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6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1项目建设背景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位于重庆西永组团I、J标准分区,即梁滩河流域以东,北碚与沙坪坝区界以南,中梁山脉以西,西井干道以北,规划面积为33平方公里。2007年9月经重庆市政府第40次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依托国家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和兴隆场大型铁路编组站设立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2009年12月重庆西部物流园核心项目、铁道部规划的全国18大货运节点之一的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投入使用,至此物流园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西部现代物流园区地处中梁山与梁滩河之间,东西向宽约4km,对外交通主要依靠规划区快速路渝遂高速、快速路二横线、快速路一纵线、绕城高速、轨道七号线、十三号线等,交通便捷,能够满足西部物流园片区发展居住及物流交通的需要。片区内部路网是以“八横五纵”为主骨架的主干道路网结构。次干道系统以方格网和自由式布局为主,纵横联系紧密,便于交通组织,利于地块使用根据重庆西部物流园区的分期开发模式,第一期,2007年至2010年,建成园区6平方公里,建设国家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兴隆场铁路编组站;第二期,2010年至2015年,建成园区9平方公里,建成兴隆场铁路编组站,基本实现物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第三期,2015至2020年,建成园区7.33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实现战略目标。至目前为止,物流园区已经完成一期建设目标和二期大部分建设目标,正处于从二期建设向三期建设阶段迈进的阶段,物流园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园区内部主次干道系统,推动片区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开发周边用地,进一步促进物流园区物流资源的整合。1.2工程概况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位于重庆西永组团I、J标准分区,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由南至北划分为土主片区、多式联运片区、金属市场片区、生产资料市场片区、中心商务片区、回龙坝片区以及仓储加工片区。本次修建的四条道路位于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的中心商务片区,分别是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K0+0.000~K1+231.393)、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4.100~K1+646.018)、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其中: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道路全长335.857m,标准路幅宽度为32m,设计车速50km/h,为城市主干道。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道路全长1231.393m,标准路幅宽度为26m,设计车速40km/h,为城市次干道。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道路全长341.918m,标准路幅宽度为16m,设计车速30km/h,为城市支路。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道路全长336.438m,标准路幅宽度为26m,设计车速40km/h,为城市次干道。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道路全长772.000m,标准路幅宽度为22m,设计车速40km/h,为城市次干道。除道路工程外,本项目还包括结构工程、道路雨、污水工程、道路照明工程及交通工程。1.3工程规模根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以及道路等级,将本次设计的横六路定位为东西向内部联系通道的次干路,主要起到加强片区内东西向间的交通联系作用;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定位为内部货运通道的主干路,用于加强片区内部运输;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定位为片区内部服务性的支路,解决内部地块的出入功能;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定位为片区内部商业服务的次干路,用于加强片区内部交通联系;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定位为片区内部服务性的次干路,解决内部地块的出入功能。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km/h)长度(m)标准路幅宽度(m)车道数1中心商务片区横六(K0+0.000~K1+231.393)次干路401231.39326双向四车道2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主干路50335.85732双向六车道3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4.100~K1+646.018)支路30341.91816双向两车道4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次干路40336.43826双向四车道5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次干路40772.00022双向四车道二、工程地质条件2.1区域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的中心商务片区,项目区域西边为规划的快速路一纵线,南边为规划的快速路二横线,现状垄安大道从项目所在区域中心横穿项目区域,拟建纵一线走向基本与现有团歇路一致,拟建纵一线道路右侧为已建渝湘铁路。交通十分便利。2.2地形地貌(1)拟建横六路场地属于剥蚀斜坡地貌区,场地呈东西走向,以斜坡及宽缓地貌为主,总体呈中部高、两边低的地势,斜坡地段一般坡角5~15°,局部较陡地带坡角达40°。场地内最高点位于中部,高程约312.45m,最低点位于西侧,高程约261.81m,相对高差约50m,场地中部穿垄安大道。场地中部有多个鱼塘分布,大小不一。(2)拟建纵一线北段二期场地属于人工堆填场地,场地呈南北走向,地势平坦,现有团歇路,场地南侧有水渠,高差较小,场地东侧为已有铁路。(3)拟建纵二线北段场地属于剥蚀斜坡地貌区,场地呈南北走向,场地由三个高程均约为277m的山包组成,山包之间为沟谷,地形总体较为平缓,斜坡地段一般坡角5~15°,场地最高点为三个山包山顶,高程约277m,最低点位于场地中部,高程约267.45m。场地南侧有一鱼塘分布。(4)拟建纵三线北段二期场地属于剥蚀斜坡地貌区,场地呈南北走向,以斜坡地貌为主,斜坡地段一般坡角5~15°。场地内最高点位于场地中部,高程约303.63m,最低点位于场地南部,高程约274.04m。场地南部有鱼塘分布。(5)拟建纵四线北段场地属于剥蚀斜坡地貌区场地呈南北走向,以斜坡及宽缓地貌为主,总体呈中部高,两侧低的地势,自然斜坡一般坡角5~15°,南部有施工堆填区,斜坡坡角局部达45°。场地内最高点位于场地中部,高程约277.43m,最低点位于场地南部,高程约249.96m。2.2气象水文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达62.1mm。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场地内及附近地带基本无溪、河分布,但在拟建纵一线北段场地内有一水渠,自北向南分布,水位约267.6~268.3m,经对附近居民的访问,20年一遇洪水位268.6~269.3m。区内降雨主要顺着沟槽向四周排泄,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排泄。2.3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北碚向斜东翼与观音峡冲断背斜西翼,无断层分布。在场地基岩出露地带测得岩层产状为295°~285°∠10°~55°,层面平直光滑,闭合状,见少量泥质充填物,结合程度很差。在拟建场地内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L1:105°~150°∠71°~54°,裂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局部缝宽1~1.5mm,无充填,一般间距1.0~3.0m,可见延伸长度0.5~2.5m,结合程度一般~差,属硬性结构面。