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防灾科技学院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前言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体系架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及课程内容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深度与体系结构、重点难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等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的文件。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新要求的形势,本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学院办学特色为优势,以学院新版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期培养优秀的后备专业人才为目的汇编而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本着因材施教、加强基础和实践、拓展专业知识面,注重能力培养,密切结合学院办学思路和特色,体现专业方向的优势,形成制定过程中得到了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迟宝明教授、刘春平教授的关心与指导及学院其他兄弟教研室的积极配合,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经反复讨论修改使汇编工作顺利完成。本次专业汇编主要针对专业理论课程,课程的设置基于理工、地学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而后设计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专业方向,三个方向分别由不同的课程作为支撑。理论课程主要由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及专业任选课组成,其中,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16门课程,数学类基础课程3门,理化类基础课程3门,地质类基础课程4门,工程地质类基础课程2门,地下水专业基础课程4门,该部分共62学分;专业必修课中共设4门课程,工程地质专业方向开设了工程地质学课程,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方向开设了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及专门水文地质学两门课程,针对学院办学特色开设了地震水文学课程,该部分共11学分;专业限选课着重考虑水文、环境与勘察三个方向,分别设置了水力学、水文学、环境学概论和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该部分共11学分;专业任选课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训练,共设置29学分,修满8学分即为合格。本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是在学院压缩课时的新情况下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初步完善与总结,目的是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创新能力,使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水平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高。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审委员会主任:高尔根副主任:何世根成员:迟宝明刘春平姜纪沂谷洪彪张莹宋洋廖欣张艳张耀文李静编写组:邓金宪李巨文卢滔袁四化于晓辉白相东刘晓燕石云徐国栋刘小阳肖专文王振宇林玮门妮温立平王伟孙广通朱敏赵学艳曹桂荣杨绪海王福昌张梅东审稿人:李德伦
目录学科(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理工类上)教学大纲 存目高等数学(理工类下)教学大纲 存目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存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 存目大学物理(上、下)教学大纲 存目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存目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存目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6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15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19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26岩石学教学大纲 33工程测量教学大纲 37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43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48地下水动力学教学大纲 55水文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60土力学教学大纲 65专业必修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74地震水文学教学大纲 80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教学大纲 84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90专业限选课水力学教学大纲 96水文学教学大纲 103环境学概论教学大纲 108岩土工程勘察教学大纲 113专业任选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大纲 121数学物理方程教学大纲 124环境水化学教学大纲 128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教学大纲 134地下水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138地下水流数值方法教学大纲 141污水处理教学大纲 146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150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154工程与环境物探教学大纲 160岩体力学教学大纲 163弹性力学教学大纲 169物理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10290课程名称: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课部门:基础课教学部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大学化学、基础化学实验、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先行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定量地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普遍规律。本教学大纲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物理化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今后在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大学化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以上基础课为本课程打下了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学习本课程。本课程也将为后续专业课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教学内容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节恒容热、恒压热与焓
第三节热容
第四节相变焓
第五节标准摩尔反应焓
第六节化学反应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第七节化学反应怛压热与怛容热的计算
第八节可逆过程与可逆体积功的计算
第九节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2.重点难点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PVT变化、在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难点: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3.基本要求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过程、状态函数与途径函数等基本概念,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理解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PVT变化、在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教学内容第一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二节熵变计算第三节热力学第三定律第四节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第五节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2.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纯PVT变化、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难点: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3.