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研究性学习”指导课教学目标:1、理解书中重要概念的内涵,在把握作者论证思路的基础上建构起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联系。2、运用书中的概念和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挖掘并传承其中正向的文化价值,学习作者关怀现实的科学精神。3、学习本书从社会现象入手,深入分析其本质并用概念进行概括,进而运用概念解释该社会现象及相关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研究相关内容,拓展迁移,由浅入深,由感受体验到理性深入,探寻深入研究的切入点、研究方向,并学会写论文。教学方法:引导法、研讨法、调查法、合作法课前活动:原著导读制定计划1、完成了对《乡土中国》的导读引导2、制定了对《乡土中国》阅读时间的规划3、进行了对《乡土中国》阅读方法的介绍(1)时间规划:建议时间阅读计划阅读任务正式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前的两周泛读整本书结合目录,提炼关键词语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后第一周阅读前3篇任务一:明确各篇文章主旨,梳理文脉。任务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并说出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二周阅读4--8篇第三周阅读9--11篇第四周阅读12--14篇(2)研读方法学习方式学习任务呈现方式时间安排略读为主略读原著,掌握作者基本情况和原著的概况信息;梳理全书的基本结构本书月度计划书,阅读笔记和圈点批注课内2课时;课外阅读和准备3天时间精读为主理解各篇目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理解作者研究方法和思路;分析各篇目的表达技巧阅读笔记和各章专项作业课内4课时,课外两周时间研
读把握原著的重要观点、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探究其论证的技巧和语言特色;学习分析原著中深刻的文化视角,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研读任务和专项作业以及阅读笔记课内4课时,课外一周时间测
试整理阅读成果,总结阅读经验,学习建构自己学术阅读的方法体系以及学术性写作策略阅读笔记、展示课、能力检测课内2课时,课外一周时间课堂活动:篇章研读深度学习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现象一:为什么在中国,每个人都用微信“朋友圈”?这是很多外国朋友所不理解的。他们认为“朋友圈”的规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只能在朋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而外国朋友,日常习惯用脸书(Facebook)等广场式的社交软件。封闭式的微信“朋友圈”只是一个极具中国本土性的社交工具。关于这种差异,我们可于《乡土中国》一书中找到答案。费孝通先生早就预言了“朋友圈”的存在: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乡村里,就有最早的“朋友圈”——村落。在这里,人们耽于熟人社会的往来,而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这种聚村而居的格局,不正像是一个现实版的“朋友圈”吗?现象二:有一群活跃于小区,热情、健谈、豪爽的中老年女性,她们爱管“闲事”,也富有正义感,常常充当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社区矛盾、反应生活问题的使者,这个角色就是“居委会大妈”。这个“神秘又古老”的角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可以解我们的心头之惑。【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深入思考】:为什么?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等。【过渡语】:以上仅仅是《乡土中国》中的寥寥数点风景,如果你还想读懂传统文化中的“礼”与“仁”,勘破中国人热衷买房的动因,透视中国家庭的性质等问题,那么,就我们带着一种思考、研究的心态进一步深度学习《乡土中国》吧。二、选择并确定研读专题:1、什么是研读?整本书阅读过程,是从初识体验,理解把握,到深入思考的过程。我们的思维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的一个升级过程。研读就是“为什么”“怎么样”的过程,只有走到“怎么样”这一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得到提升,才能去思考“对不对”“有什么用”的问题。对于问原因、问运用等体现思维过程的问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这就是研读。研读(定义):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乡土中国》的整本书研读,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深度的探究”2、研读内容的确立,要思考研读专题有用、有趣还是有味?提供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寒门难出贵子”、“亲兄弟明算账”等现象的原因分析(2)祠堂和家谱在家族中的作用(3)从中西方家庭的差异看中西方社会结构的格局(4)乡土社会中的礼治与法治(5)中国文学作品中为什么会有浓浓的“乡愁”情节(6)中国乡土社会正在发生的转变3、确定研读专题应注意什么?(1)专题表述要清晰准确题目:中国乡土社会正在发生的转变。此题目表述有些含糊,建议具体落实到“几大转变”,比如:“中国乡土社会的五大转变”。或者具化“什么转变”,比如:“土向洋的转变”“私向公的转变”“礼向法的转变”等。(2)化大为小,循序渐进研究思考应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研究对象应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比如在“中国乡土社会‘私向公’的转变”这个表述中,有几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呢?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一个?(3)拟写标题,限定范围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凸显研究专题的对象或中心,副标题限定研究范围。本专题研究基于《乡土中国》一书,可以拟题为:中国乡土社会“私向公”的转变——对《乡土中国》的研读也可以直接拟题为:从《乡土中国》中看中国乡土社会“私向公”的转变三、研读过程:学生活动一:阅读文本,理解概念。【问题引导】重读《差序格局》一文,探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是想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什么特点?其论述的思路是怎样的?【阅读方法】:(1)画出文中显示作者运思的关键句(2)画出文中显示作者观点的关键句(3)思考其前后的关联即可理出思路【引导】《差序格局》一文相关概念:差序格局: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个人主义:个人是相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引导】《差序格局》一文思路探究:【结论1】通过对《差序格局》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思路的梳理,我们发现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目的是用来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这样自私。他认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都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的关系网中。“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学生活动二:研读文本,深入分析。