L2:20°~35°∠70°~38°,裂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局部缝宽0.5~3.0mm,无充填,一般间距1.2~2.0m,可见延伸长度1.0~2.0m,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之图B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4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钻探工作,勘察区内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纵一线北段二期处:以灰褐色、深灰色为主,主要呈现出杂色,由砂、泥岩碎块及粘性土组成,松散~稍密状,粒径4~28mm不等,土石比3:7~5:5,厚1.0~11.5m,主要分布在水渠西侧及团歇路处,一般堆填时间5年以上,为老填土,呈松散状。团歇路处及周边的素填土经多年车辆的碾压,已呈稍密状。纵四线北段处:以灰褐色、深灰色为主,主要呈现出杂色,由砂、泥岩碎块及粘性土组成,松散状,粒径4~28mm不等,土石比4:6~6:4,厚6.2~16.9m,主要分布在场地南侧,堆填时间为1年左右,新近填土。2、残坡积土层(Q4el+dl):以黄褐色为主,主要为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而鱼塘处(横六路中部鱼塘,ZY540处等)、水田处(ZY524区域、ZY584区域、ZY682区域等),表层多为软塑~流塑状(淤泥质),厚度分别为0.6~1.8m和0.2~0.6m。可塑状粘土的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为砂、泥岩风化物形成,厚度一般0.5m~6.5m(ZY532),广泛分布于缓坡及平缓地带。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为主,组成物质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砂质重,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风化裂隙发育,手捏易碎,单层一般厚1.5m~4.2m(ZY611);中风化层较完整,岩质较软,在山顶零星可见露头,广泛分布于场地,与砂岩互层。2)砂岩(J2s-Ss):灰色为主,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中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裂隙发育,岩芯呈砂土状、碎块状,手捏易散成砂状,单层一般厚1.0~2.0m,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岩质坚硬,在纵二线北段场区及纵三线北段场区可见露头。拟建场地为剥蚀斜坡地貌,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地基岩出露条件较好,基岩面呈波状起伏,一般倾斜角度5~15°,局部达25°。基岩面埋深0-20.5m,强风化基岩分布于整个场地,厚度为1.0-4.2m(ZY611)。场地大部分地区可见基岩裸露。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块碎状,质软,可见风化裂隙发育,由于岩芯破碎,无法采样,故未采取强风化样。中风化带岩芯完整~较完整,多呈柱状,少量呈短柱状。2.5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属浅丘斜坡地貌区,各段拟建道路场区(除纵一线北段二期场区以外)总体地势均是中部高四周低,沟谷一般发育,坡降不大,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来自大气降雨补给,并自含水层向沟谷呈渗流或细流状态汇集,最后向较低的地带排泄。气候条件对地下水流量影响较大,一般丰水期流量大,枯水期流量小。按含水层和地下水特征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1)基岩裂隙水这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岩性为砂岩、泥岩,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范围的丘坡地带。该含水层按受大气降雨及人工排水补给,迳流途径短,排泄条件好,多以渗流或细流形式流出地表或补给其它含水层,故富水性较差。(2)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为松散孔隙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雨,部分地段接受基岩裂隙水补给,以渗流、片流排出沿基岩面向地处排泄,排泄较好,场地孔隙水贫乏。综上,拟建场地(除纵一线北段二期场区以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雨量季节性变化明显。根据现场对地质钻孔的水位观测及简易提水试验发现,钻孔内水位没有明显恢复或水位恢复不明显,结合勘察时间为枯水期考虑,本场地地下水较贫乏。如施工时在丰水期进行(特别在雨季)开挖时,应注意采取相应的隔水、排水措施。但在场区内有若干鱼塘,大小不一。拟建纵一线北段二期场区内主要是人工填土堆积,可以汇集地下水,且在南部有水渠。在对本场区钻孔进行水位观测时,发现有地下水存在。含水层位主要为素填土和强风化基岩,故含水层厚度定为6.35m,流量为43.53m3/d、钻孔综合渗透系数4.346m/d,稳定水位为3.00m。根据经验及现场试验情况,粉质粘土渗透系数约为0.0005~0.001m/d,强风化基岩渗透系数约为0.01m/d,人工填土渗透系数约5m/d,中风化基岩的渗透系数约0.001m/d。据对地表水水样(SY01)进行水质简分析及侵蚀性CO2分析结果,(见《水质简分析报告》),PH值8.26为中性,为HCO3·SO4-Ca型水。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按II类环境水,该水样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该水样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据对地下水水样SY02(ZY713)进行水质简分析及侵蚀性CO2分析结果(见《水质简分析报告》),PH值8.29为中性,为HCO3·SO4-Ca型水。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按II类环境水,该水样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该水样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邻近场地工程经验,初步判断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2.6特殊性岩土本场地中的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和软塑状粘土。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碎块组成,分布在纵一线和纵四线南部地区,纵一线地区为施工堆填和修筑道路堆填,以松散和稍密为主,填筑时间5年以上;纵四线北段南部地区为施工堆填,以松散状为主,填筑时间约1年。流塑~软塑状粘土分布于场地水田及鱼塘地带,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粘土呈高压缩性。2.7不良地质现象据查阅基础地质资料和邻近场地的地质资料,结合现场调查,拟建场地范围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亦未见地下硐室和采空区,未发现沟滨、孤石、墓穴等对建设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2.8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场地环境条件及重庆岩土工程检测中心对场地地下水质分析及对土的腐蚀性分析,可判定场地环境水和土对砼及砼中钢筋具微腐蚀性。2.9场地工程地质评价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勘察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据《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波速测试报告》:粉质粘土层剪切波速Vs=132~144m/s,粉质粘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38m/s;素填土层剪切波速取Vs=113~126m/s,素填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19m/s。强风化泥岩层声波速度为2467-2649m/s,强风化砂岩层声波速度为2807-3022m/s,中风化泥岩层声波速度为2752-2993m/s,中风化砂岩层声波速度为3030-3329m/s。