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_第1页
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_第2页
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_第3页
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_第4页
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篇1: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南昌市城北水厂工程工程项目经理部施工测量方案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一月四日

南昌市城北水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一月四日

目录

1、工程概况11.1工程位置1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21.3设计概况32、执行技术依据43、主要工作内容54、主要测量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55、施工测量技术方案65.1接桩与复测65.2地面导线、高程控制测量65.3导线竖井联系测量65.4高程传递检测95.5明挖基坑施工测量105.6盾构测量125.7线路中线调整测量135.8贯通测量145.9竣工测量146、施工测量精度的保障措施157、施工测量技术要求16161、工程概况

1.1工程位置

南昌市城北水厂隧道土建工程位于南昌市东北,主要工程包括:盾构始发井、盾构隧道;盾构接收井以及栈桥等。

盾构始发井及施工栈桥位于赣江大桥上游约700米,赣江西岸的防洪大堤内,接收井施工场地位赣江东岸取水泵房沉井内;盾构接收井位于沿江大道旁取水泵房沉井内。

盾构整个区域从赣江穿越,前后端均从江水下穿过,中间存在约1km江中洲。

江中洲

始发井

始发井位置照片

线路方向

沉井(接收井在沉井内施做)

接收井位置照片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2.1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工程范围内,场地地层上部为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湖水沉积层(Q4l)、第四系全新统冲击层(Q4al)、下部为第三系新余群(E*n)基岩,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①1杂填土、①2冲填砂、②1淤泥、③1粗砂、③2砾砂、③3圆砾、④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2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④3微风化泥质粉砂岩、④4未风化泥质粉砂岩以及④j钙质泥岩。

本工程盾构掘进地层为③2砾砂、④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2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④3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盾构主要在微风化泥质粉砂岩中掘进。

在东岸工作井盾构始发处,洞口上部为①1杂填土、③1粗砂、③2砾砂,洞口处于③2砾砂、④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洞口下部及下卧层为④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2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④3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在西岸工作井盾构接收处,洞口上部为②1淤泥、③3圆砾、④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2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④3微风化泥质粉砂岩、④4未风化泥质粉砂岩,下部为④j钙质泥岩。盾构在④3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到达接收井。

1.2.2水文地质

拟建工程沿线按地下水类型可分为上层滞水、松散岩类孔隙水、红色碎屑岩类裂隙溶隙水三类型,上层滞水多分布于上部人工填土层中,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击层的砂砾石层中,该层地下水为潜水,地下水埋深较浅,该层地下水含量极为丰富,含水层渗透性强,和赣江水水力联系密切。碎屑岩类裂隙溶隙水主要赋存于第三系新余群泥质粉砂岩和钙质泥岩层段,厚度45米左右。

孔隙水与赣江地表水体呈互为补排关系,连通性好。当基岩裂隙发育且贯通到达上部砂砾层时,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形成补排关系。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地表水(赣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1.2.3地质条件评价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区域构造稳定。盾构隧道绝大部分在中风化、微风化泥质砂岩中通过,只有始发端近60米处于强风化和中风化上软下硬段,接收端近50米穿越破碎带等地质,盾构穿越破碎带时需做好防栽头的措施。

勘察时未发现有暗浜、浅气层、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元素存在。

1.2.4工程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

南昌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8℃,最低气温-9.9℃,最高气温43.2℃。年降雨量分配不均,每年4~6月份降雨量较集中,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1.3%,为丰水期;11月至翌年2月,为枯水期,降水量占总量的9.6%,其余为平水期。南昌处在季风区内,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盛西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平均风速4.6~5.4m/s,历史最大风力11级。

1.3设计概况

(1)隧道断面设计

①隧道平面设计

盾构隧道区间始发井位于赣江大桥上游约700米,赣江西岸的防洪大堤内,接收井施工场地位于赣江东岸大堤内取水泵房的沉井内。该盾构隧道下穿赣江,总长2079m。

②隧道纵断面设计:隧道纵断面单面坡,最大坡度为3.6%。盾构始发井深24.623m(含地面以上部分),盾构接收井深10.69m(不含沉井深度)。

③隧道断面设计:隧道为圆形断面,隧道净空2440mm。

(2)竖井设计

①盾构始发井围护结构设计

盾构始发井基坑深24.623米,基坑围护采用[emailprotected]钻孔灌注桩+[emailprotected]高压旋喷桩+[emailprotected]三轴搅拌桩围护,明挖顺作法施工。洞门范围内的钻孔灌注桩采用玻璃纤维进替代钢筋。

②盾构到达井围护结构设计

盾构接收井深10.69米,待取水泵房沉井施工完成后再施作接收井,接收井采用矿山法施工,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喷支护,洞门范围内锚杆采用玻璃纤维锚杆。

(3)主体结构设计

盾构始发井净空尺寸为13.4m17.8m的矩形结构,其深度25.973m,中间设置800mm的隔墙,竖井二衬厚度0.8m(上部0.6m),底板厚0.9米。

盾构接收井净空尺寸为17m6m的矩形结构,其深度10.69m,中间设置1000mm的隔墙,初支厚度25cm,竖井二衬厚度0.9m,底板厚1.1米;