基本要求理解自发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理解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定义;掌握熵增原理、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掌握物质纯PVT变化、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掌握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理解推导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理解克拉佩龙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掌握其计算。第三章化学平衡1.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二节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第三节有纯态凝聚相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第四节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第五节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六节真实气体的化学平衡2.重点难点重点: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真实气体化学平衡及溶液中的化学平衡。难点: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真实气体化学平衡及溶液中的化学平衡。3.基本要求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熵定义及计算;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掌握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推动力;真实气体化学平衡及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教学内容第一节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第二节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第三节理想液态混合物第四节理想稀溶液第五节逸度与逸度系数第六节活度及活度系数2.重点难点重点: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及有关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真实理想液态混合物、真实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难点: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及有关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真实理想液态混合物、真实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3.基本要求了解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会各种组成表示之间的换算;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概念;真实理想液态混合物、真实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化学势判别式的使用;逸度的定义。理解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掌握其有关计算及其应用;混合性质;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第五章相平衡1.教学内容第一节相律第二节单组分系统相平衡第三节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第四节两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第五节两组分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T-X图,p-T图,水蒸汽蒸馏第六节两组分系统的液一固平衡2.重点难点重点:相律的意义、推导、应用;单组分系统、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和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难点:相律的意义、推导、应用;单组分系统、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和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3.基本要求理解相律的意义、推导,掌握其应用。掌握单组分系统、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和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掌握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了解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第六章电化学1.教学内容第一节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导电能力第二节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第三节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第四节原电池的电动势第五节可逆电极与可逆电池第六节原电池热力学第七节电极电势第八节浓差电池第九节电池设计第十节极化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及计算;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计算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方法;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难点: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及计算;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计算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方法;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3.基本要求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离子强度的定义;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计算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方法。理解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并掌握其计算;可逆电池的概念,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原电池的设计原理。掌握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第七章表面现象1.教学内容第一节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第二节润湿现象第三节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与毛细现象第四节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第五节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第六节液体表面吸附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及吸附等温式;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难点: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及吸附等温式;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3.基本要求理解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理解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理解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理解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的关系。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了解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理解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含义和应用。第八章化学动力学1.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微分式)第三节速率方程的积分式第四节速率方程的确定第五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六节反应速度理论2.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一级、二级、n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意义;气相双分子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公式及有关概念。难点:一级、二级、n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意义;气相双分子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公式。3.基本要求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阿累尼乌斯方程的意义,并掌握其应用;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意义;气相双分子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公式及有关概念。。掌握一级、二级、n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了解基元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思想。第九章胶体化学1.教学内容1.胶体及分散物系概述2.胶体的光学性质3.胶体的动力性质4.胶体的电学性质5.憎液溶胶的稳定和聚沉6.乳状液