2、场地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场地未见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等液化土层,且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7.5条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地层连续,岩层产状稳定,所以场地因地震断层作用而导致的地表错动、地面变形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在地震作用时本场地或场地附近不存在地基液化、震陷的问题。3、场地现状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属于剥蚀斜坡地貌区,以斜坡地貌为主,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斜坡地段一般坡角5~15°,局部较陡地带坡角达45°。其余地段均为平缓地区及居民用地,地形坡角均小于5°。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北碚向斜东翼与观音峡冲断背斜西翼,无断层分布。在场地基岩出露地带测得岩层产状为295°~285°∠10°~55°,层面平直光滑,闭合状,未见充填物,结合程度一般~较好。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应力条件简单,应力水平极低。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勘察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场地地形整体较平缓,场地内及附近未见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一般的埋藏物。场地中部大部基岩出露,第四系土层厚度总体较薄。在对场地的不良土质进行换填或相关工程措施后,本场地适宜该工程的修建。2.10地基评价1、地基均匀性及干湿类型评价1)素填土纵一线北段二期处:由砂、泥岩碎块及粘性土组成,厚1.0~11.5m,主要分布在水渠西侧及团歇路处,一般堆填时间5年以上,为老填土。团歇路处及周边的素填土经多年车辆的碾压,已呈稍密状,水渠西侧部分呈松散~稍密状。但在钻进过程中有明显的卡钻。可知,素填土的均匀性较差。纵四线北段处:由砂、泥岩碎块及粘性土组成,厚6.2~16.9m,主要分布在场地南侧,堆填时间为1年左右,新近填土。泥岩碎块质软,风化较快,部分已风化成粘土状。砂岩碎块质硬,风化速度慢。场地内人工填土未经辗压、夯实作用,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内填土结构为松散,但在钻进过程中有明显的卡钻。可知,素填土的均匀性较差。场地素填土整体按松散状考虑,素填土的均匀性较差。为稍湿状,处于干燥~中湿类土之间。2)粉质粘土以黄褐色为主,主要为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而鱼塘处(横六路中部鱼塘,ZY540处等)、水田处(ZY524区域、ZY584区域、ZY682区域等),表层多为软塑~流塑状,厚度分别为0.6~1.8m和0.2~0.6m。可塑状粘土的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为砂、泥岩风化物形成,厚度一般0.5m~6.5m(ZY532),广泛分布于缓坡及平缓地带。整个场地厚度不一,变化较大,斜坡及垭口处厚度较小,平缓地带厚度较大。根据实验数值,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以中压缩性为主,均匀性差。场地内水田、鱼塘及小溪沟两侧地带的表层粉质粘土属潮湿~过湿类土,其余段粉质粘土属中湿类土。3)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度1.0-4.2m,变化较大,均匀性较差;基岩中风化层岩体较完整、连续,属低变异性岩石,均匀性较好。场地泥岩中部分泥岩含砂质较重,泥岩抗压强度变化较大,设计施工时采取动态设计,施工时加强取样检验或采取载荷试验确定。2、路基持力层及路基建议持力层选择(1)素填土:主要分布在纵一线北段及纵四线北段南部,钻探揭露厚1.0~16.5m,结构松散~稍密,承载力值低,未经压实处理不能直接作路基持力层,需经压实后成为压实填土后方可作路基及纵一线北段处拟建箱涵持力层,压实填土并满足设计要求。(2)坡积层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相对均匀,水田和鱼塘内的流塑~软塑状的淤泥质粉质粘土需进行换填,较均匀处粘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3)强风化基岩层及中风化基岩层分布厚度相对稳定,均可作拟建道路的路基持力层。路基建议对基岩埋深浅的地段,建议采用基岩做路基,其余地段可采用经压实处理后的人工填土作路基,农田表层及鱼塘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呈流塑~软塑状,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在路基填筑前,先将农田表层流塑~软塑状淤泥全面清除后,才宜进行路基的填筑工作,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分层夯实、碾压,成为压实填土并满足设计要求后可作路基。强风化或中风化基岩层可直接作为路基。3、特殊土及土体的腐蚀性评价场地素填土和软塑状淤泥质粘土为特殊性土。主要分布于纵一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南部,填土多由砂岩、泥岩碎块及其风化物夹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散人工填土层结构成分不均匀,且分布不均,不宜作为持力层,若需用填土作为持力层建议采用强夯进行压实,承载力应根据现场载荷试验确定。流塑~软塑状淤泥质粘土分布于场地鱼塘及水田地带,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需进行换填,换填后对场地影响较小。土体腐蚀性分析报告: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判定:按Ⅱ类环境,以上土样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TZY517、TZY583、TZY692、TZY696在强透水土层有弱腐蚀其他均为微腐蚀,在弱透水土层均为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2.11结论勘察区位于北碚向斜东翼与观音峡冲断背斜西翼。岩层产状为295°~285°∠10°~55°,场地内地层岩性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砂岩、泥岩组成。无断层通过,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岩体较完整,现状斜坡整体稳定;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适宜道路修建。三、设计依据及规范3.1设计依据(1)设计合同(2)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版)(3)重庆西永组团H、X、I、J、G标准分区控规交通优化及用地调整(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2013.12)(4)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交通规划(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3.4)(5)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中干线、北线延长段道路及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2011.11)(6)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中心商务区-横五路、纵一线北段、纵二线、纵三线北段施工图设计)2016.08(7)中央商务区公租房周边道路方案(纵三、四、横二、三、四施工图)2015年7月(8)物流园回龙坝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纵一、二、三、四线)方案设计(9)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方案设计(2016.12)(10)1:500地形图(11)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2017.03)(12)重庆市规划局关于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方案设计批复函件《渝规沙坪坝方案函(市政)(2017)0045号》。(13)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二期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14)重庆市城乡建委关于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横六路、纵一线北段二期、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初步设计审查意见。