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_第1页
昨夜雨疏风骤_第2页
昨夜雨疏风骤_第3页
昨夜雨疏风骤_第4页
昨夜雨疏风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昨夜雨疏风骤

篇一: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与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测和经验,急忙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边美好的事物。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真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复“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当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高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繁茂_和__花的凋零。2、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衬托

C.红花绿叶很秀美D.绿叶红花繁茂4.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浓睡不消残酒〞说明一夜未眠,但依旧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的伤春之情。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繁茂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表达,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是卷帘人的回复,从这个回复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问的是:7、对卷帘人的回复,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风景应当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红指的是,肥这个字指的是,而瘦这个字写出了。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把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的感情。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2)借代。“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繁茂〞和“花的凋零〞。

篇二: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及翻译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仍旧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样。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凄怆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气氛,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

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猛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委婉,“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好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尽显风采。“试问卷帘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整理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故言“试问〞。“卷帘人〞的回复:“海棠依旧〞。一个“却〞字用得极妙,将词人的情致与侍女的冷漠态度描绘得活灵活现。显然词人不满侍女的回复,于是反驳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词人的语气确定,但终究自己没有亲见海棠花的状态,故用“应是〞。“绿肥红瘦〞指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实为名句。以“绿〞和“红〞两种颜色指代叶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叶之繁茂与花朵凋零,可谓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顺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绿肥红瘦〞又照应起句的“雨疏风骤〞,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人物、场景以及对白,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表达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早她急忙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马虎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改正其观测的粗疏与回复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早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由于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衬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恳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微弱区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测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冷漠,它恰好衬托出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示意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管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篇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最终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2、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

3、领悟表现手法,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一课时。

一、导入。

1、南宋词风格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的时期既有经历南渡的悲歌大方,又有极婉约之致的浅吟低唱。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清爽自然,后期沉痛感伤。靖康巨变,使无数爱国志士发出大方昂扬的歌声。岳飞的名作《满江红》,气吞山河,光照日月,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陆游词前期回响着“从戎乐〞,后期则满蕴着“爱国泪〞。其词或昂扬,或飘逸,或绵密,具有多种风貌。姜夔词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其写丧乱的作品句句冷静,回肠荡气;咏物之作,更是寄慨遥深,依稀幽微。

2、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皆有成就,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开朗开心的心情和轻松闲静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沉重。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擅长抒情造境。她擅长把猛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擅长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希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希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擅长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显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板书:南渡前多写闲静生活,韵调幽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朗读本次,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三、理解词意内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所: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状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毕竟如何呢?“试〞表达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马虎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马虎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四、朗读与总结。

1、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当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有怎样的情感?

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表达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复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2、比较这首词和韩偓《懒起》,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懒起(节选)

唐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黑夜至白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蜕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