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_第1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_第2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_第3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_第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第1课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教学准备】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一一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二、看照片上的大树.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三、回忆中的大树.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2/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板书设计】我看到了什么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3/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 《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莫过于校园里的树木了,因此本课从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上一节课解决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问题,本课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4/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二、观察记录一棵树.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5/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板书设计】校园的数木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6/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 《大树和小草》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有了前面两课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高大的树木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是对路边小草的关注度还不够,很多常见的小草有的学生都不认识,也说不出名字。本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还不是很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不可少,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如探究的“大树和小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处理信息,最后得出结论。此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爱护生命、爱护小草、不践踏草坪等情感或环保意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知道小草和大树一样,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但是他们在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方面却不一样。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大树和小草时,能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用维恩图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破坏绿化的意识。培养与人分享、交流的习惯,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有条理地指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点,并能用维恩图的形式来呈现探究结果。【教学难点】7/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能熟练运用维恩图的形式来展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点,对陆生植物的普遍性有一定的了解。【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二、观察记录狗尾草.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樟树狗尾草8/8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茎颜色软硬粗细质地叶颜色形状软硬大小气味果实颜色形状大小多少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四、整理相同和不同.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总结:从以上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韦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10/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 《水生植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教材中着重分析了水葫芦这种浮水水生植物在水中沉浮的原因,这种植物在南方的池塘中到处可见,是学生熟悉的观察材料。学生通过前三课学习已经掌握了运用感官来观察的方法,本可延续运用感官,眼看、手摸等方法来研究水生植物材料。在学生的原认知中有很多对水生植物的错误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的教学环节,然后对其中的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学生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得到真正的关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着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教学重点】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11/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菱白等。)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水葫芦狗尾草12/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13/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马上要开始科学探究了,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课件出示一一四季图)注意观察图上的叶子。2、师:刚才你观察到什么?生:自由汇报。师:是的,五彩缤纷的叶子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出示课题一一5、植物的叶)二、分类、明确标准。1、个人分。①、数一数,你共有几片叶子?②、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共有几种植物的叶?2、明确分类标准。3、同一种叶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叶的形状 叶的边缘叶的表面等三、观察叶的结构。1、这么多的叶子它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叶的结构。生:拿出一片完整的叶子,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①观察、汇报。(师板书)小结:可见一片完整的叶子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②自我介绍叶的相同结构。2、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四、了解叶的生命特征及生长过程。出示带有不同时期生长情况的叶子的枝条。活动:(1)观察同一根枝条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并做好记录。(2)生汇报。14/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板书:叶芽、嫩叶、长大的叶、老叶、枯叶。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探索,我们知道叶是有生命的,他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发育、衰老、最后死亡,这就是一片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小结:叶子是有生命的,不管人还是叶子一生很短暂,所以我们有理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也要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如果没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就不要去摘植物的叶。五、拓展延伸师:叶子还可以做成什么?生:欣赏树叶贴画。引导创作:你们想不想也亲手动手做一个,很好,那么不要浪费收集到的叶子。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创意制作。【教学反思】:本课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15/8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柳树一年四季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教学目标】1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课植物的变化记录表。2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3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教学难点】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16/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我的变化记录表这样坚持下去,我还可以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17/8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第7课《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这门课程,对于他们来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始于细微的观察活动,学生往往被课文中的精美插图所吸引,不能够有序的观察事物,不能完整的描述出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平时的生活、娱乐也接触到大量的植物。我们完全可以充满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书写速度慢等因素,加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植物的一些特点有所了解掌握,教学中多让学生口头叙述,少书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取信息。18/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19/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植物的共同特点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板书设计】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生命体)阳光、水分、空气、营养、环境(珍爱)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生 死20/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 《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课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21/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22/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 《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小动物进行观察。通过对这些小动物的观察,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运动、摄食、排泄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学习完这些动物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些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学生建立生命体的概念。本节课作为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观察蜗牛,学生要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并要了解如何饲养蜗牛。【学情分析】对于蜗牛,三年级的孩子很感兴趣,并从课外书上了解到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同时在植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所以他们对本课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观察基础。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观察方法才刚刚建立,所以观察项目不宜过多,而应重在“少、实、深”。本课将通过学生对蜗牛身体、运动的观察,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的过程,使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才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蜗牛的运动、身体构造等方面。.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尝试去大自然中寻找并观察蜗牛,按照教科书的方法持续饲养蜗牛,做好23/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观察记录。.能充分利用手头材料合理设计实验,学会合作探究;观察蜗牛的运动,发现蜗牛运动中蕴藏着的奥秘,与同学分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体验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教学难点】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24/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板书设计】蜗牛(一).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25/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 《蜗牛(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26/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的或丛书上看到的。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27/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 《蚯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学情分析】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28/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应。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为每小组准备:蚯蚓,观察盒,清水,记录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29/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30/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蚂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观察蚂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上观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值得提倡。但由于本课的特殊性,只能选择在课堂上观察蚂蚁。课堂上观察蚂蚁,为了不让蚂蚁到处乱爬,设计把蚂蚁放昆虫盒里观察。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在教学时还选用了一些蚂蚁生活的场景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弥补不能到室外观察的缺憾。