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枢纽综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1页
交通、物流枢纽综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2页
交通、物流枢纽综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3页
交通、物流枢纽综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4页
交通、物流枢纽综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概况 11.2 项目编制内容 12 现状条件分析 12.1 规划区概况 12.1.1 自然状况 12.1.2 用地范围 22.2 土地使用现状 22.2.1 居住用地(R) 22.2.2 公共设施用地(C) 32.2.3 工业用地(M) 32.2.4 仓储用地(W) 32.2.5 对外交通用地(T) 32.2.6 道路广场用地(S) 42.2.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42.2.8 绿地(G) 42.2.9 特殊用地(D) 52.2.10 其他用地(E) 53 规划片区的特征把握 53.1 区位特征 53.2 环境特征 53.3 人口特征 53.4 产业特征 53.5 文化特征 53.6 适建性特征 64 规划依据及规划原则 64.1 规划依据 64.2 规划原则 65 理论依据及规划重点 65.1 理论依据 65.1.1 功能导向理论 65.1.2 有机更新理论 75.2 规划重点 75.2.1 调整用地结构,重组居住空间 75.2.2 确定更新原则,明确更新时序 75.2.3 完善配套设施,创建宜居空间 75.2.4 贯彻山水格局,完善景观系统 76 总体定位与发展规模 76.1 总体规划中的要求 76.2 总体定位 76.3 人口容量与用地规模 86.3.1 人口容量 86.3.2 用地规模 87 规划构思与用地布局 87.1 方案构思 87.2 规划结构 87.3 用地布局 98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98.1 道路系统规划 98.1.1 道路网结构 98.1.2 道路断面设计 98.1.3 道路竖向控制 108.1.4 交叉口控制与设计 108.1.5 公共交通网络 108.1.6 步行系统及无障碍设计 108.2 交通设施规划 108.2.1 长途客运站 108.2.2 公共交通站场 108.2.3 加油站 108.2.4 公共停车场 108.2.5 广场 109 居住用地规划 109.1 用地类型 119.2 居住空间划分与人口分布 119.3 住宅形式 119.4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119.5 组团绿地 1110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1110.1 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1210.1.1 滨水公共服务带 1210.1.2 核心商业服务设施 1210.1.3 大型教育设施 1210.2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1211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211.1 绿地系统规划 1211.1.1 郊野公园 1211.1.2 片区公共绿地 1211.1.3 居住组团绿地 1211.1.4 绿化通道 1311.2 景观系统规划 1311.2.1 开敞空间 1311.2.2 景观控制点 1311.2.3 景观轴线 1311.2.4 景观界面 1312 市政工程规划 1312.1 给水工程规划 1312.1.1 规划原则 1312.1.2 用水量预测 1312.1.3 给水水源 1412.2 污水工程规划 1412.2.1 排水体制 1412.2.2 污水量预测 1412.2.3 污水处理厂 1412.2.4 污水管网规划 1412.2.5 污水处理回用 1412.3 雨水工程规划 1512.3.1 排水体制 1512.3.2 雨水量计算 1512.3.3 雨水管网规划 1512.4 电力工程规划 1512.4.1 规划原则 1512.4.2 负荷预测 1512.4.3 变电所规划 1612.4.4 电缆沟规划 1612.5 通信工程规划 1612.5.1 通信业务预测 1612.5.2 局址规划 1712.6 燃气工程规划 1712.6.1 气源 1712.6.2 用气量 1712.6.3 管网布置 1712.7 供热工程规划 1712.7.1 规划原则 1712.7.2 供热工程规划 1712.8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712.8.1 规划原则 1712.8.2 规划目标 1712.8.3 垃圾量预测 1812.8.4 环卫设施规划 1812.9 管线综合规划 1812.9.1 目标 1812.9.2 管线种类及布置 1812.9.3 管线综合的原则 1813 环境保护规划 1913.1 状分析 1913.1.1 水环境质量 1913.1.2 大气环境质量 1913.1.3 声环境质量 1913.2 环境保护目标 1913.2.1 总体目标 1913.2.2 分项目标 1913.2.3 实施措施 1914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2014.1 消防工程规划 2014.1.1 消防组织标准 2014.1.2 消防站规划 2014.1.3 消防安全布局规划 2014.1.4 消防供水 2014.1.5 消防通讯 2014.1.6 消防通道 2014.1.7 避难场所规划 2014.2 抗震防灾规划 2014.2.1 避震疏散规划 2014.2.2 生命线系统防灾规划 2014.3 防洪排涝规划 2114.3.1 规划原则 2114.3.2 规划标准 2114.3.3 规划措施 2114.4 人防工程规划 2114.4.1 人防工程建设标准 2114.4.2 防护措施 2115 城市设计导引 2115.1 空间序列导引 2115.2 片区形象控制 2215.3 建筑风格与色彩控制 2216 分期建设与开发模式 2216.1 分期建设原则 2216.2 分期建设阶段 2216.2.1 一期建设阶段 2316.2.2 二期建设阶段 2316.2.3 三期建设阶段 2317 规划图则 2317.1 用地分类和地块划分 2317.1.1 地块划分原则 2317.1.2 用地分类标准 2317.1.3 地块划分 2317.2 地块编码系统 2317.3 控制指标体系 2317.3.1 控制指标的分类 2317.3.2 规定性指标 2417.3.3 指导性指标 2617.4 分图图则 27项目概况项目概况21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它将证明且被证明着: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生物。