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强化训练6-古代诗歌欣赏(含答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强化训练6-古代诗歌欣赏(含答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强化训练6-古代诗歌欣赏(含答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强化训练6-古代诗歌欣赏(含答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强化训练6-古代诗歌欣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6高一下学期期中备考古代诗歌阅读强化训练考题先练找不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注:①梦得:刘禹锡。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C.“闲征”一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场面。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这里的“醉”是陶醉,把“闲饮”和内心的欢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知识梳理强基础一、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可分为:(1)山水田园诗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南朝谢灵运、谢朓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唐朝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广阔的田野、淳朴勤劳的农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思想内容往往是: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如王维《山居秋暝》;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③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如陶渊明《归园田居》;④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2)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诗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3)咏物抒怀诗这种诗往往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寄寓了自己的情怀和志向。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移的品质。又如于谦《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4)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或者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或者怀人伤己,感慨怀才不遇。前者如刘禹锡《石头城》,后者如杜甫《蜀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赠友送别诗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诗情。赠友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对友人的劝勉、祝福,表达分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如柳永《雨霖铃》、高适《别董大》。(6)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枫桥夜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爱与思念。如孟郊《游子吟》、温庭筠《商山早行》等。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登高》、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征人怨》等。(7)即事抒怀诗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二、古代诗歌赏析考点一览三、诗歌常用手法简析1、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直接抒情,尤见出豪爽与飘逸这风。2、借物抒情: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3、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4、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5、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6、动静结合: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画面更和谐。7、虚实结合:丰富诗中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审美空间,形成强烈对比效果,产生渲染烘托的作用,。8、色彩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11、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12、衬托:正衬用相同东西来衬托,反衬用相反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13、抑扬:为使人信服,或防止别人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14、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使诗歌更含蓄。15、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17、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18、比兴:以物起兴或以物为喻,更显形象具体。19、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20、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21、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四、意境常用术语方法指津明思路读懂诗歌是答题的前提,那么,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这些丰富的信息。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以下两点很关键:(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章法结构。“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转折,“合”是收束全诗。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结构层次,还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极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阅读步骤:(1)多读全诗。多读几遍,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3)找出这些名词前后的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作者信息的暗示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故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2.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很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考生诗歌所用典故;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感情有关。3.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四、答题指导根据赋分特点,通常是6分,答案3条。如果是考情感,注意考情感的多样和变化,要有三种不同的情感。如果是赏析,要注意“诗句内容+手法判断+表达效果”三步走。如果是考意象,要注意“描绘诗境+表达效果+思想情感”三步走。强化训练提能力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①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②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注)①星桥,星津桥。②金吾,即金吾卫,唐代守卫京城的军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总写节日欢快气氛。“火树银花”形容灯彩华丽,“铁锁开”指正月十五铁锁打开,任人通行。B.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游人如织,皓月当空,游伎们身着艳装,边走边唱。C.李白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意谓人生如梦,当及时行乐,此诗尾联所呈现的心理与原因跟李白说的是一样的。D.统观全诗对仗工稳,词采华艳,音调和谐,展现了一幅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2.纪晓岚评此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得神处尤在‘暗’字。”请简要赏析“暗”字“得神”所在。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暮春①杜甫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虛映空。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②。(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暮春,诗人在夔州。大历三年,杜甫乘舟出峡,南下洞庭潇湘。②清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说文:丛,聚也,言鸳鹭与子丛聚而飞也。