7.高分子溶液
8.胶凝2.重点难点重点: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和电学性质;胶团的结构和胶体稳定性与聚沉作用。难点: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和电学性质;胶团的结构和胶体稳定性与聚沉作用。3.基本要求了解分散体系的分类及胶体的定义。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和电学性质。理解胶团的结构和胶体稳定性与聚沉作用。实验部分:实验一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1.教学内容(1)调节恒温槽温度比室温高5℃,通恒温水于阿贝折射仪中。(2)测定折射率与组成的关系,绘制工作曲线;(3)测定环己烷-乙醇体系的沸点与组成的关系。2.重点难点重点:绘制常压下环己烷-乙醇双液系的T—X图,并找出恒沸点混合物的组成和最低恒沸点。难点:绘制常压下环己烷-乙醇双液系的T—X图,并找出恒沸点混合物的组成和最低恒沸点。用图解法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计算反应的活化能。3.基本要求(1)绘制常压下环己烷-乙醇双液系的T—X图,并找出恒沸点混合物的组成和最低恒沸点。(2)掌握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实验二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1.教学内容(1)配制溶液(2)不同反应时刻电导率Kt的测定(3)起始反应时刻电导率K0的测定(4)另一温度条件下的K0和Kt的测定2.重点难点重点:用电导率仪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进程中的电导率难点:用图解法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计算反应的活化能3.基本要求(1)学习用电导率仪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进程中的电导率(2)掌握用图解法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3)计算反应的活化能实验三表面张力的测定1.教学内容(1)仪器准备与检漏(2)仪器常数的测量(3)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变化的测定2.重点难点重点: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吸附量,由表面张力的实验数据求分子的截面积及吸附层的厚度。难点: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吸附量,由表面张力的实验数据求分子的截面积及吸附层的厚度。3.基本要求(1)掌握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了解影响表面张力测定的因素。(2)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吸附量,由表面张力的实验数据求分子的截面积及吸附层的厚度。四、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计讲课实验上机讨论/习题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0008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80008第三章化学平衡40004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60006第五章相平衡40004第六章电化学60006第七章表面现象60006第八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0006第九章胶体化学40004实验一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04004实验二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04004实验三表面张力的测定04004合计52120064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推荐教材:《物理化学》,肖衍繁李文斌,天津大学,2004年1月,第二版。2.教学参考书:《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物理化学》,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五版。《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作者:印永嘉,奚正楷,李大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月:1998年,版次:第四版。《物理化学》,胡英,出版社:出版年月:1999年,第四版。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讲解例题、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手段。本课程为考试课,期终考试为闭卷笔试形式。期终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期中成绩、读书笔记)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修订人:修订日期:2011.3.28审核人:审核日期:2011.3.29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10231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IntroductiontoEarthscience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阐述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并进行必要的实践环节训练。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步入地球科学的殿堂,接受地质思维(归纳、推理、分析、时空观)的基本训练,了解地球科学的概貌和发展趋势,培养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后续课程有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等。应用先修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地球科学概论中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质学概论(包括地质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地质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三节地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第四节地质学在当代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地质学概念,地质学研究方法。3.基本要求掌握地质学、地质作用的概念。重点掌握地质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意义;了解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第二章宇宙、太阳系和地球1.教学内容第一节宇宙的起源;第二节星系的演化第三节太阳系的起源第四节地球的早期演化2.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早期演化历史;难点:宇宙起源的各种假说。3.基本要求掌握地球的早期演化历史,了解宇宙的起源、星系的演化、太阳系的起源第三章地球的结构与组成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第三节地球的结构2.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和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波速结构、地壳的结构;难点地球的密度、压力、和重力加速度。3.基本要求掌握地球的形态特点、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掌握地球的相关物理性质。第四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能量系统第二节地质作用形式第三节矿物与岩石第四节地质年代学2.重点难点重点:组成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难点:主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手标本鉴定3.基本要求掌握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矿物、岩石的概念,着重掌握主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手标本鉴定第五章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1.教学内容第一节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类型;第二节地面流水地质作用;第三节冰川和冰川作用;第四节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第五节海岸地质作用;第六节湖泊、沼泽地质作用;第七节风的地质作用;第八节主要地质灾害(块体运动)。2.重点难点重点:风化作用概念及风化作用类型和方式;河流垂直侵蚀作用、侧方侵蚀作用概念和平衡过程,河流沉积作用原因及主要沉积地形;冰川概念;潜水面概念,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相应的岩溶地形;波浪运动特征;风的地质作用类型及典型风蚀地形;干旱气候区外力地质作用特征及沙漠总特征3.基本要求掌握风化作用概念及风化作用类型和方式;掌握河流垂直侵蚀作用概念和平衡过程,河流沉积作用原因及主要沉积地形;掌握地面流水分类和影响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因素;掌握波浪运动特征,波浪对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和海蚀地形。