城市从来就没有停止变化,城市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这种变化也永远不会完结,这种动态的过程将永远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与被调整。进入21世纪,XX镇在全面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同时,十分强调对城市建设的控制和城市环境的改善。近年来,XX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指标方面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初期的转型,但由于受政策性提价和资源保有量的双重限制,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工业化并未带动城镇化。并且由于多年对城市建设的忽略,使这一地区成为环境脏乱差的地区。破败的工厂、凌乱的住宅、基础设施的缺乏是人们进入这一地区的初步感觉。XX镇委、县政府为改变这一地区的环境状况,再现XX镇的风采,提出改善XX旧城区的设想,使得这一地区成为XX新世纪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XX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承担了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任务。项目组于2007年3月16日进驻现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初步调研工作。其间完成了规划范围3.05平方公里内土地使用的详细调查,并走访了县城建局、文化局、国土局、水利局,以及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对规划区相关的资料与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项目编制内容按照XX省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研究老城与新城的开发模式,对土地进行细分,并且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控制和引导该地区的有序开发。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现状条件分析规划区概况基地位于XX镇区,是未来XX县城发展的依托,是XX县城的一个重要片区。在60年代末,县政府由XX城迁到XX,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在70年代末,县政府迁回XX城,由于工业化进程缓慢,XX镇的发展缓慢,临近XX市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人口集聚的障碍,导致XX镇总体发展缓慢,缺乏主导产业,因而XX镇区一直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自然状况1、地理位置XX位于XX县的西部,南与本溪接壤,北与XX为邻,西与拉古乡毗邻,东与救兵、峡河相接。镇区北距XX市城区15公里,西距拉古7.5公里,东距救兵乡小东地区12公里。2、地形与地貌由低山丘陵坡地和山间沟谷堆积两种地貌类型构成,以古城子河以及两支流两岸狭长河流堆积地貌为主,其周边为丘陵坡地地貌,地形总体南北开阔、东西狭窄,地势为南高北低。3、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春季温和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四季分明,季风特征明显。常年平均降水量为748.9㎜,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平均,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71%左右,全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00天,降雪日数,年平均为24天。风向全年盛行东北风。4、水文XX镇内有古城子河支流一条,在镇区南侧汇入古城子河。水量随季节变化。5、地质XX镇区地质构造处于浑河断裂的支断裂,规模小,方向以南北方向为主,太古界鞍山群(Ar)是本区古老的结晶基底构造,岩石遭受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以混合岩(Mi)、混合花岗岩(Mr)组合为主,第四系松散岩(Q4)是该地区内最新地层。该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复杂,地质灾害一般不发生。XX镇区的东南侧的大石头沟和泉眼沟属于地质灾害性中等地区,为基本适宜建设地区;其他区域为地质灾害性小的区域,为适宜建设地区。6、历史沿革1969年文革期间,县机关由XX城迁至XX,为XX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1979年7月,县机关从XX重新迁回XX城。用地范围基地位于XX镇区,是未来XX县县城发展的依托。用地北至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北,南至新发沟,西起沈环线,东至XX敬老院,总面积291.4公顷。现状建成区面积103.1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35.4%。土地使用现状居住用地(R)1、现状概况居住用地分散,居住规模小,居住形式多以独户独院的形式存在,以村民自发建设的一、二层住宅为主,整体居住环境很差,人均用地指标偏高。规划区有一定的公共设施,但是很不完善,而且严重滞后于居民的生活需要。相对于其他设施,中小学教育设施较为完善。目前规划区包含中学2所,小学1所,一所拟建的九年一贯制小学。表2.1XX中小学一览表名称位置占地面积(hm2)建筑面积(m2)学制在校人数生源XX县高级中学XX镇XX村5.219685三年2810全县XX中学XX镇XX村1.51814三年253本镇XX镇中心小学XX镇XX村1.42875六年188本镇2、规划范围内,现状居住用地共计69.5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66.8%。现状居住用地可大致分为三类。1)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的多层居住用地。本区二类居住用地占地6.5公顷,占本区全部居住用地的9.4%。