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各有4个备选答案,请选出最合适的1个答案。)1.如果无差异曲线相交,那么()。A.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假设不成立B。偏好一定违反完备性的假设C.偏好一定违反传递性的假设D.以上说法都正确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愿意购买保险的人是那些最可能需要它的人.这个例子属于以下所列()种情况。A。逆向选择B.道德风险C.信号传递D.以上都是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所以()。A.长期平均成本与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B。长期平均成本与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的平均数相等C.长期平均成本只有在一个点上与最低短期成本平均成本相等D.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4.某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效用函数为min(3x1,3x2),则在该消费者看来,()。A.这两种商品属于不完全替代品B.这两种商品属于完全互补品C.商品1对商品2的替代比例为1:3D.商品1对商品2的替代比例为3:15.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A.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C。MC>A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D。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6。上升的物价水平和下降的实际国民收入是由以下()项引起的。A.总需求曲线在给定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动B.通货紧缩的自动调节机制C.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D.短期总供给曲线沿着不变的总需求曲线左移7。若消费函数为C=a+bY,a,b>0,则平均消费倾向()。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都可能8.根据理性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只要中央银行公开宣布提高货币增长率,则()。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会上升B。失业率不变,通货膨胀率上升C.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不会发生变化D.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不一定上升9.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上的一点()。A.沿原LM曲线向上方移动B.沿原LM曲线向下方移动C.向左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D.向右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10.下列()项应该计入GNP中。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B.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C。家庭主妇购买的股票D.以上各项都不计入11.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所造成的失业属于()。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自愿性失业D.技术性失业12.如果利率和收入都能按照供求状况自动调整,那么当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处于IS线右上方、LM线左上方时,下面情况会发生:()。A。利率上升收入下降B.利率上升收入增加C.利率下降收入增加D.利率下降收入减少13。一般情况下,通货比率越高,则货币乘数将()。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一定14.在下列针对中央银行资产项目的变动中,导致准备金减少的是()。A。中央银行给存款机构贷款增加B.中央银行出售证券C。向其他中央银行购买外国通货D.中央银行代表财政购买黄金,增加储备15.以下各项中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实现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政策D.都不是16.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A.放松B.收紧C.不变D.不一定17.提高房地产贷款的首付比率,属于货币政策工具中的()。A.直接信用控制B.间接信用指导C.选择性控制工具D.一般性控制工具18.下列关于利率决定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强调投资与储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B。窖藏与反窖藏是古典利率理论中决定利率的两大因素C.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偏重于实物领域对利率的决定作用D.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了货币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19。以下关于货币市场工具的说法中()是错误的。A。货币市场工具的流动性较好B.货币市场工具的交易量往往比较大C.货币市场工具通常是以折扣的方式出售的D.货币市场工具的年折扣率大于购买该工具所得到的年实际收益率20.下列表述中最为正确的是:().A。如果PPP成立,那么只要各国用以计算物价水平的商品篮子相同,一价定律对于任何商品都成立B.如果一价定律对于任何商品都成立,那么只要各国用以计算物价水平的商品篮子相同,PPP将自动成立C。如果一价定律对于任何商品都成立,那么PPP将自动成立D。如果一价定律不是对于所有商品都成立,那么只要各国用以计算物价水平的商品篮子相同,PPP将不成立21.根据内外均衡的理论,当一个经济体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应该采用下列()项政策搭配。A。紧缩国内支出,本币升值B.扩张国内支出,本币贬值C.扩张国内支出,本币升值D.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22.根据国际收支账户的记账规则,以下()项包含的内容都应该记入借方。A.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资产减少的金融项目B.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资产增加的金融项目C。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负债增加的金融项目D.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反映负债减少的金融项目23.如果出口商品的计价货币有下跌趋势,为避免损失,出口商可以().A.推迟结汇B.按约定时间结汇C.购买相同金额的远期外汇D.出售相应金额的远期外汇24.根据多恩布什(Dornhusch)的“汇率超调论",汇率之所以在受到货币冲击后会做出过度反应,是因为().A.购买力平价不成立B.利率平价不成立C.商品市场的调整快于金融市场的调整D.金融市场的调整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25。在以下关于β系数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β系数用来度量证券本身在不同时期收益变动的程度B。β系数是用来测定一种证券的收益随整个证券市场收益变化程度的指标C.β系数代表证券的系统风险D.β系数度量证券收益相对于同一时期市场平均收益的变动程度26.H公司普通股目前的价格为28元/股,某投资者以50元/份的价格买入2份H公司普通股看涨期权,以30元/份的价格买入1份H公司普通股看跌期权,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为30元/股,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为25元/股,看涨和看跌期权具有相同的到期日,每份期权赋予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数额为100股,期权到期时H公司普通股的价格为35元/股,不考虑其他交易费用,该投资者的损益为()元。A。370B.870C.—130D.—113027.下列债券中()具有最长的久期。A.5年期,零息票债券B。5年期,息票率8%的债券C.10年期,零息票债券D.10年期,息票率8%的债券28.某公司债务对股权的比例为1,债务成本是12%,平均资本成本是14%,在不考虑税收和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其股权资本成本是()。A.13%B。15%C.16%D.18%29。某公司股票每股支付年度股利3元,预计股利将无限期地以8%的速度增长,假定其市场收益率为14%,该股票的内在价值为()元.A。57B.30C.68D.5430.假设无风险收益率为4%,某种β系数为1.5的风险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10%,则β系数为0.5的风险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A。4%B.6%C.8%D.10%二、计算与分析题1.考虑一个生产相同产品的双头垄断行业,两个企业的单位成本为常数,而且都为0。市场反需求函数为P(X)=10—X,其中X=x1+x2为总产量,x1和x2分别为企业1与企业2的产量.(1)求伯特兰(Bertrand)模型中的市场均衡价格。(2)求古诺(Cournot)模型中的均衡产量.(3)在古诺模型中,一个企业若想把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它至少应生产多少产品?(4)假设企业1是斯坦克尔伯格(Stacklberg)带头企业,企业2为追随企业,求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的市场均衡产量。2.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0。5+R2,其中U为效用,R为收益(千元)。他有10000元钱,如果存在银行里,年利率为2%;如果全部投资于股票,估计一年中有40%的概率获得8000元的投资收益,60%的概率损失5000元。