掌握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特征;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类型及典型风蚀地形;掌握干旱气候区外力地质作用特征及沙漠总特征;掌握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基本特征。第六章构造运动及其形迹1.教学内容第一节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第二节构造变动第三节板块构造学说要点第五节地震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构造变动的类型、地震的成因、地震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3.基本要求掌握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构造变动的类型、地震的成因、地震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理解地震的研究方法、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实验部分:实验一:常见矿物手标本鉴定实验二:岩浆岩的手标本鉴定实验三:沉积岩的手标本鉴定实验四:变质岩的手标本鉴定实验五:校园景观石的描述与鉴定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计讲课实验上机讨论/习题第一章绪论20002第二章宇宙、太阳系和地球40004第三章地球的结构与组成40004第四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480012第五章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1400014第六章构造运动及其形迹1020012合计38100048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推荐教材:《普通地质学》,吴泰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教学参考书:《普通地质学》,叶俊林,地质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本课程的教学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的形式为闭卷考试。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卷面成绩占5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上提问、课后作业、期中大作业、上机实习等成绩组成。修订人:修订日期:2011.4.8审核人:审核日期:2011.10.31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8290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Ge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课程性质为专业基础课。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适当加强有关地质构造制图和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分析地质构造的技能的初步训练。使学生能够认识、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为在教学实习及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有地球科学概论,该课程为构造地质学打下地质基础。构造地质学也与同时进行的水文地质学基础有交叉内容,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相补充相关知识。后续课程有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构造地质学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为教学实习中构造地质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并规范了后续地质报告的编写。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1.教学内容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第二节构造地质学的特点和分析研究方法;第三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第四节:构造地质学发展历史。2.重点难点重点: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和方法。难点:无。3.基本要求了解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特点、分析和研究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分析研究的兴趣。第一章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质体及地质体的产状;第二节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其露头界线;第三节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2.重点难点重点:“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及倾斜岩层的概念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岩层间、岩体与岩层接触关系及形成过程。难点:“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岩层间、岩体与岩层接触关系及形成过程。3.基本要求掌握沉积岩的原生构造、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概念及表示方法、各类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第二章原生构造1.教学内容第一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二节岩浆岩的原生构造2.重点难点重点:沉积岩原生构造及利用原生构造判断顶底面。难点: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面和底面。3.基本要求理解沉积岩、岩浆岩原生构造;掌握如何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面。第三章构造分析力学基础1.教学内容第一节应力和应力状态第二节应力分析第三节应变的概念第四节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第五节岩石的破坏2.重点难点重点:应力状态、及应力椭球,应变及岩石的破坏。难点:应力分析原理及方法。3.基本要求理解地质构造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影响岩石破坏的影响因素及岩石的破裂方式。第四章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2.重点难点重点: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及简单剪切、纯剪切意义及应力方式。难点:简单剪切、纯剪切地质意义及应力方式。3.基本要求了解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理解地质构造变形的规律;掌握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及简单剪切、纯剪切的意义。第五章褶皱1.教学内容第一节褶皱的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形态描述第三节褶皱的分类第四节叠加褶皱第五节褶皱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褶皱要素及褶皱位态分类;褶皱轴面等概念及其产状确定,剪切、横弯褶皱作用。难点:褶皱分类中的理查德褶皱产状类型及兰姆赛褶皱横截面几何类型。3.基本要求理解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褶皱的几种基本作用,褶皱作用因素;掌握褶皱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理查德位态分类及兰姆赛横截面分类,纵弯褶皱作用概念及特征,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区别。第六章节理1.教学内容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节理组合和节理分期第三节节理的形成与主应力关系第四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节理力学分类及其特征。难点:节理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中的缝合线构造、节理的充填特征。3.基本要求理解节理的形成与主应力关系;掌握节理的概念、节理几何分类、节理力学分类及特征。第七章断层1.教学内容第一节断层几何要素和位移第二节断层的分类第三节断层的识别及位移方向的确定第四节断层效应第五节断层的作用时间。2.重点难点重点:断层要素、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各类断层的特征及断层识别。断层的分类。难点:断层的位移方向的确定。3.基本要求了解各种各样的断层效应;理解并掌握断层的概念及其与节理的区别、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及其各自特征,各种断层的形成机制和力学背景;掌握断层的识别及观察和研究方法。第八章区域性大断裂1.教学内容第一节逆冲推覆构造第二节伸展构造第三节走向滑动断层2.重点难点重点:区域深大断裂、裂谷、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的概念及特征。难点:逆冲推覆构造与褶皱,及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联系和区别。3.基本要求理解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变质核杂岩定义;掌握三种大型断层概念、特征及走滑断层、转换断层的区别。第九章叶理和线理1.教学内容第一节叶理第二节线理2.重点难点重点:叶理的概念及域组构特征、叶理的分类及分类特征、叶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内容。