(2017.11.15)3.2对初设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总体评价:设计文件内容完整,执行规范基本正确,编制深度满足规定要求。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均已作废。回复:采纳专家意见,已改为《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2、路基设计图与典型横断面对挖方边坡的处治不一致,且本项目存在高边坡,应在初设说明书中补充高边坡专项设计相关内容并将评估意见纳入设计依据和附件。回复:采纳专家意见,修改路基设计图,同时在初设说明书中补充高边坡专项设计相关内容并将评估意见纳入设计依据。3、初设说明书中,特殊路基设计中应补充素填土的处治措施。回复:采纳专家意见,在初设说明书的特殊路基设计中补充素填土的处治措施。4、初设说明书中,补充主要工程数量表。回复:采纳专家意见,在初设说明书中补充主要工程数量表。5、初设说明书中,结构图纸与设计说明不一致。回复:采纳专家意见,对结构图纸与设计说明进行修改。6、初设说明书中,补充结构方案比选。回复:采纳专家意见,对结构图纸与设计说明补充结构方案比选。3.3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2017年11月8日,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专家在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物流园中心商务片区二期市政工程及地块平场整治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会。会议听取了勘察单位(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和设计单位(重庆市设计院)分别对该项目地质情况和设计方案的介绍,专家组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讨论后形成如下论证意见:一、本工程位于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填方边坡最高约13.8m,属于渝建发〔2010〕166号文所规定的超限边坡,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安全专项论证是必要的。二、本项目的主要设计人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符合要求。三、该边坡工程分别为永久性和临时性边坡,安全等级分段确定为一级和二级,填方边坡采用“分级放坡+格栅植草绿化”和“扶壁式挡土墙”,设计方案基本可行。四、建议:1.复核各段边坡岩土参数,补充完善边坡各种不同破坏模式下的稳定性分析。2.加强基底清理,细化软弱下卧层和边坡交接处处理,加强纵一线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处理。3.结合场地规划和道路设计,完善场地边坡截、排水系统设计;加强纵一线施工期引水、排水及周边铁路保护。4.补充细化与边坡稳定性有关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施工顺序、工艺方法和专项技术要求,纵一线应针对箱涵、既有明渠、团歇路及已有铁路、扶壁式挡墙等提出专项技术要求,增加桩承式挡墙方案比选。横六路放坡应考虑裂隙不利影响。5.完善计算书、立面图、方案比选和方案细部设计。6.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细化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3.4设计规范国家规范《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城市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规范》(GB50843-2013)住建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75-97)《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交通部规范(参考使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地方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四、设计标准(1)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表1-1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技术标准汇总表采用的设计参数规范技术标准采用的设计参数道路名称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道路等级主干路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km/h)60/5050路幅宽度(m)/32最小平曲线半径(m)150/10080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50/45-平曲线最小长度(m)100/85190.971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曲线1400/900-凹曲线1000/700-最大纵坡(%)7/8-最小纵坡(%)0.30.65坡段最小长度(m)160/140335.985竖曲线最小长度(m)50/40-停车视距(m)75/60不小于60交通量设计年限(年)2020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年)1515最小净高(m)4.5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BZZ-100(2)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表1-2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技术标准汇总表道路名称规范技术标准采用的设计参数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道路等级次干道次干道次干道次干道计算行车速度(km/h)40404040路幅宽度(m)/262622最小平曲线半径(m)70--18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35--35平曲线最小长度(m)70---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曲线400--3700凹曲线4506000-2400最大纵坡(%)92.40.682.4最小纵坡(%)0.31.50.680.44坡段最小长度(m)120187-312竖曲线最小长度(m)3551-42停车视距(m)40不小于40不小于40不小于40交通量设计年限(年)15151515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年)10101010最小净高(m)4.555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BZZ-100BZZ-100BZZ-100(3)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表1-3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技术标准汇总表规范技术标准采用的设计参数道路名称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道路等级支路支路计算行车速度(km/h)3030路幅宽度(m)-16最小平曲线半径(m)4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5-平曲线最小长度(m)50-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曲线250-凹曲线250-最大纵坡(%)100.85最小纵坡(%)0.30.85坡段最小长度(m)100-竖曲线最小长度(m)25-停车视距(m)30不小于30交通量设计年限(年)1015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年)1010最小净高(m)4.5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BZZ-100备注:本工程荷载标准:桥涵:主干道采用城市—A级;次干道及支路采用城市—B级;人群荷载:4.0kN/m2或按《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取值;路面:BZZ—100。基本地震烈度:VI,按Ⅶ设防。五、道路设计5.1平面设计设计原则(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西部物流园控制性规划,满足各条道路规划红线的要求,维护城市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可持续性。