(1)该消费者是风险爱好者、风险厌恶者还是风险中性?(2)他是否会选择投资股票?(3)如果投资股票,他的效用是多少?3.假定消费函数为C=100+0。9(1—t)Y,投资函数为I=200-500r,净出口函数为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函数为L=0.8Y—2000r,政府支出为G=200,税率为t=0。1,名义货币供给为M=800,价格水平固定为P=1,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4。某客户于2004年11月1日将10万元存入商业银行,选择2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2005年11月1日由于急于购买住房需要资金,鉴于定期存款未到期支取将视同活期存款计算利息,导致损失一部分利息收入,因此,该客户决定不将存款取出,而是先向商业银行申请1年期贷款,贷款按季计息,然后待存款到期时归还。假设2004年11月份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0%,2005年11月活期存款利率为0.72%,2005年11月份1年期贷款利率为5.58%.问题:在不考虑其他情况的条件下,上述决定是否合理?通过计算试阐述你的理由。5。当前1年期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为7%,2年期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为8%.财政部计划发行2年期附息债券,利息按年支付,息票率为9%,债券面值为100元。(1)该债券售价多少?(2)该债券到期收益率多少?(3)如果预期理论正确,1年后该债券售价多少?6.已知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为8%,市场组合收益率为15%,某股票的贝塔系数为1。2,派息比率为40%,最近每股盈利10美元,每年付一次的股息刚刚支付,预期该股票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为20%.(1)求该股票的内在价值。(2)假如当前的股价为100美元/股,预期一年内股价与其价值相符,求持有该股票一年的回报率。三、分析与论述题1。试比较论述冲销式干预和非冲销式干预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效力。2.下表给出了2000~2006年我国的部分宏观经济数据,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我国的内外均衡问题做一评价.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经常账户(亿美元)2051743544668716082499资本与金融账户(亿美元)19348323531107630100错误与遗漏(亿美元)-119-497818270—168—131官方外汇储备(亿美元)16562122286440336099818910657CPI增长率(%)0。40.7—0.81.23.91。81.5GDP增长率(%)8。07.58。39.59.59.910。7城镇登记失业率(%)3。13.64.04.34.2——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2007年8月)。2008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各有4个备选答案,请选出最合适的1个答案。)1.C[解析]效用的无差异曲线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均是序数效用论的概念.在序数效用论下,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指的是尽管数量结构不同,但偏好却等价的那些商品组合点的轨迹。套用基数效用论的语言,效用的无差异曲线就是能够保持效用水平相同的那些商品组合点的轨迹,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则是效用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序数效用论里的偏好乃决策者关于一系列待选对象的优先选择顺序表。它可以用一种两维的关系“弱偏好于()”表述出来。例如,我们称XY为决策者在可行选择X与可行选择Y之间“弱偏好于”X,换句话说,该决策者认为X至少与Y一样好。在“弱偏好于”的基础上,我们引申出“严格偏好于()"和“等价于()”两种常见的二维关系。若可行选择X严格偏好于可行选择Y(表示为X>Y),则意味着XY成立,但YX不成立;若可行选择X等价于可行选择Y(表示为XY),则意味着XY成立,同时YX也成立。因此,“XY"或XY。消费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由序数效用论关于偏好的单调性和强凸性假定所决定。所谓单调性,即x∈X,ε>0,存在y∈X,使得|x—y|<ε,且yx。单调性意味着决策者具有多多益善的偏好特征,它保证了效用函数的一次导数为正,即效用函数是一种严格单调递增的函数。所谓强凸性,即对于任意的可选商品组合X、Y和Z,如果有XZ,YZ,则对于任意的a∈(0,1),必有aX+(1-a)YZ。或者说,x∈X,{x|x≥z}是凸集.强凸性反映了决策者喜欢多样性的实证经验.在二维空间中,强凸性使得决策者的效用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即是一个凸函数),即消费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的规律.这一规律与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致的.如图所示,假定只有两种商品A和B可消费,X、Y、Z分别为这两种商品可能的消费组合点。U0为一条效用无差异曲线,所以,XYZ,其中“"即“等价于”。但若强凸性思维的假定获得满足,则必有aX+(1-a)YZ.序数效用论同时假定偏好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所谓完备性,即对于任意的可行选择X和Y,要么XY,要么YX,这两种情况应该至少有一个成立.完备性意味着,对于任意的可行选择X和Y,要么XY,要么YX,要么XY,必有一个且仅有一个成立。完备性假定的目的就是要求决策者必须有能力比较任意两个可行的选择方案.所谓传递性,即对于任意的可行选择X、Y和Z,如果有XY,YZ,则必有XZ。就本例来说,就是要求如果有XY,YZ,则必有XZ.就本例来说,如下图所示,两条效用无差异曲线U1和U2交于X点.由于X与Y均为U1上的商品组合点,所以消费者认为X与Y等价;又由于X与Z均为U2上的商品组合点,所以消费者认为X也与Z等价。从而根据偏好的传递性假定,Y必定也与Z等价。但根据偏好的单调性,在Y与Z之间,消费者显然更为偏好Z。可见,无差异曲线的相交使得偏好的传递性不适用。也可以这样来得出本题的答案:依据排除法,应该剔除A、B和D,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2.A[解析]在商品交易中,市场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往往具有不对称性.例如,在旧货市场中,卖方通常比买方掌握更多与商品质量有关的信息,这个时候,由于无法准确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买方只能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得优质商品的价格被低估,结果只有劣质品才能成交,从而造成优质品逐步退出交易(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而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劣质品充斥市场的(均衡)结果。经济学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向选择。依照常理,降低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在上述旧货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强供给的愿望。逆向选择同样存在于保险市场。保险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投保人通常比保险人拥有更多与保险标的有关的信息。例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掌握每个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只能掌握潜在投保人的平均健康状况,据以收取保险费。在这种情况下,谁会购买保险?当然是那些身体不太健康的人。因为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保费太高,即高出了自己的期望医疗费用,他不会去购买保险。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人来说,所投保费低于自己的期望医疗费用,他会积极投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保险公司亏损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势必提高保险费,按照这些不太健康人的平均健康状况收取保险费.而保险费上涨的后果就是投保客户的健康状况更为糟糕,因为那些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患病率仍属较低的人会退出保险市场.这又将导致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保险费,依此类推,最终只有那些患有严重疾病或绝症的人才购买保险,而他们正是保险公司所最不想要的顾客。因此,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由此可见,逆向选择即是信息较少的经济交易当事人所面临着的下列结果:信息较多的交易对方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行动或选择,从而使得市场交易的结果与自己的愿望相反。也就是说,对于信息较少的经济交易当事人来说,所达成的协议理性(即其并未受到损害)但不理想。例如,在旧货市场中,买者以低价买得孬车;在保险市场上,保险人以较高保费与健康程度较差的人达成保险协议;交易双方的交易谁也没吃亏,即均符合理性的原则。但买方可能本想买好车,保险人本想与健康的人交易。因此,逆向选择是对不完全信息下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的描述.而道德风险涉及合同签订以后拥有较多信息那一方所采取的(隐瞒)行为。它指的是交易双方在交易协议签订后,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做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或选择的可能性。