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赏-砚_第1页
艺术品鉴赏-砚_第2页
艺术品鉴赏-砚_第3页
艺术品鉴赏-砚_第4页
艺术品鉴赏-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砚,集书法、绘画、雕刻诸艺术为一体,特有的色调和造型,加之浑然天工的巧琢,以其庄重与风雅,成为"四宝"之首。文人学子在案头陈放一砚,在书写作画时一边慢慢地研磨,细品墨行于砚上的乐趣,一面细细地舔笔,玩味笔贴于砚面的细润,似乎可以得到无限的创作灵感。亦有并非为追求笔墨运行之甘苦,而只追求砚石发墨的滋味者,执墨悬腕于砚上,其乐陶陶。而或邀集挚友,取来清水一盆,将砚沉没其中,品评赏析砚石天然成趣的纹理,其乐何然。又有成癖者,将砚辗转于掌手间,感受其温润细腻的肌理。斯人斯乐,唯己可知。历朝砚台,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种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砚史。

第一页,共65页。砚的历史

据说我们的祖先用墨的历史很早,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在周宣王时期,就曾使用黑土及煤烟混合之后用来写字,不过当初并无「砚」只有「研」,凡是可以研墨的工具,都如此称呼。砚台的发明据说是春秋时鲁人仲田凿石而成,根据现代考古专家发掘的砚,发现「砚」早在汉朝已普遍使用,在唐朝时不但是研墨的工具,更加以装饰雕刻成艺术欣赏品,同时也在中国工艺美术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第二页,共65页。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砚的种类是依照制作地区来命名,质量也因此有差异,质量较佳的石砚,必须石材坚硬且细腻滋润,又不易吸水,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为佳。较著名的广东肇庆端溪的「端砚」,另有安徽婺源的歙砚,是古代文人常推崇的砚台,在台湾浊水溪所产的石头也适合制砚使用,称为螺溪砚,其实砚也不仅只用石头制作而已,在古代也采取陶土,制作陶砚,但现代较少制作与使用。相传"黄帝得玉一钮,制为墨海",是制砚的开始。原始社会时砚称为研磨器。砚的形制只是一个经过简单加工的厚厚石饼,由不规则的鹅卵石简单加工而成。第三页,共65页。汉砚质地以石为主,尚未出现专用砚材,惟坚硬耐磨即可;造型上已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纹饰、造型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砚体多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与砚身相吻合,将砚面保护起来。砚的盖顶和足部多以鸟兽圆雕作装饰,厚朴古拙而不失主动。文具历经战国、秦、汉几代,已逐渐配套形成,砚也由多种研磨功能逐渐变成专为书写所用,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过渡。

魏晋南北朝,瓷业渐兴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造型仍多为圆形带足。对这一时期出土的瓷砚进行比较发现,砚面的四周出现了高起的"护堤",即子母口。砚心也从平坦向中心慢坡隆起发展。这也是后来辟雍砚的形式。

第四页,共65页。

隋唐时期,制砚的工艺有相应的发展。砚的造型由圆形单纯的三足式,出现了圈足、多足、辟雍砚等。最享美名的突出形制是两足箕形砚。初唐,箕形砚四边微弓,较为圆浑敦美。晚唐,渐趋秀挺,四边微凹。箕形砚有圆首、方圆首、花瓣首等形式,又有石质或陶、瓷之分。唐代石质砚材有突出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砚材,如: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砚等。这些优质砚材自唐代问世起,雄居砚林,奠定了中国名砚的物质基础,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第五页,共65页。宋元时期的砚形基本为唐代砚形的延续和演变,总的趋势以实用为主。经唐、五代至宋,砚的形制出现了一种体轻且稳的造型,称为抄手砚。从砚的外观造型到墨堂的处理,以至砚背抄手的掏挖,制作讲究,线条处理流畅,造型大方稳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及艺术风格。这时砚的形制,砚池与砚台已明显分开。第六页,共65页。