(2)遵从功能合理、结构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道路纵横断面布置。(3)由于园区以货运交通为主导,为保证园区内货车行驶的舒适性,本次道路设计中对于平面交叉口转角半径采用规范的上限值,平曲线半径尽量高于规范一般值。(4)道路平面设计参照规划,结合计算行车速度,合理地设置了缓和曲线;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时在圆曲线内侧加宽,并设置了加宽缓和段。5.1.1平面线形设计(1)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K0+0.000~K1+231.393)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K0+0.000~K1+231.393)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全长1231.393m,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道路位于中心商务片区北侧,道路西起于与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相交的交叉口处,由西向东,为一条直线,终点位于与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相交的交叉口处,道路线形与规划一致。(2)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335.857m,设计车速50km/h,双向六车道。道路位于中心商务片区东侧,道路南起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五路相交的交叉口处,由南向北,终点位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相交的交叉口处,道路线形与规划一致。全线共设一处平曲线,半径为800m,按照《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无需设置缓和曲线和圆曲线内侧加宽。(3)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4.100~K1+646.018)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4.100~K1+646.018)为城市支路,道路全长341.918m,设计车速30km/h,双向两车道。道路位于中心商务片区东侧,道路南起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五路相交的交叉口处,由南向北,为一条直线,终点位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相交的交叉口处,道路线形与规划一致。(4)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全长336.438m,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道路位于中心商务片区西侧,道路南起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五路相交的交叉口处,由南向北,为一条直线,终点位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相交的交叉口处,道路线形与规划一致。(5)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全长772.000m,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道路位于中心商务片区西侧,道路南起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四路相交的交叉口处,由南向北,下穿规划的中心商务区横五路,终点位于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相交的交叉口处。全线共设四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180m,按照《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均已设置缓和曲线和圆曲线内侧加宽。根据业主提供的信息,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将先于快速路一纵线横五路立交实施,同时纵四线北段设计时已充分考虑与横五路立交之间的支档结构设置,所有支档结构均设置在横五路立交匝道B、C线靠近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一侧,均由后期快速路一纵线横五路立交建设时实施,设计资料在相互交接联系后确定。5.2纵断面设计设计原则(1)纵断面设计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同时结合已设计道路标高、轨道标高及已发红线地块设计标高进行道路优化设计。(2)园区内以货车为主,为提高货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纵断面设计坡度平缓,尽量控制在5%以内,同时考虑到排水要求,最小坡度不小于0.3%;(3)综合考虑到新编控规范围内园区存在大量的弃方,以及后期运营投入的经济成本,设计标高适度增大;(4)综合考虑了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5)道路平面、纵断面均衡,路面排水通畅,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纵断面线形设计(1)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K0+0.000~K1+231.393)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K0+200.000~K1+351.659)结合规划标高进行设计,起点以2.1%的上坡与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相接,然后路线分别在K0+363.915、K0+649.875及K0+954.974处分别与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中干线及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相交,最后以1.0%的上坡至本次终点K1+231.393,终点与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相接。道路本次设计全线共设6个坡段,最大纵坡为2.4%,最小纵坡1.0%,最小凸曲线半径为1800m,最小凹曲线半径为1500m。(2)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结合规划标高进行设计,全线采用0.65%的上坡将起点(中心商务片区横五路交叉口)与终点(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交叉口)相接。道路本次设计全线共设一个坡段,纵坡为0.65%。(3)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4.100~K1+646.018)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4.100~K1+646.018)结合规划标高进行设计,起点以0.85%的上坡至本次终点K1+646.018,终点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相接。道路本次设计全线共设一个坡段,纵坡为0.85%。(4)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结合规划标高进行设计,起点以0.68%的上坡至本次终点K0+759.626,终点处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相接。道路本次设计全线共设一个坡段,纵坡为0.68%。(5)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结合规划标高及横五路立交进行设计,起点以0.44%的上坡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四路相接,然后路线分别在K0+343.139、K0+392.642、K0+438.109处下穿快速路一纵线横五路立交匝道及中心商务区横五路,最后以2.4%的上坡至本次终点K0+772.000,终点与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相接。道路本次设计全线共设4个坡段,最大纵坡为2.4%,最小纵坡0.44%,最小凸曲线半径为3700m,最小凹曲线半径为2400m。5.3横断面设计道路路幅分配原则是结合规划,根据道路的功能定位和景观设计以及现状条件综合进行考虑。