这时,我们称拥有较少信息的那一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例如,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该签约方所采取的能够导致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就很可能造成合约对方的损失。我们就说合约对方面临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施加方并不道德败坏.追求效用最大化是我们对所有行为主体的一贯假定。道德风险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假若不调整合同的相关约束条款,要想消除信息较少那一方的道德风险,只能假定拥有信息较多的那一方不理性.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增加。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保险合同签订双方都在努力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由于任何预防性措施都有成本,同时保险公司承担了保险的全部风险,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会在预防措施上投资,甚至主动促使损失发生,从而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有一个经典的道德风险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学生创办了对自行车的保险业务,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学生应获得15%×(1-10%)-(1-15%)×10%=5%的期望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从而处于亏损的状态:15%×(1—15%)-(1—15%)×15%=0。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的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是这几个发起保险业务的学生所面临的道德风险.显然,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传递信号以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就是克服市场无效率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销售方所给予的商品包退、包换和保修等等诸如此类的承诺就是卖方对于买方的信息传递。信号传递有成本.实际上,正是因为传递相同信号的不同旧车销售商的信号传递成本不相同,才保证了信号传递的有效性。例如,只有好车的卖者才敢承诺假一罚十,从而将好车卖出,获得利润。所以,本题应选择A。3.C[解析]生产者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及其成本水平来决定自己的最优生产规模,以确保企业的效益达到最优。在假定市场需求状况及其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促使自己的平均生产成本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能达到最低.长期平均成本属于规划的范畴,自然应该是相应产量水平下的最低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则是某个具体规划付诸实施以后所达成的实际结果.纯按理论来说,一个产量水平对应一个生产规划,而一个生产规划对应着一个最低(从而最优)的(长期)平均成本水平.每个最低(长期)平均成本水平的实现就会形成一个相应的短期成本函数,但这个短期成本函数也只是在相应的那个产量水平上才能满足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要求。在其他的产量水平上,该短期成本函数并不满足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要求。另外,这个满足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点也不一定就是该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因为该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代表的产量水平只是在现有企业(固定成本)规模下的最低成本产量水平。实际上,在该产量水平下很可能存在另外一个企业(固定成本)规模,在这个企业(固定成本)规模下,该产量水平上的短期平均成本更低。因此,纯按理论来说,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有无数个,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与无数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那些切点的轨迹,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的包络线,或叫做计划线。例如,考虑这样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某企业使用两种可变投入(数量分别为x1和x2)和一种固定投入(数量为k)生产一种产品(产量为Q)。假定其生产函数为Q=f(x1,x2,k),其中的k也可以被理解为用于刻画企业规模的参数。其成本函数为C=r1x1+r2x2+(k),其中的C为总成本水平,r1和r2分别为两种可变投入(既定)的价格,(k)为与特定生产规模相应的固定成本水平,且k(k)>0.再假定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切点(厂商均衡点)的轨迹,即生产规模(均衡)扩张途径的函数形式为g(r1,r2,x1,x2,k)=0。则由g(r1,r2,x1,x2,k)=0和Q=f(x1,x2,k)联立方程组,消掉x1和x2,进而将成本函数调整成C=(Q,k)—(k)的形式。显然,每给定一个k,由这个成本函数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应的短期成本函数的具体形式.将短期成本函数C==(Q,k)+(k)写成隐函数的形式:C—(Q,k)-(k)=G(C,Q,k)=0且令其关于k的偏导数等于零,则从下列方程组中消掉k,就能得到长期成本函数:C=φ(Q)
而LAC=C/Q=φ(Q)/Q一般来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规模报酬通常依次出现递增、不变、然后递减的过程.与之相应的,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字型的形态,即随着生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先递减后递增。在假定资本存量(即固定总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根据边际产量递减的规律,随着产量的增大,短期平均成本也呈“U”字型的形态。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如下图所示:
不难理解,除了SAC2曲线外,LAC曲线不可能在任意SAC曲线的最低点处与之相切.实际上,当LAC曲线呈下降状态时,它与SAC曲线的切点应该在相应SAC曲线最低点的左侧(如SAC1);当LAC曲线呈上升状态时,它与SAC曲线的切点应该在SAC曲线最低点的右侧(如SAC3);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位置,它才会与SAC2曲线在其最低点处相切.所以,本题应选择C。4。B[解析]在一般的情况下,商品之间的可替代关系不会是完全的,即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的规律。这个时候,效用的无差异曲线呈柔和地凸向原点的形态。但若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率是固定不变的,则说明这两种商品之间呈完全的可替代关系。这个时候,效用的无差异曲线呈斜率为负的直线形态。完全替代品的效用函数为U(X,Y)=aX+bY,式中的a>0和b>0表示两个商品的消费比例关系。也有一些商品之间不存在可替代的关系,而是呈互补的关系,即这些商品必须同时一起消费。若两种商品必须依照固定的比率同时消费,则称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完全互补的关系。例如一副眼镜框必须搭配两片眼镜片同时使用才会产生效用,因此眼镜框与眼镜片之间就存在完全的互补关系.这个时候,效用的无差异曲线以直角的形态凸向原点(即其斜率的绝对值或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要么为0,要么为∞)。例如眼镜框(X)与眼镜片(Y)之间的效用函数为min(x,2Y)。完全互补偏好的效用函数一般可表示为U(X,Y)=min(ax,bY)。式中a和b是说明商品消费比例的正数,min(ax,bY)表示两种商品组合中的最小数。可见,本题应选择B.5。C[解析]在短期内,厂商无法调整生产规模,来不及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所以只要市场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厂商就会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最大利润原则安排生产。但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就不会愿意提供任何数量的产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生产,企业连可变成本也收不回来,更勿论固定成本的回收了。当产品的市场价格超过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时候,由于产品价格为常数,产量与价格的关系将由边际成本曲线的形态所决定.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部分.6。D[解析]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总供求模型用于分析一般物价水平与实际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给定了总供求函数,总供求模型就能确定出经济系统的均衡一般物价水平和均衡实际国民收入(或者说成均衡总供求数量),而均衡一般物价水平和均衡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则是总供求函数发生位移的结果。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四部分组成。总需求函数描述了与每一个一般物价水平相对应的需求总量.例如,当物价水平由P1上升到P2的时候,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维持既定的交易。