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说课稿(15篇)_第1页
比的认识说课稿(15篇)_第2页
比的认识说课稿(15篇)_第3页
比的认识说课稿(15篇)_第4页
比的认识说课稿(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比的认识说课稿(15篇)

比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两根吸管(一直一弯),和跳绳与拔河时绳子的不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感受曲和直在生活中的存在。再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在数学王国中有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指一指:组织同桌一人把毛线拉直,一人说说哪里是线段,并指指端点。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创设“小法庭”的情境,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1、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先猜测,再画,评价。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在第3关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魔术“变线段”。

线段不仅可以画出来,还可以变出来,你们会变吗?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拓展:你们还想知道线段的哪些知识呢?增强他们的探索意识。比的认识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据此,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中安排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8人小组合作分类、数数,在活动中让学生试着与他人分工、合作。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综合练习——“去公园”,如果说第一次合作学习是教师安排的话,这次合作可属于学生自发行为,当学生独自未数清画面数量时,自发产生小组分工、合作的需要,从而再次数数。

3.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数格子时,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自己巧数的方法,其他学生可对其随时发问,了解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初步培养观察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

一、汇报调查结果。

请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着数,说一句含有生活中的一个实际数字的话。

教师询问调查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对100以内的数有一个初步感知。】

二、开展分类、数数活动。

1.创设智慧老人和大家做游戏的情境。

2.讲清活动(游戏)要求:

(1)8人一组在组长带领下将盒中东西分成四类,由组长分配好哪两人分哪一类。

(2)两人合作用最快或最喜欢的方法一起数清各类东西的数量。

(3)每类东西都数正确的小组获胜。

3.学生游戏。

教师激情引入,电脑显示活动要求,了解学生的数法,观察他们能否熟练数数,对不同数法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学生看看盒中有哪几样东西。小组合作学习,先分类,再动手数数。

【8人小组的分类活动,旨在体现学习中的分工与协作。两人合作的.数数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数序,在共同数数中互相提示、检查。用最喜欢的方法数数,旨在体现个性化的学习。】

4.交流、汇报数数方法。

(1)请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数的?

教师激励评价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

学生展示数数方法,集体接数。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

(2)每当出现一种新的数数方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当出现下列几种情况,请全班学生用此方法数数。

1个1个数——随意接数;2个2个数——数至50;5个5个数、10个10个数——数至100。

【只选此四种方法请学生接数,原因在于这四种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旦生活中较为常用。】

5.理解10个10是100。

(1)小棒演示。

①(电脑显示:一捆一捆出示小棒。)提问:看看这有几个10?

教师操作媒体,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并思考。

②(教师出示9捆小棒后)提问:几个10?是多少?再添1个10呢?引入:10个10是100。

教师操作媒体,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议论并归纳。

【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0个10是100”。】

(2)小树演示。

①(电脑演示先出示1棵树,再出示1排树——10棵,最后出示10排树。)提问:估计一下共有多少棵树?

教师要求说明估计的理由。学生观察并估计,讲清理由。

②验证:得出10个10是100棵。

学生数数。

③提问:100里有几个10?

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明确“100里有10个10”,学习逆向思维。】

④进行环保教育。

(3)伸手指游戏。

①提问:每人有几根手指?请小组同学把手伸在一起,数数看有几根手指?

学生进行伸手指活动。

②给第二组再添两个人,提问:几根手指?

学生观察并相互交流。

【再次直观地使学生体验100有多少,加深对“10个10是100”的理解。】

6.展示数数本领。

(1)学生小组成员展示。要求:1个1个接数,每人只接1个数。

(2)反应训练:按要求抢答,每次只接1个数。1个1个数(59、79),2个2个数(48、68、78、88),5个5个数(95)。

(3)实际生活中数数,提问:我们班多少人?添上我和听课老师呢?(齐数)得出:数数时既不能多数,也不能少数。

教师提出生活问题。学生通过数数解决问题。

【在需进位处加强练习,提高学生数数正确率。能运用数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7.综合练习——去公园。

(1)创设情境。提要求。

(2)播放多媒体:在《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出现:天空中飞的鸟(5只5只飞),水中游的鸭(2只2只游),地面上的绿树(1棵1棵排)和鲜花(2朵2朵排列)。

学生欣赏音乐、画面,部分学生可能会数数。

(3)教师启发学生分工、合作。汇报说说看到了什么?有多少?