(1)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K0+0.000~K1+231.393)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K0+0.000~K1+231.393)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采用26m标准路幅,具体分配如下:5m(人行道)+8m(车行道)+8m(车行道)+5m(人行道)=26m(2)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K2+122.508~K2+458.365)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双向六车道,采用32m标准路幅,具体分配如下:4m(人行道)+12m(车行道)+12m(车行道)+4m(人行道)=32m(3)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4.100~K1+646.018)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K1+305.470~K1+646.018)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30km/h,双向两车道,采用16m标准路幅,根据规划红线,具体分配如下:4.5m(人行道)+3.5m(车行道)+3.5m(车行道)+4.5m(人行道)=16m(4)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K0+423.188~K0+759.626)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采用26m标准路幅,具体分配如下:5m(人行道)+8m(车行道)+8m(车行道)+5m(人行道)=26m(5)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K0+000~K0+772.000)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采用22m标准路幅,具体分配如下:3m(人行道)+8m(车行道)+8m(车行道)+3m(人行道)=22m5.4路基设计5.4(1)填方路基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根据地勘建议,本次设计考虑道路填方边坡采用自然放坡形式,按照第一级坡率1:1.5,第二级1:1.75,第三级1:2.0放坡,坡高8米,三级及三级以下边坡均采用1:2.0的坡率放坡,每一级处设2米平台,并设置2%的外倾横坡。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将基底挖成台阶,其宽度应大于2米,台阶向内倾斜2~4%。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根据地勘报告,对于斜坡路段,考虑挖台阶处理以及在坡脚设置护脚墙。本次设计考虑纵一线北段二期道路东侧(即右侧)根据地勘资料及结合现有铁路红线,道路右侧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防护。(2)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路基开挖:若为挖土时,边坡值为1:1.5,若为岩石,边坡根据设计坡率来开挖。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道路路床基底部分若超挖,严禁采用土回填,应采用低标号砼补填。本次设计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两条道路东侧(即右侧)根据地勘资料及结合道路两侧地块开发的需求,挖方基岩放坡率至下而上统一按照1:2放坡,自下而上边坡高度大于8m时,每8m高处设一平台,每两级边坡之间留2m宽平台,从而避免边坡采取锚杆支护或抗滑桩支挡等永久防护措施,减少工程重复建设。其余道路及纵三线北段二期、纵四线北段两条道路西侧(即左侧)基岩放坡率至下而上取1:0.75,土质以及强风化岩层边坡坡率1:1.5。自下而上边坡高度大于8m时,每8m高处设一平台,每两级边坡之间留2m宽平台并设置2%的外倾横坡。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顶设截水沟。(3)边坡防护根据土地利用规划,该片区主要服务于仓储用地,少量地块用于商业用地及居住用地。本次设计中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道路右侧为现状铁路用地,纵四线北段道路左侧为快速路一纵线绿化带,因此考虑永久性边坡防护。基岩1:0.75坡率的采用植被混凝土护坡,1:1.5坡率的边坡采用网格骨架护坡。填方段边坡采用网格骨架护坡。为高填方段,设计为永久性护坡,边坡采用网格骨架护坡。为高边坡挖方段,设计为永久性护坡,边坡防护采用植被混凝土护坡。剩下路段即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沿线道路左侧、横五路、纵二线、纵三线北段道路两侧道路两侧非高边坡段,考虑其余路段两侧要进行平场,因此为临时放坡,临时放坡采用植草放坡形式。本次设计边坡放置时间两年以上,亦考虑成永久边坡防护。施工时,除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道路右侧边坡及纵四线北段道路左侧边坡为永久性边坡防护外,业主可根据道路两侧地块开发进度,决定具体实施路段高边坡是否取消永久性护坡,改为临时放坡。(4)特殊路基1)素填土根据地勘报告,素填土:主要分布在纵一线北段二期及纵四线北段南部,钻探揭露厚1.0~16.5m,结构松散~稍密,承载力值低,未经压实处理不能直接作路基持力层,需经压实后成为压实填土后方可作路基。本次设计纵一线北段二期考虑采用翻挖回填方式进行处理,避免对现有铁路造成影响;纵四线北段采用强夯方式进行处理。按照设计标高挖除后填土后约2.5米,设计考虑翻挖回填,分层碾压,达到道路设计压实度标准;对于地勘中所描述的场地内高填方路段,考虑对不利地段回填土采取强夯、设置土工格栅等措施进行处理。2)软塑状粉质粘土处理措施软塑状粉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小溪沟两侧及宽缓冲沟低洼地带水田及鱼塘表层,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厚度薄,一般为0.8.0~1.8m;设计考虑对表层软塑状粉质粘土进行清除或块石挤淤处理。清淤换填:本次设计范围内,小溪沟两侧及宽缓冲沟低洼地带水田及鱼塘表层粉质粘土呈软塑状,强度较低,设计考虑采用清淤换填的方式进行处置,即采取清除软弱土质换填路基填料的方法。抛石挤淤路基:对于部分淤泥比较深的地段,采用抛石挤淤的方式处理。抛石深度以抛石碾压后淤泥不上泛为止。(3)零填零挖及土质挖方路基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h≤150cm),应将该深度范围内的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填料应采用透水性材料。一般土质挖方路段路床顶面的压实度和土基回弹模量E0(≥40MPa)必须达到设计的要求,否则需进行超挖回填碾压,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处理,使之达到设计的要求;地下水较丰富,路基强度不高且土基EO值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必须作超挖换填处理,换填厚度为≥80cm砂砾或碎石等透水性材料。(4)半填半挖路基对原地面坡度不陡于1:5的横(纵)向半填半挖路段,将翻松原地面表土后分层填筑;地面坡度陡于1:5不陡于1:2.5时,应将原地面挖成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2%~4%的内倾斜坡,再分层填筑。半填半挖路基填料应综合设计,土质挖方时优先选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并对挖方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内设置两层土工格室;石质挖方时也可采用填石路堤。设置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除边沟下设置纵向渗沟外,还应在填挖之间设置纵或横向渗沟.严禁直接利用爆破崩塌填筑路基,应开挖台阶分层碾压,做到填挖交界处的拼接密实无拼痕,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进行增强补压,以消除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5)陡坡路基地面纵坡陡于1:2.5时,为陡坡路段,应将原地面挖成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做成向内倾斜2%的反坡,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稳定性计算,以确定加固处理措施。对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主要有两大措施,一是改善基底条件采用土工材料加固处理,二是设置支挡结构物浆(干)砌挡墙等。对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根据基底地质情况采用开挖回填碾压或满夯处理。(6)土方调运本项目约有142490立方土石需外运,考虑紧邻的回龙坝片区道路缺少土石方,可就近运至回龙坝片区,运距按3公里考虑。