而在货币供给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货币需求的增加将促使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以投资乘数的方式萎缩。我们把物价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导致投资和总需求反方向变动的情形,称为物价水平变动的利率效应。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各种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而且税后实际可支配收入也会下降,人们会变得相对贫困,消费水平相应下降,这就叫做物价水平变动的实际余额效应。可见,总需求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减函数。我们在构造IS—LM模型的时候,通常用IS函数描述产品供求已经实现均衡的状态下,实际均衡国民收入(Y)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用名义货币供给量(M)除以一般物价水平(P)的商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进而用LM函数描述实际货币供求已经实现均衡的状态下,实际均衡国民收入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而IS函数和LM函数的交点则给出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情况下的均衡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水平。因此,若把利率水平视为常数,而把一般物价水平(P)视为(自)变量,则将IS函数和LM函数交点处均衡国民收入的表达式调整成实际均衡国民收入(Y)与一般物价水平(P)的函数,即为总需求函数。可见,总需求函数反映的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总需求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只会引起LM线发生位移,总需求曲线不会因此发生位移;但消费的变化、进出口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可以引起IS曲线发生位移,总需求曲线随之发生位移;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LM曲线位移,总需求曲线也会随之位移.总供给函数的形态取决于宏观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的状况。宏观生产函数又叫总量生产函数,反映了实际国民收入(即总产出)与整个经济系统生产要素投入总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假定生产要素仅包括劳动(L)和资本(K)两种类型,则总量生产函数可以写为Y=f(L,K)。除了经济增长理论以外,宏观经济学的其他内容均属于短期分析。在短期里,资本投入的数量保持不变,短期总量生产函数实际上反映了实际国民收入与劳动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短期总量生产函数具有关于L的一次导数大于零、关于L的二次导数小于零的特点,即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则厂商将根据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率的原则确定自己的劳动雇用量。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所以劳动需求函数是个减函数。如果假定劳动要素所有者不存在货币幻觉,则其将根据实际工资率来决定自己的劳动供给数量。其劳动供给数量必须满足丧失休闲的边际效用损失正好等于实际工资率的条件。由于随着可休闲时间量的减少,休闲的边际价值(也就是所丧失休闲的边际效用)递增,所以劳动的供给函数是个增函数。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供求数量的单位是时间,例如小时,而不是劳动工人的人数。在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假定下,劳动的价格(即单位时间的工资报酬数量)可以自由变动,劳动力市场可以自行实现均衡.而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下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因此,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不会持续性地存在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至少是趋势.由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以稳定地实现充分就业,所以总产出量也就稳定于充分就业产出量的水平。这个时候,在实际国民收入一物价水平直角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将是一条垂直线。这种总供给函数叫做古典总供给函数。但凯恩斯学派认为,由于工会的抵制和最低工资法的实施,工资水平存在下降的刚性,即工资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另一方面,劳动要素的供给者存在货币幻觉,即抵制货币工资水平的下降,但对物价水平的上涨并不敏感.这样一来,在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时候,除非物价水平上升,否则实际工资水平不可能降低。这就意味着,劳动的供给不会减少,需求也不会增加。但实际就业量等于劳动需求量,总产出与实际就业量相适应。因此,此时的总产出将低于充分就业产出量。反之,如果劳动力短缺,则会引起名义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供给增加,劳动需求减少。这个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劳动供求平衡为止.这个时候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相应的产出就是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可见,在凯恩斯学派看来,由于工会的抵制、最低工资法的实施以及货币幻觉的存在,非自愿失业不能自行消除。现在假定名义工资水平不变,但物价水平上升,则在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时候,实际工资率的下降将会促使就业增加、产出增长,此时的总供给曲线斜率为正;但当实现充分就业以后,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涨不再能够带动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此时的总供给曲线重新成为垂直线。这种总供给函数就被叫做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函数。资本投入数量或者充分就业量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曲线发生位移.在既定货币资本预算约束下,能源、原材料、资本设备价格水平的提高会导致资本实际投入量的减少,总供给曲线将发生水平左移。若总需求函数不变,总供给曲线左移的结果会造成实际产出的减少和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个逻辑可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由能源危机造成的经济“滞胀"现象。如前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位移。但在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下,这只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实际国民收入仍会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上维持不变。特别是,在古典学派看来,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发生相同比例的同方向变动,货币政策不会对市场利率和实际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这被称为货币的中性。在有的教科书中,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处呈垂直线形态的古典总供给函数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而把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显然,总需求曲线在给定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只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同增或同减的变化。通货紧缩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左移,从而在短期总供给曲线下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同时减少,或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下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和(充分就业)实际国民收入的不变。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移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和实际(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的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沿着不变的总需求曲线左移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和实际国民收入的下降。可见,本题应选择D.7.A[解析]由于APC=C/Y=a/Y+b,b=MPC,且a>0,b>0,所以a/Y+6〉MPC,即APC>MPC.不难看出,随着收入增加,a/Y之值越来越小,APC将逐渐趋近于MPC.8.B[解析]理性预期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是其代表人物.该理论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从理论基础到政策主张向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或称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提出了全面的挑战。