明清时代是砚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砚台从制砚工艺上讲,品种增多,有些不适于研磨的材料,如翡翠、象牙、料器也选作砚材,这纯属工艺美术上的需要。所表现的内容亦渐广泛,世间万物无所不包,砚台的形制也一改前代的单纯实用,而按纹饰的要求而定,雕刻手法纤细工巧,古朴趋豪华,简单趋繁缛,越到后期越甚,极尽雕镂之能事。砚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欣赏性、陈设性所取代,达到材美工巧的追求境界。

第七页,共65页。汉砚

汉砚质地以石为主,尚未出现专用砚材,惟坚硬耐磨即可;造型上已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纹饰、造型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砚体多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与砚身相吻合,将砚面保护起来。砚的盖顶和足部多以鸟兽圆雕作装饰,厚朴古拙而不失主动。文具历经战国、秦、汉几代,已逐渐配套形成,砚也由多种研磨功能逐渐变成专为书写所用,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过渡。第八页,共65页。中国四大名砚中国四大名砚.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著于世,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第九页,共65页。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第十页,共65页。端石随形砚

明20.5X14·5厘米

砚材选自端溪大西洞坑,石质柔润,抚之似婴孩肌肤。砚面上部两眼,其一为"鹦鹉眼",套五圈颜色,炯炯有神;另一端眼,似流星赶月。端石雕云龙纹砚

清中期2OX17·5厘米

端石材料厚重,石质细腻。上端刻云龙纹,背刻山水楼台,古柏苍松。构图疏密有致,雕工道劲有力。配木盒。第十一页,共65页。端石雕云龙随形砚

明19X12·5厘米

此砚选用端溪上等子石制成,敲击时发出木音,质地坚实、细腻、温润,故而“贮水不耗,呵之即泽”。美砚的纹理尽显其上,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圆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轮美奂端石雕松纹砚

清中期23X20·5

该砚石质地细腻温润,火捺极为明显,砚池随形雕刻而成,典雅古朴。砚背雕苍松纹,纹饰流畅细腻。此砚从石质到雕工,均为端砚之上品,十分少见。配木盒。第十二页,共65页。歙砚

宋长22·3厘米

此砚整体造型虽不加繁复的雕饰,却古朴韵味十足,从造型、年代、用材诸方面都是绝好的收藏品。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

清乾隆长14.3厘米

歙石质地,椭圆形。砚堂光素滑润,墨池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状。砚首壁刻楷书:“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砚背题乾隆御题铭。第十三页,共65页。

仿汉石渠阁澄泥瓦砚

清乾隆16.5X9.9厘米

砚为澄泥制成,澄泥色泽深沉。仿汉石渠阁瓦砚,形制俊巧,制作规整。砚上题刻"仿汉石渠阁瓦砚"。上刻乾隆御题诗,所刻文宇篆法婉转流畅,雕刻规范。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品第十四页,共65页。澄泥仿汉瓦延年益寿纹砚

清中期10·5厘米

澄泥质地坚硬细腻,所制砚仿汉瓦形,形制规整,背雕“延年益寿”四宇。配红木盒,绘古松山水图。蛙形澄泥砚

清中期11x4.7厘米

此砚分为盒身与盒盖两部分,二者相扣,形如瞻除。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底部有楷书阳识“陕州澄泥”四字。第十五页,共65页。

识砚六法

一,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些差别。

二、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模。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则说明其石质较差。

三,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鼓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质地的嫩与老。而歙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发出“噗、噗”的声音,就说明该歙砚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第十六页,共65页。

四,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再辨认。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砚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五、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设砚石重的校结实,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六、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寿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砚石熟悉者只要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儿道,马上就会辨别出砚石的好略。第十七页,共65页。砚的收藏

一、砚放在窗前案头,应注意回避阳光,否则砚匣日晒过久,匣盖容易干裂。

二、砚不宜于放在干燥的地方,免得砚失去滋润,研磨出来的墨汁也会失去原有的优点。

三、赏玩古砚的时候,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体接触玻璃、金属器物,也不要两砚重叠。

