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17:诗歌表达技巧四大题型解题指津[解题指津][题型1]鉴赏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有学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①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摹绘(形、色、声)等;②布置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语等。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必须具备这方面相关知识。.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诗作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特殊的作用),肯定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作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就了事了。.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如有的诗句使用了比喻兼夸张的手法,布置组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组的修辞手法出现在同一诗句中等。答题步骤:步骤一一准确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步骤二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步骤三一分析这种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题型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宏观把握全诗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明确所考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与抒发的主要情感、凸显的诗作主旨密切相关。.即使命题者从局部设题,也应与诗歌主旨、诗歌所抒情感联系起来考虑。.在赏析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具体的论据作支撑,做到以理服人。答题步骤:步骤一一明确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一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步骤三一指出这种表现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抒发的情感、传达的旨趣等)。[题型3]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包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表现。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来作答。.答题时,一定耍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答题步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塞F各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画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行子)出行的人。K诗意赏析U诗歌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秣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这四句诗,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三、四句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气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显得更为有力。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之情。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出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图?试作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①诗歌在颔联中使用了拟人的手法;②“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③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产]《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R诗意赏析U韦应物借“独宿”写孤独。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号闲闲老人。虽是“和”诗,一样写孤独。《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进一步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参考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以“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谒山
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OK诗意赏析》《谒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创作的七绝。“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流逝的时光,可是哪里又有这样的绳子呢?“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太阳日复一日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不断更替,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一杯春露冷如冰”,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了,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而不复存在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这首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大胆地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岁月难再、世事无常这一宇宙、人生和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不幸遭遇的哀叹。.[题所在文本李白《金陵望汉江》见学案2“即学即练”]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①诗人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诗人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019•安徽示范高中高三上学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K诗意赏析U诗一开头“苦竹园南椒坞边”,点出野菊所处的环境:它的北面是苦竹园,而且还有椒坞在旁。竹的味道那么苦,椒的味道又那么辣,苦辣之味包围着菊花,托根在这样的辛苦之地,它的处境是多么艰辛啊!所以,诗便很自然地引出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了。同时,野菊的辛苦遭逢的还不仅仅是境遇不好,它又生不逢时:它生于萧飒衰败的寒秋,禧蕾一开,便受风刀霜剑的摧残,实在太不幸了。不过,菊花毕竟是花中的强者,它是决不会甘于寂寞的,因此诗又生出下边两句:“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在诗人看来,菊作为百花之一,它也应该得到温暖,也应该有其“春风得意”之时,可是它却处于寒秋,备受风霜困扰,如同寒雁羁栖,这已经是够可悲可叹的了,可它又怎么能够敛香隐迹,甘心与暮秋的寒蝉一样寂寞下去呢?以上四句,明里句句写的是野菊,但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野菊托根于辛苦之地,花开于西风落叶之时,倍受苦寒,这是诗人命运的生动写照。李商隐生于晚唐末世,可谓生不逢时。入仕以后,又一直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后又被牵连进去,遭受排挤和打击,郁郁不得志。但是又不甘潦倒终生,内心充满痛苦和烦闷。五、六两句笔法一变,由隐到显,追忆自己受令狐楚恩遇的往事。“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小路独来,回思往事,早年在重阳节自己曾伴令狐公同饮。想令狐公在时对自己积极奖掖,大力提拔,令狐楚的这些恩顾,诗人是念念不忘的。七、八两句是对诗人此时想起令狐楚一个交代:“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紫云”一作紫微,指中书省,“紫云新苑移花处”指令狐绚官中书舍人。令狐约是令狐楚之子,又是李商隐的故交,可是李商隐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之后,令狐绚认为他“背恩”,根本不予理睬。诗人一再陈情,也得不到谅解,所以在诗的最后说他“不取霜栽近御筵”,即不向朝廷荐举他。此诗在抒写自己沉沦困境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令狐父子冷漠的怨恨。这首诗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就虚,采用象征的手法,不作平直语。字面上除五、六两句外,句句写菊,又句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别开生面,不落窠臼。尤其三、四两句“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含意精警,令人回味感叹。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技巧上的妙处。答: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葆有高尚品格;“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表达上含蓄形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K诗意赏析U《长安月夜》原名《长安正月十五》,诗歌以“喧喧车骑”写游人如织,他们呼朋弓I伴,车骑相随,遍览长安盛景。而作者只身在长安,身体染病,无心欣赏美景。