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具有稳定性,凯恩斯主义旨在熨平经济波动,在充分就业基础上实现稳定增长的需求管理政策不仅无效,更是造成滞胀的原因.由于该学派主张回归传统的自由放任理念,因此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为代表的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假定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的,在完全竞争市场背景下,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信息也是完备对称的.因此,在古典微观经济理论中,经济行为主体总是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也即未来的现实总是印证了先前的预期.这也叫做完全的预期.同时,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假定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可以顺应市场供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从而迅捷地重新实现市场的出清一供求数量相等,价格稳定。完全的预期其实就是假定不存在不确定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不确定性不仅存在,而且也不可忽略。如果预测下一期的价格就等于当前已实现的价格,则称之为静态预期;如果假定下一期的预测价格等于当前已实现的价格,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已经过去的几个时期的价格变动,则称之为外推型预期;如果假定下一期的预测价格等于此前对上一期的预测价格,再加上一定比例的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则称之为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价格实际上就是关于上一期的预测价格,再加此前所有期间的实际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其中,距离现在越远,其权重越小。可见,以过去预测未来是上述几个预期概念的特点和缺陷。而理性预期则假定下一期的预测价格即是当前所测算出来的未来各种可能价格的期望值,并且要求经济主体出于获得极大自身效用的目的,不仅能够了解所有相关变量过去已发生的信息,预期到所有能够影响相关变量未来走向的系统性(非随机性)信息,而且还要掌握各变量之间真实(从而正确)的结构关系.理性预期和持续迅捷的市场出清机制(即市场会自动迅捷趋向供求平衡)是理性预期理论的两大基础。1958年,菲利浦斯首先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在长时期内存在着稳定的反向关系.假定P为一般物价水平,W为货币工资率,MP为能够体现劳动生产率的劳动的边际产量,则当厂商实现均衡的时候,必有P×MP=W.可见,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本来用于描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负相关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修正为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不可兼得。这就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然而,理性预期学派承袭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概念,并用理性预期假定取代其他学派的适应性预期假定,从而在通货膨胀率一失业率直角坐标系中,将斜率为负的菲利浦斯曲线调整为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关于劳动市场理论,各学派一般都假定劳动需求取决于实际工资率(W/P),但劳动供给需求取决于预期工资率(W/Pe)。即假定厂商根据实际物价水平雇佣劳动,但工人根据自己对未来物价水平的预期决定劳动供给量。假定最初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已实现自然失业率下的充分就业,则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的时候,市场利率的降低、投资的增加会导致劳动雇佣量的增加和名义货币工资率的上涨。但劳动生产率却随着劳动雇佣量的增加而递减。根据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式,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和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并且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所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会导致实际工资率下降,从而造成劳动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如果假定最初的物价水平已经维持了较长的时间,则在(非理性预期学派的)其他学派所秉持的适应性预期假定下,工人在决定劳动供给量的时候会预期一般物价水平保持不变.这样一来,面对劳动需求的增加,名义工资率的上涨,工人会产生实际工资率上升的幻觉,从而增加劳动的供给,减少休闲的数量。因此,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调整就业量,甚至使得失业率低于现有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但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认为,失业率低于现有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只能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工人可以适应性地调整其关于物价水平的预期.这个时候,为满足劳动需求的增加,名义工资率势必需要更大幅度地增加,因此,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通货膨胀加速,但失业率却恢复到最初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从而造成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所以,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所谓斜率为负的菲利浦斯曲线只会出现在短期当工人适应性预期的通胀率低于实际将要发生的通胀率的时候。但在长期里,凯恩斯学派的菲利浦斯曲线会随着工人适应性预期的调整而不断地右移,从而形成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形态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在货币学派理论的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用理性预期假设替代适应性预期假设,认为货币学派所谓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也不存在。因为当政府增加货币供应,促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的同时,由于按照理性预期假设,人们会准确预期通胀率,促使总供给曲线左移.实际工资率和预期工资率一致,失业率也就维持在最初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上。可见,无论长期或短期,菲利浦斯曲线都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因此,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由于理性预期和自动迅捷的市场调节机制,市场经济系统具有自行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稳定性。在理性预期下,由于人们可以准确预测一般价格的走势,因此凯恩斯学派旨在降低失业率的需求管理政策将是无效的,只会引起物价的上涨.可见,本题应选择B。9.C[解析]LM曲线刻画的是在货币市场维持均衡,即货币需求总是等于货币供给的时候,均衡市场利率与均衡实际国民收入之间的同方向变动关系。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量下降,从而导致LM曲线向左移动。10.B[解析]单个消费者享用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叫做效用,整个社会所有消费者在享用商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效用或满足感的全部就叫做社会福利。获得最大化的社会福利是人类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如果将财富定义为能够带来福利或效用的一切手段,则也可以将人类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定义为创造尽量多的财富。显然,根据财富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财富划分为有形财富(如产品)和无形财富(如劳务)两大类。换个角度,也可以划分为有市场价格的财富(如家政服务)和无市场价格的财富(如家务劳动或休闲)两大类。既然人类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创造财富,则为探索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科学地计量财富流量的大小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国民收入核算。GDP指标所核算的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期间内所创造的财富(也即新增财富)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GDP指标核算的是新增财富数量,因此,它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如果把一个国家或社会看做一个企业,并且不存在对外经济交往,则GDP的值应该等于该企业的营业收入(这种设想有助于理解总供求的计算公式)。