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二上学期(创新部)双周练11(12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二上学期(创新部)双周练11(12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二上学期(创新部)双周练11(12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二上学期(创新部)双周练11(12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二上学期(创新部)双周练11(12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创新部)双周练11(12月考)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组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A.15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2.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A.9:40 B.10:10 C.10:40 D.11:103.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A.圣地亚哥 B.卡马国 C.马维尔拉 D.上海【答案】1.C

2.C

3.C【解析】1.由图可知北京与国际空间站经度大致相差180°,所以国际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是大致绕地球旋转了一半,由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所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45分钟。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2.由下图可知图中A点与120°E相距约为60°,A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则A点地方时为6时,则北京时间此时约为10:00,结合上面分析,可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为10:45,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3.据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90分钟环绕地球1周,则1小时可绕行2/3的路程,空间站到达卡马国上空时,正值该地黑夜,国际空间站与地面较近,此时无法反射到太阳光,不能被肉眼观察到,排除B。到达马维尔拉上空时,正处于黎明,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空间站,C符合题意;空间站约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不会经过圣地亚哥,排除A;当国际空间经过上海时,为白昼,由于太阳光线太强,可能用肉眼无法看见,排除D。故答案选C。【点睛】无论是国际空间站还是中国空间站,运行轨道都不在赤道正上方,而是与赤道存在倾角,国际空间站与赤道倾角为51.64度。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地形格局 C.植被覆盖 D.洋流性质5.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6.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墨西哥湾【答案】4.B

5.D

6.D【解析】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大陆地形西侧是世界最长的山系北段落基山脉,图示区域中东侧是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中央大平原,材料显示该时段北美受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图示降温的区域为中央大平原区域,因此主要受到地形格局的影响,导致降温区分布状况,故B正确;海陆位置影响,应该是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一般呈现递增或递减,但图示区域不是,故A错误;北美大陆中,美国的中部和东部植被覆盖率都较高,故C错误;洋流性质影响海洋沿岸地区,但是图示区域降温不是沿海,故D错误。答案选择B。5.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出现锋面气旋,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在低压中心西侧槽线上,受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甲、乙、丙三附近均形成冷锋,ABC与题意不符;丁处位于低压中心东侧槽线附近,南面暖气团主动向北面冷气团推进形成暖锋,暖锋是锋前降雨,丁位于锋前,若是水汽足够,最有可能发生降水,D正确。故答案选择D。6.结合第1小问结论可知,该降温天气系统的移动受到两侧山脉的阻挡,冷空气自北向南移动,因此天气系统被迫向南移动,31日最可能移动向墨西哥湾,D正确,C错误;太平洋位于天气系统西侧,被落基山脉阻挡,大西洋位于天气系统东侧,被阿巴拉契亚山脉阻挡,因此不太可能移动向太平洋和大西洋,AB错误。答案选择D。【点睛】冷锋过境特点:冷锋过境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前也有);冷锋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逐渐转晴。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8.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9.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答案】7.D

8.A

9.D【解析】7.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答案选择D。8.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故B错误;图示区域内的河流较少,河流侵蚀一般呈现的是峡谷等地形,故C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区域,地势越高,侵蚀越强,故D错误。答案选择A。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型岩石,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近接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故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故B错误;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C错误。答案选择D。【点睛】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负变质岩。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观象台遗址。该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分布。观测者从观测点透过夯土柱间的狭缝观测塔尔山的日出方位,以此确定季节、节气。其中7号缝居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的功能,下图为古观象台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当观测者能够透过7号缝观测到日出时的节气为(

)A.清明 B.夏至 C.秋分 D.冬至11.2021年11月1日观测者从4号缝观测到日出,则观测者第二次从该缝观测到日出的日期可能是(

)A.2021年11月21日 B.2021年12月20日 C.2022年1月10日 D.2022年2月10日【答案】10.C

11.D【解析】10.由材料信息可知,冬至日时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夏至日于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所以第7个狭缝正好位于13根夯土柱的中间,所以看到日出时的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2021年11月1日观测者从4号缝观测到日出,观测者第二次从该缝观测到的日出时间与2021年11月1日关于冬至日对称,即2021年11月1日距离12月22日有52天,在12月22日的基础上加上52天,即为2022年2月13日左右,D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陶寺古观象台冬至日时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夏至日于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春分日或秋分日于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二、单选题兴凯湖平均水深约4米,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仅雨季连通。两湖之间有一条长约90千米,最宽处约1千米的沙坝,沙坝上是茂密的森林。兴凯湖含沙量受入湖河水及湖面状况影响较大,每年5月份大兴凯湖波浪滔天,而小兴凯湖则温柔恬静。下图为兴凯湖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推测兴凯湖含沙量最大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3.5月份小兴凯湖温柔恬静的主要原因是(