5.5路面结构设计(1))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路面结构如下:碎石基层厚230mm(2))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路面结构如下:(3))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路面结构如下:(4))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路面结构如下:碎石基层厚230mm(5))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路面结构如下:碎石基层厚230mm(6)人行道铺装结构分别下:5.6交叉口设计5.7公交及人行系统5.7.1公交系统本次设计中心商务片区横六路、中心商务片区纵一线北段二期、中心商务片区纵二线北段、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中心商务片区纵四线北段为城市主干道及次干道,主要服务于货运交通均不考虑设置公交系统;中心商务片区纵三线北段二期为城市次干道,根据规划及道路两侧为商业街,在本次设计范围设置有公交停靠站,为划线式公交停车港。5.7.2人行系统本次路网交叉口都采用人行横道线过街,在交叉口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坡道;同时根据道路在整个片区内所处的位置不同来设置人行横道线,在设置信号灯交叉口也同时设置了人行过街信号灯。5.8超高、加宽设计横六路、纵二线北段、纵三线北段二期路线均为直线,纵一线北段二期最小平曲线半径为800m,纵四线北段最小平曲线半径为180m,5.9附属设施设计(1)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主要是中央分隔带路缘石、路侧车行道缘石,中央分隔带缘石采用规格为C35砼200×540×900mm,路侧车行道缘石采用规格为C35砼150×440×900mm,路边石采用规格C35砼150×200×900mm,植树圈采用规格青石材质150×150×1500mm,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2)人行道及检修道道路两侧人行道采用的结构如下:透水砖250X150X60m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0mmC20素砼垫层厚100mm。人行道采用透水砖250X150X60mm,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方块必须表面平整,线路清晰、棱角整齐。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5.10防护安全设计在填方高于3米的人行道边缘设置人行道栏杆,挖方高于3米的边坡坡顶设置防护网,在道路路基填挖分界处加铺土工格栅。具体设计详见横断面图。5.11防撞栏杆设计5.12隔离墩设计5.13高边坡工程设计高边坡工程采用信息法设计施工。(1)高边坡类型1)填方高边坡道路边坡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填方路段边坡采用1:1.5坡率,每8m一级平台,平台宽度2m,第二级填方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第三级以下的填方坡率为1:2.0;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坡面采用网格骨架护坡。按永久性边坡设计。3)挖方高边坡据地质勘察建议,中风化岩层以下按1:0.75放坡,每8.0m一级,强风化岩层及土层按1:1.5放坡,坡面采用植被混凝土护坡,按永久性边坡设计。永久性边坡合理使用年限50年,临时性边坡合理使用年限为2.0年。(2)边坡开挖以及稳定监测为确保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场地边坡的稳定,除采用合理的加固措施外,还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工艺及程序,避免施工过程中边坡失稳破坏,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于留下后患,影响边坡的长期稳定和运营的安全。本路段边坡开挖须严格按自上而下的开挖原则,且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防排水措施,避免边坡开挖后受雨水影响施工安全。施工时应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由于边坡开挖时可能导致土体下滑,故施工时间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场地边坡及不良地质路段应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及时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核补充。若现场开挖后的实际情况与勘测资料不符者,应与设计方取得联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变更设计。整个护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均应作边坡变形观测记录,水准基点设置应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其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应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用经纬仪,水准仪,地表位移伸长计等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在出水点应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观测时间间隔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当有危险征兆时,应进行连续监测。边坡应作长期观测,在竣工后的观测时间不应少于三年。经过边坡安全稳定性计算,设计满足规范要求,表明本次设计采取的边坡稳定措施有效。详见边坡平面、横断面图。(3)高填方边坡施工注意事项1)基底土密实,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地表的树根草皮或腐植土必须清除。2)路堤基底为耕地或土质松散时,应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其压实度不小于90%。3)农田及湖塘等地段的路基,回填前采取排水、清淤,将表层软土清除。4)对于路堤基底坡度大于1:5地段,必须在回填前挖2~4%内倾斜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3.0m。5)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堤施工前,应准备足够的路堤填方土料,填方土料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6)填料应分层摊铺、分层碾压,所选填料及压实度应达到路基设计要求,每层压实完毕后,必须进行压实度质量的检测及填土厚度的测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填筑。7)施工过程中严禁爆破施工,应避免边坡大规模无序施工,加强边坡治理施工和相邻建筑的实时变形监测,以避免和降低对相邻建筑物和设施的影响。8)边坡支护施工中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施工前坡顶底均应设置好安全围栏并有安全警醒标志,边坡挡墙施工前首先应全面清理坡面危石及松动岩块等,确保施工安全。六施工要求6.1路基6.1.1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主干道压实度(%)次干道压实度(%)支路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95≥95≥93≥92≥94≥94≥92≥91≥92≥91≥90≥9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30~80≥95≥93≥94-≥92-路基范围以外回填压实度不小于85%6.1.2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路基开挖:若为挖土时,边坡值为1:1.5,若为岩石,边坡根据设计坡率来开挖。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道路路床基底部分若超挖,严禁采用土回填,应采用低标号砼补填。6.1.3(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换填块片石一层,再行分层碾压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3.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3)填筑逐层填筑时,应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专人指挥,按水平分层,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心卸料,并用大型推土机摊平。