如果假定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一段时期内仅生产了一种产品,并且这种产品是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流通企业共同协作的成果,则每一个法人所创造的GDP就等于该企业所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扣除原材料购进价值以后的差额(相当于我国现行增值税的课税对象,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被称为“生产型”增值税的原因).其次,GDP指标仅仅核算了一个社会在一定期间内新增财富的一部分,而不是该期间这个社会所新创造财富的全部。实际上,它只核算了具有市场价格的那部分新增财富量,包括有市场价格的新增有形财富(即商品)以及有市场价格的新增无形财富(即劳务)两部分。像家务劳动之类不存在市场价格的新增财富,以及休闲、环境改善之类的广义财富(更是不存在价格)均不包括在内。当然.GDP也不包括有市场价格但不合法的新增财富,例如地下经济(像街头无营业执照的摊贩等)、违法生产或交易(像毒品经济等)等。最后GDP这个指标只是反映了新增财富货币额的大小,并不反映财富的性质、种类结构、分配结构以及质量的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例如,GDP指标区分不出农业或轻工业产品与军火工业产品对于社会福利的不同贡献,区分不出产品种类单一的经济结构(例如只生产面包)和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例如既生产面包又生产火腿)的经济结构对于社会福利的不同贡献。我国十多年前的21时彩电市场价格5000多元,而在今天,同样的彩电售价仅为500元。若按GDP的现有定义,GDP不增反减。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会伤害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感情,造成福利的减少,因此,与环境污染一样,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都是“负”的财富,仅就这个意义来说,GDP高估了新增财富的数量。我们假定一个社会在上一个年度的生产活动如下表所示,显然,该社会在上一年度仅生产了价值为20元的新增财富,其物质形态体现为面包,所以,该社会上一年度的GDP为20元。它相当于该社会每一个生产环节增加值的总和,也相当于商品流通最后一个环节(即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超市销售环节)的营业额,还相当于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工资、利润、利息、折旧、租金和国家税收收入的总和。相应的,GDP的核算方法有三个:增加值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在增值法下,GDP=销售额—原材料购进价格。在支出法下,GDP=C+I+G+(X-M).即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四个方面支出的总和。其中。进口应该理解为围内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减项(而不是出口的减项)。因此,支出法下的GDP相当于对本国或本地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额,其中,库存的增加也被理解为投资支出额.因此,最终产品包括:出口品以及进入生产流通最后一个环节的消费品、资本品(资本设备)。在收入法下,GDP=工资+利息+租金+问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同学们在理解收入法下GDP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增值法考虑:从销售额中减掉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差额就是GDP,然后想一想,这个差额里面通常包括什么会计项目?生产环节购入成本(元)销售价值(元)增加值(元)农民生产小麦01010面粉厂加工面粉10133面包房生产面包13152超市销售面包15205GDP:20经典的GDP定义是从支出法的角度给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或本区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就本题来说,面包厂购买的面粉属于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家庭主妇购买的股票不属于新增财富,而是已有财富所有权的转移,不计入GDP;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属于最终产品,应该计入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期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核算的是本国或本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新增财富。它与GDP的关系为:GNP=GDP+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可见,本题应选择B.在此,我们还将国民收入核算中较为常用的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国民收入NI=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收支付11.C[解析]由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也即所谓的信息不畅)或者由于工作岗位的转换间隔所造成的失业叫做“摩擦性失业”。例如人们搬到一个新城市后需要寻找工作,一个人由于某种职业不够理想而正在寻找其他职业,或者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职业,或因用工需求的随机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这些就是摩擦性失业.可见,摩擦性失业是由以下三个的原因所产生的失业: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二是信息不完善;三是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一定的时间。产业的调整会改变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从而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例如,由于工艺发生重大变化,一部分人可能缺乏新工艺所要求的那种训练和技术,他们可能难以被雇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部门发展迅速,而有些部门正在收缩,有些地区正在开发,而有些地区经济正在衰落,这也足以引起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另外,有些企业对年龄、性别和外来人口的歧视也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因季节变动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称为季节性失业.例如,有些行业或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动而波动,如旅游业、建筑业等。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叫做技术性失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赘本、技术密集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会逐步替代工人的劳动,这样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上述几种失业类型都可归结为非自愿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意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是1936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概念。非自愿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工人即使愿意接受降低了的工资率,仍然不会有雇主雇佣他们。因此,要消除非自愿性失业,关键在于提高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只有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就业。自愿失业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由于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或比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不愿就业,有业不就.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属于失业的范畴。这个概念由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皮古提出。根据经济理论,单位劳动的实际价格不能超过其边际生产能力.当经济系统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单位劳动的实际价格将正好等于它的边际生产能力。这个时候,工人不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也就意味着其所要求的实际工资率超过了自己的边际生产力。由此所造成的失业属于自愿失业。因此,本题应选择C。12.D[解析]IS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能保持产品供求的平衡。如下图所示,r为市场利率,为实际国民收入。假定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则在IS曲线上的A点处,投资需求I等于储蓄供给S(即IA=SA).现在考虑和A处于同一条垂直线上的B点。由于收入水平相同,所以A、B两点处储蓄水平相同(即SB=SA).但由于rA>rB,所以IA〈IB。因此,由IA=SA可得IB>SB。即在IS曲线下侧(或左侧)的任意点都有产品需求大于产品供给的特征。同理可证得,在IS曲线上侧(或右侧)的任意点都有产品需求小于产品供给的特征。LM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能满足货币供求相等的条件。如下图所示。由于B点位于LM曲线上,所以B点处的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即M=LB).
