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_第1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_第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_第3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_第4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讲述了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从原始人群到阶级国家的演变历程。1.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难点: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远古人类渔猎生活,右图是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早期人类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对!采集渔猎和农业生产。那么,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过程如何?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状况如何?对生产关系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先后有哪两种主要的方式?其发展演变的表现和影响如何?自主学习1.采集渔猎(1)时间:远古时期。(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2.原始农业(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3)表现:农耕业: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业:①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视频情境播放视频——原始农业图片情境自主学习(4)影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建造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图片情境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有何共同点?其原因和表现如何?自主学习1.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1)原因: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2)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有何不同点?其表现如何?自主学习图片情境合作探究探究一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差异材料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提示: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探究二古代东西方农业和畜牧业比重的差异材料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提示: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探究三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2)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3)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6)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7)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生产关系的变化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何变化?自主学习1.男子地位上升: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私有财产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氏族部落首领利用权势将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3.阶级国家产生:部落交战中的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战俘变成奴隶,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出现;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图片情境合作探究探究四以唯物史观认识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于磨制石器或弓箭等生产工具的大量使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增多,懂得了种植作物和饲养禽畜,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产生。男子的体力优势逐渐显现,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