2)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完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的居住用地。本区三类居住用地占地25.0公顷,占本区全部居住用地的36.0%。包括部分工厂或单位的家属区。3)四类居住用地(R4)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居住用地。本区四类居住用地占地29.6公顷,占本区全部居住用地的42.5%。这些地区建筑密度大、建筑质量差、私搭乱建比比皆是,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居住环境比较恶劣。4)中小学:本区的中小学和托幼用地共计8.4公顷,占规划区内居住用地的12.1%。其中中学2所,占地6.7公顷,分别为:XX高中、XX初中;小学1所,占地1.4公顷,为XX镇中心小学;幼儿园3所,占地0.3公顷,分别为:XX幼儿园,占地2000平方米;美艺幼儿园,占地700平方米;超前幼儿园,占地600平方米。3、现状问题1)老镇区的沿街商住,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建设混乱,导致街景很差,对交通也有一定的影响。2)老镇区居住用地中缺乏户外公共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环境较为恶劣。3)大量的村庄用地,存在土地浪费现象,未来整合、改造这些用地难度较大。4)未来城市的开发,造成房价的提升,中低收入家庭通过商品房市场购房的能力下降,亟需建立完善的居住保障体系。5)社会发展进入更高发展水平,对住房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设施用地(C)1、现状概况规划区内在历史上曾经作为XX县的机关工作地,留下一些配套公共设施。主要包括:镇政府、法院、XX农业银行、卫生院、集贸市场等。2、规划范围内,现状公共设施用地共计8.8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8.5%。现状公共设施用地可分为四类。1)行政办公用地(C1)包括市属办公用地和非市属办公用地,总面积1.5公顷,占公共设施用地的17.1%。包括XX镇镇政府、XX地税、XX镇派出所、XX村村委会等单位的办公地点。2)商业金融用地(C2)包括商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服务业用地、市场用地,占地6.1公顷,占公共设施用地的69.3%。3)医疗卫生用地(C5)包括医院用地和卫生防疫用地,总面积0.3公顷,占公共设施用地的3.4%。包括XX镇卫生院、XX卫生院门诊部等。4)其他公共用地(C9)主要是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占地0.9公顷,占公共设施用地的10.2%。现状这类用地主要有XX基督教堂、XX敬老院等。3、现状问题1)公共设施不完善,缺乏文化娱乐设施、科研教育设施和体育设施。2)商业设施缺乏规划管理,农贸市场占道经营,既影响购物环境的改善,又干扰交通。3)现有公共设施档次低,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更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工业用地(M)1、现状概况XX镇区内多数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已经废弃。工业用地分布零乱。工厂效益水平低下,缺乏统一管理。2、规划范围内,现状工业用地共计9.0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8.7%。主要包括耐火厂、XX丝绸厂、石博食品有限公司、机械化养殖场等。3、现状问题1)工业用地分布零乱。2)工厂效益水平低下,缺乏统一管理。仓储用地(W)1、现状概况规划区内主要仓储用地为XX粮库,属于粮食局,主要为XX镇域提供粮食储存服务。2、规划范围内现状仓储用地占地面积4.2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4.1%。3、现状问题1)粮库目前已废弃。2)用地闲置,部分库房出租给个人从事小规模工业生产。对外交通用地(T)1、现状概况规划区的现状对外交通设施以公路用地为主,包括公路和对外交通站场两部分。现有公路主要有省道沈环公路,以及一处对外交通站场,XX长途汽车站,位于XX镇区北侧。2、规划范围内,现状对外交通用地共计2.4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2.3%。现状对外交通用地可分为两类。1)公路用地(T22),过境公路占地1.9公顷,占全部对外交通用地的79.2%。2)长途客运站用地(T23),占地0.5公顷,占全部对外交通用地的20.8%。3、现状问题目前对外交通格局较为单一,横向联系仅有一条建设路。同时随着新城的建设,镇区交通量日益增多,过境车辆对城市干扰增大。道路广场用地(S)1、现状概况镇区内以双石线为主的公路网较为发达。主要道路都铺上了柏油。现有道路网络初步形成。表2.2XX镇镇区内交通现状情况统计表名称起讫道路名称道路红线宽度(m)长度(m)断面形式两侧绿化带情况道路性质备注(建成、在建长度)双石线(镇区段)沈南路-沈通路1520001块有县道2公里文化路XX大街-高中74001块无街道0.4公里文明路XX大街-丝绸路74001块无街道0.4公里建设路XX大街-丝绸路78001块无街道0.8公里工农路XX大街-二厂720001块无街道2公里丝绸路工农路-丝绸厂710001块无街道1公里2、规划范围内,现状道路广场用地共计7.1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6.9%。3、现状问题1)现状路网不成系统,结构不合理。2)现状无广场和停车场用地。3)规划区内部交通的组织主要依托现状的沈环线与沈通线,这两条线路同时也是过境交通,影响内部交通的正常运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1、现状概况1)XX镇于1976年开始修建自来水工程,水源取自靠古城子河一深水井,井水抽至镇中东部山顶水池,再由水池往下向镇区配水。该供水系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作为水源的地下水主要依靠污染较为严重的古城子河渗透而来,同时在配水前基本无任何净化工艺,因此输送到用户处的自来水含铁、锰等超标,水质不稳定。现有供水系统已不能满足将来发展用水需求。2)规划区内仅有中央大街采用雨、污分流。其余均为合流制,排水设施多为明渠,雨、污水由管渠收集后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同时镇区内无污水处理设施。3)当前向规划区供电的电源来自66kV塔峪变,其容量为2X5000KVA。规划区附近可用电源为3处,分别为66kV塔峪变、66kV刘山变、66kV景家变。