶树加强管理(进行合理施肥、除虫、防病)、开发新的新茶加工方法、保护森林资源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合理即可)实验思路:取保护前后同一古茶园、同一地块的等量表层土,制成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分别与等量的淀粉溶液混合,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相同的时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最可能的预期结果:保护后土壤浸出液的蓝色比保护前土壤浸出液的蓝色浅解析:(1)对古茶树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其中雌雄同株的古茶树种群不具有的特征是性别比例。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枃、范围和边界、种群的种类(物种组成)、优势种等问题。(2)针对题中涉及的过度采摘、茶树缺少人为干预和森林破坏引起茶园退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保护古茶树的举措,如对古茶树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古茶树加强管理(进行合理施肥、除虫、防病)、开发新的新茶加工方法、保护森林资源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取保护前后同一古茶园、同一地块的等量表土,制成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分别与等量的淀粉溶液混合,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相同的时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保护后土壤浸出液的蓝色比保护前土壤浸出液的蓝色浅,可说明保护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增加。27.答案:(1)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排除主观因素影响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解析:28.答案:(1)28~30(2)种群密度(3)食物减少活动范围缩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0.0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0.0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0.050”作为该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在28~30只这一范围内。(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3)自然条件下,栖息地被破坏后,中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等,大熊猫数量锐减。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这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29.答案:(1)样方;S;(2)二、三;(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4)利马豆豆荚;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解析:30.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幼年、成年、老年这3个年龄组的个体数均是400,个体数的比例为1:1:1,该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相对稳定。(2)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明显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1.答案:1.双子叶;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2.活动能力强;大;3.逐个计数解析:1.双子叶植物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査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调査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次被捕捉,因此用该方法计算所得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值偏大。
3.在调査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用逐个计数的方法。32.答案:1.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及死亡率等2.黑光灯诱捕;性别比例3.从环境容纳量角度看,控制虫灾的发生就是采用各种措施来减少害虫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从而降低害虫种群的K值(环境容纳量)解析:1.“虫情测报”是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害虫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及死亡率等,这样可预测害虫种群的变化情况。2.晚上诱捕害虫常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所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用传递性信号的化学物质诱捕雄性害虫,会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3.将害虫控制在合理范围需要采用各种措施来减少害虫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从而达到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K值)的效果。
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神经调节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考场中考生聚精会神地答题时,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A.血液 B.神经细胞 C.大脑 D.神经系统2.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说明过量饮酒影响了下列何种结构的活动(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3.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量丢失钠离子,可能会造成机体脱水B.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正常机体通过出汗散失大量热量,体温明显下降D.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肌肉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4.生活中有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害怕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5.如图表示动物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其中E为神经中枢,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若刺激为血糖浓度下降,则d可表示肾上腺髓质B.若刺激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a可表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d可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C.若刺激为寒冷,则d可表示骨胳肌或皮肤血管D.构成d的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或淋巴6.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者反射中枢在脊髓,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D.前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7.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8.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9.下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向是()A.都是由左向右B.都是由右向左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10.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11.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肢体震颤、僵硬和说话含糊,出现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是患者制造多巴胺的神经元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以下关于多巴胺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的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多巴胺的含量可以指示某种神经元的损伤或死亡程度C.多巴胺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D.多巴胺作用于下一神经元后不能直接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12.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B.上课憋尿是高级中枢的调控行为C.打针时大脑对脊髓产生抑制D.婴儿尿床是由于膀胱发育不完善13.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A.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C.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D.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14.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静息电位值减小15.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16.在组织损伤时,局部产生和释放的致痛物质缓激肽等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会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增强和延长致痛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可以减轻疼痛 B.
痛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痛觉
C.
缓激肽的形成只需要核糖体参与 D.