个别不平处应配合人工用细石块、石屑找平。当石块级配较差、粒径较大、填层较厚、石块间的空隙较大时,可用于每层表面的空隙里扫入石渣、石屑、中、粗砂,再以压力水将砂冲入下部,反复数次,使空隙填满。人工铺填粒径25cm以上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屑塞缝,最后压实,人工铺填块径25cm以下石料时,可直接分层摊铺,分层碾压。填方边坡上部8m为1:1.5,8米以下为1:1.75。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桥台和路基接合部,应分层仔细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路床顶以下2.5m以内应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得低于填土规定的数值。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项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88管项30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6.2垫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垫层施工,垫层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6.2.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6%平整度:不大于15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厚度容许偏差:-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2.0MPa弯沉值:≤88.9(0.01mm)6.2.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中,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级配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表6.1.6-1的要求。6.2.3施工要求1.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2.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3.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可达20cm。6.3底基层垫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6.2.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厚度容许偏差:-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2.5MPa主干道弯沉值:≤35.8(0.01mm)次干道弯沉值:≤73(0.01mm)支路弯沉值:≤88(0.01mm)6.3.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级配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表6.1.6-1的要求。6.3.3施工要求1.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2.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3.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可达20cm。6.4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底基层为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6.4.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厚度容许偏差:-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3.5MPa主干道弯沉值:≤19.6(0.01mm)次干道弯沉值≤32(0.01mm)支路弯沉值≤37(0.01mm)6.4.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5.5%,具体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级配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表6.1.6-1的要求。6.4.3施工要求1.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2.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3.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可达20cm。6.5面层面层分为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两种(一)沥青混凝土面层6.5.1沥青上面层基质沥青应达到70号A级石油沥青技术要求;中下面层基质沥青也应达到70号A级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各沥青混凝土层间设置改性乳化沥青粘层,粘层沥青采用PC—3阳离子乳化沥青。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透层,透层采用煤油稀释沥青,渗透深度不小于5mm。透层用煤油稀释沥青由70#道路石油沥青和煤油掺配而得,条件具备时可采用胶体磨进行掺配,也可采用自行加工的煤油稀释沥青搅拌罐进行掺配。为防止由于温度过高而造成煤油极度挥发,沥青的加热温度以120℃~130℃为宜,沥青与煤油用量通过流量计控制。煤油与沥青的掺配比例通过试验确定,掺配后的稀释沥青性能指标应下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技术要求项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JTJT0604-2000针入度指数PI-1.5~+1.0JTJT0604-2000延度15℃不小于100JTJT0605-1993延度10℃不小于15JTJT0605-1993软化点(℃)不小于47JTJT0606-200060℃动力粘度(Pa•不小于180JTJT0620-2000密度(15℃实测记录JTJT0603-1993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JTJT0615-2000闪点(℃)不小于260JTJT0611-1993溶解度(%)不小于99.5JTJT0607-1993薄膜加试验163(5h)质量损失(%)不大于±0.8JTJT0609-1993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JTJT0604-2000残留延度(10℃不小于6JTJT0605-1993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贮存稳定性(5d)%≤5T0655贮存稳定性(1d)%≤1T0655沥青标准粘度C255

(秒)8~25T0621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蒸发残留物性质固含量%≥50T0651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针入度25℃40~120T0604延度5℃≥20T0606软化点℃≥50T0606透层用煤油稀释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中凝试验方法AL(M)-2粘度C60.5(s)5~15T0621蒸馏体积(%)225℃7T0632315℃25360℃35蒸馏后残留物针入度(100g,25℃,5S)(0.1cm100~300T0604延度(25℃,5cm60T0605闪点(TOC)(℃)大于65T0633含水量(%)不大于0.2T0612注:粘度使用道路沥青标准粘度计测定,C脚标第1个数字代表温度(℃),第2个数字代表孔径(mm)。6.5.2集料粗集料粗集料为碎石。它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热拌沥青混合料用的粗集料颗粒应基本方正,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水洗,不含泥土和粉尘,并不得含块状粘土,采用大型成套联合破碎机(反击破碎不少于两级)轧制的碎石,应是承包人使用符合要求的机械和符合要求的片石轧制的碎石,且分级加工堆放。用于轧制碎石的片石应不带风化层,不带泥土而且强度符合要求。如需外购,则需要符合上述要求。材料应严格分级(建议分级界限按最大公称粒径分为:上面层:0~3mm、3~5mm、5~10mm、10~15mm;中面层:0~3mm、3~5mm、5~10mm、10~15mm、15~20mm;下面层:0~3mm、3-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