4)XXXX镇供热情况分三种:集中供热,由抚南房产所供热;有单位自行对办公楼、住宅楼供热;商业网点采用小型锅炉自行供热。其中抚南房产所供热锅炉吨位为10吨,供热面积达到5.88万平方米。5)目前XX镇网通分公司以电话交换网为骨干业务,辅以宽带、数据、小灵通、广电业务的需求。规划区有网通端局一座,容量为4984门,交换机数为2台,目前用户数为4844门,已接近饱和。规划区内有邮政支局一个,位于规划区南部中央大街右侧。6)XX镇街道办事处负责规划区内各街道垃圾清理工作。该中心目前有清洁工9人,垃圾运输车1辆,载重为1.5吨。规划区内日垃圾处理量为36吨。区内生活、生产垃圾由垃圾运输车运至规划区外南部统一倾倒填埋。2、规划范围内,市政设施用地共计1.3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1.3%。现状市政公用设施可分为下面三类。1)供应设施用地(U1)包括供水用地、供电用地、供燃气用地、供热用地等,现状供应设施占地0.8公顷,占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61.5%。2)交通设施用地(U2)包括公共交通用地、货运交通用地、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等,现状交通设施占地0.2公顷,占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15.4%。3)邮电设施用地(U3)包括邮政、电信、电话等设施用地,现状邮电设施占地0.3公顷,占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3.1%。绿地(G)1、现状概况规划区范围内仅有两处绿地,分别为XX村委会前的绿地和XX敬老院前的绿地。2、现状问题1)镇区内绿地数量严重缺乏,不能满足规划的需要。2)行政村落用地的现状属性使公共绿地的有效建设难以实现。3)镇区内有山有水,但是其山水的特色没有充分体现。特殊用地(D)1、现状概况目前镇区内特殊用地有两处。位于镇区南侧的XX分区教导队主要从事军事人才培训等任务,规划中应予以保留。位于水厂西侧的民兵训练基地负责少量军事任务。2、规划范围内的特殊用地主要指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D1),总面积0.8公顷,占规划区全部建成区的1.4%。其他用地(E)现状概况自身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古城子河及其支流流经本区,河道稳定,河流两侧山区、丘陵坡地森林植被良好,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镇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可以在投入很少、运行费用很低的情况下,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形成良好的的绿色环境。镇区南侧有一条古城子河支流,北侧有一条灌溉水渠,全部汇入古城子河,水量呈季节性变化。2、规划范围内其它用地主要指水域、耕地以及林地,规划范围内的其它用地总计187.7公顷。1)水域用地(E1):主要是指镇区南侧古城子河支流和北侧灌溉水渠,总面积1.6公顷。2)耕地(E2)和林地(E4):主要分布在规划区的西北、南侧以及东部的山体,总面积186.1公顷。规划片区的特征把握区位特征规划区位于XX市南部,距XX市中心仅25公里。位于拉古与救兵之间,并且处于XX与本溪重要的交通节点。区内的公路以沈环线、双石线为主,对外交通非常便利。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三者共同形成了具有特殊职能与形态的市域南部副中心城市。这就为镇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使适量开发高档社区,吸引市区居民外迁成为了可能。环境特征XX镇由低山丘陵坡地和山间沟谷堆积两种地貌类型构成,地形总体南北开阔、东西狭窄,地势为南高北低。东侧有东山环抱,是镇区制高点所在,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全镇。西侧有古城子河流经,镇区南侧的古城子河支流,以及北侧的灌溉水渠,全部汇入其中。人口特征截至2006年,XX镇区范围内总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60人。经济总收入全县排名第一,人均年收入4950元,经济水平相对于县域内其他地区较高。但是镇区目前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产业特征镇区自身缺乏主导产业。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将XX、拉古、救兵整体构建为XX市域南部副中心城市。拉古和救兵工业园区的建设,使XX镇区的发展有了产业的依托,也为镇区人口规模的发展,和人口就业提供了保障。并且这种“内憩外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既实现了居住与就业的平衡,避免了城市的畸形发展,也实现了城市职能上的分工,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为整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文化特征XX历史悠久,上溯到明朝前期,此处山林茂密,皇家在此设有围场,因而得名“石围场”。至清末,更名为“XX厂”以象征文雅之意,今更名为“XX”。近年来,XX曾举办过多次主题文化节,其中以1993年7月,由民间资助的首届“樱桃节”最为著名。但总体来说XX的文化活动还是比较缺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文化娱乐设施。为了丰富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由XX市委宣传部、XX市文化局等单位牵头,举办的主题为“新世纪、新社区、新市民”的社区文化艺术节,作为一个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和居民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大型社区活动。该文化节每两年举办一次,主要包括:文艺汇演、美术摄影展、诗歌演讲等活动。适建性特征依据四区划定的空间管制原则,根据用地自身坡度的限制,把规划区用地划分为四类:已建区,即现有建成区。对于本区建筑质量较好的设施予以保留,其它建筑则按有机更新的原则逐步改造。适建区,即规划范围内用地规整,地势平坦的区域。本区适宜进行高强度的建设,并且可以作为镇区改造启动建设用地。限建区,本区内用地多为缓坡地。考虑到规划人口数量大,建设用地需求量大,本区可以考虑进行适度开发,依山就势,建设一些具有山地特色的建筑。