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描绘了巫峡暮春时节的景色,营设了一种空廓明丽的意境,含蓄蕴藉。B.颔联写出了巫峡地界一年四季多风多雨的自然景况,表现了当地的气候特征。C.颈联用“新暗”“欲红”写出柳与莲色彩的变化,呼应题目“暮春”这一特定季节。D.尾联写洲渚之上鸳鹭挟幼鸟翻飞,又随意聚落在一处,反衬诗人自身处境。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元代词作,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题七真洞①耶律楚材花界②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注)①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是由金入元者,虽得元朝重用,但身历两朝,心灵深处难免有所隐痛。②花界指道观。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界”一句既写出了眼前七真洞颓败崩塌的景象,也是整个世事变幻的缩影。B.“江山”一句中“空”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历史兴亡面前的惊愕与困惑。C.“桃李春风”句运用正衬的手法,以大自然的永恒更进一步表现世事的沧桑无常。D.“不知”二句,词人情感由隐而显,谓人间如梦似幻,唯有借酒忘却内心烦忧。2.清代陈廷焯《词则》以“雄秀”称美此词在语言上的特点。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胡逸老致虛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注]①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②籯(yíng):竹箱。③灵台:此指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议结合,褒贬分明,在对比中凸显了胡逸老不同凡俗的淳厚家风和高雅品格。B.正如蚌胎滋养出明月珠一样,有诗书家教和扶贫济困的德行,友人家必定俊才辈出。C.于友人处盘桓,闲看山卧听水,山水之妙不仅悦人耳目,更能荡涤心灵,澡雪精神。D.名为“题致虚庵”,诗句却无一处写庵,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2.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听话丛台①(唐)李远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待了作诗的缘由。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2.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省试湘灵鼓瑟①钱起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诗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C.“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D.尾联写静景,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简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参考答案考题先练答案1.C2.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③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七十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C.“这里的‘醉’是陶醉,把‘闲饮’和内心的欢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错误,这里的“醉”不是陶醉,而是借酒消愁的“醉”,有悲伤之意,把“闲饮”和内心的烦恼、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此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既写诗人与友人相聚饮酒时,沽酒的豪爽和闲饮的欢乐,又蕴含着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少时”二字体现出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读者联想到诗人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加上“相看七十欠三年”的衰老,满含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故而“闲”有闲置,受冷落的抑郁之情。尾联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强化训练答案一1.C2.①“暗”指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暗尘”指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②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反衬灯光、月光明亮;③进而渲染节日热闹、欢腾的氛围;④“暗”写出了尘之细微、幽微,非常切合京城元宵节的环境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此诗尾联所呈现的心理与原因跟李白说的是一样的”错误,本诗尾联重在强调元宵的快乐时光非常短暂,所以要抓紧时间寻找快乐。李白句重在说人生如梦,因此要及时行乐。所以二者不一样。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理解三、四两句的含义: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暗”,昏暗、模糊、不明之意。所谓“暗尘”指在明月映照下,马儿扬起的尘土微微可见,以此反衬月光的明亮。照应题目“正月十五夜”,明写“暗尘”,暗写月光和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道路上的阵阵尘土的场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言简义丰。二1.A2.①诗人与家人滞留巫峡的苦闷心情。②前两联以峡中拥塞之景与气候之恶劣衬无限愁闷之情。首联以“拥塞”一词写出巫峡的逼仄,与想象中潇湘洞庭的宏阔构成对比。颔联写出巫峡的气候特点,表明不宜久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久居峡中的苦闷心情。③后两联以乐景衬哀情。颈联写杨柳成荫,色已暗绿;莲花含苞,红色欲吐。日月如流,自己却久卧峡中,表现了诗人厌居异乡、急于离开的迫切心情。尾联以鸳鹭挟子翻飞反衬自己不能携家人南下洞庭的苦闷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营设了一种空廓明丽的意境”错误。从“四时雨”“千里风”等景物的描写中看出,应为暗淡沉闷的意境。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分两问,第一问回答情感;第二问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答案基本格式为“什么情+借景抒情+所表达的情感”。从首联“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可知,诗人因病与家人一起被滞留在巫峡之中,周围环境“拥塞”,心情很是苦闷。颔联“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四时雨”“千里风”写出了巫峡多风雨的特点,表明此地不宜久居,但是又走不了,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久居峡中的苦闷心情。后两联描写了暮春景色,“柳新暗”“莲欲红”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说明诗人滞留峡中已很长时间了;“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写出了鸳鹭的自由自在,是以乐景衬衰情,更能反衬诗人不自由的苦闷及急于离开的心情。三1.C2.①所谓“雄秀”,是指该词既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同时又笔触细腻,不失婉秀。②“浩歌遥望”“江山王气”“横嶂寒烟”气势雄浑,意境阔远;“桃李春风”“野花平碧”“杜鹃怨啼”婉约细腻,柔婉清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正衬”错误,此处以大自然的永恒反衬了世事的沧桑无常,使用的手法应为反衬。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诗评者已经对诗歌的特点作出了“雄秀”的定位,分析时只需要解读清楚“雄秀”的特点,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举例分析即可。首先理解“雄秀”的意思,“雄”则雄浑,“秀”则秀丽。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雄浑、秀丽的内容。如“浩歌”是说词人高歌长啸;“江山王气”是说眼前的燕京古城有着凝聚不散的帝王之气;“横翠嶂,架寒烟”是说远山横亘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云岚悬浮在山顶,犹如架起一条通向天际的桥梁。这些景象气势雄浑,意境阔远,体现“雄”之特点。如“桃李春风”是说春风吹来桃花、李花;“野花平碧怨啼鹃”是说一片碧绿的草原上点缀着朵朵艳丽的野花;杜鹃悲凄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哀怨。这些景象婉约细腻,柔婉清淡,体现“秀”之特点。四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描述了致虚庵山环水绕的清幽环境和观山听水的生活情状,景中含情,即事抒情,间接表现了人物心境的闲雅从容,胸襟的澄明洒脱。②结构安排:颈联从前面的直写其人转人写庵(衬人),点扣题目,并为尾联直接抒情议论做铺垫。(每点。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诗句却无一处写庵”理解有误,颈联写的就是致虚庵的环境和庵居的见闻感受,且开头“藏书万卷”也点出了致虚庵作为书房的功用;“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说法不恰当,因为本诗赞美庵主人的同时也有抒写自己情志的意味。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1)分析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的诗意是: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化静为动,将致虚庵山环水绕的清幽环境作了动态描写,也描写了和观山听水的生活情状。从诗中可知,景中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