难点:为叶理成因及线理的野外研究。3.基本要求理解劈理的概念及域组构特征、劈理的分类及分类特征和野外观察与研究内容;掌握线理的概念及各种特征、线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第十章变质岩区构造1.教学内容第一节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变质岩区的构造置换第三节韧性剪切带2.重点难点重点: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构造置换、叠加褶皱概念及特征。难点:韧性断层中糜棱岩概念与类型,剪切运动方向确认。3.基本要求理解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构造置换、叠加褶皱;掌握韧性剪切带特征及糜棱岩定义,利用糜棱岩判断剪切运动方向。(二)实验部分1.赤平投影原理及操作2.分析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地质图3.在地质图上求厚度及埋深4.读褶皱地区地质图5.绘制节理等密图6.断裂地区地质图7综合分析地质图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计讲课实验上机讨论/习题绪论22004第一章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2.52004.5第二章原生构造1.52003.5第三章构造分析力学基础40004第四章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20002第五章褶皱42006第六章节理22004第七章断层42006第八章区域性大断裂30003第九章叶理和线理30003第十章变质岩区构造44008合计32160048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推荐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德伦,王恩林主编,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2、教学参考书:《地球构造导论》,E.W.斯宾塞(E.W.Spenoer),1977;朱志澄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J.G.兰姆赛,M.I.胡伯著,徐树桐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J.G.兰姆赛,1967;单文琅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现代构造地质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J.G.兰姆赛、M.I.胡伯,1983;刘瑞旬、常志忠、张荣昌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构造地质学》,L.U.狄塞特尔(张文佑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构造地质学原理》,俞鸿年、芦华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郑亚东、常志忠,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构造地质学》,朱志澄,宋鸿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构造地质学》,朱志澄,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模型讲解、课堂讨论与实习相结合手段;本课程为考试课,期终考试为闭卷笔试形式。期终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期中成绩、读书笔记)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修订人:修订日期:2011.4.6审核人:审核日期:2011.10.31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8127课程名称: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GeomorphologyandQuaternaryGe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直观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现象的基本特点,并能对其进行成因、形成发展过程、年代和分布规律的解释;掌握对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测量和制图等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主要预修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等地质基础课,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通过对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学习,又能为后续课程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环境学概论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为教学实习中地质地貌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并规范了后续地质报告的编写。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貌学第二节第四纪地质学第三节新构造运动学第四节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及新构造运动学之间的联系第五节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意义2.重点难点重点: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四纪下限问题,新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研究方法。难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和新构造运动学之间的时、空、成因、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上的联系。第四纪下限问题。3.基本要求掌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新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研究方法;了解第四纪地质学和新构造运动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之间的时、空、成因、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上的联系,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第二章构造、火山地貌及火山堆积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构造地貌第二节火山地貌及火山堆积物2.重点难点重点: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的概念及识别、分类、形态特征及形成发展过程。难点: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3.基本要求掌握各类构造地貌及火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掌握各类构造、火山地貌的识别方法及火山堆积物研究的意义。第三章风化作用及产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风化作用第二节风化作用产物及分类第三节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研究意义2.重点难点重点:风化作用的阶段和产物;难点:残积物的识别。3.基本要求掌握关于风化作用的若干概念、阶段、影响因素及产物;掌握残积物的识别方法。第四章重力(坡地、斜坡)地貌及其堆积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块体运动第二节崩塌第三节滑坡第四节泥石流第五节蠕动第六节重力地貌及堆积物研究意义2.重点难点重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貌及堆积物,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识别,蠕动的识别。难点:块体运动力学分析,影响滑坡的因素。3.基本要求掌握重力地貌及堆积物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重力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其堆积物的野外识别方法。第五章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面流地貌及坡积物第三节洪流地貌及洪积物第四节河流地貌及冲积物2.重点难点重点:面流、洪流与河流地貌及堆积物的特点,河流阶地及阶地系,河流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研究方法,夷平面及准平原。难点:流水地貌及冲积物形成发展过程及研究方法。3.基本要求掌握面流、洪流及河流地貌及堆积物的特点;掌握河流阶地及阶地系的类型及形成过程,河流的类型,夷平面及准平原的概念,河流地貌及冲积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六章岩溶地貌及堆积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岩溶地貌及堆积物第三节岩溶地貌研究的意义2.重点重点: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的特点。难点: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溶地貌及堆积物的形成发展过程。3.基本要求掌握岩溶作用及岩溶地貌的相关概念、岩溶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岩溶地貌的基本类型、形成过程。了解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的研究意义。第七章海滨地貌及其堆积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海滨地貌及堆积物第三节海岸发育与海岸类型第四节海岸地貌与生产建设2.