禁建区,这个范围内,地势坡度较大,禁止进行城镇建设,但可以开发为具有良好生态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依据及规划原则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1989年12月26日)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6]第146号)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参照)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XX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2年6月)8、《XX市河道管理条例》(2000年9月)9、《XX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10、《XX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参考资料1、国家、省及地方现行的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规定及文件等。2、工程合同及电子地形图等相关基础资料。规划原则控规应对已批准的《XX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XX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完善和具体化,从满足县城整体要求入手,在用地选择、建设、更新、经营到管理的全过程中体现建设精品城市的意识,力争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城片区。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本次规划必须与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在内的、已批准或正在实施的相关规划与工程相衔接。坚持以延续、完善和细化上一层次规划中明确的内容为主导,强调城市功能的有机延续。同时,灵活应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强调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考虑分期建设、滚动发展,并注意各阶段用地、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与可延续性,力求建设一片、巩固一片。对城市的规划管理与建设提出具体措施,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实施的可操作。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中充分尊重自然地形和环境特质,尽量创造与自然沟通的“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景观。同时,本规划旨在创造一个适合于当地群众居住、工作、休闲的宜居环境。一切设计都要以人为本。理论依据及规划重点理论依据功能导向理论功能导向城市经营模式注重对城市资源进行以服务于城市功能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资本、资产运作与管理。它所依赖的经营城市的定义是:政府根据城市功能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以公共资源为主体的各种可经营资源进行资本化的市场运作,以实现这些资源、资本在容量、结构、秩序和功能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城市功能的提升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营城市的理念具有以下基本点。一是经营城市的主体:作为特殊市场主体的政府。政府既是市场的主体,又是市场竞争的裁判员、规则制定组织者和竞争环境的创造者。二是经营城市的客体:城市要素和泛资源的观念。即城市资源应包括一切可以由城市政府政策手段进行整合,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城市美誉度提高和形象提升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三是经营城市的基本手段:要素市场化运作“市场机制是经营城市的基础,城市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决定着城市经营的效能”。四是经营城市的发展目标: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形象是最大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品位,而且能够创造出合理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用更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品牌提升竞争力。五是经营城市的本质理念:以人为本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时代潮流。经营城市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亲和、自然、美感和喜爱,提高生活质量。可见,功能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的全过程,推动经营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结合中国旧城更新的实践,归纳升华而来的科学理论。基本原则是强调更新的整体性,通过研究该地区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更新过程中保持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从而确保城市整体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所谓“城市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根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步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进而达到城市有机更新的目的。规划重点调整用地结构,重组居住空间1、按照《XX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原有城市用地结构,加大居住用地比例,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和基础设施用地。