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Ⅱ标段)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Ⅱ标段)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Ⅱ标段)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Ⅱ标段)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Ⅱ标段)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Ⅱ标段)施工图设计设计说明第1页共10页海绵城市专篇(Ⅱ-S12)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工程概况工程基本情况及设计范围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共划分为四个标段,本套图纸为Ⅱ标段设计内容,桩号范围YK6+940-YK11+800,全长约4.86公里,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39.25米,双向8车道,主要建设内容包含:1)立交1座:古驿路菱形立交,包含双向4车道辅道及1对上下匝道。2)桥梁共4座,其中主线桥2座,总长约850米,匝道桥2座,总长约260米。3)连续隧道1座,总长约1.6公里(敞口段约90米);通道2座,总长约259米。设计内容本次设计为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Ⅱ标段)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新华社北京2015年10月16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政策必要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中央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是落实国家十三五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住建部、财政部等多部委也出台多项指导意见及通知,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以期指导地方优化城市建设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相关媒体透露,省市级政府也已开展海绵城市相关政策、机制的研究制定工作,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假设思路;“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发展的必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冲击的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外排、净化雨水水质、促进雨水入渗,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从而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仅如此,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海绵城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与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因此为实现生态、宜居发展的理念,进行海面城市项关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经济效益的必要性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仅有投入没有产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当今城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雨水是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雨水问题就愈发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加大;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由于城市中各种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使得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峰流量增加同时峰流量提前,城市雨水问题不仅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社会问题,在对暴雨带来的洪水和污染事件加以控制的同时又要把暴雨看成重要的水资源加以利用,已成为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海绵城市的功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排洪防涝思路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2)对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3)低影响开发建设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马里兰州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暴雨管理方法,与传统的雨水管理方法不同,它是一种典型的以源头分散式管理为主,包括场地开发设计的管理体系。LID通过对雨水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处理等方式,达到雨水在降雨源区促渗减排、削减暴雨洪峰流量、控制径流污染等目的。LID主要提倡模拟自然条件,通过在源头利用一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一致,进而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其设计理念融合于整块目标开发区域的规划设计过程之中。主要目标有:保护水质、减少径流量、削减洪峰、补充地下水、减小土地侵蚀等,最终目标仍是修复由于土地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尽可能将其恢复到开发前的水平,进而实现降低降雨频率、保护水体和补充河流基流的目标。同时LID提倡因地制宜,通过采用绿色屋顶、浅草沟、下凹绿地、缓冲带、透水铺装等一系列措施对降雨径流进行生态化和低能耗处理,整体效果上尽量模拟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LID能有效控制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渗入地下的雨水还可为河湖提供一定的地下水补给,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些升级改造项目也可用LID技术设计,将其作为改进性措施,可降低改造区域的降雨径流流量、径流污染物负荷以及改造区域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目前该方法已被美国、瑞典、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有较久城市雨水管理传统的发达国家采用。位于美国西北部的波特兰市的SW12th和NESiskiyou绿色街道,是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设计的道路降雨径流控制技术应用的典范。NESiskiyou绿色街道与传统雨水管理方法相比,LID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优势,LID措施能有效地从源头上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病原体、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等,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削弱土地开发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LID还有节省施工、运行、管理等费用的优势(见下表)。