他人之喧嚣热闹与自己之羁旅无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四句写元宵之夜,明月春风暖人心,千家万户出门赏月,欢乐无边,自己独自一人,加上身体欠安,徒有无限的哀愁苦闷。一人与万人对比,倍增己之痛苦。《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为律诗节选。同样是三五之夜,作者在京师,朋友在江陵,作者禁中独自值宿,朋友被贬千里之遥,月亮就成了二人相思的载体。作者宫中对月思念友人,自信友人此时也在千里之外对月思念自己,这是对两人情谊的莫大自信。情感总是能无视空间的距离,将两人的心紧密相连。唯一可忧心的,就是朋友所在之处潮湿多云,只怕会遮挡住这片互寄两人情谊的月光。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推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2019•全国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画,不求朝上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K诗意赏析U杜荀鹤(约846—906),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末风雨飘摇的时代,池州石城(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生活悲苦。作品多反映唐末底层百姓的生活。此诗是一首投赠诗。所谓投赠诗,即诗人写给某人的诗歌作品,或者说是诗人专门赋诗送给某个人,以表明自己的某种情感。也有人把这首诗归为干谒诗。干谒诗是指古代文人在籍籍无名之时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首联写诗人自己虽说出身卑微,生活贫贱,但是毕生追求的道义还在,所以不去拜谒那些权贵豪门,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饱读诗书的儒学大家。颔联写自己投诗的用意:只希望公正的裴侍郎能看看自己的诗卷,不想同其他的土子那样再修书一封恳请多多关照。颈联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的想法。雨天里,我在岸边垂钓,雨丝勾起我思乡的情绪。秋天的夜晚,风吹落叶,我听到了归鸿的鸣叫声。传说吕尚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是为“垂纶”,诗人用此典故,大概还有自比吕公的意思,凸显自己的耿直自立。尾联表明自己的气节。一个人接受恩惠要有原因,我这一生不会随意地接受别人的恩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畏世俗、自立自强的品格,也抒发了诗人孤高耿介、坚守原则的心志。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上,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上,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巧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R诗意赏析U诗歌前两联写景,写自己舟行百里湖时所观。后两联转而抒情言志,渡湖时正值当地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犹望雨膏”,于是诗人发出了只要能让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即使渡湖时遇到风浪要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感慨。“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涸鳞”指当地因为旱情而受苦的百姓,而“波涛”在此是虚写,因为旱情,当时的湖面是不可能出现真实的“波涛”的,以此表现出诗人为了百姓不惜牺牲一切的可贵精神。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①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②诗歌的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遭遇危险也在所不惜的心情。③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步骤一一明确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步骤二一结合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步骤三一指出这种表达方式产生的表达效果。[题型4]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虽然用以命题的古代诗歌大多篇幅短小,但诗人在构思立意方面往往匠心独运,可以说,凡是散文所具有的构思立意技巧,诗歌都具有。因此,不妨将我们熟知的散文构思立意技巧用于对诗歌的鉴赏。.考查构思立意技巧的试题,多从诗歌的局部设题,但我们回答问题时,绝不能只局限在局部,而应放眼全篇,包括前后语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答题步骤:步骤一一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构思立意的特点。步骤二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构思立意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步骤三一指出这样的构思立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题型3]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广泛、最重耍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也就是所谓的“移情”。①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②触景生情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③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描写方式(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见后)。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属于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⑵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题的作用。(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4)视听结合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5)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6)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题型4]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景结情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构思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居杂兴二首(其一)王禹第注]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偶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K诗意赏析》宋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偶被贬任商州团练副使。无辜被贬的诗人,心情题: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审题。题干要求赏析诗歌的构思技巧,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切入.“两株桃杏”生长在篱笆旁.本为寻常多见的情形,是为“小”;生长在这么偏僻之处的桃杏也被“吹折数枝花”,这是“何事春风容不得”呢?讲人以此所寓的“诗旨”,却关乎朝廷、人才、是十分愤懑的。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折隐晦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诗人住所的竹篱下欹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们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喈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啜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似乎还另有深意。灼灼桃杏和吸财莺声本是装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嘴的春天主宰。如今,这有功无过的桃杏装点了明媚的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诗人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风暗指皇帝和佞臣,既抒发自己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也有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忠奸等,可谓“大”了。.诗人被贬,心情愤懑,借桃杏之“小”,抒蒙冤之忿,抨击和谴责当权者的昏庸,发胸中块垒之“大”忠奸等,可谓“大”了。.诗人被贬,心情愤懑,借桃杏之“小”,抒蒙冤之忿,抨击和谴责当权者的昏庸,发胸中块垒之“大”。.分别指明“小”“大”之所在,分析以小见大的效果;逐层作答。参考答案:诗人使用比喻手法,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杏的花枝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和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明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构思技巧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夜泊钱塘
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K诗意赏析》夜泊钱塘
