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Word文档资料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春触盗国汉萌芽形成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春触盗国汉萌芽形成四书五经/太极元气明PHH行官方意识吸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5、宋明理学:新儒学。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上的启迪。【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f卦占取义(象)言吉凶f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f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小结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以人德为核心的天人相与思想2,《周易》古经中承载和传达着相对丰富的人君道德思想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遂被凸显了出来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容及其主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名,自命也——《说文》。名与秩序,与正义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孔子看来,在当时礼乐崩坏的时代,天下无道。必须要恢复周礼,进行正名。1.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礼的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克己复礼的修养方式/途经:孔子在《为政》中这样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以为仁,提出仁的修养标准。二、仁学体系其核心畴在于仁学【1】关于仁:(1)仁义亲,“仁”义“亲”,春秋以前即是重要的概念。指亲而近人之才能、美德。(2)“仁”的美德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有的和睦、爱等美德。(3)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总结及发微早期思想而来,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从而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学说体系。【2】关于孔子说仁。仁字是孔子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他有很多关于关于仁的说法,大致归结如下:第一,爱人。第二,为复礼,第三,言德政。【3】在仁学体系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容:仁体现为达到礼的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自我道德准则。首先,“仁”的涵是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核心词为“爱”、“亲”其次,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再次,在基本性质上,它是有关自我修养以服从社会规的方法原则。(第一:自我克制。第二:自我克制是自觉的行为。即由己不由人。第三:服从社会规,或“复礼”)【4】小结:一,“仁”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二,“仁”的基本性质是以服从社会规为目的的有关自我修养的方法原则。强调自我克制、主修养的自觉性,以“礼”为标准。三,“仁”或“礼”的准则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全面的有关个人人格的要求。三、孔子与墨子仁爱思想之别孔子身后不久,墨子针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了种种非难,并提出了有关仁爱的主“兼爱”【1】墨子重“利”及其“兼爱”思想共: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一一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1,“兼以易别”:a,泛爱,b,无差别(礼制规)基础上的爱。兼:同也;易,更也;别:差等也。兼爱即仁义【2】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基本区别1、出发点之别,2、仁爱的畴属性之别3、仁爱(方法实践)有条件与否之别4、仁爱的对象分别与否之别四、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含义:(“中和”理念基础上的)“不偏不易,允执其中”。中乃其本,和则是守本守中的结果和目的。思想核心:“守中致和”。观物及修养原则方法。《大学》背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方法:(知)止、静、安、虑、得//本末之方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小结一,“大学”实乃道德之学,从人伦道德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社会观二,《大学》的主要容为三纲八目三,叙述了由个人修养对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四,八目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孟子思想【1】人性论思想:人性善。以此作为论证君子道德修养和实现善政的依据。(1)人性争辩的过程:孟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畴不一,人性非义。性无善恶,善恶非性。性其属性。(2)人性善的论证(一)人性是存在的a,孟子提到:性犹水之就下•…得出人性存在的结果。b人性存在的意义是人共有的且有别与他物之性c人性应当在共有之心上求之。人性善的论证(二)a人皆有四心:恻隐(识利害)、羞恶(知好歹)、恭敬(晓贵贱)、是非(别真伪)匕四心即是四端:分别为仁、义、礼、智(3)仁义礼智皆故有,故为性(4)非仁义礼智,非人也。【2】孟子的善性修养境界思想a性善其端故人求其养b养浩然之气的修养之法:1)养(反身而诚)2)寡欲3)充实(养)其气4)求放心C修养的境界:有善信一充实一美一大一圣一神余说:民本及“仁政”学说善性平等观民本思想性善/平等及民本小结一,“性善”说是在与告子人性问题的争论中提出的(—告子主性无善恶),指人区别与他物之性;二,“性善”的论证依次从有”四心”—四善端—端故(有)因而善固(有)—非人无此仁义礼智。三,在“性善”基础上提出了修养方法及境界的学说。思考题一,孟子与告子进行了怎样的争辩?二,孟子是怎样论证“人性善”的?三,孟子主的修养方法及境界主要有哪些容?老子思想:(1)道的思想【1】老子核心为道,那么道是什么:1)存在而非常所谓存在2)存在方式/特性:先天的而存在,无中生有,至真之存在,永恒之存在,(动在,恒在,泛在)3)道是一种抽象的绝对存在【2】道生万物的思想1)道生万物:“一”的生物原则:“一”指的是差异形成前的统一状态,创生万物及万物和谐之至高自然之则。2)道“虚”故而生万物3)无为之道:无乃本质,有无相生,无为而治【3】阴阳之道1)万物有阴阳2)阴阳冲(相互作用)而生物3)道生阴阳小结1,抽象的道是生物之道;2,道性其“无”,“无”乃生有,故行当其“无(为)”3,道生阴阳,阴阳而生万物——道的说理模式(2)德的思想【1】道与德德:(心得其道也)生活准则的“道”德:唯道是从1)执其2)乃朴(自然)3)(孔德)从道而不为常【2】老子的道德德是道在人的延续上德不德知雄守雌(反者道之动)4贵无小结1,德是贯彻于生活中作为生活准则的道2,德的实质是尊道而行(效法天道)3,老子的德以贵无(知反)为方法特征(3)“静观玄览”的认识论思想【1】“玄同”及基本认识态度万物归结于道:决定了认识态度及方法的形而上特点:1)超越或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2)得道行德方才把握本然之真3)本然之真即玄同亦道“一”之境【2】静观玄览(鉴)之法1)认识真理是无涉经验及实践体道的过程,2)虚静:认识的主体要求(与道同一)3)玄览:用“心”观照变化(主体的理想要求(4)小国寡民的政治观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2)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小结一,道因其“无”之性、因阴阳冲气而生万物二,德是生活准则之道,体现道的诸特性三,终极的认识是对道的以静观为其法的超越感性经验的认识思考题:一,如何理解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二,为什么说“德”乃生活准则的道?