重点难点重点:海洋水体(特别是波浪、潮汐和海流)动力作用过程,海滨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点;难点:海洋水体(特别是波浪)动力作用过程及堆积物的形成与发展。3.基本要求掌握海滨地貌和海滨堆积物的特点;海滨地貌及堆积物的形成、海洋水体(特别是波浪)动力作用过程。第八章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冰川地貌及堆积物第三节冰川地貌及堆积物研究的意义2.重点难点重点: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冰水地貌及冰碛物,冰水地貌及冰水堆积物的特点;冰川地貌的组合。难点:冰川、冰水地貌及堆积物的形成发展过程3.基本要求掌握冰川地貌及冰碛物、冰水地貌及冰水堆积物特点,冰川地貌的组合。了解冰川地貌及冰碛物研究的意义第九章风成地貌及其堆积物1.教学内容第一节风力作用第二节风蚀地貌及风成砂第三节荒漠第四节黄土及黄土地貌第五节黄土地貌与生产建设2.重点难点重点:风力作用过程;风蚀、风积地貌(包括黄土地貌)及风成堆积物(包括黄土)的特点。难点:风力作用过程,风成地貌及堆积物的形成过程。3.基本要求掌握风力作用,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及风成堆积物的基本特点及形成发展过程。第十章第四纪生物界及地层学意义1.教学内容第一节第四纪植物群及地层学意义第二节第四纪哺乳动物及地层学意义第三节第四纪软体动物及地层学意义第四节第四纪微体古生物及地层学意义第五节古人类与古文化分期2.重点难点重点:第四纪植物群、哺乳动物、微体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点及在第四纪地层划分中的作用。古人类及古文化分期。难点:第四纪植物群、哺乳类、微体、软体动物、古人类及古文化分期的地质学意义。3.基本要求了解第四纪哺乳类一般特征及鉴定原则;掌握第四纪植物大化石及孢粉在第四纪地层划分中的作用。掌握运用第四纪哺乳类、古人类和古文化分期划分第四纪地层的一般原则。第十一章第四纪古气候及其地层学意义1.教学内容第一节气候变化的证据第二节气候波动与第四纪冰期划分2.重点难点重点:气候变化的证据、气候变化原因;冰期划分方案、全新世气候划分。难点:气候变化原因;候变化的证据。3.基本要求掌握气候变化的证据、阿尔卑斯地区和中国冰期划分方案、全新世气候划分方案。了解气候变化原因。第十二章第四纪年代学1.教学内容第一节第四纪年代学概述第二节物理年代学方法第三节放射性年代法2.重点难点重点:古地磁、热释光、光释光和14C测年法的原理、应用条件、样品采集及注意事项。难点:古地磁、热释光、光释光和14C测年法的原理。3.基本要求掌握第四纪年代学的概念和基本分类;掌握古地磁、热释光、14C第十三章第四纪地层1.教学内容第一节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第二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节中国第四纪地层2.重点难点重点: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华北、华南及黄土地层划分。难点: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3.基本要求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华北、华南及黄土地层划分。了解国内其它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实习部分:内容和要求实习一构造、火山地貌及火山堆积物、重力地貌及重力堆积物解译利用立体镜和航片对典型的构造、火山地貌及火山堆积物(1学时)、重力地貌及重力堆积物(1学时)解译。要求学生建立上述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现象的解译标志并作出解译图。实习二流水地貌及冲积物解译利用立体镜和航片对典型的流水地貌及堆积物(包括面流、洪流和河流)进行识别,要求学生建立上述地貌及堆积物的解译标志并作出解译图。实习三岩溶地貌及堆积物、海滨地貌及堆积物解译利用立体镜和航片对典型的岩溶地貌及堆积物(1学时)和海滨地貌及堆积物(1学时)解译,要求学生建立上述地貌及堆积物的解译标志并作出解译图。实习四冰川地貌及堆积物、风成地貌及堆积物解译利用立体镜和航片对典型的冰川地貌及堆积物、风成地貌及堆积物进行解译,要求学生建立上述地貌及堆积物的解译标志并作出解译图。实习五古脊椎动物化石鉴定对象、牛、马等古脊椎动物化石(牙齿、头骨、脊椎和角等)进行鉴定。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化石鉴定的主要标志。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小计讲课实验上机讨论/习题第一章绪论40004第二章构造、火山地貌及火山堆积物21003第三章风化作用及产物20002第四章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21003第五章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52007第六章岩溶地貌及堆积物21003第七章海滨地貌及堆积物31004第八章冰川地貌及堆积物31004第九章风成地貌及堆积物31004第十章第四纪生物界及地层学意义42006第十一章第四纪古气候及其地层学意义30003第十二章第四纪年代学20002第十三章第四纪地层30003合计38100048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推荐教材:《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修订版),田明中,程捷,地质出版社,2009年8月,2009年8月第1版;2.教学参考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王飞燕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1991年10月第1版。《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谢宇平等,地质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地貌学原理》,杨景春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2001年8月第1版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同时讨论法。手段: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本课程为考试课,期终考试为闭卷笔试形式。期终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期中成绩、读书笔记)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修订人:修订日期:2011.4.9审核人:审核日期:2011.10.25
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10233课程名称:岩石学/Petr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勘查工程与技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岩石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有一概括的了解,掌握地表各种常见岩石的鉴定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岩石当前的性状,也能够分析其性质的形成条件、分析并预测岩石性质的可能变化,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岩石学问题及其它地质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地球科学概论,该课程为岩石学打下地质基础。后续开设的课程有地质教学实习、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等,为后续基础课的学习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为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打下基础,并规范了后续地质报告的编写。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言1.教学内容第一节岩石和岩石学第二节岩石的分布第三节岩石学的研究意义第四节岩石学的研究历史2.重点难点重点:岩石和岩石学的基本概念。难点:岩石转化、分布。3.基本要求了解岩石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理解岩石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岩石的概念、岩石学的概念。第一章造岩矿物学基础1.教学内容第一节矿物和晶体第二节矿物的性质第三节造岩矿物2.重点难点重点:七种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难点:晶体学的知识和矿物的物理性质。3.基本要求了解晶体学的基本知识;理解矿物的物理性质;掌握种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第二章火成岩1.教学内容第—节概述第二节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第三节火成岩岩类学第四节火成岩多样性原因2.重点难点重点:火成岩的一般特征和各种常见火成岩的鉴定。难点:岩浆的起源演化。3.基本要求掌握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和类型,能鉴定各种常见的火成岩。第三章沉积岩1.教学内容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第二节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第三节陆源碎屑岩第四节内源沉积岩2.重点难点重点:沉积岩的一般特征和各种常见沉积岩的鉴定。难点:沉积岩的构造特征。3.基本要求掌握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和各种常见沉积岩的鉴定。第四章变质岩1.教学内容第一节变质作用第二节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第三节常见变质岩2.重点难点重点:变质岩的一般特征和各种常见变质岩的鉴定。3.基本要求掌握变质岩的一般特征和各种常见变质岩的鉴定。第五章野外岩石学1.教学内容第一节岩石的观察和描述第二节火成岩第三节沉积岩第四节变质岩2.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大岩性的野外鉴定。基本要求掌握三大岩性的野外鉴定方法。