现在考虑和B处于同一条垂直线上的A点.由于YB=YA,所以A、B两点处的货币交易性需求量和预防性需求量(L1)是相同的(即)。但由于rA〉rB,所以A、B两点处的投机性货币需求量(L2)是不同的,且.因此,由M=LB=可得M>。即在LM曲线上侧(或左侧)的任意点都有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特征.同理可证得,在LM曲线下侧(右侧)的任意点都有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特征.就本题来说,该经济系统位于IS曲线的右侧和LM曲线的左侧,如下图的A点所显然,该经济系统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产品需求小于产品供给(即L〉M,I<S)。因此,该经济系统的市场利率将下降,国民收入将减少.可见,本题应选择D。13。B[解析]通货比率指的是非银行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C)与其所持有的活期存款(D)之间的比率(即C/D).货币乘数(m)就是货币供给量(m)与基础货币(H)之比。即:其中,R为商业银行系统所持有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之和。对货币乘数(m)关于通货比率(C/D)求一次导数,有:
可见,通货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即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越多,商业银行所能创造的派生存款货币就越少。所以,本题应选择B.14.B[解析]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部分,其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存于其在中央银行所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当中。中央银行给予存款机构的再贷款能够直接增加相应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存款,属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央银行向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购买外国通货只会引起该中央银行自身资产或负债规模或结构的变化,与本国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无关。中央银行代表财政部购买黄金,增加储备,若其购买对象为国内居民,则会直接或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也属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央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出售证券,则会回笼基础货币,直接或间接导致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可见,本题应选择B。15。A[解析]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核定再贴现票据资格等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资金的规模,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最终实现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可见,再贴现政策直接影响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规模,属于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规模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方式来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最终实现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它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各存款货币机构,所以公开市场业务的实施也能直接影响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规模,也属于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规模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指的是金融机构依据中央银行的要求,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存在中央银行的款项。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例如,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则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万元;倘若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5.5%,那么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4.5万元。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影响的不是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而是存款货币机构派生存款的创造能力.可见,本题应选择A。16.B[解析]一方面,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可直接回笼基础货币,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而影响这些金融机构的放款能力,减少货币供给量,促使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另一方面,在中央银行抛售有价证券的过程中,证券供给上升,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也会上升。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分析,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抛售有价证券的行为都意味着央行正在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其目的一般是抑制总需求,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可见,本题应选择B.17.C[解析]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具体采取的措施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1)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或一般性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能够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这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或选择性的控制工具。这是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经济领域采用的工具,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某些资产运用或负债经营活动为调控对象,侧重于银行业务活动实质性的干预,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其中,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主要包括:①直接信用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限制、利率限制、特种贷款限制等直接干预手段.②间接信用控制工具或间接性信用指导,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或规劝等方式具体指导其信用活动,借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就本题来说,提高房地产贷款的首付比率属于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选择性控制工具箱里的一种具体的工具。因此,本题应选择C。18.D[解析]凯恩斯从货币的供求关系说明利率的决定。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通常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直接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直接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即影响利率的直接因素是货币的存量(即货币供给量)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量)。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应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是外生的政策变量;而货币的需求量则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在这里,货币发挥的是交易媒介的职能,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的减函数。由投机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或投机性流动性偏好、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凯恩斯引入的概念,在这里,货币被作为财富的一种持有方式,或作为其他证券资产的替代形式而存在,即发挥着货币的财富储藏手段职能.他认为,人们在选择财富持有形式的时候对货币会有特别的偏好,因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但持有货币存在机会成本,它相当于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即投资于其他证券)所能获得的报酬(称之为利息)。因此,利率影响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市场均衡利率应该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即货币需求)恰好等于现有货币存量时的资金价格(或投资收益率).当公众的流动性偏好趋于增强,造成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大于货币的供给量时,利率就会趋于上升;反之,当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减弱,造成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少于货币的供给量时,利率就会趋于下降。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义称为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储蓄和投资等实际因素决定利率,因此也被称为实际利率理论。古典学派从资本的供求关系说明利率的决定。该理论认为,投资资金来源于储蓄,而储蓄意味着人们对当前消费的推迟。由于人性不耐等原因,人们更偏好当期消费,因此,储蓄需补偿,这种补偿就是利息.显然,利率(即补偿)越高,人们越愿意储蓄,可见,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资金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投资,而投资量的多少取决于投资回报率与融资成本(即利率)的对比关系。