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新课程考点摘要必修2青铜峡市一中陈军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标考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及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并通过这些史实来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考点1】1.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4)农业生产工具: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1)商周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的井田制。(2)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唐后期到宋代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进一步发展。到宋代,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形式。(4)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3.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考点综合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课标考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和丝织三种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通过这些史实来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解析考点2】1.简述中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冶炼业:青铜冶炼: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冶铁炼钢:春秋时期冶炼生铁和块炼钢;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2)纺织业丝织业: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发明提花机,汉代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棉纺织业: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3)陶瓷业制陶技术: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成就,如彩陶,黑陶,白陶等;制瓷技术: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出的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2.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及经营形式(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考点释疑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与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相适应,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考点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唐、宋、明、清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解析考点3】1.概括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发展的主要表现。(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原始商业。天然贝壳为中国最早出现的货币。(2)商朝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商周时期,出现了骨币、铜币等人造贝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5)秦始皇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统一币制,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6)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秦汉至唐初,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7)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8)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考点释疑3】根据传说,中国商业的起源还要更早,可以追溯到神农之世。《易传》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说神农氏在教民稼穑、创制耒耜的同时,还设立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这证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几乎是与自然经济同时产生的。《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什么叫“三宝”呢?指的就是农民种的粮食、工人做的器械和生产用的原材料。“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可见商业流通在古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商业活动必然有货币交换。古代中国主要货币的演变经历了贝壳——战国铜币——秦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纸币——白银等。货币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商业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2.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一是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纸币最早出现,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晋商等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二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汉至唐,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三是中国古代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自战国以来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考点综合3】中国古代商业的出现于商朝。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从经营形态上看,商周时期商业为官府所控制,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迅速崛起,一些农民也开始把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从商业的发展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秦汉中外贸易的发展、隋唐长安的繁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宋代坊市界限的打破、夜市早市的出现、纸币的产生、元代中外贸易的兴盛以及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以此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第4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课标考点4】了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分析“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解析考点4】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商鞅变法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考点释疑4—1】重农抑商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2.“海禁”及“闭关政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清朝初年,为了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实行“闭关锁国”。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闭关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影响:禁海、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考点释疑4—2】“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及缓慢发展的原因。(1)标志: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当时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陶瓷业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稀疏而微弱,发展非常缓慢。(3)缓慢的主要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考点综合4】在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由于明清政府都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且出于政治原因(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和人民反抗)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止、延缓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禁海政策一方面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也使得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高考回眸】【例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C)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例2】(2022年全国文综卷)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D)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例3】(2022年江苏卷)下列经济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的现象的是(A)A.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芍陂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例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C)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例5】(2022年天津文综卷)下列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曲辕犁②桔槔③战国铁犁④筒车(B)A.①谷物加工②汲水③耕地④耕地B.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灌溉C.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谷物加工D.①谷物加工②耕地③耕地④灌溉【例6】(2022年全国文综卷Ⅲ)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D)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例7】(2022全国春季文综卷)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D)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例8】(2022年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瓖)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要皆致之数万,唯瓖挺身而去。——《旧唐书》卷88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唐会要》卷86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答案】(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例9】(2022年全国卷)自南宋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变化:明代后期,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成为继米、面之外的人们的主食品种。(2)原因: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棉布物美价廉,深受欢迎;国内各民族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进棉纺织技术的进步和玉米、甘薯的引进;官府提倡、推广种植。(3)影响: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专题测评】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千藕其耘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子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动4.秦王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意义是A.接受商鞅建议实行变法B.从法律上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瓦解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5.古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所反映的现象正确的是A.官府垄断工商业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6.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粗放经营B.精耕细作C.以土地为核心D.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7.在冶铁中开始用煤始于A.春秋B.战国C.汉代D.北宋8.缂丝是我国独特的丝织工艺品,这风行全国是在A.西汉B.唐朝C.宋朝D.明朝9.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⑤③④①②D.⑤②③④①10.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来从事丝绸产销业。由于生意兴隆,从而雇用了五位技术工人协助生产。这一历史情境最早应出现在: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1.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12.清末的禁海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材料二郑文融《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请回答以下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简要说明其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二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认识。【专题测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C2.B3.D4.B5.A6.B7.C8.B9.B10.C11.D12.C二、非选择题:13.【答案】(1)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经营商业;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14.【解答】(1)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主要原因: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政策;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脱离世界潮流,鄙薄近代科技。(3)认识:闭关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1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及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课标考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企业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等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解析考点1】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1)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对华商品经济输出以及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2)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官员掀起的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四种经济形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2.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原因、表现及评价。(1)原因: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统治危机。②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2)企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②1865年,曾国藩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标志近代工业的起步。。