三,如何理解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墨子的思想【1】兼爱思想见(与孔子思想区别)【2】三表法的认识论思想: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1)有本之者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既往经验/间接经验 闻知2)有原之者一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共有经验/直接经验 说之3)有用之者一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人民之利 ^实际效果/实践经验亲知从经验 ►效验的变化【3】三表法后墨知识论思想1)三知思想:亲、闻、说 亲/闻f说之知二亲知闻知而说知2)三物:类:类名,类的概念 f知类二以实(取)定名故:缘由,来由,理由f晓故理:道理,说理,推理f能理【4】 “天志”、“明鬼”、“非命”的宗教思想墨子“天志”、“明鬼”及“非命”思想反映了他鲜明的政治主1)天志1,有意志之主宰,2,天贼:正天子之能2)明鬼:——对传统圣人观的否定尝试(鬼其)知(胜人),(鬼其)能(罚人)3)非命:—在力不在命,在义不在命,非命故“学”力的论证: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则夫岂可谓有命哉!义的论证: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也。学的论证: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小结“兼爱”的社会思想、“三表”认识论思想、“天志”、“明鬼”、“非命”宗教思想一,“兼爱”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兼以易别”的以社会平等为基础的泛爱,与儒家仁爱观有实质上的差别。二,“三表法”指出认识要以有本、有原、有用为标准。其中有原强调了直接经验在认识中的突出作用。三,“天志”、“明鬼”、“非命”反映了墨子尊天事神的宗教生活主,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反对礼制的政治主。思考题一,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子仁爱思想主要有哪些区别?二,“三表法”主要有哪些容?三,墨子是怎样论证“非命”的?庄子的思想【1】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逍遥”也作“消摇”,意:优游自得无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反映了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人生观思想1,通过不“逍遥”例子说明,不自由在于“有待”、“有己”。有待:受条件限制 有己:受成心限制2、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人”、“无功”、“无名”、“无待”。无待:无为,应自然,与天同“无待”的方法坐忘、吾丧我“撄宁”的境界小结:看到人生受主客条件的影响,并发现经验的人生追求的相对性(有条件性),因而主通过“吾丧我”的方法剔除成心,进入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之境,即得道之境【2】齐物的相对主义及不可知论1)齐物: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齐物”: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齐论”:人们的看法和观点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也是齐一的,没有是非之别2)容:1,差别是相对的,故不可知。。.差别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统一的标准。b.差别是认知的差别,因不同标准形成。c.因标准不一,是非无法确知。2、由道观,其别实无别(“一”)。.由“道”观的必要性⑶成心(主观)标准乃损“道”之故。C.由“道”观其差别,其实无真正的差别,而为“一”。3,以“道”观物的方法:”以明“(放弃成心、放弃经验)”以明:以本然之明(道)照之小结:认识到人的认识有来自先验的主观标准(——是非、真假、美丑等是相对于特定的主观标准而成立的),主站在“道”的同一标准的基础上看待事物,发见差别中的“无差别”(同一性)才属于真理性的认识【3】对老子道德发挥1)“大宗师”及其题解2)继承老子指出”道“的绝对原则的地位突出和发挥了老子”道“者性无的主认为知其“无”是把握“道”的关键“真人”观:强调体“道”行“无”的认知实践解释了由“道”的认识到经验虚假认识的层次小结一,在人生观方面,指出人生受主客条件的影响而导致人生的追求、理想具有相对性,因而认为应当通过“吾丧我”剔除成心,进入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之境二,在认识论方面,认为认识因先验主观标准而总是相对的、不完善的,因而主站在“道”高度认识事物,认识差别中的同一三,在宇宙论方面,继承了老子“道”的本体论,突出并发挥了“道”其性“无”的观点思考题:一,如何理解庄子“吾丧我”的无条件精神自由境界?二,庄子是怎样否定人的经验认识能力的?三,庄子主要在哪些方面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之形成~易传【1】易传其作孔子及后学。共十目【2】对古经的阐释和发挥1)对卦爻辞的人文的解释:承春秋取义取象之法,对原典卦爻辞的道德阐释2)对卜筮的人文及理性解释:天地感,故可知吉凶思天履信尚贤则天佑其吉3)对《周易》系统的理论整合对其成书之人文道德目的解说:崇德广业对其产生之宇宙论根据的解说:取自然之则此外,对其筮法的理论解说:顺天之德、晓天之理【3】《易传》的思想体系及容1)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万物的理论体系: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道器观:因道而治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储物流场地租赁合同范文
- 博物馆展品贷款合同
- 江西省会昌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物理试题期末试卷含解析
-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基本技能(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不同职业的服装课件图片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附中江宁分校2024-2025学年初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应用英语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后厨员工绩效考核表
- 【物理】2022年高考真题-天津卷
- 建筑物理声复习归纳总结
- 污水处理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及警示标志
- 海为工业物联网整体解决课件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浙江省公安民警心理测验考试题目(含答案)
- (精品)3D打印机毕业论文
- 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施工队用)
- 自卸车液压系统安装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