实验内容:实验一:超基性岩(橄榄岩-苦橄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二: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三: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四: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英安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五:碱性岩(正长岩-粗面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六:脉岩类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七:火山碎屑岩类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八:粗碎屑岩(砾岩)手标本观察及鉴定实验九:中碎屑岩(砂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实验十:细碎屑岩及泥岩手标本观察及薄片鉴定实验十一:碳酸盐岩(石灰岩及白云岩)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实验十二:动力变质岩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实验十三:区域变质岩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计讲课实验上机讨论/习题绪言40004第一章造岩矿物学基础40004第二章火成岩860012第三章沉积岩840012第四章变质岩820010第五章野外岩石学60006合计36120048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推荐教材:《岩石学简明教程》,肖渊甫,地质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三版2.教学参考书:《岩浆岩石学》,邱家骧,地质出版社,1985。《沉积岩石学》,张鹏飞,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手段为多媒体。本课程为考试课,期终考试为闭卷笔试形式。期终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期中成绩、读书笔记)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修订人:修订日期:2011.4.30审核人:审核日期:2011.10.31
工程测量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10104课程名称:工程测量/Engineeringsurve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课部门:防灾工程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工程测量是我校防灾工程系和地震科学系的一门重要、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讲授如何为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提供数据资料,并以此配合指导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完成野外测绘和测设工作。同时也为后继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要求学生同时修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又为学习后续专门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奠定基础。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学的发展、学习意义及要求第二节地面点位的确定第三节测量工作概述2.重点难点重点:地面上点位的确定方法。难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投影带的概念及划分。3.基本要求了解测量学的任务与作用、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原则;掌握地面上点位的确定方法。第二章水准测量1.教学内容第一节水准测量原理和仪器操作
第二节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与成果整理
第三节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四节水准测量的误差与注意事项
第五节自动安平、精密、电子水准仪简介2.重点难点重点:水准仪的使用及水准测量内业数据处理方法。难点:水准测量内业数据处理方法。3.基本要求了解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方法及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掌握水准测量原理、施测方法及测量成果的整理。第三章角度测量1.教学内容第一节角度测量概念
第二节光学经纬仪的使用
第三节水平角测量
第四节竖直角测量
第五节光学经纬以仪的检验与校;
第六节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分析2.重点难点重点:经纬仪的使用及水平角、竖直角测量方法。
难点:水平角、竖直角测量方法。3.基本要求了解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及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分析;掌握角度测量的原理、常用方法以及角度测量的实际操作;经纬仪的对中整平、水平角、竖直角的观测与计算。第四章距离测量1.教学内容第一节钢尺量距第二节电磁波测距2.重点难点钢尺精密量距方法。3.基本要求了解使用钢尺进行一般量距和精密量距的原理方法及实际操作。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误差概述第二节衡量精度指标2.重点难点重点:测量误差的分类及中误差的概念。
难点;中误差的计算。3.基本要求了解有关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掌握测量误差分析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的应用。第六章控制测量1.教学内容第一节三北方向第二节方位角与象限角第三节控制测量概述
第四节导线测量2.重点难点重点:方位角的推算,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及内业数据处理、全站仪的使用。难点:导线的内业数据处理方法。3.基本要求了解有关三北方向的基本知识;掌握方位角的概念及其计算,控制测量的方法,导线测量的内、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第七章近代测绘新技术简介1.教学内容第一节全站仪及其使第二节GPS全球定位系统2.重点难点重点:全站仪的操作,GPS系统的组成及应用。难点:GPS定位原理。3.基本要求了解GPS在全球定位系统及测量中的应用;掌握全站仪的使用。第八章大比例地形图的测绘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形图的概述第二节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第三节地形图的传统测绘方法第四节数字化测图方法2.重点难点重点:野外测图。难点:地物、地貌特征点的选择。3.基本要求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传统测绘方法和数字化测图方法。第九章地形图的应用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第二节图形面积的量算第三节平整场地的土方量计算2.重点难点重点:地形图的基本应用。难点:工程土方量的计算,地形图在平整土地中的应用。3.基本要求掌握在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阶段如何正确使用地形,熟悉图形面积的量算及平整场地的土方量计算。实验内容:实验一:DS3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1学时)1、实验内容:(1)DS3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与功能;(2)DS3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2、重点难点重点: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难点:视差的消除。3、基本要求对照仪器,了解各DS3自动安平水准仪主要部件的名称和用途;重点掌握水准仪的技术操作及扶尺等相关要领,观测数据的记录。实验二:四等水准测量(1学时)1、实验内容:(1)四等水准外业观测程序;(2)四等水准观测记录与计算。2、重点难点重点:四等水准的观测方法与步骤。难点:四等水准观测计算与检核。3、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记录、计算与检核方法。实验三:电子经纬仪的技术操作(1学时)1、实验内容:(1)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及功能;(2)电子经纬仪的使用。2、重点难点重点: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操作。难点:电子经纬仪的对中与整平,视差的消除。3、基本要求对照仪器,了解电子经纬仪各主要部件的名称和用途;重点掌握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操作,能够利用经纬仪观测水平角。实验四:水平角测量(1学时)1、实验内容:(1)测回法水平观测;(2)水平角观测数据记录与整理。2、重点难点重点:测回法水平角观测程序。难点:数据记录与检核。3、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水平角观测程序、记录、计算与检核方法。实验五:全站仪仪的技术操作(2学时)1、实验内容:(1)全站仪的基本构造及功能;(2)全站仪的使用。2、重点难点重点:全站仪的基本操作。难点:三维坐标的观测方法。3、基本要求对照仪器,了解全站仪各主要部件的名称和用途;重点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及电子屏幕功能键的设置,掌握全站仪测量角度、距离、高程和坐标的方法。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计讲课实验上机讨论/习题第1章绪论20002第2章水准测量42006第3章角度测量42006第4章距离测量20002第5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20002第6章控制测量40004第7章近代测绘新技术简介42006第8章大比例地形图的测绘20002第9章地形图的应用20002合计2660032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推荐教材:《工程测量》,周文国、郝延锦,测绘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2.