③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3)评价:①局限性:维护封建统治,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目的。②积极性: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考点释疑1—1】洋务运动的失败最根本的就是:布新而不除旧。洋务派是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非但不想触动封建制度,反而以维护其存在为目的,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的结局。甲午战争惨败便是很好的证明。一个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不能战胜一个强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客观地、辨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3.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的原因及表现。(1)19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原因: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产生。表现:中国出现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民族工业。(2)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原因:A.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B.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表现:A.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考点综合1】中国的近代化走过的是一条格外艰难的道路。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状态中。在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近代化的中心目标就是要把以小农社会为主体的落后国家转变成现代的进步的文明国家。在西方国家中,实现近代化的任务始终是由资产阶级承担的;在中国,情况则不然,直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这个任务落到了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身上。19世纪60年代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被轰轰烈烈掀起,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着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王义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产生了,这就是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2课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标考点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重点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春天、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迫,探讨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析考点2】1.简述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原因:(1)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空前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这些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表现:(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发展。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2.抗战期间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破坏的主要表现。(1)“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是日本掠夺与控制工矿业的主要方式。(2)日本控制和垄断了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还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物资管制制度便于日伪政权以低价收购的方式进行物资掠夺,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3)日本在沦陷区大量掠夺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考点释疑2—1】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遭受到沉重打击。其主要原因是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造成的必然后果是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3.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因素。(1)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封建主义势力始终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严重障碍。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官吏的敲诈勒索等,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2)帝国主义的压迫。列强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压力。(3)官僚资本的压迫。抗战爆发前,中国已经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把资本渗透到民族资本工业中去;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使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官僚资本还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民族工业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府的庇护,艰难发展。【考点释疑2—2】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不仅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新民主主义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条件。【考点综合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然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上富强,封建主义则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报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重奋力拼搏,创造出一些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单元综合】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高考回眸】【例1】(2022全国卷)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C)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例2】(2022年广东卷)洋务派最早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属于(A)A.航运业B.采矿业C.冶铁业D.纺织业【例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B)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C.外国资本的积压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例4】(2022春季文综卷)中国近代资本主义(C)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上分布基本相同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刺激下产生的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例5】下列关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民族资本大量投资铁路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促进【例6】(2022年春季高考卷)官僚资本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是在(C)A.洋务运动期间B.北洋军阀期间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D.抗日战争期间
【例7】(1996年上海卷)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参考答案】线索: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沿海同上口岸设立工厂;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办一批近代军工和民用企业;19世纪60—70年代开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沿海出现;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企业有所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国的建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等。【例8】(1999年全国卷)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又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那种看法并阐述理由。【参考答案】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专题测评】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含义是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C.自然经济被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封建经济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2.近代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A.外国商品的冲击B.民族资本主义的冲击C.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D.政府的打击3.曾国藩创办的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继昌隆缫丝厂D.大生纱厂4.以下对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A.其宗旨为“自强”“求富”B.洋务运动在创办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弊端C.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D.其创办的企业都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5.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概念,其“近代”的实质含义是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B.不是手工劳动而是机器生产C.受外国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而兴起D.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6.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标志是A.洋务运动兴起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④江南制造总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甲午战后,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的原因是①列强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②清政府放宽了以民间设厂的限制③清政府进行改革,设立了商部④清政府采取措施奖励工商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A.列强的侵略B.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D.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10.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A.甲午战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戊戌变法运动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1\*GB3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2\*GB3②中华民国的建立;=3\*GB3③政府提倡使用国货;=4\*GB3④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A.=2\*GB3②=3\*GB3③=4\*GB3④B.=1\*GB3①=2\*GB3②=4\*GB3④C.=1\*GB3①=2\*GB3②=3\*GB3③D.=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12.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13.以下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描述不正确的是A.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发展迅速B.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C.轻工业发展相对迟缓D.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表明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资金严重匮乏②帝国主义③封建主义④官僚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5.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除了受到来自外国资本的排挤外,还受到来自哪方的压力A.英国在上海的企业B.日本在华北的企业C.官僚资本D.民族资本二、非选择题:16.材料一1914年到1919年的六年间,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99家。以棉纺织业而言,1915年有工厂12家,纱锭万余枚.1919年工厂增加到29家,纱锭万余枚,1920年本国棉纱产量比1912年增长三培以上。1914年以前,面粉每年都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8年至1921年每年出超200万担到300万担。材料二1922年,面粉入超合白银1千1百多万两,1923年增至2000多万两。因此,许多面粉厂停工倒闭。上海丝织业也于1922年和1923年出现“危险时期”,很多丝绸厂倒闭。(1)根据材料一请简要叙述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并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诸多工厂倒闭的原因是什么?17.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密切结合,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自然经济的突出特点。我国原有十分发达的手工业,以技艺精湛闻名于世,除自给外,尚有出口。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入侵中国后,中国手工业产品在本国市场上日益受到机制工业品的排挤。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了中国,但是并不为中国手工业者所接受,在受到“洋布”的严重冲击之后,部分手工业者开始反思,渐渐地学习接受这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虽然中国的手工业者努力改进,却还是无法扭转不利的处境,随后新兴工业应运而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18.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百年史”;也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全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论证你的观点,并指出另一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专题测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D2.A3.A4.D5.B6.A7.A8.B9.C10.B11.D12.C13.C14.C15.C二、非选择题:16.【解答】当时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大大减少;同时这一时期民国刚刚建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再加上这段时期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工厂纷纷倒闭,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欧美列强又卷土重来,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17.【解答】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入侵中国,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中国部分手工业者也开始反思,逐渐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理念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新兴工业应运而生。18.