第十八页,共65页。四、木质砚匣,盖内应涂漆数层,防止墨汁蒸发,久而久之使砚匣胀开。砚匣应该定期涂蜡,保持光泽,防止湿气侵入。

五、古砚不宜多用,用后立即洗净,洗古砚应注意不要损伤砚的四侧以及砚背的包浆(古物经过长久摩挲抚玩,产生的一种光泽),以免古砚失去古雅的特征,平时可涂点桃油,效果很好。第十九页,共65页。中国十大名砚1.端砚其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市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故而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2.歙砚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3.山西澄泥砚为陶砚,唐宋时已是贡品。其精于雕琢,泽若美玉,储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

第二十页,共65页。4.洮砚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密,发墨而不损毫,磨面不光,呵气即湿。北方最为贵重。

5.山东红丝石砚为鲁砚代表,历史上以其质地嫩润,护毫发墨,色泽华缛,瑰丽多姿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6.四川苴却砚,石质温润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铮铮金石声,抚之如婴孩肌肤般细腻温润者为上品石,颜色以紫黑澄凝为最佳。

第二十一页,共65页。7.宁夏贺兰砚采用贺兰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绿两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紫底绿彩,雕刻艺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态的贺兰砚。

8.贵州思州石砚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9.长期以来,吉林省松花御砚一直为宫廷专用,随着清朝覆灭,这一名贵砚石失传。直到1979年生产才得以恢复。10.易水古砚石质细腻,易于发墨,雕刻古朴,为各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现在易水古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热潮。第二十二页,共65页。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瓷业渐兴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造型仍多为圆形带足。对这一时期出土的瓷砚进行比较发现,砚面的四周出现了高起的“护堤”,即子母口。砚心也从平坦向中心慢坡隆起发展。这也是后来辟雍砚的形式。第二十三页,共65页。熊足青釉瓷砚三国

直径17.2厘米,高3.8厘米。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坎魏正始二年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砚呈平盤状,砚面无釉,上有九枚不规则圆形支烧痕,子口,下有蹲式三熊足,鼎立砚盤下,此为魏晋时期流行的瓷砚.第二十四页,共65页。晋

直径16.5厘米,高8厘米。1955年1月广州市先烈路十九路军坟场出土,广州市博物馆藏。

砚为灰白胎硬陶,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砚面为辟雍环水形,底有三蹄足,盖顶隆起,顶部一穿孔,弦纹一周,盖面施黄褐色釉。做工严整,为晋陶质三足砚之精工之作。黄釉陶砚

第二十五页,共65页。南北朝

长、宽21.6厘米,高9.1厘米。1970年大同城南北魏永宁寺遗址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

砚方形,四足。面有方形砚堂,两旁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闭舔,莲座笔插及连珠纹圆形笔舔,并雕骑兽、角觝、舞蹈、沐猴等图案。四侧雕力士、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等图形,砚底正中雕莲花。山西大同原为北魏王朝迁都前的都城,与西亚交往从密,该砚图案风格既有汉代画像及生活习俗,亦有西亚地区特色,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特定历史环境。石雕方砚

第二十六页,共65页。南北朝

直径12.5厘米,高5.5厘米。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汉中门外蛇山岭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圆形砚盤,砚面弧圆,子口边墙较高,砚底上凸,有六体足。灰色胎,茶绿釉,玻璃质感强,开小细片纹。观此砚可知魏晋时期三足砚(南北朝时期)的足的数量变化。

蹄足青釉瓷砚

第二十七页,共65页。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制砚的工艺有相应的发展。砚的造型由圆形单纯的三足式,出现了圈足、多足、辟雍砚等。最享美名的突出形制是两足箕形砚。初唐,箕形砚四边微弓,较为圆浑敦美。晚唐,渐趋秀挺,四边微凹。箕形砚有圆首、方圆首、花瓣首等形式,又有石质或陶、瓷之分。唐代石质砚材有突出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砚材,如: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砚等。这些优质砚材自唐代问世起,雄居砚林,奠定了中国名砚的物质基础,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第二十八页,共65页。隋

直径9厘米,高33厘米。三十年代湖南长沙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砚辟雍形,砚面弧圆,边墙稍外侈,束腰,凸一棱,圈足外撇,镂七双圆孔,砚底平,造型小巧玲珑。灰色胎,釉色晶莹,有玻璃质感,淡处为茶黄色,具釉处为茶绿色,砚面砚底均无釉,为隋瓷砚典型制品。此砚经原中华民国教育部南京博物院收藏。