(4)盾构端头加固:盾构始发端头加固采用水平深孔注浆+竖向高压旋喷桩+竖向引孔注浆加固+三轴搅拌桩,配合基坑外降水。盾构接收井采用水平注浆方式进行洞门加固和止水。

(5)施工栈桥

施工栈桥连接盾构始发井与赣江大堤,作为汛期盾构隧道施工作业的临时平台。

栈桥长约61m,宽4.6m,采用跨径为8.0m和9.0m的筒支钢筋砼空心板梁,预制梁高52cm。栈桥下部采用埋置式桥台,桩柱一体式桥墩形式,钻孔灌注桩直径为1.2m,墩柱直径1.0m,其中与始发井连接处桥墩立柱支撑在盾构始发井上;栈桥桥面设15cm厚钢筋砼。

2、执行技术依据

⑴《城市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

⑵《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⑶《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TB10101-99;

⑷《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

⑸《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29-20**;

⑹《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

⑺《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1991;

⑻国家其它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施工测量项目

精度要求

精密导线测量

平均边长350m,附和导线总长度3-4km,每边测距中误差4mm,测距相对中误差1/80000,测角中误差2.5,Ⅰ级全站仪水平角测回4个,边长测回往返测距各2测回,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

水准测量

偶然中误差2mm,全中误差4mm,水准路线平均2-4km,往返较差、附和闭合差4L1/2盾构掘进测量

始发井中,线路中线、反力架以及导轨测量控制点的三维坐标测设值与设计值较差小于3mm。

结构放线测量

底板钢筋允许误差10mm,结构边墙放样允许偏差0+5mm,顶板高程允许误差为0+10mm、中线测量允许误差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为-10+15mm。

结构断面测量

横断面里程中误差为50mm,断面点与线路中线法距的测量中误差为10mm,断面点高程的测量中误差为20mm。底板纵断面高程点可使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测量,里程中误差为50mm,高程测量中误差为10mm。

贯通测量

隧道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为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为25mm。

3、主要工作内容

⑴复测业主移交地面GPS平面控制网和地面城市四等高程网。

⑵地面精密导线测量以及地面城市四等水准测量。

⑶明挖基坑。

⑷联系测量:地面平面控制导线和水准高程必须通过竖井向洞内传递。平面联系测量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导线测量方法、投点的方法。

⑸盾构测量。

⑹贯通测量。

⑺竣工测量。

4、主要测量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

⑴根据本标段工程的实际情况,配备以下测量仪器及工具

LEICATS06全站仪1套(六个三角脚架、二个单棱镜)、精密水准仪1台、水准仪1台及对讲机三部、钢卷尺2把、塔尺2把、铟瓦标尺2把。

⑵现场设测量工程师1人,测量技术人员1人,测量工3人,以满足现场施工测量及施工的需要。

5、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5.1接桩与复测

⑴按照我单位测量管理办法要求,新上工点交接桩及复测由公司总部精测队负责,我项目部及时联系并配合其桩点复测,并将复测成果及时上报监理单位。

⑵若导线网和高程网精度分别满足四等导线测量和城市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则对各测量桩点进行标识和保护。

5.2地面导线、高程控制测量

⑴地面平面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导线网,精密导向点沿线路方向布设成附合导线网,测角中误差2.5",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导线全长闭合误差1/35000。

平面使用徕卡仪器TS06全站仪(标称精度2",1mm+2ppm)及配套的对点器。按四等精密导线要求进行作业:角度观测四测回,距离往返各观测一测回(一测回读数四次)取均值,并进行仪器加乘常数、气压、温度及投影改正。

⑵地面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加密网,再布成附合路线网,等级为城市四等水准路线,往返较差4Lmm。高程用使用苏光DSZ2能满足高程贯通测量精度25mm。

⑶盾构井趋进测量

盾构井趋近导线或边角三角形附合在GPS点,近井点与GPS点或加密导线点通视,并使定向具有最有利的图形。趋近导线布设成一条附合导线,近井点必须纳入网中,参与导线网的严密平差。近井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应在10mm之内。趋近导线其近井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在10mm之内,要满足四等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5.3导线竖井联系测量

贯通测量中,定向精度对整个贯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做好平面联系测量,首先需建立与地面统一的地下控制坐标系,为了建立地面、地下统一的坐标系统,通过联系(定向)测量方法,由地面通过竖井传递到地下隧道内,进一步求得井下导线起算边(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及井下导线起算点的平面坐标。隧道施工过程中拟进行三次定向测量,分别是盾构井转隧道、开挖掘进100m时、1000m时贯通前150m时。

采用导线传递的方法向竖井,隧道引点,地下导线的起始边作为每次联系测量的基线边,基线边两端点埋设牢固的钢板桩,铜心标志。

您正在浏览的文章由.glwk8.om(管理文库)整理,版权归原、原出处所有。

在盾构掘进100m、1000m,贯通前150m时,除利用始发段底板上预先测设的控制点引设导线外,还要通过始发井进行竖井联系测量,使地面控制点与洞内控制点保持统一并在允许范围内。