搬迁原有工业用地。2、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XX居住片区按照居住人口10000~15000人划分为若干居住小区,每个居住小区再按照居住人口1000~3000人细分成多个组团。从而形成居住片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居住空间划分,并且按照不同的等级配建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确定更新原则,明确更新时序1、从城市全局着眼,把握规划区的合理定位。在老城区的开发再利用过程中,寻求恰当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步骤,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以“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为基本原则。2、以分期建设的方式,实现有机更新时序的确立。完善配套设施,创建宜居空间1、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完善居住用地布局,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长期拖欠的局面,为居民提供安全、洁净、便捷、舒适、优美的居住空间。2、重点利用这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技术层面提供严格的控制指标。贯彻山水格局,完善景观系统1、本次的规划应特别强调将城市用地布局与自然的水系山体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滨河岸线整理、串联绿色空间、保护河口地段、延续生态环境,形成景观连续、空间变化丰富的绿化带。建立完整的生态网络。2、充分利用道路等垂直于河岸的通道、开辟绿色景观通廊,使人们在城区内能够方便的感知河流的存在,提高城市的特色和可识别性,强化城市的滨水特征。借助滨河景观资源优势,建立滨水城市公共空间。利用自然山体所具有的景观优势,充分发挥其高度优势,加强山体景观的渗透。总体定位与发展规模总体规划中的要求在《XX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对于本片区的要求是加强与周边居住片区的联系。强调老镇区的建设以保留改造为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创建宜居空间。总体定位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县城回迁的规划,对本片区的总体定位是:XX县城一个相对综合的片区;XX县城面向XX市的门户和综合服务中心;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高质量居住品质的宜居空间;XX县城的客运中转站和物流枢纽。人口容量与用地规模人口容量在《XX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确定XX片区的人口容量为4.2万人。要达到这样一个人口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人口的增长:1、新城建设的影响政府机关搬迁、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对县域外人口的吸引。2、工业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的作用新钢项目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的人口一部分会到XX居住。3、人口迁移相关政策的影响国家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与此相适应的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对外来人员入户持宽松和积极的政策。4、政府的推动作用为增加县城人口提出一些吸引政策,并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用地规模规划用地规模为290.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262.4公顷。XX地处山间沟谷地带,用地呈条带状,可用建设用地数量有限。因此,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确定标准是:规划范围内的建成区、耕地和坡度小于25%的缓坡地,另外部分山地可以作为具有良好生态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进行开发。根据这一原则,划定本次规划用地。用地北至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北,南至新发沟,西起沈环线,东至XX敬老院(具体以图纸所标注的界线为准)。规划构思与用地布局方案构思灵感源于中国古典的山水格局理论。提出“城中有山,山前有水,山环水绕,传承XX”的规划立意。山,沉稳挺拔,博大精深,志存高远;水,灵动轻柔,碧波清流,秀雅清纯。XX,从古至今,凝聚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代代相传。XX的文正是取于文雅之意。而营造“山水XX”的规划理念,就是贯穿于规划始终的指导思想。老镇区的改造以“山水XX”作为主线,在功能上以传统的商业文化、生活居住、休闲游览等为主。景观上强调与山水环境的有机组合与渗透,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片区。疏通老镇区的道路网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强调城市功能的有机延续,整合用地,充分发挥商业中心的主导作用,提升中心镇区的活力。规划结构规划区的规划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带”、“两轴”、“三心”、“四小区”。“一带”——即滨水公共服务带,主要设置一些大中型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这部分用地目前多为空地。“两轴”——分别为南北向的沿中央大街形成的集行政办公、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发展轴;和东西向的沿建设路形成的以生活服务、交通联系为主的生活服务轴线。这两条轴线将成为见证城市未来发展的历史通道。“三心”——分别是商业服务中心、生态景观中心和客运物流中心。结合自身不同的功能,打造独具特色功能组团。