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一数(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

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

币是多少元?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

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

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

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

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

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

“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

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7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口普查(第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较大数的读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

的方法。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

是1千多万等。

3、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

的信息。

[板书设计]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认一认填一填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

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

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

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

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

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

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

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

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

哪一位上写0o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

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

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亿以内数的写法: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

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第8-9页)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

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

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

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

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

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

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国土面积》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森林面积(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

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

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

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

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

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练习一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

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二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X)

(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X);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J);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J)

85000030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X)。

(3)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68500000(X)

一百万七千写作:1007000(J)

四万零九十写作:4090(X)

(4)17860000米=(1786)万米(J)

17865000米p(1786)万米(X)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

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

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

避免错误。(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课堂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

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13第1题,P14第3题。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

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我们学校有500多人;我

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8页第3题;第12页第14、1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课堂小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板书设计: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

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二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

表示()个()o

2.在O里填上“>","V”或“=”。

9990101060105646870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

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

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

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

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1、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

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2、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

(1)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

(2)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

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

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o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的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

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

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4)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

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

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板书设计:比较数的大小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一12页,练一练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

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

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

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00001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0000=500万1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等号右

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

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

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京

山县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

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

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

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

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体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1)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

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

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

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2页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

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

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

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

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

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

总结和评价。

板书设计:求近似数

5000000=500万10000=1万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1275671万1389000y139万

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

改变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第14页的部分习题。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

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

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

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

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

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

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1210000=121万720000=72万

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1389000Q1390000=139万

处13000=13千=1389千

①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人,

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练一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

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课堂练习

1.第4题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1题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

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相应的练习三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2.初步认识自然数。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

“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

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

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

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二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

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

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

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

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

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

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

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

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

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

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

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

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

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级()级()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o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0

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o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四舍五人”的含义。

2.能运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用近似数表示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与实际数值完全符合的数。如教室中有

25张桌子,我们班24个男生,26个女生,像这些25、24、26都叫准确数。但在

实际生活叶,有时我们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准确数。如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约是4149

亿千克,世界人口约60亿,像这些都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用“四

舍五人法”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习新知

1.明确“四舍五人法”

(1)自学课本一、二两自然段。

(2)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就是省略什么数?看什么位?怎样的情况采用五

人法?四舍法呢?它们分别怎样操作?

2.第四题,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万位。

(1)出示182300,指名读数。

(2)提问:这个数要四舍五人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尾数

的最高位是什么?

(3)操作:保留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尾数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看尾数

的最高位千位,现在千位是2,比4小,所以把2300舍去,近似数就是18万。182300

仁18万,强调7'的读写法。

(4)练习。784700仁()万94800Q()万

3.尝试改写2497300。

(1)引导观察万后面尾数的最高位是几?你认为该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2)反馈评讲2497300q250万。

4.练习:297210p()万2376500七()万

5.观察,想想怎样求省略万后面尾数的近似数?归纳方法

(1)看被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

(2)比较,选用四舍法还是五人法。

(3)写出得数。

6.尝试练习第五题。

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亿位。

8470000000460000000

学生先尝试练习,说说改写的思路,然后自己小结求省略亿后面尾数的近似

数方法。

7.“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396400q()万2380000000^()亿

2.练习:“练一练”第3题。

3.作业本第48页[54]。

(四)课堂总结

1.什么叫四舍五人法。

2.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看哪一位决定“舍”

还是“人

3.怎样写一个数的近似数?

(五)、作业:第4。5题

板书:教学中更要强调改写与省略尾数的联系与区别。强调并让学

生明白改写只改变数的计数单位而不影响数本身大小,用“=”;而省略尾数后改

变了数的大小,求出的是原数的近似数,用“仁”。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线的认识(第157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

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

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

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

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

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

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

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

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

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与平行(第177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

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

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

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

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

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

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第177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日日

一、M—M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

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

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

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

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

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

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

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

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与角(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

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

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书41页的内容和练习五中的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具准备:量角器、折扇一把、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教材第43页第1题。

(1)出示题,让生看懂,独立完成。

(2)说说量角的方法及结果。

2、导入

师出示两把扇子,做展开的动作,让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答

师:折扇的扇柄相当于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不同,所以角就有

大小之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调查。

师:你了解哪几类角?生说师及时归纳整理板书: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小于90°等于90°大于90°小于180°等于180°

2、补充

(1)学习周角。

师演示将扇子打开至两把重合,讲解:这个角的两条边重合,这样形成了一个

角,叫周角。

(2)师演示周角的画法。

顶点边指出周角的顶点和边

(3)想一想,周角是多少度角?

(4)说一说:直角、平角、周角有什么样的关系。生说,师归纳板书:

1周角=2平角=4直角

3、回答问题。

(1)出示右图:(2)提出问题1(3)思考、动手度量42(4)集体交

流3

生:我度量了N1的度数师130。,我看到N1和N2形成了一个平角。平角的

度数是180°,180°-Z1=Z2,N2=50°。还有一条与之相交的直线上出现

了N3和N4,依次类推计算,Z3=130°,N4=50°

4、操作。

(1)生拿出活动角。

(2)师口述各角,生按要求摆。师观察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43页第2题

2、教材第44页第5题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板书设计: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小于90。等于90°大于90°小于180°等于180°等于360°

1周角=2平角=4直角

角的分类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角的度量(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N1测量NA和N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N1得到N2,用N1测量NA和N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

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NA和N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

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o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