根据我公司的贯通测量经验,地下平面控制网精度受隧道内光线黯淡、通视困难,以及气流和旁折光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对测角和测边精度影响甚大。地下控制网采用导线布设,其优点是:图形简单,测角少,量边精度高(用全站仪测角、量边),平差工作量小,精度较高。当导线采用等边直伸布设时,精度还可以提高。测角时,照准前后目标,望远镜可以不调焦或少调焦来提高测角精度。同时,导线点的减少,导致相应测角数的减少,最终导线控制精度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测角站数多,误差必然大,而地下控制网精度就会下降,因此尽可能布设地下导线作为平面控制。地下设两套导线系统,分为人工控制与盾构机的自支导向系统。上弦点设在控制观测台上,控制观测台均布设在隧道上弦空间,严格按照归化放样法,设置在设计轴线上,随着盾构向前掘进,对整个己经成型的隧道有直观评价。隧道下弦设两条导线,导线测角用1秒级全站仪全圆测回法测设四个测回,测边往返测四个测回,设为钢板桩以保证稳固。

1.竖井定向测量

依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测量成果书,由我公司精测组以最近的导线点为基点,引测至少三个导线点至盾构井底,布设形式为三角形,形成闭合导线网。

测设方法

图1竖井内定向测量

用逆转点法测出地面上CD和盾构井底Z1Z2的方位角。

⑵用全站仪做边角测量,测出l1、l2、l3、l4、l5、l6的边长及1、2、5、6、7的角度。

⑶利用空间三角关系计算3、4的角度,再结合控制点C的坐标推算出Z1、Z2、Z3三点的坐标。

以Z1Z2、Z3Z2起始边作为隧道推进的起始数据。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做坐标传递测量以确保隧道能够顺利贯通。

2.导线边角测量

在定向及悬吊钢丝完成后,按照四等导线对边角测量的要求进行地面和洞内导线边角测量。对钢丝形成的空间平面夹角用全站仪定向成果及相关的导线角进行计算。使得地上导线和地下导线通过投点形成一个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

3.平差计算

对于经竖井联系测量所形成的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地下控制点的坐标成果。

4.竖井联系测量引起的横向贯通误差控制

目前竖井联系测量引起的横向贯通误差预计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公式。结合我公司在其它工程中的暗挖段的施工控制测量经验,特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⑴尽量减少地面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在施工控制测量中,尽量使用GPS点,精密导线的边长应大于100米。

⑵尽量减少地下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地下导线的边长应适当大于100米;使用1"级以上仪器,增加角度测回数,提高测角精度。

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竖井联系测量,盾构法区间:地下导线及水准在隧道掘进至100m处、1000m处和距离贯通面150m处分别进行一次包括联系测量校核方位。

贯通测量中,定向精度对整个贯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做好平面联系测量,首先需建立与地面统一的地下控制坐标系,为了建立地面、地下统一的坐标系统,通过联系(定向)测量方法,由地面通过竖井传递到地下隧道内,进一步求得井下导线起算边(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及井下导线起算点的平面坐标。隧道施工过程中拟进行三次定向测量,分别是竖井转隧道、开挖掘进100m、

1000m、距离贯通面150m处均须校核方位。

工作内容及方法:地下施工控制测量应尽量从GPS点或精密导线点上引测。当通视困难时需进行地面趋近导线测量,其工作内容及方法同地面精密导线测量。

趋近导线横向贯通误差预计:测角量距按有关规范对四等导线要求进行,结合同类工程经验,趋近导线测角中误差m取3.5,导线全长约100m,测站数取n=4,横向贯通误差m根据下式:

m2=m2s2n(n+1)(2n+1)/62代m=3.5,=206265,n=4,s=300/4=75m代入上式得:

m=7mm

m限差为:=13mm

由上可知满足规范要求。

5.4高程传递检测

通过施工竖井传递高程,将井上水准点的高程传递到井下水准点。经竖井向下传递高程采用悬吊钢尺(检定过),井上下两台水准仪同时观测读数,读数时为避免读数误差,进行读数三次,每次错动3-5cm以便检核;高程传递独立进行三次(三次置镜),当三次所测高差较差3mm时取其均值作为该次高程传递的成果。整个掘进过程中进行三次高程联系测量。

图2竖井高程传递示意图

⑴贯通误差预计

高程传递引起的高程贯通中误差是独立的,直接传递到贯通面。单次悬吊钢尺法中误差约3mm,共进行三次,高程传递引起的高程贯通中误差为3/=1.8mm,远小于限差15mm的要求,对高程贯通误差影响很小。

⑵工作内容:竖井导高及地下高程进行测量。

⑶测量方法:地面趋近水准及地下高程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按《城市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对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检测。竖井导高采用固定钢尺法进行。检测时应在钢尺上悬吊与钢尺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传递高程时,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的地面、底板水准点的高差较差应小于3mm。三测回测得的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

5.5明挖基坑施工测量

5.5.1围护结构放样

依据设计图计算出围护结构桩心坐标,根据施工场地周围的施工控制点放样围护结构桩的位置。施工中的测量控制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测,为了加强放样点的检核条件,可利用另外两个已知导线点作起算数据,用同样的方法检测放样点的正确与否,或利用全站仪的坐标实测功能,用另两个已知导线点来实测放样点的坐标,放样点的理论坐标与检测*、Y值相差3mm以内,方可指导施工。