)A.湖水水量较少 B.沙坝植被茂密 C.湖面尚未解冻 D.距风源地较远【答案】12.A

13.B【解析】12.由所学知识可知,兴凯湖的泥沙主要来自入湖河流河槽中挟带悬移质泥沙和推移质泥沙。兴凯湖含沙量受入湖河水及湖面状况影响较大,因此在春季时有季节性积雪融化,河流流量大,而在春季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因此入湖河流的含沙量4月最大,5月份大兴凯湖波浪滔天,搅动湖底泥沙,使兴凯湖含沙量增加,兴凯湖含沙量最大的季节为春季,A正确;夏秋季入湖河流流量大,但由于夏秋季植被覆盖率高,入湖河流的含沙量较春季少,夏秋季节风浪较小,湖水较平静,因此夏秋季节不是兴凯湖含沙量最大的季节,BC错误;冬季时湖泊冰封,湖水平静,入湖水量也少,因此冬季含沙量最小,D错误。故选A。13.由材料“两湖之间有一条长约90千米,最宽处约1千米的沙坝,沙坝上是茂密的森林”可知,小兴凯湖位于北侧,受到沙坝和沙坝植被阻挡,风力到达小兴凯湖湖面时减弱甚至消失,小兴凯湖湖面较平静,B正确。与湖水水量较少无关,A错误;5月份湖面已经解冻,C错误;两湖距风源地相差不大,D错误。故选B。【点睛】森林具有防风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兴凯湖植被可以削弱湖浪和风力等外力作用对沙坝的侵蚀,保持沙坝水土;涨水时,植被可以减弱湖水流动,利于泥沙沉积;植被可以改良沙坝土壤。三、选择题组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谷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其所携带的泥沙物质在出山口处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由山谷口向外可分为扇顶、扇中和扇缘。根据冲积扇所在的环境不同,可以细分为“旱扇”(即洪积扇)和“湿扇”,分别对应着河流中的暂时性河和常流河。下图为“湿扇”和“旱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与“旱扇”相比,“湿扇”(

)A.砾石磨圆度低 B.径流年际变化小 C.河流落差小 D.扇体面积小15.“旱扇”的绿洲多出现在(

)A.扇顶 B.扇中 C.扇缘 D.山谷【答案】14.B

15.C【分析】14.“湿扇”长期有河流流经,流水侵蚀强烈,砾石更加圆润,A错;“湿扇”长期有河流流经,径流年变化较小,B对;河流落差主要受地形影响,湿润地区不一定落差小,C错;湿润区河流流量大,长度较长,冲积扇的面积会较大一些,D错。故选B。15.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形成绿洲。在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扇缘的颗粒最小。河流从山口流出,顺着地势流往地势最低的冲积扇扇缘位置,扇缘位置的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都较好,最容易出现绿洲。扇顶、扇中、山谷中都不具备形成绿洲的两个条件,A、B、

D错误。故选C。【点睛】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地貌的一种,泥沙颗粒由冲积扇的扇顶向扇缘部分逐渐减小。距扇顶越远,土壤颗粒粒径越小,土壤越肥沃。在扇缘处,地下水埋藏浅,水分条件更好。四、单选题下图所示地区冻土广布,冻土主要有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季节性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已知图中的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判断甲地未来30小时后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是(

)A.东北风、变慢 B.偏东风、变快C.偏北风、变慢 D.西南风、变快17.图中东部、西部季节性冻土等日数线走向明显不同,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海陆位置 B.下垫面因素、海陆位置C.纬度因素、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地形因素【答案】16.B

17.C【分析】16.由图中的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甲地现在在高压脊的东侧,则30小时后该天气系统移动了150千米,高压脊则位于甲地的西侧,该地吹偏东风,等压线变密集,风速会变快,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由图中的经纬度数值可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为东北平原地形,西部为大兴安岭山地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存在主要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图中季节性冻土等日数线东部大致与纬线平行,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西部为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气温低,季节性冻土日数增多,向低纬方向弯曲,沿山地走向分布,因此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C正确。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图中是在内陆地区,与海陆位置的因素关系也不大,因此AB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谷地盆地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五、选择题组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19.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20.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上图中的(