学生进行汇报并相互交流。

(4)商议再次数数的形式。

(5)小组分工,再数一次。说说:怎样数的?

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数数。

【让学生通过前、后两次数数,体会到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也是对各种数数方法的再次综合应用,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字概念。】

三、选择数数方法。

1.生活中数不同东西要学会选择比较合适的数法,举例数楼层、数本子。

教师进行操作和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可举例。

2.数点子。

(1)(黄点子)提问:总数有多少个?你怎样这么快数出来?

教师操作电脑,横排出示点子图。学生观察,讲数的方法。

(2)交流后得出:数排列较整齐的物品数量时要先找规律。

(3)(蓝点子)先观察,后自己在书上圈,再在展台上展示、讲评。

教师操作电脑,竖排出示点子图。学生圈点子,也可小组议一议。

【数实物过渡到数点子,看看学生是否能选择较合适的方法,但不作统一要求。】

3.看谁数得快。

(1)(出示方格图)提问:怎样数得快?可先观察,再小组讨论。

(2)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指屏幕讲解。

教师配合学生讲解,课件演示(移动、凑十、同样多)。

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直接向小老师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善于表达、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学生当小老师随时发问,体现平等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四、小结。

1.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认为本节课自己做到:

(1)能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

(2)认真听别人发言。

(3)很好与他人合作,就可以给自己打☆☆☆。如做到两项,打☆☆。做到一项打☆。

2.根据不同的数数方法自编接数游戏,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培养学生结合实际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评析

本节课除在分类、数数活动中,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数数、汇报,收效很好外,还有以下两处较有特色。

一、开展小调查活动。

课上请学生汇报“生活中哪些方面有数,请说出含生活中实际数字的一句话”。课堂上有学生说:“钢琴有88个键”、“我家上月水电费94元”、“我家电视有50个频道”、“今天最高温度18℃,最低10℃”……当有一个学生说“我有30颗牙”时,另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对了,我掉了3颗牙”,逗得大家都乐了。在笑声中,学生不知不觉赋予了一个个数特别的意义,从而对数字产生亲切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

二、综合练习——“去公园”。

在数数活动之后,教师设计了综合练习——去公园,首先创设情境:春天来了,教师带大家到公园看一看,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接着在电脑播放轻快的《春天在哪里》乐曲声,天空中飞过小鸟(5只5只),水里游过小鸭子(2只2只),地面上有绿树(1棵1棵)、鲜花(2朵2朵)。学生一下被这种情境所吸引,不知不觉拍着小手跟着唱了起来,一遍乐曲结束,学生意犹未尽,七嘴八舌地说看见了什么。由于很多学生刚才只是纯欣赏,只关注到种类,对于有多少,大家争议很大,说不清楚。交流后得出:有人刚才只顾看,忘了数了;有的说一个人既要数鸟,还要数花、小鸭和树,忙不过来。趁此机会,教师引导:“我们小组8人可以怎么样?”“分工、合作。”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于是教师顺势请小组长分配组内哪两人数哪一类。接着开始第二遍听音乐、看画面数数。这一次有了明确目标,数得又快又准,学生异常兴奋,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必要性,使学生从第一次只看到种类,发展到关注数量,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字概念,体会到生活中也要试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综合运用各种数数方法。比的认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认识图形的面积: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游戏激趣师生涂色比赛。通过比赛来导入新课,一方面以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图形有大小的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体验,认识新知1、感知面积概念主要让学生从分门别类,对照比较中认识平面图形有大有小,为平面图形的面积作铺垫。

(1)看图找朋友(动手操作一);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2)摸一摸,比一比(动手操作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归纳概括,板书

课题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了。

教学环节

每个同学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并通过反思性的评价,提炼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实践应用,巩固反馈1、基础性练习(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3)说一说每种颜色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2、拓展性练习(1)画图活动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用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2)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发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整理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选用正确的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等教法和最优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法去组织教学课程。使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达到最佳组合,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到不同程度的乐趣,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比的认识说课稿4

为了让学生养成好学、乐学、会学的习惯,在本课中我将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开展我的新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过渡:分析好教材是授课的保障,这样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突破本节课的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8课的任务《认识“画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以及窗口组成和简单的画图制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新认识一个软件,也为后面学生学习办公软件做铺垫。