LID与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的比较类别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LID技术主要目标降低开发区域雨水径流的峰流流量保护受纳水体生态完整性水量控制降低径流的峰值流量,但径流总量增加,河流基流无法得到补充通过渗滤等措施可降低峰流流量和径流总量,补给河流基流水质控制主要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污染物,污染物负荷高可通过沉淀、过滤、吸收等作用去除污染物,污染物负荷低建设费用高低运行管理复杂简单升级改造复杂简单设计依据及采用技术标准和规范设计依据《沿山大道(新图大道)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2020年9月)实测1:500地形图(2021年4月)项目区域相关规划项目区域用地红线及用地保护线九龙坡区最新规划相交的在建道路施工图及已建道路竣工图项目区域水系资料项目区域在建及拟建铁路及轨道资料地质灾害调查报告(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20年11月)《重庆市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关于沿山大道南段工程立项的批复》(渝高新改投[2020]306号)《重庆市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关于沿山大道中段工程立项的批复》(渝高新改投[2020]305号)《重庆市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关于沿山大道北段工程立项的批复》(渝高新改投[2020]307号)《沿山大道(新图大道)方案设计》(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21年4月)沿山大道重要节点方案专家咨询会专家评审意见书(2021年1月)《沿山大道(新图大道)方案设计》方案评审专家意见书(2021年4月)《沿山大道(新图大道)(松岚湖立交—西山立交段)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第一版)》(2021年5月)《沿山大道(新图大道)(松岚湖立交-西山立交段)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表》(2021年6月)《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重庆市勘测院,2021年7月)设计规范、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2016年11月《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2020)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道路设计目标(1)道路LID设施的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为主要功能,《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中提出的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总目标中的不外排指标主要通过地块及其他区域中的相关设施实现。(2)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对道路路幅范围内初期雨水进行净化;(3)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延缓雨峰,满足总目标提出的实现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率65%的缓排指标;(4)在道路路幅分配不满足设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相关LID设施时,应将人行道全幅采取透水砖铺装,透水砖铺装应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的设计降雨不产生地面径流。设计原则(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透水砖铺装只负责收集透水砖铺装面积上的降雨,车行道路面雨水通过雨水系统排入下游,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5)位于泄洪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海绵城市指标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全市范围内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生态。本项目地块位于主城高新区,无相应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海绵设计可采用《重庆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成果,从宏观上来指导项目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与高新区总规中的其他规划内容进行配合,协调水系、绿地、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与LID的关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海绵城市设计功能设施比选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弱或很小;2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保护中心(CnterForterhdPotetion,CP)的研究据。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注:●——宜选用◎——选用○——不宜选用。海绵城市方案设计海绵指标设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及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2020):(1)道路LID设施布置受路测带宽度和道路纵坡影响较大,当单边路测带宽度≤4.5m、道路坡度≥6%时,人行道旁已不能设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或设置后效果很差,此时道路LID设施主要以透水铺装为主,或排水分区内各道路间可通过指标平衡或增加公共LID设施控制容积进行适度调整;(2)当单侧路侧带宽度>4.5米、道路坡度<6%时,如设置生物滞留设施确有困难,应结合道路用地条件、周边场地环境、人流量需求等情况,提供相关依据和说明,经论证后可以不用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本次设计道路海绵城市设计受项目建设条件限制如下:(1)主线桩号YK6+940(二标起点)~YK7+250段为新建道路,有新增用地,于道路西侧红线外设置公共海绵设施。(2)主线桩号YK7+250~驿都一支路段(YK8+120)段为新建道路,道路形式为两/三层结构段,道路西侧为现状地块或施工区,道路东侧紧靠山体。道路西侧无条件设置海绵设置,道路东侧为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山体地貌,无条件设施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后通过古驿路就近排入现状渠道。(3)主线桩号YK8+120~YK9+020(桥梁段起点处)段,道路形式为两层结构段,道路地面层为利用现状道路,无新增用地,道路东侧紧靠山体,无条件设施海绵设施。(4)主线桩号YK9+020~文峰山隧道南洞口为桥梁段,无条件设置海绵设施。(5)文峰山隧道1座,长约1.6km,隧道内无条件设置海绵设施。(6)文峰山隧道北洞口~主线桩号YK11+725.9为桥梁段,无条件设置海绵设施。(7)主线桩号YK11+725.9~YK11+800(二标终点)段为新建道路,有新增用地,雨水排入第三标段排水沟,由第三标段考虑海绵设施建设。由于上述原因,本次设计道路无复杂型海绵设施建设实施条件以实现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有效控制。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保障行人通行空间的基础上,本次设计考虑沿道路西侧人行道设置海绵城市生态透水砖,生态透水砖的设计详见道路专业图纸;在主线桩号YK6+940(二标起点)~YK7+250段车行道雨水通过雨水管(沟)收集后,通过先排至道路西侧红线外的城市公共海绵设施中,经净化处理后再排入水体。(本次设计只到散排至公共绿地,后续设计由业主委托相关公共设施设计)。