)A. B. C. D.【答案】18.B

19.A

20.A【分析】18.温度带是根据活动积温划分,即作物某时段或某生长季节内逐日活动温度的总和。根据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说明当地气候趋向寒冷,冬季风势力更加强大,降水少趋于干燥,故选B。19.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中有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消耗了大量的木材,说明森林砍伐量大;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黄土的土质疏松,烧制陶器也需要砍伐森林,获取燃料。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人类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河床抬升,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A正确;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人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人口增长缓慢,BC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不是其向高处迁移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20.由图可知,该窑洞位于坡面位置,门上洞顶的土层厚度较小,越往里,窑顶的土层越厚,而挖掘窑洞为了避免坍塌,宽度应窄于洞顶覆盖土层,窑洞的宽度应随着窑顶的黄土厚度增加而增加,C错误,A正确;B迅速拓宽不符合坡面黄土厚度变化趋势,B错误;窑洞门口到窑洞里应是从窄到宽,D项与A项对比,D门口处宽度较宽,更易坍塌,D错误,故选A。【点睛】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微弱,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某个地方的果实和猎物少了,人类就更换一个生存场所。六、单选题波斯湾(下图)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之一,与阿曼湾因海水密度和海面高度存在差异,从而在霍尔木兹海峡产生了密度流(上层洋流和下层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波斯湾的特点是(

)A.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B.水温较低,密度较大C.盐度西北高东南低 D.大气洁净,尘埃较少22.霍尔木兹海峡的洋流(

)A.上层洋流和下层洋流运动方向一致 B.上层洋流向东运动,下层洋流相反C.上层洋流流量等于下层洋流流量 D.上层洋流流量大于下层洋流流量【答案】21.A

22.D【解析】21.波斯湾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A正确;波斯湾水温较高,B错误;西北部有淡水河流注入,盐度比东南部要低,C错误。周围是热带沙漠,沙尘天气多,D错误。故选A。22.波斯湾的盐度高、密度大、海平面较低,阿拉伯海盐度低、密度小、海平面较高,所以上层洋流从阿拉伯海流入波斯湾向西运动,下层洋流则相反,从波斯湾流出到阿拉伯海,波斯湾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上层洋流从阿拉伯海流入波斯湾的流量大于下层洋流流出流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密度流也称异重流,是海流的一种。在海洋中常见于相邻海盆之间,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如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密度高,而相邻的大西洋海水密度低,于是形成密度流,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伊兹密尔是土耳其伊兹密尔省省会,年平均降水量约700mm,远多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440mm的年平均降水量。2020年某月,持续一夜的强降雨(约占年降水量的18%),导致了该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伊兹密尔市位置,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此次伊兹密尔地区的强降雨天气可能出现在(

)A.2月 B.6月 C.8月 D.10月24.造成伊兹密尔和尼科西亚降水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同 B.沿岸洋流不同C.西风带控制时间不同 D.地势起伏差别大【答案】23.A

24.C【分析】23.伊兹密尔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降水,所以选项中2月最有可能,A正确,夏季炎热干燥,BCD错误。故选A。24.据图可知,伊兹密尔和尼科西亚都是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夏季干燥降水少,冬季降水丰富,但由于伊兹密尔纬度较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比尼科西亚长,所以降水更为丰富,C正确。两地距海远近差异不大,A错误。沿岸洋流基本相同,B错误。地势起伏可能存在差异,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故选C。【点睛】地中海气候位于30°~40°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相对较多。但在区域内部,其降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该区域内部,靠近30°的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时间更长,降水偏少;靠近40°的地区受盛行西风的控制时间更长,降水偏多。七、综合题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每年秋冬季节,冷空气开始活跃,给我国多地带来强烈的降温天气。但一般在冷空气到来的前一天,由于气团压缩反而导致气温异常偏高。中央气象台2021年11月6日06时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下图示意此次寒潮过程某一时刻海平面气压(百帕)分布。(1)说出甲地的天气状况,并解释其成因。(2)绘制丙处锋面的剖面示意图(要求绘出气团运动方向和云雨区位置),并说明锋面附近降水的形成原因。(3)结合所学锋面知识,分析冷空气到来前,气温异常偏高的原因。【答案】(1)甲地天气晴朗、风力小。因为受高压系统控制,气流下沉。(2)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干冷气流,南下过程遇到暖气团,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3)冷锋到来之前,当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相对偏高;冷锋快速南下时,将锋前暖气团挤压,从而使暖气团压缩增温;同时近地面多盛行偏南风,利于增温。【分析】本题以某次寒潮过程的图文资料设置问题,涉及天气系统的判读、形成、对天气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详解】(1)读图分析,此时甲地受高压中心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风力较小。(2)读图分析,丙锋面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的西侧,可知为冷锋。该锋面西北侧吹干冷的西北风(冷气团),东南侧为暖湿的偏南风(暖气团);冷气团势力较强,推动暖气团向东南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在锋后形成降水。如图:(3)结合材料“一般在冷空气到来的前一天,由于气团压缩反而导致气温异常偏高”分析,冷空气到来之前,冷锋锋面前方,为暖湿气流控制,气温较高;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另外冷空气到来之前一般吹偏南风,也会加剧大气升温变暖。【点睛】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被称为“世界的尽头”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塔状尖峰与冰川交错分布。地质学家称,这里的山体由大面积熔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塔状尖峰是在板块运动、外界营力和山体岩性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