教学参考书:《土木工程测量》,刘玉珠,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土木工程测量》,史兆琼,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课堂讲授:授课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PPT形式或其他多媒体授课方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自主式教学、发现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分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期中考试组成,占总成绩的50%。其中,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修订人:修订日期:2011.4.21审核人:审核日期:2011.11.2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10147课程名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IntroductionofGroundwaterScienceandEngineering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16学时/1学分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的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工作任务,学科专业的历史沿革与国内外发展现状,本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与突出的前沿课题等,进一步理解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后续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使学生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并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修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有地球科学概论、灾害学概论的基础知识。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进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同时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等课程奠定基础。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专题讲座1:地下水的功能与作用1.教学内容一、地下水的概念与分类二、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三、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四、地下水是活跃的地质营力五、地下水是地球内部的信息载体六、地下水是重要致灾因素2.重点难点重点:地下水的功能与作用。难点:地下水的地质营力作用;地下水的信息载体作用;地下水的致灾作用。3.基本要求专题讲座2: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分支与主要研究内容1.教学内容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概念二、学科的历史沿革三、学科分支及相应的研究内容四、中国有关地下水科学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五、地下水相关学术期刊六、地下水科学的热点问题2.重点难点重点:学科分支及相应的研究内容;地下水科学的热点问题。难点:地下水科学的热点问题。3.基本要求深入认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了解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任务与内容,以及当前该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和热点研究课题,体会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专题讲座3: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开发与利用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学内容一、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二、地下水资源基本属性三、我国地下资源的分布特征四、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五、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六、地下水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负效应问题现状2.重点难点重点:地下水资源基本属性;地下水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负效应问题现状。难点:地下水过度开发引起的环境负效应机理。3.基本要求深入认识地下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差异,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熟悉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地下水过度开发所导致的一系列环境负效应问题,树立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念。专题讲座4:地下水库建设与可行性论证问题1.教学内容地下水库的概念二、地下水库的结构与特征三、地下水库的建库条件四、地下水库在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蓄方面发挥的作用五、地下水库建设实例2.重点难点重点:地下水库的结构与特征;地下水库的建库条件;地下水库在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蓄方面发挥的作用。难点:地下水库在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蓄方面发挥的作用。3.基本要求认识作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之一的地下水库的功能与作用,掌握作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的重要方法,地下水库建设论证的主要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专题讲座5:岩土工程中的地下水问题1.教学内容一、岩土工程地下水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二、地下工程中突发性涌水涌泥问题三、基坑降水与矿井疏干问题四、污染土、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五、渗透变形与破坏问题2.重点难点重点:地下工程中突发性涌水涌泥;基坑降水与矿井疏干;渗透变形与破坏。难点:渗透变形与破坏。3.基本要求认识岩石空隙中地下水的工程行为和工程意义,尤其是对作为灾害因子的地下水在岩土工程地质中产生灾害的机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了解相应的防治措施。专题讲座6: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1.教学内容一、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二、地下水的污染源与污染物类型三、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四、地下水污染的防治与修复技术2.重点难点重点:地下水的污染源与污染物类型;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地下水污染的防治与修复技术。难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与修复技术。3.基本要求理解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掌握地下水的污染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高校博士研究生教师职务聘任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子商务代理销售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空压机行业市场推广与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储煤场煤炭储备与智能物流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土地贷款反担保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殊环境搬迁及环保措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跨境担保居间交易合同细则2篇
- 展会国际物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代驾服务租赁合同范本(含车辆使用限制条款)2篇
- 二零二五版快递驾驶员职业发展规划与聘用合同3篇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压轴60题40大考点)
- 企业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度管理评审报告
- 暨南大学《微观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药销售合规培训
- DB51-T 5038-2018 四川省地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GB/T 12723-202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