商业服务中心:是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延续原有的功能,集商业、行政、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生态景观中心:提出以自然山林为主体,开放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建立一个服务于片区的郊野公园。客运物流中心:是XX县城对外的客运中转站和物流枢纽,同时也是镇区面向XX市的门户。“四小区”——即四个居住小区。分别是核心区居住小区、北部居住小区、东部居住小区、南部居住小区。这四个居住小区各有各的特点,有面向XX市区的,有依托核心发展的,有依山而建的,有滨水而居的。充分体现了山水XX这一构想,并且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居住小区中心。用地布局为增强土地的级差效益,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方便居民生活,规划区用地布局的原则是:1、对于建筑质量好,功能可以满足要求的用地,予以保留,或适当扩建。2、完善道路系统和交通设施,增加道路广场面积,力求交通顺畅,车辆停放方便。3、按照有关标准安排中、小学用地。4、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建立山水格局。5、搬迁工业,原用地安排居住、公共与服务设施、绿地等。6、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使居民生活方便,居住舒适。表7.1土地利用汇总表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人均用地(㎡/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R居住用地138.332.953.4其中R1一类居住用地13.5R2二类居住用地106.4R22中小学用地18.42C公共设施用地37.89.014.6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1.5C2商业金融用地24.2C3文化娱乐用地3.7C4体育用地2.9C5医疗卫生用地3.4C6教育科研用地0.7C9其它公共设施用地1.33T对外交通用地2.80.71.14S道路广场用地38.59.214.9其中S1道路用地32.1S2广场用地4.0S3社会停车场用地2.55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6.61.62.6其中U1供应设施用地4.1U2交通设施用地1.4U3邮电设施用地0.6U9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0.56G绿地35.08.313.5G1公共绿地35.0城市建设用地259.061.7100.07E其它用地32.4规划总用地291.4注:1、规划居住人口按4.2万人计算。2、规划范围内水体记为公共绿地。3、规划范围内其它用地特指规划郊野公园。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的原则是“功能明确,等级分明,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建立完备道路网络”。道路网结构沈环公路从片区一侧通过,靠近片区一侧拓宽至50米,作为县城主干道。“一横一纵”两条主干道——分别是中央大街和建设路,打通原有建设路和工农路东段。“两横一纵”三条次干道——分别是XX村路、丝绸路和工农路。丝绸路连通南部组团;新工农路,向南移至河流南侧,沿用原有路名。七条支路相互交织——分别为抚小路、文化路、文明路、东山路、东山南路、抚新路和工农北路。部分路名由本规划暂定。道路断面设计确定道路红线宽度主要考虑如下因素:1)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道所需要的宽度;2)埋设地下管线、地面杆线和其他设施的宽度;3)道路两侧建筑性质及高度;4)道路绿化带的宽度;5)城市景观需求(包括行道树和绿地宽度);6)城市防灾要求(消防等)。根据上述内容确定各级道路红线宽度为:城市主干道25米,路幅宽度15米;城市次干道20米,路幅宽度12米;城市支路12米,路幅宽度7米。一般情况下,同一条道路的横断面布置形式应该相同,若必须采用不同的横断面形式时,断面形式的转换应安排适当的过渡段。表8.1道路横断面表(m)序号道路宽度车行道人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主干道2593.0×25.0×2次干道2072.5×24.0×2支路127混行2.5×2道路竖向控制规划控制点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控制点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道路系统的竖向定位以下列因素作为基本依据:1、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位。2、道路纵坡设计,考虑到山地城市地形的特点、排水因素。3、尽量利用自然地形,有利居民出入,减少工程投资。交叉口控制与设计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是整个道路系统通行能力的关键。规划区不设交通环岛,通过加强城市道路管理和通过加强信号灯管制以及其他交通管理手段,合理组织交叉口交通。公共交通网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配置公交线路。本规划区公共交通站场分为两级设置:首末站及停靠站,首末站需单独占地,结合北面的长途客运站布置。停靠站按500m左右的间隔进行设置,主要道路应采用港湾式,对交通量不大的道路可按顺直式设置。各公交站点应设置带有座椅和遮雨设施的候车亭。步行系统及无障碍设计以河流两侧以及丝绸路两侧的绿化带为依托,在其中设有步行交通网络。联系各个功能区,增加各功能区与河流之间的可达性。步道把周边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联系在一起,且单侧有效宽度不小于10米。公共活动场所和人行横道等处应进行无障碍设计。规划合理的尺寸与空间,以人为基点进行考量,做到全方位的设计。交通设施规划长途客运站规划迁移原有长途客运站至规划区北侧的物流枢纽区,使其成为XX县的客运中转站,客运站用地面积2.84公顷。公共交通站场结合客运站在其北侧布置公共汽车站,用地面积为0.70公顷。为县城4条公交线路的枢纽站。配车数量26~50辆,属于中型站。在规划区内,中央大街沿线结合商业中心以及镇政府所在地设两处公交停靠站(双向),采用港湾式停靠。加油站规划加油站一处,位于XX村路与沈环公路交汇处。服务半径1公里,占地面积0.74公顷。公共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m2计算。