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以下几个问题:【问题引导1】请分别比较家庭、国家两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西洋社会的不同。【参考】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联系而成的社会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西洋社会的结构为团体格局,就像一捆柴,由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差等和平等是两种社会结构的重要区分。因此,家庭在西洋社会中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包括丈夫、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的范围则因时因地可伸可缩。【问题引导2】试分析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不同,并比较其优劣。【参考】个人主义是相对于团体而言,在团体中,个人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团体的利益,同时,团体也不能抹杀和控制个人。自我主义是一切价值均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两相比较,前者重团体,重法理,更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转和有序发展,而后者重自我,重人情,社会运转需推己及人,由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问题引导3】请结合《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分析中国“差序格局”和西方“团体格局”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道德体系的不同,并比较其优劣。【参考】二者的不同在于:团体格局基于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差序格局基于以“己”为中心的私人关系;团体格局有一个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差序格局有一个概念不太清晰的“仁”;团体格局追求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和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差序格局根据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对道德和法律进行一定程度的伸缩。从现代性的角度来说,团体格局更具有优越性,当然,差序格局的人情味为团体格局所不及。【结论2】中国传统道德系统以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以“己”为核心,重私人联系,重人伦纲纪,克己而不克群。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和人伦关系,容易导致群己界限不分,责任权力不分,从而出现“私”的毛病。乡土社会就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去而形成的具有伸缩性和差等次序的社会结构格局,这样的社会中缺乏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因此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有“私”的毛病;而现代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社会,注重权利和义务,具备团体道德,即公德。学生活动三:思维拓展,联系现实。(一)思维拓展:【问题引导】《差序格局》中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一步思考中国乡土社会“私向公”转变的社会意义或价值:1、文本内容拓展:“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费孝通《乡土中国》【联系现实】例如,微信群已经成为主要的社交圈,群管理员如果没有规定群主题,未严格审核入群的资格、制定群规并营造良好的群氛围,那么群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广告、三俗内容以及没有价值的闲谈,其他的群员会越来越边缘化,将不再关注群消息,甚至逐渐退出该群。这就是微信群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坏钱驱逐好钱,即劣币驱逐良币,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即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这一理论于十六世纪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或“格雷欣定律”。该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2、此专题研究的社会意义,可联想当今以下现象:(1)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采取的策略却大相径庭,其中令人备感疑惑的是——戴口罩。在中国,戴口罩成了无须动员的社会共同行动,而在西方国家,无论医护人员、政治家还是普通市民,都对戴口罩持有强烈的抗拒之情,甚至示威游行,打着拒绝戴口罩、拒绝隔离、拒绝封闭管理,而只要自由的口号。小小一口罩,中西方如此大的差异从何而来?请结合《差序格局》一文,说一说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参考】中国是差序格局的社会,“克己”是差序格局社会中最重要的德行,人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至于侵略个人的权力。中国人历来注重克己,而戴口罩只是小事一桩,中国人觉得根本谈不上什么束缚,也谈不上侵犯了个人的权利,因此政府要求人们戴口罩,人们都顺从配合,而不会去反抗。这是有公德心的体现,是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进步转变。而西方国家是团体格局的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力上控制个人。在他们看来,戴口罩与否是个人的自由,政府没有权利剥夺。因此政府要求戴口罩,西方公民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情绪。这是私有心的体现,是西方国家团体格局社会的倒退。(2)我国当前正在兴起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社会结构方面做出哪些调整?略(二)社会调查费孝通先生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写成了《乡土中国》。田野调查可以获取真实、具体、鲜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2024至2030年中国塑料破粉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黄铜网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最后一次讲演
- 2024至2030年石英导轨射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永久阻燃印花布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急诊护理教学设计
- DB21T 3514-2021 玉米田水平驱动耙整地技术规程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公开教学课件
- 教室内不乱跑小班安全
- 中医治疗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中的运用.ppt
- 考古学课件单元9(秦汉考古:秦汉墓葬3)
- 半导体封装过程wirebond中wireloop的研究及其优化
- Elektronikon控制器操作说明书
- 口袋妖怪黑白全图鉴
- 胆管癌PPT课件
- 最新OTS用表格汇总
- 污水余氯检测登记本(1)
- 年度压疮发生情况分析总结报表
- 最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优质课教案_3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