圆形青釉瓷砚

第二十九页,共65页。箕形端砚

长18.9厘米,宽12.6厘米,高3.3厘米。1965年12月25日广州市广州动物园出土,现藏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此砚箕形,石质细腻,色呈紫红。砚首弧形,砚面随砚形刻折痕,砚底两梯足、为唐代典型砚型。是广州市唯一出土的唐代端砚精品,也是端溪石砚在唐代开采之初的珍贵实物标本。第三十页,共65页。箕形歙砚

长20厘米,高3.5厘米。1976年合肥机务段唐开成五年墓出土,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藏。

箕形,底两足,砚首呈圆状,内无折痕,石色暗绿。歙石在唐代才开始开采,故此砚为开采初期制品,弥足珍贵。第三十一页,共65页。龟形陶砚

长22.3厘米,宽16.3厘米,通高9.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砚作龟形,龟背为盖,上刻精致的龟甲纹,腹部为一斜坡砚面,底有一“寅”字,四足撑地,后高前低,龟首伸头微昂,作爬行状,形象刻画清晰,栩栩如生。泥质细腻,呈灰色,为唐代龟形砚之精品。第三十二页,共65页。兽形褐釉箕形瓷砚

长15.9厘米,宽11厘米,高4.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砚通体为兽形,昂起的兽首位于砚的前端,高眉隆鼻,双目圆睁,嘴的下方雕髯鬚。兽身伸展变化成箕形砚,底部有前低后高的四兽足。兽首及砚的上下边缘施褐釉,砚心及底部露胎。胎为灰白色,较致密。此砚造型罕见,生动别致,制作精巧,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为唐代长沙窑产品。第三十三页,共65页。鱼纹陶冠

长13.3厘米,宽12厘米,高3.5厘米。1964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砚长方形,四方足,砚面刻画圆形砚堂。其上方雕斜坡状水池,池中浅刻鱼一条,鱼首向上,尾朝下,给人以向上浮动之感,砚过及表面饰以横竖纹饰。此造型新颖,粗犷朴拙,又具生活情趣。第三十四页,共65页。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砚形基本为唐代砚形的延续和演变,总的趋势以实用为主。经唐、五代至宋,砚的形制出现了一种体轻且稳的造型,称为抄手砚。从砚的外观造型到墨堂的处理,以至砚背抄手的掏挖,制作讲究,线条处理流畅,造型大方稳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及艺术风格。这时砚的形制,砚池与砚台已明显分开。第三十五页,共65页。长方形歙砚

长22.1厘米,宽13厘米,高3.5厘米。1988年合肥郊区诚南乡五里冲村宋马绍庭出土。现藏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长方形,边线凸起,椭圆砚堂,平底,四面内敛,形成上大下小,为典型的宋砚风格。石色清莹,纹理缜密。出土砚的墓志所载年代为“政和戊戌三月甲申”,即北宋政和八年,此砚应为900年前遗物。

第三十六页,共65页。百一眼端砚

长18厘米,宽10.5厘米,高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砚为长方抄手形,石色青紫,内含一百零一个“石眼”,多为圆晕相量,黄黑相间,黑睛在内的活眼,晶莹可爱。砚面光润细腻,一端有斜形水池。砚面石眼的雕琢均成高低齐平的“眼柱”,故又名百一柱眼砚。此砚传为宋代内府所藏,清乾隆钦定《西清砚谱》著录,晚清被盗出宫,几经辗转后,为苏宗仁先生所藏。1986年苏氏后人,将此珍宝献给国家。

第三十七页,共65页。宋

长31.4厘米,宽23.5厘米,高8.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椭圆形,砚面斜通水池,中央辟作方形砚堂,上部浅刻“兰亭图”,下部周围刻海水江牙,鱼龙呼啸,砚周侧环刻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渡海,砚底内凹,浮雕二巨龙于云海惊涛中翻腾,边环刻楷书乾隆御题及篆书“比德”方印,附嵌玉紫檀木盒,盒盖图案及御题与砚周同,盖面嵌玉,上刻填金篆书“应真渡海”。此砚石色浅绿泛黄,砚体端庄凝重,线刻精细流畅,是为洮河石砚之佳作。"应真渡海"洮河石砚第三十八页,共65页。仿古琴式端砚宋