规划一处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设置在靠近沈环线的物流枢纽区,位于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主要停放货运车辆。规划四处市内公共停车场,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用地选择的原则是符合城市环境和车辆出入又不妨碍道路畅通的要求。广场规划一处主题文化广场,位于文化活动中心东侧。控制硬质铺地的面积,尽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结合周边自然水体,重点突出文化氛围。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的重点是对现状用地的合理整合和对空间人口分布的合理布局,配套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长期拖欠的局面,为居民提供安全、洁净、便捷、舒适、优美的居住空间。居住用地面积共138.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53.4%。用地类型规划居住用地分为三种,分别为一类居住用地(R1)、二类居住用地(R2)和中小学用地(R22)

。其中一类居住用地指的是以低层高档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优美的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山西南侧的缓坡地带,占居住用地的9.8%。二类居住用地指的是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主要分布在四个居住小区地势相对平缓的区域,占居住用地的76.9%。中小学用地分别位于四个居住小区的相应位置,保证其服务半径覆盖到整个规划片区,占居住用地的13.3%。居住空间划分与人口分布在规划结构确立的基础上,把整个居住片区划分为四个居住小区。并且每个小区都配置有独立的社区中心,为小区内的居民提供完善的服务。在四个居住小区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共分为17个居住组团,保证规模适中,方便管理。每个组团配置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且在各个组团间建立相互联系的通道,加强彼此间的资源共享。本次规划的居住人口估算主要作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的参数。估算方法根据规划各类住宅用地的用地面积和建筑密度得出各地块住宅建筑面积容量,再以户均住宅面积100平方米和户均人口3.2人为当量,得出各组团人口容量和规划范围内人口分布的大致情况。住宅形式规划区内住宅形式以多层住宅为主,一类住宅用地中可以适量建设低层高档住宅。考虑到级差地租与滨河天际线的塑造,规划建议沿河的居住区用地开发密度适当降低,安排五层以下的住宅;同时规划范围内多层住宅与低层住宅混合建设的地块,应将较低的住宅建筑布置在近河的一侧,使总体建筑空间形态面向河流呈现逐渐退台的趋势,以利于塑造滨水地区优美的景观环境。部分沿路的住宅,可以采取底层商业或骑楼的方式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形成和谐统一的沿街界面。高档住宅区,采用联排、双拼或复式叠加的形式,结合缓坡山地进行建设,吸引外来人口,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原则是保证规划范围内的设施齐全、规模适中、环境优美。主要设施设置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站、文化活动站、居民健身设施、市场、储蓄所、邮电所、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派出所等,并在分图图则具体确定其位置、规模。组团绿地结合组团中心开辟与滨河绿化通道联系的组团绿地,提升居住空间内部的环境品质,方便居民的休闲与健身需求。结合绿地可安排一些居民健身场地,方便小区内居民日常锻炼的需要。加强组团绿地与滨水公共绿地以及山体公园的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自然山水格局。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原则是以实现城市和谐社区为目标,从公共设施的分级、布局、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a合理分级、关注社区:从与城市和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衔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角度,结合城市中心体系,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分级服务网络,即建立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三级体系。该分级的特点是:对外更注重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城市整体有序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营造亲切、完备、便捷的城市社区生活。片区级的服务设施服务的人口3万~5万人,服务半径1000米,保证实现片区内居民自行车7~8分钟,驾车3~4分钟到达;小区级的服务设施服务的人口为1万人左右,服务半径400~500米,保证实现小区内居民步行7~8分钟,自行车3~4分钟内到达;组团级服务设施服务的人口为3千人左右,服务半径200~250米,实现组团内居民步行3~4分钟内到达。b集中布局、控制用地:鼓励同一级别、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设施(如商业金融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设施等)集中组合设置。公共设施的集中模式,不仅有利于形成高效、便捷、富有活力与特色的社区中心,还有利于规模效益,加强可识别性,便于未来的运营与管理。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集中布局的方式便于规划严格控制管理用地。通过预留的方式控制用地,不仅可以防止公共设施用地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被其它功能侵占,还为未来可能新增的公共设施功能留有发展空间,有利于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c政府社会共同管理: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