【解答】积极影响可从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新思想萌发,刺激中国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出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来思考。消极影响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在深受封建压迫的同时,又加上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负担加重,政治压迫更深来思考。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考点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中的国民经济等史实。【解析考点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逐步确立的过程。(1)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3)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从1953年开始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①农业:试办农业合作社;掀起了兴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②手工业:试办手工业合作社;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表现及经验教训.(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左倾错误的泛滥。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并造成了1959——1961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4)“文革”时期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考点释疑1】“大跃进”是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思想产物,也是一次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社会实践。随着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党内”左”倾思潮开始发展,主要表现:对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求过高,认为一五计划经济增长速度的”常规”应打破,要来一个巨大的跃进,成倍,几倍,几十倍地超过过去的中国和超过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全面跃进。历时三年,不仅未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反而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灾难,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为适应大跃进需要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其特点是一大(规模大,一般以一乡为一社,2000户左右),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第2课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考点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解析考点2】1.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考点释疑2—1】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大和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并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规划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建立新体制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概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开始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国企改革。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考点释疑2—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形式,是合作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的积极性。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又不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使农业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考点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解析考点3】1.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的过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主要因为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并且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联系。(2)1984年,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放区、高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考点释疑3】我国的对外开放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多方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宽领域:除政治以外所有领域,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领域,而且在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单元综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遇到了挫折。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高考回眸】【例1】(2022年广东卷)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B)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例2】(2000年上海卷)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D)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的对,我们还是要听的【例3】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D)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做法【例4】(2022年全国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C)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一心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例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D)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例6】(1997年全国卷)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A)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例7】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请回答:(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1)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发展快于农业(或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2)解放初期四大运动巩固政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造的实施,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苏联的援助等。【例8】在近代,西方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进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强起后,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带来战争和灾难。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并日益成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3)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4)20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建设成就?【答案要点】①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②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取得进步。【专题测评】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我国A.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大转变C.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D.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C.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生,产生的影响有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损伤④使我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全面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有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③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其中“春天”的含义是A.科教兴国B.改革开放C.文革结束D.包产到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7.“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理解正确的有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③8.“安徽凤阳县是长期以来有名的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一斤粮食,倒吃国家亿斤粮食。但是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改革顺利完成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农业改造的完成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其深远意义在于A.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B.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A.性质上是完全相反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D.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11.“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材料表明这一阶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改革所有制结构B.改革管理体制C.扩大企业经营权D.增强企业活力年代末还是中国的一个小渔村,现在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A.深圳B.珠海C.海南D.厦门13.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原因不包括A.交通便利B.是著名的侨乡C.经济基础好D.历史上与海外交往密切14.“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依据这一思想开放的是A.沿海港口城市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D.沿边开放城市15.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开放城市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摘自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摘自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摘自1992年初南巡讲话请回答:(1)简要概括以上材料所体现的基本思想。(2)以上论述包含的原则是什么?(3)综合材料分析上述论述在我党历史上的突出贡献。17.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曾出现哪些失误?造成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专题测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D2.B3.C4.A5.D6.B7.C8.B9.D10.D11.D12.A13.C14.A15.C二、非选择题:16.【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原则: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3)贡献:冲破了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为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7.【参考答案】(1)失误: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66年—1967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2)原因: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二是“文革”期间的政治动荡。(3)启示: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发展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考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主要掌握服饰(衣)、饮食结构(食)、住宅(住)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习俗风尚的变革、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解析考点1】1.了解近代人们在物质生活(衣、食、住)及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1)衣: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张裕葡萄酒公司开使用新工艺技术、大规模制造葡萄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住: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上海等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4)习俗:①断发: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②不缠足: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③礼仪: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概述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到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2)因素: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其次近代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大都受政治运动及政府推动的影响;再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考点综合1】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标考点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包括轮船、铁路、汽车、飞机在中国的出现,电报、电话的发展,交通通讯技术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解析考点2】1.概括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交通工具方面: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19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新高一物理初升高衔接《运动与力的关系》含答案解析
- 《居室空间设计风格》课件
- 书柜课件教学课件
- 《演讲技能培训》课件
- 相机镜头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网谍舆情监测系统》课件
- 化妆用防晒油市场洞察报告
- 人用抗生素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GRP时间管理》课件
- 网络路由器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it服务管理(itsm)行业发展规划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技术合作协议技术引进
- 发动机的可维修性与维护性分析考核试卷
- 人工智能生涯发展展示
- JGJ_T231-2021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本理念的实践分析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应聘信息表
- 最新患者用药情况监测
- 深圳市建筑装饰工程消耗量标准(第三版)2003
- 洁净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方案范本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