总体控制指标计算(1)总体控制指标计算本项目地块位于重庆市高新区,为新建道路,根据《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如下: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对应表序号年径流总量控制率PT(%)设计降雨量H(mm)1509.025510.136012.746514.157018.167521.978026.888533.499043.5分类用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划指标表用地类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居住用地绿地率<3030≤绿地率<3535≤绿地率5070758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率<3030≤绿地率<3535≤绿地率5070758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率≤1515<绿地率506570工业用地6550物流仓储用地6550道路路侧带宽度比<3030≤路侧带宽度比<4040≤路侧带宽度比50657075交通设施用地7050公用设施用地7050绿地与广场用地8050说明:路侧带宽度比是指两边路侧带(路沿石与道路红线之间区域)宽度之和占道路红线宽度的比例。本次设计路侧带宽度比约为6%~7%,设计道路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为65%,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为50%。(2)下垫面分析根据《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车行道雨量径流系数取0.85,人行道海绵城市透水砖铺装雨量径流系数按0.3设计,绿化带雨量径流系数按0.2设计。经加权平均,本次设计道路总径流系数见下表:设计下垫面分析表序号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1透水铺装人行道200198.65%0.302沥青车行道19419083.94%0.853绿化带171007.41%0.204合计231319100.00%0.75(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设置海绵城市生态透水砖铺装这种LID设施,其中主线桩号YK6+940(二标起点)~YK7+250段车行道为可控部分,其余为不可控部分,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如下表: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表序号下垫面及LID设施控制面积(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透水砖铺装200190.802沥青车行道可控部分250550.803沥青车行道不可控部分1691350.004绿化带171100.855合计2313190.21经计算,本次设计道路通过海绵设施实现的径流控制率为21%,无法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5%的要求,因此建议道路的海绵建设控制指标差值考虑由片区公共绿地、水系加以平衡,建议结合设计道路周边规划绿地公园及规划的雨水塘,陂塘湿地等公共海绵设施,共同满足规划中对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4)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这种LID设施,透水砖铺装单项污染物去除率为80%~90%,本次设计取80%;绿化带单项污染物去除率为60%,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计算如下表: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计算表序号下垫面及LID设施控制面积(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单项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SS)(%)1透水铺装人行道200190.8080.00%64%2沥青车行道可控部分250550.8080.00%64%3沥青车行道不可控部分1691350.000.00%0%4绿化带171100.8560.00%51%5合计23131916.24%经计算,本次设计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为16.24%,无法满足年径流污染去除率≥50%的要求,因此建议道路的海绵建设控制指标差值考虑由片区公共绿地、水系加以平衡,建议结合设计道路周边规划绿地公园及规划的雨水塘,陂塘湿地等公共海绵设施,共同满足规划中对海绵城市年污染物总控制率的要求。生物滞留塘沥青车行道可控部分由生物滞留塘设施达到海绵指标要求。沥青车行道可控部分汇水面积S=25055m2,范围为主线桩号YK6+940(二标起点)~YK7+250段,按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得出设计流量为527.98L/s,为本次海绵设计需生物滞留塘需净化处理的流量,供城市公共海绵设施确定超标雨水溢流设施规格时参考。沿本次设计道路西侧红线外公共绿化设施中设置生物滞留塘,将路面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收集后排入其中净化与缓排,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年径流污染去除率指标后,排入水库或河流中。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生物滞留塘宜包括以下构造:1.进水口及前置塘;2主塘;3护坡及驳岸;4出水及溢流设施;5维护通道;6种植物。生物滞留塘实际有效调蓄容量校核:本次设计生物滞留塘平均水深1.5m,面积190m2。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生物滞留塘设计调蓄量V:V=10HφF=10×14.1×0.6×2.51=212.35m³本次设计生物滞留塘容积V实=1.5×190=285m³由于生物滞留塘实际有效调蓄容量V实>Vs,因此本次设计生物滞留塘能有效控制65%的雨水径流。通过与业主、建管局协商,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本次设计仅将道路雨水引进城市公共海绵设施中,由生物滞留塘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水体。本次生物滞留塘的计算及位置仅供参考,具体设计由公共设施设计时实施。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塘应先于或与本次道路工程设计同期实施。透水铺砖(1)人行道路面结构本次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理念,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海绵城市透水铺装形式需结合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与建筑功能、特殊的景观要求进行综合功能导向性设计,采用彩色或带有图案的整体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本项目人行道结构设计如下:30×60×6cm透水性地砖;3cm中粗砂找平层;土工布200g/m2;15cm透水砼;10cm4:6砂砾垫层;(2)透水砖人行道铺装采用预制透水材料,规格为30×60×6cm的仿石材透水砖(透水率不小于0.2mm/s),铺装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具体透水砖颜色可由业主决定。本工程采用透水砖的透水系数透水砖透水系数大于1.0×10-2cm/s,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保水率不小于0.6g/cm2、耐磨性的磨坑长度不应大于35mm。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透水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透水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可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按下表选用。透水砖强度等级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拆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小区道路(支路)、广场、停车场≥50.0≥42.0≥6.0≥5.0人行道、步行街≥40.0≥35.0≥5.0≥4.2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由景观设计人员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