(1)对于成排或有规律分布的钻孔灌注桩桩位放样,首先根据场地周围施工控制点放样其桩位的轴线控制点,轴线控制点放样四个,采用"十字交叉法',将桩中心引到四周。如图5-1所示。

(2)对于单个或极其少量无规律分布的钻孔灌注桩桩位放样,根据其图纸计算出的桩心坐标,将坐标直接输入全站仪,利用全站仪器的坐标放样功能,直接放钻孔灌注桩桩心位置。

图5-1围护桩中心控制示意图

(3)对于单排三轴搅拌高压旋喷施工放样,首先根据场地周围施工控制点放样其桩位的轴线控制点,轴线控制点放样四个,将放样点引到四周。对于施工破坏的放样点要及时补测。

(4)对于成片的水泥土加固区施工放样,首先根据场地周围施工控制点放样其加固边四个拐角点放出,将放样点引到四周。

5.5.2基坑开挖施工测量

在基坑开挖至底部后,应采用附和导线将线路中线引测到基坑底部,用水准测量方法放样出基坑底部上返50cm高程线,确保基坑开挖到位。

5.5.3车站冠梁及钢支撑测量

在围护桩全部施工完成之后,需对冠梁进行测量控制,依据本标段设计图纸计算出冠梁的坐标及绝对高程,并利用导线控制点放出冠梁平面控制坐标及绝对高程,对于多余桩体进行破除;依据设计要求对需浇筑混凝土的冠梁进行复核。

当基坑开挖至钢支撑位置时,需对钢支撑安装进行控制,利用场地内的控制点放样出钢支撑中心轴线位置及钢支撑的绝对高程,保证钢支撑位置安装正确。

5.5.4基坑二衬结构施工测量

利用从地上传到地下的平面控制点,以结构轴线为依据,测设出梁边线、边墙外移500mm线控制点,利用所测设的控制点放样梁边线和边墙500mm线指导钢筋绑扎和模板施工。梁边线或边墙500mm线放样示意图见图5-2所示。

图5-2梁边线及边墙500mm线放样示意图

5.6盾构测量

⑴准备工作

对盾构推进线路数据进行复核计算,计算结果由监理工程师书面确认。实测始发井、接受井预留洞门中心横向和垂直向的偏差,并由监理工程师书面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按设计图在实地对盾构基座的平面和高程位置进行放样,基座就位后立即测定与设计的偏差。

在盾构右上方留出位置供安装测量标志,并保证测量通视。盾构就位后人工精确测定相对于盾构推进时设计轴线的初始位置和姿态。安装在盾构内的专用测量设备就位后立即进行测量,测量成果应与盾构的初始位置和姿态相符,并报监理工程师备查。

⑵盾构推进中测量

在盾构机右上方管片处安装吊蓝,吊蓝用钢板制作,其底部加工强制对中螺栓孔,用以安放全站仪。强制对中点的三维坐标通过洞口的导线起始边传递而来,并且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吊蓝上的强制对中点坐标与隧道内地下控制导线点坐标相互检核。如偏差超过控制标准,需再次复核后,确认无误后以地下控制导线测得的三维坐标为准。因此盾构在推进过程中,测量人员要牢牢掌握盾构推进方向,让盾构沿着设计中心轴线推进。

盾构推进测量以导向系统为主,辅以人工测量校核。该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激光靶、激光全站仪、后视棱镜、工业计算机等

导向系统能够全天候的动态显示盾构机当前位置相对于隧道设计轴线的位置偏差,盾构司机可根据显示的偏差及时调整盾构机的掘进姿态,掘进姿态包括平面偏差、高程偏差、仰俯角、方位角、滚动角及掘进里程,使得盾构机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掘进。为了保证导向系统的准确性、确保盾构机沿着正确的方向掘进,需周期性的对导向系统的数据进行人工测量校核。

⑶管片拼装

管片到达工作面拼装前,应提前利用盾构导向系统检查盾构机的姿态(盾构姿态检查包括三方面:①距离:盾构千斤顶顶块与前一环管片环面的净距必须大于管片宽度再加上10厘米;②盾尾间隙;③盾构纵坡及举重臂中心在平面和高程的偏离值。然后根据盾构导向系统自动计算的管环类型进行拼装。

管片壁后注浆后应再进行测量,内容包括管片中心坐标、底部高程、水平直径、垂直直径和前段面里程。测量误差控制为正负3mm。

5.7线路中线调整测量

(1)以竖井的施工控制导线点为依据,利用区间施工控制中线点组成附合导线,并进行左右线的附合导线测量。中线点的间距,直线上平均为100m,曲线上除曲线元素点外不应小于50m。

(2)对中线点组成的导线采用Ⅱ级全站仪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6,测距往返各二测回,往返二测回平均值较差小于4mm。

(3)数据处理采用严密平差,各相邻点间纵、横向中误差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①直线:纵向为10mm;横向为5mm。

②曲线:纵向为5mm;曲线段小于50m时横向为3mm,大于50m时横向为5mm。

(4)平差后的线路中线点依据设计坐标进行归化改正。归化后对线路中线点各折角进行检测,在直线上其与180较差不应大于8,曲线折角与相应的设计值较差,中线点间距小于50m时不应大于20,中线点间距大于50m时,应在15~8之间。线路中线点检测合格后,钻深为5mm的小孔,并嵌入黄铜心标示点位。