产生痛觉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17.当大脑皮层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时,病人将出现的症状是()A.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B.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C.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能够讲话,但不会书写18.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19.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20.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中有调节体温、血糖、呼吸、水平衡的中枢,学习记忆中枢在脑干B.人言语区的S区受损,会引起“失语症”C.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21.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22.下列关于突触及其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B.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以及向突触后膜转移都需要消耗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快速降解或回收再利用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不一定变为外负内正23.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24.如图是某离体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①、②为接在神经元膜外侧的电流计(b、d点分别为两电流计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刺激能使①的指针不偏转、②的指针发生两次偏转的是()A.同时给予a点、b点相同且适宜的刺激B.同时给予b点、c点相同且适宜的刺激C.仅给予d点适宜的刺激D.仅给予e点适宜的刺激二、填空题25.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__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尿量__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26.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所示:刺激类型刺激强度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针剌激较小刺痛较弱较大较强热剌激较低热感较弱较高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剌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__。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__________不同;不同强度的剌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__________,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27.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某研究人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右侧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1.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__________神经。2.刺激蛙右腿,若__________,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请帮其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思路: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28.咖啡因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疲倦感。人感到疲惫的原因是大脑的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大量的腺苷受体,当神经元兴奋后,会消耗大量ATP产生腺苷,腺苷中的腺嘌呤与腺苷受体结合后,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咖啡因的分子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神经元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这种电位表现与静息电位是相反的,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2)请分析咖啡因能减少疲倦的原因:__________。(3)茶叶和咖啡中均含有咖啡因,但是茶叶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效果不如咖啡显著。有人认为原因可能是茶叶中的另外一种成分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小组成员发现,当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时,平均体重的耗氧速率会升高,可以通过检测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来判断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高低。实验材料: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健康雌性小鼠若干、生理盐水、蒸馏水配制的咖啡因制剂、蒸馏水配制的茶氨酸制剂、蒸馏水等。具体步骤:①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②A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B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③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A和CB。实验分析:如果CA_________CB(填“>”“<”或“=”),则证明茶氨酸能抑制咖啡因的作用。29.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晚期出现严重痴呆。该病主要是由非可溶性-淀粉样蛋白(A)聚集破坏神经细胞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1)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出失语、失认或失行等病理特A的聚集损伤了 中的细胞。(2)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A的聚集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 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 。(3)研究发现,雌性激素能促进A的前体分解成可溶性的蛋白,从而减缓老年性痴呆症状。这体现的调节方式为 。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哪一方面? 。(4)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注射抗A的抗体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 。30.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刺激前的处理用硫酸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实验一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左后肢中趾左后肢不能运动实验二不作处理右后肢中趾右后肢能运动实验三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右后肢中趾(每隔1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后不能运动实验四实验三后立即实验右侧背部(每隔1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5min后不能运动(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_________。(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接受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以B项正确,A、C、D项错误。2.答案:D解析:3.答案:A解析:机体在大量丢失钠离子时可带出许多水分,从而引起机体脱水,A正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对进入其中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行调节,从而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错误;正常人体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在剧烈运动时人体肌肉细胞还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4.答案:D解析:5.答案:D解析:A、若刺激为血糖浓度下降,则a表示血糖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c表示传出神经,d可表示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A正确;B、若该刺激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a可表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d可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B正确;C、若该刺激为寒冷,则d可表示骨胳肌或皮肤血管,使骨骼肌、毛细血管收缩,C正确;D、d是效应器,构成d的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D错误。故选:D。6.答案:C解析:前者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后者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属于条件反射。7.答案:A解析:8.答案:A解析: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A正确;
B、突触小体只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突触后膜兴奋,C错误;
D、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进行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A。9.答案:B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即膜外由右向左;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膜内由左向右.
故选:B.10.答案:C解析: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所以C项错误。对于D项,可看下图:11.答案:A解析: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的运输属于扩散,无法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多巴胺的含量可以指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的损伤或者死亡程度,B正确。多巴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小泡的膜使多巴胺与细胞质中其他物质隔开,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C正确。多巴胺是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作用于下一神经元后不能直接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D正确。12.答案:D解析:脊髓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A正确;憋尿是大脑有意识地调控脊髓的活动,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打针时大脑抑制脊髓的活动,体现了大脑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C正确;婴儿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D13.答案:A解析: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而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所以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A符合题意。14.答案:A
解析:动作电位的形成依赖于Na+内流,降低溶液中的Na+浓度,内流的Na+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静息电位的维持依赖于K+外流,改变细胞外Na+浓度,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15.答案:C解析: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变化,但并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也不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故选:C.16.答案:D解析:A.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会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增强和延长致痛作用,A错误;
B.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B错误;
C.缓激肽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C错误;
D.产生痛觉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D正确。
故选:D。17.答案:B解析: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为阅读中枢,当该部位受损时,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其他与语言相关的功能正常,因此答案为B。18.答案:B解析: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错误;
C、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C正确;
D、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正确.
故选:B.19.答案:D解析: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详解洞察
- 梧州2025年广西梧州市事业单位招聘125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塑钢垂帘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针织横机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广州广东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和郁小学临聘教师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广东海洋大学后勤保障部招聘非编制水电维修工(第二次)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球衣网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水电解器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旋风式二级回收装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抗菌防霉乳胶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健身教练基础知识汇编
-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简介课件
-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 高中体育与健康-足球运球教学课件设计
- GMS要素-持续改进(CI)-上汽通用五菱-课件
-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申请书
-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生
- 18CS01 装配式箱泵一体化消防给水泵站选用及安装-MX智慧型泵站
- 枇杷常见病虫害一览表专家讲座
- 《纸杯变变变》教学设计
- 九九乘法口诀表(超清晰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