(过渡:教师除了要对教材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所以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的操作能力不是很强,即使在生活中了解过画图,但是具体操作学生们不了解,所有在授课过程中我会采用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过渡:只有突破了教学目标,才能使整个课程更加的完成。)

三、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能说出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及“画图”窗口的组成,并能绘制简单的图画。

2、通过类比绘制圆形太阳的方法,完成太阳光芒的绘制,提高知识迁移及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画图”软件的认识及太阳的绘制,体会计算机功能的丰富性,提高学习画图软件的兴趣。

(过渡:教学重难点是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内在体现)

四、教学重难点

我的教学重点是“画图”软件的启动及窗口组成,难点则是绘制简单的画。

(过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位合格的教育者要做到对每一位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

五、教学方法

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过渡:教学过程是说课中最核心的环节,整个环节围绕着新课标的最新理论,突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动漫《龙猫》中的场景及相应手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完成手绘场景需要使用什么工具?手绘场景是如何变成动漫场景的呢?学生产生疑问。我会总结:在制作动漫时需要先绘制故事情节的设计稿,为了便于将绘图内容转变为动漫情节,一般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原稿绘制。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采用多媒体导入是因为小学生对于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龙猫》的动画也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且通过问题的`提问也会让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1、认识“画图”窗口

在认识软件前,我会强调在使用软件时,需要提前启动软件,之后我会演示“画图”软件的启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启动“画图”软件的步骤是什么?学生观看后举手回答:“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学生们了解之后,我会布置任务: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限时5分钟,合作讨论软件的组成部分和“画纸”“画笔”的功能。学生们通过讨论会给出相应的答案。之后我会再次提出问题:如何根据绘制内容选择大小适宜的“画纸”呢?学生操作后回答:拖动画布右侧、下面或右下角的小黑点改变画布的大小。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将指针指向工具箱中的工具按钮,可以显示按钮名称和功能简介,单击后可选定相应工具,同时单击颜料盒中的色标,可以给画笔设置颜色。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展开,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画一幅简单的画

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会演示太阳主体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观看模仿并思考这样的问题:太阳的主体部分的形状和选取的工具。学生观看后回答圆形和椭圆工具。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并补充绘制前需要选定工具和线条的类型、设置前景色为红色。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学习得更加透彻,我会再次提出绘制太阳方法的问题,之后布置任务:限时3分钟,类比绘制太阳主体的过程,自主完成太阳光芒的绘制。待学生完成后,让学生回答整体的绘制过程。最后我会强调可以利用Shift键画出更美丽的太阳。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后,我会开展一个小活动。开展活动“我说你画”,活动要求:教师出示需要绘制的物品,以同桌为单位,一人描述绘制时需要使用的工具,另一人使用“画图”软件进行绘制。教师巡视指导,指导要点:选取的工具是否合适,绘制前是否设置前景色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形式,让班级内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程中。不仅可以检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总结,如:软件的组成和绘制图形的过程等。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特点,我设置的作业为让学生使用画图软件为自己绘制一幅自画像,并与父母分享。

七、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置可以简洁明了地突出本课重难点,符合小学学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比的认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认识空气》一课的第三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实验材料:

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具体环节如下: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一个纸团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快速倒扣在水槽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1、纸团要紧贴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再竖直拿来出。3、用抹布把杯子内壁擦干。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到纸杯中没有进入水,纸团没有湿。这一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教师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一名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

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这时提出实验要求:(幻灯片)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3、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就一个简单实验得出结论,显然事实是不充分的,为此,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三个实验。(出示图片)实验一:把一个盛满水和一个空着的塑料杯,扣入水槽中,把空杯口在盛水的杯子下倾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两个杯中的物质互换位置。说明:这是因为空气比水轻,空气跑出占据水的空间,而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实验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实验三、把一个气球放入瓶子里,气球嘴与瓶口密封,向气球吹气,气球吹不大;让学生想办法让瓶内气球吹起来。

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个,两个或三个实验。有的学生有困难我就和他们一起完成。在上面四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

科学课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没有动脑的活动,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只有动脑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我时刻牢记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比如采取问题引领、留下空白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和兴奋之中。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学们你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吗?