(5)利用竖井控制水准点对区间水准点重新进行附合水准测量,其技术要求与施工控制水准测量相同。

(6)隧道与地面连接线的线路调整测量,以隧道进洞点及其线路方向及其线路方向为依据,进行地面线路方向、里程和高程的调整。

(7)线路中线调整测量完成后,编制线路调整后的坐标、高程成果表。

5.8贯通测量

⑴平面贯通测量

①方法:当隧道贯通后,应及时进行平面贯通测量。贯通测量作业时,利用贯通面两边的已知控制导线点,在贯通面两侧设3个左右的导线点,并在贯通面附近设一点(临时点也可),这些点与洞内已知导线边形成附合导线。按四等导线对边角测量的有关要求测量贯通附合导线。外业资料满足要求后,求算贯通误差,判断贯通是否满足50mm的要求。

②误差调整:贯通误差求出来后,应进行贯通误差的调整。贯通误差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方位角贯通误差分配在未衬砌地段的导线角上;计算贯通点坐标闭合差,坐标闭合差在贯通地段导线上,按边长比例分配,闭合差很小时也可按坐标平差处理。

③注意事项:进行贯通前应先检测地下已知控制导线点、边的稳定情况,选用稳定的地下导线边、点作为贯通测量的起始边、点。

(2)高程贯通测量

当隧道贯通后,应及时进行高程贯通测量。高程贯通测量采用的方法及对仪器的要求与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相同。按GB50308-20**对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求出高程贯通误差,判断贯通是否满足25mm的要求。

5.9竣工测量

工程竣工后,为编制工程竣工文件,对实际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一次全面量测的作业,具体测量方法及要求参见以上所述,并满足相关测量规范。

6、施工测量精度的保障措施

测量工作不允许出现测量误差超出限差的情况,在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测量工作,必须加强施工测量检核。为达到中线和标高的测量误差均在限差内的目的,特制定以下技术措施:

(1)施工放样前将施工测量方案设计与意见报告监理审批。内容包括施测方法、操作规程、观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测量专业人员的配备等。

(2)固定专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设备,建立专业测量组,专人观测和成果整理。

(3)建立测量复核制度,按"三级复核制'的原则进行施测。每次施测后,须经测量工程师复核。

(4)加强对测量所有控制点的保护,防止移动和损坏;一旦发生移动和损坏,应立即报告监理,并与监理协商补救措施。

(5)用于本工程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应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送到具有检定资格的部门检定和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测量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核对,必要时应到现场核对,确认无误无疑后,方可使用。如发现疑问作好记录并及时上报,待得到答复后,才能按图进行测量放样。

(7)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测量技术人员要认真整理内业资料,保证所有测量资料的完整。资料必须一人计算,另外一人复核。抄录资料,亦须认真核对。

(8)外业前,测量技术人员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测量所用桩点以及测量要达到的目的向测工进行交底,做到人人明白;外业中,中线和高程测量要形成检核条件,满足校核条件要求的测量才能成为合格成果,否则返工重测。

(9)经常复核洞内有变形地方附近的导线点、水准点,随时掌握控制点的变形情况,关注量测信息。在测量工作中,随时发现点位变化,随时进行测量改正。严格遵守各项测量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0)外业后,应检查外业记录的结果是否齐全、清晰、正确,由另一人复核结果无误后,向工区技术、生产人员交底。

(11)现场施工所用的导线点、水准点、轴线点(或中线点)要设置在工程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坚固稳定、不易受破坏且通视良好的地方。定期对上述各桩点进行检测,测量标志旁要有明显持久的标之记或说明。

(12)外业前,列出所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检查是否完好。在运输和使用测量仪器和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如发现仪器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送检,并对上次测量成果重新作出评定。

(13)测量过程中,必须消除干扰,需停工的要停工,以保证测量精度。各种建筑物放样时应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14)积极和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联系、沟通和配合,满足测量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测量技术要求及意见,并把测量结果和资料及时上报监理,测量监理工程师经过内业资料复核和外业实测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15)加强与公司总部精测队的联系,施工期间由总部精测队定期到现场进行精密导线点复测,并进行业务指导。

7、施工测量技术要求

(1)施工测量按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城市测量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及《工程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对建设方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复测,符合精度要求后再进行施测。导线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3)隧道开挖的贯通中误差规定为:横向50mm、竖向25mm,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2倍,即纵向贯通误差限差为L/5000(L为贯通距离,以km计)。

篇2:水厂净水工艺检查方案和细则

水厂生产工艺检查初步实施方案

1实施水厂生产工艺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

我公司※、※、※、※、※五座水厂,目前总生产能力为210万m3/d,担负着※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任。由于我公司历史悠久,各水厂建厂时间跨度较大,最早的※水厂始建于1929年,最新的※水厂建于2000年,同时,XX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各水厂改扩建速度加快,生产系列也随之不断调整,导致现状各水厂各生产系列新旧程度不一,采用的工艺形式也有所不同,制水效果参差不齐。我公司各水厂现状如表1所示:

表1我公司各水厂现状一览表

水厂名称

制水规模

(万m3/d)处理工艺建成(改造)年代

※老厂("老三0工程')

