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回顾_第1页
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回顾_第2页
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回顾_第3页
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回顾_第4页
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回顾新甫工作室【单元综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此,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外交关系二十多年。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新中国的外交,学习的关键是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着重突出基本线索,重在理顺三个历史阶段外交的知识,即20世纪50年代初登国际舞台、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改革开放后全面走向世界。把握中国政府在三个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知识回顾清单】知识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依据: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2)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知识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3)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①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③内容(成果):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④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谈到的“求同存异”“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⑤意义: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b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知识点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2、恢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3、意义:(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知识点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过程:(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2、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知识点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1、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国家的安全战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②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③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科学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制定对外方针的出发点。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22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22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重点突破】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原因(1)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成就:①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②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3)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国际原因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②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③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国内原因①卓越的外交家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③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原因第一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2)二战后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3)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第二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⑴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⑵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⑷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2)从中国方面看: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⑵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⑶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A标志事件: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结束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B深远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高潮。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1)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他们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哪些?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1.原因:(1)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2)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变化:(1)由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2)奉行不结盟政策。(3)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较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2.不同的外交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十净屋予冉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给帝国主义的敌视政策以沉重的打击。(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是一种屈辱外交。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1)社会制度不同。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民族没有独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2)领导力量不同。①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②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