安排环节让学生感受蚂蚁的神奇、有趣和可爱,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室外观察蚂蚁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在自然状态下的蚂蚁的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是本课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汇报蚂蚁的觅食、搬运、排队等活动,还选择组织学生看教科书第35页下面的图,让学生弄清两只蚂蚁在干什么?它们在怎样交流信息?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老师相机提出一些问题,如蚂蚁是怎样找到行进路线的?这样帮助学生解疑,加深学生对蚂蚁生活习性的了解。【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在前两课观察蜗牛和蚯蚓的基础上,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小动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和活动规律..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31/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二、观察蚂蚁(一)室外观察蚂蚁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32/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三、交流发现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33/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 《金鱼》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34/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4、学生观察并记录。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板书设计】35/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金鱼.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36/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这节课作为小结活动,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整理、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要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关心关注周围世界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本课是这一单元最后具有总结性的课文,本单元选择了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鱼类四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这些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共同特征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各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概括、整理以及总结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37/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3、回教室汇报。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38/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动物的共同特点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39/8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我们同的材料》教学设计《我们同的材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过程与方法:.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用几种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实验记录表。教师准备:纸盒、玻璃杯、木块、布、钥匙、塑料杯。学生分组实验准备:纸:餐巾纸、普通白纸、卡纸等各类纸;玻璃;小玻璃片、小玻璃瓶等玻璃制品;木头:木块、积木;纤维:几块不同的布、红领巾、衣服;金属:铁钉、钥匙、回形针、图钉等;塑料:夹子、塑料小药瓶等。40/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41/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 《哪种材料硬》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该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该节课主要教授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一硬度及检测硬度的方法一刻划法,并通过观察方式介绍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其中刻划法的学习是该册第6课时的基础,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比较岩石硬度的基础。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可以运用刻划法来比较材料之间的硬度,用科学词汇描述金属的性质,并了解金属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学情分析】在前期对学生进行前概念调查过程中,学生对硬度比较的方法有一些初步了解,如砸、折等,在原有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到刻划法的优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学生在观察比较及实验方面能力都薄弱。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感官及简单工具了解材料的硬度性质,并能用语言制定出简单的探究计划,规范和指导其操作。学生第一次在科学中接触两两比较表格(复式表格),理解表格含义存在难度,比较表格中内容得出结论也存在一定难度。【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硬度大的材料可在硬度小的材料中留下痕迹。.金属具有:光泽、导电、导热、坚硬及延展的特性。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法比较物质之间的硬度特性。能通过统计图表整理分析并得出结论。.通过感官,使学生能观察并描述金属的特性。科学态度:.通过比较物质的硬度实验,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到金属特性与用途之间的关系。42/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通过比较硬度探究方案,了解物质之间的硬度特性。【教学难点】通过比较硬度的探究方案,知道刻划法可做为比较材料硬度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ppt展示实验框架及基础图片等信息,铁钉、塑料尺、木条、卡纸若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比较硬度.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活动提示:43/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J”,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X”。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易传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延展性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饮料罐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讨论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板书设计】哪种材料硬比较硬度的方法:刻画比较常见材料的硬度:44/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铁片〉塑料片〉卡纸铁片〉木片〉卡纸塑料片〉木片〉卡纸铁片〉塑料片〉木片铁片〉塑料片〉木片〉卡纸铁片〉塑料片〉卡纸铁片〉木片〉卡纸塑料片〉木片〉卡纸铁片〉塑料片〉木片铁片〉塑料片〉木片〉卡纸4545/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刚接触到科学实验不久,所有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观察探究能力,是本课的重点。他们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勇于探究,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展。把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进行自主探究。利用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创新教具,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更深刻的体会到不同材料的韧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塑料的特征。【教学准备】46/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宽度、厚度、长度一样的塑料条、铁条、木条、卡纸条各一根.50克钩码8个。.重物一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柔韧性的认识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47/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三、认识塑料.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48/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表达不准的现象,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纸、木头、塑料、金属四种材料中纸的吸水性最强,通过学习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这也是吸水能力强的原因并明确不同的材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能力目标:能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运用放大镜观察纸的构造,将纸的吸水特性与纸的纤维与纸的构造之间建立起联系。情感目标: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初步意识到我们可以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认识材料的物理性质。【教学重点】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能完成造纸活动。【教学难点】通过比较能发现纸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结构有关。【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9/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小游戏:各取所需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二、谁更容易吸水.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可预期的发现:.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三、纸的观察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50/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四、介绍造纸术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五、我们来造一张纸.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六、课堂小结: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51/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常见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于材料的特性是混淆不清的,通过本课的研究与学习,旨在让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物理材料的理解。【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2、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一一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特性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52/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二、沉浮实验.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I”表示,浮可用“t”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三、认识木头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四、课堂小结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53/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砖瓦和陶器、瓷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六课。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和吸水性等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打开了一扇窗口,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通过感官观察和借助工具观察两种方法来对材料进行研究。第二,了解黏土制作成砖瓦陶瓷的过程,通过对黏土的观察知道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改变。【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但却缺乏知识扩展和迁移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砖瓦和陶瓷制作的物品,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吸水性等特性,本节课将提供砖瓦、陶器、瓷器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材料的性质,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课的学习情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54/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二、砖和陶瓷.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5/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四、黏土的变化.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五、课堂小结.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板书设计】砖瓦和陶器、瓷器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56/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7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有关身边材料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带来一些身边物品,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想知道有关身边所用材料更多知识的兴趣。【教学目标】.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会辨别材料的性质。.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会辨别材料的性质。【教学难点】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57/80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I”或“t”表示,其它部分用“J”或“X”表示。.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三、材料与环境.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有些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