30斜管沉淀池+普通快滤池

1999(18万m3/d)20**(12万m3/d)新厂("六0工程')

60平流沉淀池+普通快滤池

1992(40万m3/d)1995(20万m3/d)新建30万m3/d工程

30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

20**※

"一0'系列

10脉冲沉淀池+V型滤池

1991老系列

10脉冲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虹吸滤池和普通快滤池

1988※/

30斜管沉淀池+双阀普通快滤池

1983(一期)

1987(二期)

※/

25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

2000※

一期

6.5斜管沉淀池+V型滤池

20**二期

10平流沉淀池+普通快滤池

1992由上表可见,目前我公司各水厂在用的生产系列,最老的城南水厂一期,建于1983年,距今已有近30年历史,其他生产系列大多也建于上世纪。由于过去水厂设计、饮用水水质方面的标准较低,工艺较陈旧,随着新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20**年颁布并实施,06以前所设计的水厂生产系列,其部分运行参数已无法达到新版规范要求。同时,20**年及20**年,总公司分两阶段对出厂水水质进行了提标,目前我公司出厂水浊度标准为0.2NTU,沉淀水浊度标准为3NTU,企业内控出厂水浊度标准远优于国家标准。水质标准在提高,而水厂生产工艺没有改变,运行控制手段还沿用一些原有的、常规的手段,导致在现状水质标准下的水厂生产运行控制难度逐步加大。

实施水厂生产工艺检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公司各水厂各生产系列的工艺运行状况,以出厂水水质达标为目标,以国家相关规范为依据,通过合理分配水量、调整工艺运行参数等手段,充分发挥各系列供水设施的生产能力,协调生产系列之间的运行合理性。

实施水厂生产工艺检查,对保障供水水质、保证生产安全平稳、节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艺检查的对象、手段及体系

2.1工艺检查的对象、手段

目前我公司各水厂净水采用的均是"絮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的传统工艺。因此,工艺检查的对象,根据工艺特点,定为絮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四个工艺环节。工艺检查的手段,为生产报表检查、工艺设施现场检查、试验分析、工艺参数检测相结合,对生产工艺进行综合评价。

2.2工艺检查的体系

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水厂生产工艺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宏观上,主要评价现状水厂各生产系列水量分配以及整体运行的合理性。重点采用工艺设施现场检查、试验分析、工艺参数检测的手段,工艺设施现场检查、试验分析评判水厂生产构筑物的运行效果,工艺参数检测以国家规范为标准,评判各生产系列的运行合理性及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及各工艺环节的特点,统筹考虑环节之间的衔接,最终形成各种水量下的各水厂针对各生产系列的水量分配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产工艺运行的多样性、复杂性,原水水质状况、温度的变化多端性,有限次数的检查对于不同水质、温度条件下的状况可能无法全面兼顾,其最终形成的水量分配方案,适用性有限。

微观上,主要评价水厂单个构筑物、单个工艺环节的运行效果及运行合理性。通过改变运行参数的方法,使水厂各构筑物、各工艺环节的运行趋向合理,为整体运行的合理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单体构筑物的改造提供依据。同样的,由于生产工艺运行的多样性、复杂性,原水水质状况、温度的变化多端性原因,检查中形成的运行参数在实际生产中的适用性范围也有限。

工艺检查的前期准备

生产报表检查、工艺设施现场检查、试验分析可直接进行,工艺参数检测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3.1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指标

本次检查,工艺参数指标均选取与水厂生产运行有关的指标,即在生产中可进行调整的指标。构筑物本身建造方面的设计指标不在本次检查范围以内。絮凝的絮凝时间、G值、GT值、沉淀(澄清)的沉淀时间、溢流率、表面负荷、过滤的滤速等指标的调整,可通过水量的分配变化来实现,其余指标如滤料级配、滤层厚度、反冲洗强度、膨胀率、冲洗周期等的调整可通过改善滤料、改变冲洗强度等来实现。

3.2完善水厂生产系列检测仪表

我公司五大水厂,建设年代较早,检测仪表配置不完善,自控水平一般。水厂各生产系列单个池体并未完全配备流量仪及浊度仪,在实际的检查当中,这部分没有配置流量仪的系列、构筑物,工艺参数指标可能无法准确测定。水厂生产系列工艺检查中工艺参数检测的精度在部分水厂、部分系列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为满足参数检测的精度需要,建议在检查前,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测仪表。

工艺检查细则

采用生产报表检查、工艺设施现场检查、试验室小试、工艺参数检测的方式。

工艺检查细则

采用生产报表检查、工艺设施现场检查、试验室小试、工艺参数检测四部分结合的方式。

4.1生产报表检查

加矾间(絮凝沉淀池)、加氯间、滤池班组生产日报表检查:各项原始记录填写完整;数据录入准确、及时、规范,数据计算正确;报表参数含义理解正确;巡视路线和内容按相关标准执行,记录及时。

构筑物清洗、维护按相关标准执行,记录详细、规范。

4.2工艺设施现场检查

对工艺设施现场的运行和维护状况进行检查,对一些感官性的现象进行判定。

4.2.1絮凝

原液池、稀释池、投加池的液位应在正常范围以内;