教师出示酱油壶有口和嘴、太阳能有上和下两个水管、油桶有两个口、暖气阀放气后暖气就热的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便捷”。

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八、教学设计意图:

从教材来看,《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一个水占据空间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然后让学生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过程。这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讲,不管是设计实验还是动手操作实验都很有难度,于是我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让学生紧紧围绕怎样让杯中的纸团变湿这一主题操作,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随后又为学生提供组合好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不同物质的空间互换有初步的认识。本课从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到最后得了结论、知识拓展,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解决了学生设计实验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过程。

为了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从实验材料上,我也做出一点改动,把玻璃杯换成了用矿泉水瓶的上三分之一处做的塑料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安全、更易操作。

九、课后反思:

1、本课结束后,我感觉教学过程很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学生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成功之处:从上课伊始到整堂课结束,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学习热情很高,思维也很活跃。如:在“让纸团变湿”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了多种方法,尤其是动手实验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勤于动脑、乐于动手,运用了多种方法让纸团变湿,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在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环节中,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实验来操作,学生们很兴奋,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都急着去抢实验材料来做,以至课堂纪律有些不能控制,这也是我不太满意的地方。通过课下反思,并与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我们认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的要求强调的不是很明确,组织形式也有些欠妥,使得学生只顾急于匆匆参与实验,却忽视了实验的目的。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两个令我出乎意料的地方:一、在课堂引入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猜测纸团会不会湿,当时有些担心学生说不出杯中可能有空气占据空间。但学生们的回答却出乎我意料之外,大部分学生都能一下子就说出里面有空气。二、“交换杯中的空气”作业刚一布置完,马上有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可以先在杯中装入水或沙,再到教室外面倒掉就行了。”令我感到很意外,现在的三年级学生知识面比较宽,接受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要教好科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身上的担子还很重,这使我有了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最后,我想用法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们命定的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是每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比的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通过猴王分桃的情境,复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点。强调“平均分”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凸现和强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分数的意义: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分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每份是几个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互动交流,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感悟,从操作中获得认识,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此练习是为了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强化,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针对2、3两个练习,教师要做好排查,能发现情况,事实点拨,有效补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必要的总结,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自己造分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显示的生活世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比的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比的认识说课稿8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时间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他们的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来设计的。注重了学生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使40分钟的课堂变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应。

学生的学法: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其主动掌握时间的基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也参与了有效学习的过程。

我的设计理念:

一、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感受数学中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活,这也是在有效教学中“全人”发展的特征体现。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妈妈的作息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

(1)提问: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比的认识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士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比的认识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

一、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一听这个课题让人感觉是科学课的知识,同时它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教学内容,现在它又成为了小学数学人教版新增加的知识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而本节课是新学期第一课,所以教学内容设计的比较少,包括例题1认识东西南北,第3页的做一做、第6页的练习一的1、2小题。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重点难点)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

学生在其它学科如语文、科学课中已经有过方向学习的经验积累。例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读读背背”有一首名为《东西南北》的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又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首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也教会了学生一些识别方向的常识。再如:小学科学《我们在哪里》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太阳来辨认方向。把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指南针、有关在野外找方向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面向太阳,背诵儿歌《东西南北》。由儿歌引出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个儿歌做为教学重点突破的拐杖。

(二)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例题1的进行的活动教学。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也指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考虑到教材中的例1是一张学生并不熟悉的校园的平面图,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来到学校操场上,学生经历了在现实情境中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过程。

接下来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指方向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让一组学生进行演示,一个面向东,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南,一个面向北。其他同学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指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指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再让学生们小组

内合作指方向,体会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三)巩固提高

(操场上活动,巩固对四个方向的认识)

1、游戏:指方向

2、游戏:背对背

3、游戏:蒙眼说方向

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四)实践应用

第1题,是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可指出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他方向,再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实景说一说。

第2题,是实际应用的题目,看图说一说,小明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外拓展

1、课本第7页的“你知道吗?”,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指南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3、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办法帮他找到方向吗?给学生拓展辨别方向的方法技巧。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基于这一理念,在课的结尾我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如何辨认方向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又给予了补充,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对于农远项目资源开发和使用,我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比的认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3~45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学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量角器。

七、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小结后问:“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活动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设计意图:用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新知。)

活动四: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活动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3、标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比的认识说课稿12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的认识”,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第一部分“说课标”,

(一)(先说)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同时,又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三年级处于第一学段,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解读本单元的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2.初步体验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数学思考目标:

1.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会独立思考,表达想法。

问题解决目标:

1.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2.知道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能在他人帮助下,积极参与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