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K诗意赏析》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他漂泊在外时,写此诗寄寓情怀。“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看到夕阳,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想要落脚休息,可是“何处可维舟”,偌大的钱塘江,题: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审题。题干要求有二:一是赏析诗歌尾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结合诗意分析“短愁”中“愁”的含义。.尾句"微吟寄短愁”,从结构上说,收束全诗;从诗意上说,经过前面的蓄势,情感都凝聚在一个“愁”字上(这也正是诗的主旨),一字作结,一字点题,乃卒章显志之法。“短愁”乃羁旅思乡之愁。.“愁”总是言“长”才更动人,此句却言“短”;是“短”尚不知可否寄得动、寄得走,更遑论“长”?当然不敢言“长”了。诗人的个性化语言与求新,值得玩味。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这句话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在诗人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浇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4.组织精练语言,分层作答。参考答案:(第一问)总括全诗,点明羁旅思乡的主旨,卒章显志。(第二问)“短愁”指的是羁旅思乡之愁。3.抑扬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赞扬肯定的方面都表现出来,但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K诗意赏析X此诗作者储光羲是唐代官员,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1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1.审题。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须联系全诗分析,可从炼字、手法、结构等角度入手。2“映地”两句,乍看似和“山泉”没有多大联系,似天外飞来之笔,但和首联一起玩索,方觉妙不可言。首联不仅用语平淡,还强调山泉的“不知名”。颔联却突兀而起,写山泉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清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有色有形,有静有动。为突出诗歌的主旨,层层蓄势。首联是诗作的“抑”,颔联才是“扬”O.正因为前面精巧的准备,尾句的“长自清”自然有力地彰显了本诗的主旨。.组织精练语言,分层作答。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形与声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那种灵气,便尽皆隐去,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首联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尾联称赞山泉作了铺垫。4.借古讽今诗人借助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沙过贾谊宅南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诗人因迁谪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刚而犯上”被贬。K诗意赏析》诗人联系自己与贾谊遭贬的类似的遭遇,心理上更觉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勾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审题。题干要求简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准确概括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答题的前提。.诗人因贬谪才“过贾谊宅”,贾谊因贬才到此地来,“过”与“被过”有了“心通”。“汉文有道”贾谊犹且遭贬,更何况当时的唐代宗昏耳贵无能。屈原怎能知道百年后有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贾谊)来凭吊自己呢?贾谊又怎能知道近千年后又有和自己遭遇相同的人来凭吊自己呢?此联反复讲到古人,皆为借古讽今,诗人的用意不言自明了。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审题。题干要求简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准确概括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答题的前提。.诗人因贬谪才“过贾谊宅”,贾谊因贬才到此地来,“过”与“被过”有了“心通”。“汉文有道”贾谊犹且遭贬,更何况当时的唐代宗昏耳贵无能。屈原怎能知道百年后有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贾谊)来凭吊自己呢?贾谊又怎能知道近千年后又有和自己遭遇相同的人来凭吊自己呢?此联反复讲到古人,皆为借古讽今,诗人的用意不言自明了。.把握诗中所涉及的古人与诗人之间的共同点,是答题的关键。明确抒情手法后,结合关键词句,如“悲”“秋草”“怜君”等,便可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思。.组织精练语言,逐层作答。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之情。诗歌前两联借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尾联出句刻画了诗人独立风中的形象。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力1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两联表面上写贾谊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了当今朝廷,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来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喟叹和对现实的讽刺。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所描摹的事物上,将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微。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K诗意赏析》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都得不到提拔,知其遭遇,可感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描写邦无道时期,春天的景象只是假象,以素蝶的小心翼翼来告诫自己:邦无道,谨言慎行,候时以动;第二层,描写邦有道时期,素蝶可以大展宏图,可以“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全诗格调清新,积极向上,语言精练,构思奇妙,字音牵引之道精当,儒家经典的字器挑选恰到好处,既能让懂春秋笔法的读者有迹可循,又能吸引不懂春秋笔法的读者的注意,努力思考其中隐含的哲学道理。诗中透露着一代文人刘孝绰遭遇“邦无道”时,“哀而不伤”的高洁,字音牵引之间,体现出诗人超然的才气。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审题。题干要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分析诗歌的含意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审题。题干要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分析诗歌的含意,二是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问是对诗意的整体概括,要读懂全诗,关键是对“素蝶”形象意义的准确理解。首联中的素蝶“随蜂”“避雀”,谨言慎行;颔联、颈联中的素蝶“争起”“共归”“花中见”“叶际飞”,显得相时而动,积极有为。素蝶是善于把握“行藏”机遇的智者形象。.联系注释中诗人的遭际可知,素蝶所寄托的就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组织精练语言,分层作答。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第二问)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以景结情指诗歌在抒情或议论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读者可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忆昔①韦庄昔年曾向五陵②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时。②〔五陵)汉代五座皇帝的陵墓,因当时每立一陵都把四方富豪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又指代豪贵所居之处。K诗意赏析I此诗为诗人有感于长安兴衰而作。题目虽“夕阳唯见水东流”,日《忆昔》,其实却是伤今。“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诗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林木种植基地林业科研合作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教育科技产品代工开发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计算机技术援助及服务协议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用金属材料采购合同范本3篇
- 专属2024版代理合作协议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天然气管道租赁与运营合同
- 二零二五版酒店员工福利及奖励计划合作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海洋工程设备拆除与环保修复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奶茶店员工入职保障合同模板
- 2024年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标准卷
- 2024年高考数学(理)试卷(全国甲卷)(空白卷)
- DB32-T 4444-2023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临床三基考试题库(附答案)
- 合同签订执行风险管控培训
- 九宫数独200题(附答案全)
-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培训
- PTW-UNIDOS-E-放射剂量仪中文说明书
- JCT587-2012 玻璃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耐腐蚀立式贮罐
- 典范英语2b课文电子书
- 员工信息登记表(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