投药设施运行正常,储存、配置、传输设备无泄漏、阻塞;

重力投加系统运行正常;

絮凝池出口处絮凝体有效形成,絮体大小均匀、大而密实,无破碎现象;

絮凝池出口处穿孔墙无淤积、阻塞;

絮凝池排泥及时,排泥阀完好,排泥管畅通,无堵塞现象;

构筑物本体无破损,池壁无渗漏。

4.2.2沉淀(澄清)

沉淀(澄清)池的出水浊度不大于3NTU;

沉淀池入口处矾花有效形成;

沉淀池运行水位正常,无出水淹没出水槽现象,出水槽槽孔无阻塞;

沉淀池池面清洁,无漂浮杂物,藻类应及时清理;

斜管(斜板)沉淀池斜管(斜板)上积泥及藻类应及时清理;

沉淀池应及时排泥,排泥机、排泥阀工作正常,排泥机轨道无变形;

放空阀应开关灵活;

8脉冲澄清池的脉冲周期为30-40s,悬浮层高度和清水区高度在1.5-2.0m之间;悬浮层浓度10000NTU。

9构筑物本体无破损,池壁无渗漏。

4.2.3过滤

滤池的出水浊度应不大于0.2NTU;

滤池水位正常,池面无漂浮物,池壁清洁;

反冲洗配水、配气均匀,强度达到要求;

滤料层无板结、开裂、积泥现象;

双阀(虹吸)滤池的虹吸管无破真空现象;

滤池的阀门工作正常;

构筑物本体无破损,池壁无渗漏。

4.2.4消毒

游离余氯控制范围每年1、2、3、12月为0.3-0.8mg/L,其他时间为0.5-1.0mg/L;

清水池水位在安全范围以内,消毒接触时间大于30分钟;

氯瓶串联个数不得大于6个,加氯机运行状态正常,备用和运行标志牌放置正确;

备用加氯机进出口阀门关闭,运行中加氯机真空度大于0.05MPa,浮子稳定悬浮在一定位置;

蒸发器温度在60-80℃间,压力表读数在0.45MPa-1.1MPa间,油(水)位合适(玻璃管一半以上);

真空调节器真空表读数在0.2MPa左右,压力水管路压力在0.3MPa以上;

中和系统碱液液位保持在最大高度的2/3以上,系统处于自动启动状态;

4.3试验分析

对各水厂各系列工艺环节运行效果做判定,对其运行效果优劣做出评价。对不同系列进行横向比较,对同系列的不同构筑物也进行比较,找出较优的系列及构筑物,在生产上设为优先。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参数测定及调整确定方向。

4.3.1絮凝池运行效果的判定

在絮凝池出口处,观察絮凝体的生成状况。实际测定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用两只广口烧杯在不破碎絮凝体的条件下取样。其中一只烧杯取样后静置沉淀15min,测定其上清液浊度;另一只烧杯取样后立即用较低的G值(10-1s)继续搅拌10min,然后同样静置15min,测定其上清液浊度,比较两者上清液浊度的差异,如果上清液浊度相差在20%以内,表明絮凝池絮凝过程较完善;如果后者浊度低于前者达20%以上,说明絮凝不够完善,需要加以改进。

4.3.2沉淀池运行效果的判定

根据公司标准,沉淀水浊度应3NTU。现场可观察沉淀池入口处的矾花生成状况。实际测定中,平流沉淀池可通过实测沿程不同位置、不同水深处的浊度,并绘制断面等浊度线的方法加以分析判断。理想的等浊度线应为自进口起点出发的一簇放射直线或下凸曲线。如果实测结果偏离理想等浊度线较大,表明沉淀过程受到某种干扰,应设法加以改进。

4.3.3滤池运行效果的判定

根据公司标准,滤后水浊度应0.2NTU。现场可检测反冲洗前后的滤层含泥量变化,分析反冲洗的完善程度,良好的冲洗效果应使冲洗前后的滤料含泥量有明显改变,同时保持冲洗后滤层有较低的含泥量。对于单层滤料,取表面15cm深度的滤层进行测定,对各组滤池运行效果进行综合判定。

4.4工艺参数检测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对我公司生产系列工艺参数进行检测。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调整其运行参数。由于我公司各水厂建成年代较久,现阶段的水质内控标准又较高,建议在实际生产运行中,絮凝时间、沉淀时间尽量靠指标范围上限运行,表面负荷、滤速尽量靠指标范围下限运行。

4.4.1絮凝相关参数的检定

(1)停留时间

国家标准:折板、网格(栅条)絮凝池为12-20min,原标准为6-15min;隔板絮凝池为20-30min;

检定方法:T=LBH/Q

L-絮凝池净长;

B-絮凝池净宽;

H-絮凝池平均水深;

Q-絮凝池流量。

测定方法:直接计算。

(2)G值、GT值

国家标准:参考值G=20-70s-1,GT=1104-1105;

检定方法:

g-重力加速度,9.8m/s2;

△h-混凝设备中的水头损失,m;

v-水的运动粘度,m2/s;

T-停留时间,s。

测定方法见附件。

4.4.2沉淀(澄清)相关参数的检定

(1)沉淀时间(平流沉淀池)

国家标准:1.5-3.0h;