长18.4厘米,宽6.4厘米,高2.6厘米。1964年广东省佛山市澜石谷颡岗古墓出土。

砚作仿古琴形,砚面中部开椭圆形砚堂及水池,砚底四足,简朴古拙。宋坑石,色仓灰微带紫。第三十九页,共65页。鳄鱼形歙砚

长19.7厘米,宽11.5厘米,高6.3厘米。歙县博物馆藏。

砚作鳄鱼形,尾部捲曲成水池,腹部平坦为砚堂,石中含有眉纹、金星,底有两足。造型生动,别具一格。第四十页,共65页。十足元歙砚

直径19.5厘米,高2.2厘米,黄山市博物馆藏。

圆形,砚面周边凹下为水池,呈辟雍形,底有十个灵芝形足,砚背刻小篆“绍兴”二字,石质细腻光滑,造型独特,为宋砚又一形式。第四十一页,共65页。十二罗汉绿端砚

长20厘米,宽15.7厘米,高5厘米。天津杨柳青画社藏。

椭圆形。砚面回纹边,水池内刻楼阁,砚堂边刻云龙海水,砚周线刻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砚底内凹,浮雕双龙戏水。砚体敦厚,雕刻苍润,风格古朴,为宋代佳作。

第四十二页,共65页。元

长32.5厘米,宽26.5厘米,高15厘米。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砚以一块上宽下窄的斗形整石雕成两个并排的砚池,砚池打磨光滑细腻,内有朱墨及黑磨痕迹。水池一端雕弧型出檐,双砚底凿空,成暖砚式。石质坚硬,暖砚古即有之,所见多为明清遗物,此砚为研究暖砚的发展历史及砚之品种的实物资料。

石暖砚

第四十三页,共65页。蝉形抄手歙砚

长18.5厘米,宽13.5厘米,高3厘米。歙县博物馆藏。

长方形,砚面开蝉形砚堂、水池,石内略有银星,砚背微凹,成小抄手。该砚为古徽州地区流行的蝉形歙砚之又一形式。

第四十四页,共65页。鹅形眉纹歙砚

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3.5厘米。歙县博物馆藏。

椭圆形,砚面为一盤卧睡鹅,颈部卷曲成水池,腹部平坦作砚堂;背有两鹅足。制作者巧用石中所含眉纹纹理作鹅的羽毛,披垂鹅背,造型浑厚古朴,雕刻自然天成,为宋、元砚的风格。

第四十五页,共65页。明清时代

明清时代是砚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砚台从制砚工艺上讲,品种增多,有些不适于研磨的材料,如翡翠、象牙、料器也选作砚材,这纯属工艺美术上的需要。所表现的内容亦渐广泛,世间万物无所不包,砚台的形制也一改前代的单纯实用,而按纹饰的要求而定,雕刻手法纤细工巧,古朴趋豪华,简单趋繁缛,越到后期越甚,极尽雕镂之能事。砚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欣赏性、陈设性所取代,达到材美工巧的追求境界。第四十六页,共65页。蝉形三足歙砚

长31厘米,宽21厘米,高6.7厘米。黄山市博物馆藏。

蝉形,砚身巨大平稳,水池深,砚堂宽平,砚底三足,前单后双,造型古朴大方,为徽州地区常见歙砚形制。石质乌黑发亮,呵气即湿,细润无比,砚堂眉纹清晰。

第四十七页,共65页。兰亭端砚

长23.7厘米,宽14.8厘米,高8.3厘米。广东民间工艺馆藏。

长方形,砚侧、砚面、砚堂外围刻兰亭雅集图。砚底深凹,楷书铭《兰亭序》全文。宋坑石,猪肝色,砚体敦厚,雕刻浑朴,为典型的兰亭砚。第四十八页,共65页。紫云心端砚明

长23厘米,宽18.5厘米,高6.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砚随形,质地细腻、温润,石色呈紫蓝色,石内隐含脂肪量、火捺等石品。大小石眼遍布上方,作者因材施艺,在其间雕成行云,众多石眼皆似繁星,一伦明月悬在其中。砚面下方犹如一弯清澈的湖水,给人以紫云流畅,群星闪耀,清新恬静之感。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中曾把端石称作“紫云”,宋《端溪砚谱》云:“石色贵青紫”,说明次种端石的名贵。故而制作者于右侧上方篆书取名“紫云心”。第四十九页,共65页。雪云洮河石砚