当利率降低时,投资同报率相对提高,投资需求就会增大,因此,投资需求足利率的减函数,而储蓄和投资(即资本的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关于利率的决定因素,储蓄投资理论完全忽视货币因素固然不妥,而凯恩斯完全否认非货币因素(如节欲和资本边际生产力)也未必恰当,应该综合考虑货币和非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源于如下几个方面:①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②企业提取的同定资本折旧以及所持有的流动资本;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额.④资本流入,是利率的增函数;⑤净反窖藏,即与上一期持有的闲置货币相比,本期闲置余额的净减少,该项可以为负,意味着经济主体在本期内意愿持有的闲置余额较上期有所增加。可贷资金的需求源于如下几个方面:①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②各级政府必须通过借款来弥补的赤字;③家庭和企业为了增加它们的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减少贷款,即货币的窖藏.可供资金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了均衡利率。可见,本题应选择D。19.D[解析]货币市场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债务工具交易市场.所交易的金融工具包括国库券、回购协议、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可转让存款单等。货币市场工具期限较短,发行者的资信较高,所以一般来说相当安全,具有流动性强、交易量比较大的特点,适合作为短期闲置资金的投资标的.货币市场主要由国库券交易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交易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组成。各货币市场的定价机制不尽相同。就本题来说,选项C所谓“货币市场工具通常以折扣的方式出售"主要适用于国库券市场。由于国库券交易市场通常是各国货币市场的主体,因此这种说法也说得过去.国库券的期限不到一年,所以国库券通常采用贴现的方式发行,即发行时以低于面值的价格销售,到期时按面值兑付.面值与发行价格的差额相当于利息.即:发行价格=面值-贴现息=面值×(1-贴现率×)可见,贴现率=××100%而国库券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100%若投资者在发行日那一天以发行价格购入国库券,则其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100%由于国库券的发行价格低于面值,所以,国库券的贴现率低于投资收益率.因此,本题应选择D.20.B[解析]所谓一价定律指的是:若不考虑运输费用等中介因素,则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套利行为会使得同一种可跨市场交易的商品或资产无论在哪个市场出售,其价格最终都相同。就国际贸易而言,一价定律意味着,在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市场上,同一种可在国际上交易的商品或资产,若不考虑运输费用等中介因素,则经过汇率调整后(即调整成同一种货币计价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即价格)应该相等。PPP是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PowerParity)的英文缩写.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某种货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货币发行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这两种货币在相应的货币流通区域内的购买力之比.而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新的均衡汇率将会在原先那个均衡汇率的基础上依据两国通货购买力的相对变化进行调整.可见,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即汇率)的形成与变动主要取决于相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对物价水平及其变动。也就是说,两种货币的汇率应该与这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物价水平(以一揽子的货物和服务来计算)一致。因此,如果某个国际或地区的物价水平相对上升,则该围货币就会相对贬值,否则便存在套利的机会。所谓套利指的是,若同一种资产有小同的价格,则投机者就可以通过买低卖高,毫无风险地赚得其中的价格差。而套利的结果会导致两种货币的比价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汇率下,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物价水平实际上一致,从而不再存在套利机会为止.可见,套利是一价定律成立的原因,而一价定律则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例如,假若一块汉堡包在中国的价格是1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价格是1美元,则依据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1美元可兑10元人民币。如果当前美元兑人民币的市场价格是11,则说明美元汇率被高估.假若不存在中问费用,则一个美国套利者可以市场汇率用1美元兑换11元人民币,然后将其中的10元人民币在中国购买一块汉堡包带回美国吃.与在美国买一块汉堡包相比,这样做不仅照样可以吃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汉堡包,还可以净赚1元人民币的收益。但这样做的结果,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给会增加(也即人民币的需求增加),美元的汇率将下降,直到那1元人民币的套利收益不再存在为止。可见,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当外汇市场实现无套利均衡的时候,1美元将仅能兑换10元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划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部分。所谓绝对购买力平价指的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问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即:A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其中,A国货币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可见,绝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特定货币汇率的决定。而相对购买力平价想要说明的是:不同货币的购买力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因素。即:A国货币新的均衡汇率=A国货币此前的均衡汇率×例如,就汉堡包的例子,若中国的汉堡包价格上涨了5%,而美国上涨了10%,则:人民币的新的均衡汇率=10×=9.546即1美元兑换9.546元人民币。但在现实中,一般选择一揽子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及其变动作为确定两国货币购买力平价及其波动的依据。也就是说,一方面,一价定律针对的是单个商品或资产,而购买力平价针对的则是一揽子商品或资产,通常就是相应国家或地区的CPI中所包含的样本;另一方面,就像大家所熟知的CPI的构成一样,一揽子商品或资产的构成即使是有限的,各国或地区的样本及其权重也可能不尽相同。所以,一价定律的成立并不意味着购买力平价的成立,因为一般价格水平或物价指数的计算样本或权重可能不同。例如,假设有A国与B国的商品种类及数量如下表所示:甲商品乙商品A国本币表价:10元数量:60个本币表价:30元数量:40个B国本币表价:20元数量:40个本币表价:60元数量:60个显然,两国的货币比价应为:一个单位的A国货币兑2个单位的B国货币。因为只有在这个汇率下,甲乙两种商品才会满足一价定律。但若依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定汇率,则应首先分别计算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为:所以,依购买力平价理论,一个单位的A国货币应该兑换的B国货币的数量为:52.73÷23.33=2.26可见,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所确定的A国货币价值偏高。购买力平价的成立也并不意味着一价定律必定成立,因为至少一揽子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不一定满足一价定律.就本题来说,如果我们把“各国用以计算物价水平的商品篮子相同”这句话理解为不仅用于计算物价水平及其波动的商品样本相同,而且其中每个样本的计算权重也相同;并且把“PPP的成立”理解为根据PPP所计算出来的汇率值合理;则PPP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一价定律对于任何商品都成立,因为非样本商品(例如非贸易商品)不一定满足一价定律。所以选项A不成立.如果一价定律对于任何商品都成立,那么只要各国用以计算物价水平的商品篮子相同,则PPP将自动成立。所以选项B成立。如果一价定律对于任何商品都成立,那么PPP不一定自动成立,因为各国用以计算物价水平的商品篮子不一定相同(至少样本的权重可能不同)。所以选项C不成立。如果一价定律不是对于所有商品都成立,那么只要各国用以计算物价水平的商品篮子相同,PPP也可能成立。因为篮子中的商品可能满足一价定律.所以选项D不成立。因此,本题选择B.21.D[解析]根据题意,内外均衡理论应该指的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提出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两种工具.所谓内部均衡即一个经济体内部的总供求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平衡。这个时候,既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又不存在通货膨胀.所谓外部均衡即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差额等于零。但狭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有船只转让合同样本
- 医疗设备维护与感染管理职责
- 学校安全教育实施心得体会
- 离婚起诉书范文与财产分割指南
- 职业培训机构课程升级计划
- 智慧城市建设公司案例分析范文
- 清明节传承与创新的心得体会
- 某某文化产业公司消费者权益保护小组及职责
- 安吉游戏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 25年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新
- 砂石路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 小组工作中的角色分工
- 站台保洁服务方案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2024-2030年中国高端半导体激光芯片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TD/T 1044-201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正式版)
-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 儿童通信知识科普
- 2024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尸僵形成后肌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 小儿川崎病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