检定方法:T=LBH/Q

L-沉淀池净长;

B-沉淀池净宽;

H-沉淀池平均水深;

Q-沉淀池流量。

测定方法:直接计算。

(2)堰口溢流率(平流沉淀池)

国家标准:300m3/(md),原标准500m3/(md);

检定方法:u0=Q/(L+B)

L-集水槽总长;

B-沉淀池净宽;

Q-沉淀池流量。

测定方法:直接计算。

(3)表面负荷(斜管沉淀池、脉冲澄清池)

国家标准:斜管沉淀池为5.0-9.0m3/(m2h);脉冲澄清池为2.5-3.2m3/(m2h);

检定方法:q=Q/A

Q-沉淀池流量;

A-沉淀区表面积。

测定方法:直接计算。

4.4.3过滤相关参数的检定

(1)滤料级配K80国家标准:单层细砂滤料<2.0,均匀级配粗砂滤料<1.4;

检定方法:K80=d80/d10d10-通过滤料重量10%的筛孔孔径;

d80-通过滤料重量80%的筛孔孔径;

测定方法见附件。

(2)滤层厚度

国家标准:单层细砂滤料为70cm,均匀级配粗砂滤料为120-150cm;

检定方法:h=H-H1-H2-H3-H4H-滤池总高;

H1-清水区高度;

H2-滤板厚度;

H3-承托层厚度;

H4-滤层表面至池顶距离;

测定方法:直接计算。

(3)滤速

国家标准:单层细砂滤料为7-9m/h,均匀级配粗砂滤料为8-10m/h;

测定方法见附件。

(4)反冲洗强度、时间

国家标准:单层细砂滤料[水冲12-15L/(m2s),时间约5-7min],均匀级配粗砂滤料[气冲13-17L/(m2s),时间约1-2min;水冲3-4L/(m2s),时间约3-4min;后水冲4-8L/(m2s),时间约5-8min];

检定方法:q=Q/AT。

Q-反冲洗流量;

A-滤池表面积;

T-反冲洗时间。

测定方法见附件。

(5)膨胀率

国家标准:45%;

测定方法见附件。

(6)冲洗周期

国家标准:单层细砂滤料为12-24h,均匀级配粗砂滤料为24-36h;

关于生产工艺检查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水厂工艺设施运行与设备运行有所不同,设备运行有其相对稳定的运行区间,而工艺设施运行除受水量影响外,受原水水质状况、水温等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检查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同时,水厂是一个整体,系列是一个单元,而构筑物只是生产中的一个小的环节,环节之间的衔接、单元之间的协调以及整个水厂宏观上的掌控,以现有的检查手段,较难以全面体现,且现状我公司各水厂生产系列检测仪表配置还不完善。综合以上因素,目前实施生产工艺检查,最终的效果难以预计,在操作性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生产工艺检查作为一种手段,对水厂生产工艺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对单个生产构筑物运行效果的提升,作用较明显,但对于水厂宏观下整体运行的指导作用相对较弱。生产工艺运行管理水平的优化和完善,还是需要通过各水厂根据自身的工艺设施状况及原水水质特点,不断收集数据、研究分析、积累经验后才能实现。建议在以后的生产运行中,水厂应注重对可变成本实施控制,充分发挥现有构筑物的能力,对整体运行状况进行优化,同时,根据净水工艺不同的外部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一些工艺手段,如强化混凝、改变净水剂种类、投加滤池助滤剂等,从而最终达到水厂科学、高效、合理运行的目标。建议下一步可开展有关水厂工艺改进措施方面的研究。

附件:部分工艺参数现场测定方法

1、G值测定

絮凝池G值测定:

将絮凝池进水始端水位高度h1减去絮凝池末端水位高度h2,得到水头损失△h,根据公式计算G值。

方法1:在池体水平且无沉降的条件下,测量进水始端水位和池顶的高差,记为h。测量出水末端水位和池顶的高差,记为h。hh=△h。

方法2:在絮凝池中段架设水准仪,测量进水始端和出水末端的水位差,读取△h。

2、滤料级配K80与含泥量

滤料级配K80与含泥量:由水厂化验室人员在滤层表面15cm深度取样进行测定,方法见《水处理用石英砂滤料试验方法》。

3、滤速

快滤池和V型滤池测定方法:在滤池过滤正常水位和正常水位下0.2m处做上醒目的水位记号。首先关闭出水阀,使水位保持在正常水位以上少许。然后关闭进水阀,待水稳定后,开启清水阀至正常过滤时的开度。在水位降到过滤正常水位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至正常水位下0.2m处时停止计时,记录下时间差t,重复2-3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根据测定数据,用下式计算:滤速v=0.2/t。

双阀滤池测定方法:在滤池过滤正常水位和正常水位下0.2m处做上醒目的水位记号。首先关闭出水阀,使水位保持在正常水位以上少许。然后破坏进水虹吸,停止进水,待水稳定后,开启清水阀至正常过滤时的开度。在水位降到过滤正常水位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至正常水位下0.2m处时停止计时,记录下时间差t,重复2-3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根据测定数据,用下式计算:滤速v=0.2/t。

虹吸滤池测定方法:在滤池过滤正常水位和正常水位下0.2m处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