长15.8厘米,宽9.1厘米,高5.3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砚长方形,下微窄,上稍宽,似抄手式。砚底线刻云中绛龙,石色微泛绿,砚面上部有纪昀隶铭“端溪绿石上品”,将此砚定为宋绿端砚。1970年为康生所藏,砚面墨书六行,否定了纪昀的定论。后经专家鉴定为明代洮河石砚。第五十页,共65页。砚为牛形,四肢蜷曲作侧卧状,牛身辟作圆形下凹的砚堂,为赭红色,有褐色斑点,一憨态可拘的幼童,攀于牛头,老牛似被惊醒,抬头凝视,形态生动。此砚制作精妙,为明代澄泥砚之珍品。牧牛澄泥砚

长16厘米,宽10厘米,高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第五十一页,共65页。铜爵瓦砚

长24厘米,宽18厘米,高5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此砚为仿魏铜雀臺瓦形砚。质地细腻温润,色清中泛绿,砚池作椭圆形。砚面刻隶书“铜爵瓦砚”,左行书铭“康熙壬午二月四日朱彝尊观于西坡主人斋中”,右有“小元先生博雅好古,所藏研瓦属题,因缀数语以饱眼福,蘭坡肇巌并书。古歙陈镧镌”等。

第五十二页,共65页。青花瓷暖砚

长4厘米,宽8.8厘米,高4.4厘米。旅顺博物馆藏。

砚为长方形,四侧均为青花鱼藻纹饰,左右相同,前后略有区别,前边的鱼向上,后边的鱼向下,砚面四周镶有蓝边,砚堂无釉,有使用痕迹。腹空,冬季天寒时注温水,使墨汁不致凝滞,故称暖砚。第五十三页,共65页。

长15厘米,宽7.8厘米,高2厘米。

砚是以秋天的一片桐叶为主体,利用叶脉的伸张凹凸起伏,形成砚池,取法自然。一只秋蝉伏在树叶上,形象生动。整体雕琢精巧,工艺性高,既可实用,亦可作案头珍玩。叶式白玉砚第五十四页,共65页。

长17厘米,宽6.4厘米,高1.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两方体积相同的宋式长方砚,并排放于铜屉内,一方研墨,一方研硃。砚盒为铜胎掐丝珐琅。砚屉下为冬季盛以温水暖砚。盒四面及盖为江牙海浪云龙戏珠图案,色彩丰富,釉色透明。底足四周为铜镀金棵刻缠枝纹饰,盒底隐起双龙环抱,直排三行“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砚制作精妙,金碧辉煌,为暖砚中之精品,清宫外极少流传。

长方端石珐琅盒暖砚第五十五页,共65页。清

长17.8厘米,宽12.7厘米,高4.5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砚为一展翅蝴蝶落于瓜地之中。砚以蝶之触角及瓜蔓琢作随形水池,蝶之双翅作砚堂;砚背琢作瓜形,上部叶蔓,下部瓜体。砚之雕琢粗细得当,层次分明,瓜体肥硕,蝴蝶栩栩如生,极富情趣。砚背有铭:“砚为吴门顾女史所制,经三月始成,感其功之精而心之苦也,因书以识。李云龙”。另有印章为“曾在李鹿山处”、“梅溪家藏”、“曾在吟香初馆”等。瓜蝶端砚

第五十六页,共65页。清

长14.8厘米,宽10.5厘米,高1.5厘米。故宫博物馆藏。

随形,砚面平浅,上有金星密布,熠熠生辉,一根虬的主干从左边攀缘而上,过水池,延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