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秩序之争_第1页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_第2页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_第3页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_第4页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教学目的:2021年,既是“秩序之年”,又是“规则之年”。2021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大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国际秩序的博弈全面拉开。通过阐述当前国际秩序的基本情况以及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把握目前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并对中国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角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程内容:1.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2.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3.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4.国际秩序之争与未来发展方向喜欢看美国大片的同学想必都不会忘记在《指环王》这个宏大的史诗电影系列里,为了拯救中土世界的未来,魔法师、精灵族、矮人族、半兽人、霍比特人和人类等9大种族召开的圣白大会。在现实世界中,其实也有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会议”决定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我们称之为“国际政治秩序”,也叫“全球治理体系”。现在的国际秩序是怎样的?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力量各自对国际秩序有哪些期待?有关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电影《指环王》的最后,霍比特人销毁了给人类带来破坏的“魔戒”,9大种族的联合拯救了中土世界。现实世界中,又主要是哪个国家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有序、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一、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它规定了国际社会应该按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理国际问题。当前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正式确立的,其突出标志是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对国际事务的长期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就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这一新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联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继续对德、日、意等轴心国协同作战。“联合国”一词,是在1941年12月起草宣言过程中,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美国认为,只有建立一个以几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才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4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月至10月,苏、英、美3国代表和中、英、美3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和拟订组织联合国的建议。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主要有6大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联合国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联合国也犯过种种错误,特别是在全面冷战的年代里,它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台由美国操纵的、苏联不断使用否决权的难以正常运转的机器,一度背离了联合国的宗旨,但是它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仍然发挥了正面作用:首先,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其次,宪章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在雅尔塔体系演变而来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欧洲通过西欧的联合走向复兴,逐渐成长为相对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亚太地区的变化同样翻天覆地,日本逐渐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中国家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布雷顿森林会议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两机构并于1947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的反对,世贸组织未能成立。同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欧共体和加拿大于1990年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冷战终结导致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发生第一次重大变化,全球层面的两极对抗宣告结束,美苏两霸主导的国际秩序进入一超多强时代。美国充分享受了冷战结束的红利,在后冷战时代大大扩展其政治与安全优势,试图打造真正的单极世界。进入21世纪后,美国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金融危机又使其国力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中俄印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更加活跃,一超地位下降,多强地位提升,国际秩序进入新的调整和变革期。二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也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优势地位的下降和西欧、日本的经济发展,改变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世界经济呈现美日欧三强鼎立的格局,而七国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变化。第二次是21世纪初,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经济优势地位的下降、2021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为之一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著提升,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成为讨论世界经济的主要平台。当前,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得以总体维持,同时围绕国际秩序的增量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安全领域,联合国仍是中心,但同时一些区域、次区域组织在各自地区的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东盟、非盟一体化建设均取得新的进展;经济贸易领域,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贸组织(WTO)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为代表的区域化自贸安排也在逐步增加和发展。二、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近代以来,西方的价值观长期主导国际秩序的规则和规范。国际体系的多极化进程开启了国际秩序转型的大门,国际秩序观是各主要国际政治力量对国际秩序及其转型的看法,主要国际秩序观之间的关系将规范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走向。1.美国: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从美洲的“门罗主义”,到亚洲的“门户开放”政策,再到一战后的“威尔逊主义”和国际联盟的建立,美国历史上就一直重视引导和塑造国际秩序。二战期间,美国就注重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战略谋划。美英签署《大西洋宪章》,确定不追求领土扩张、自由贸易、平等获取原料、放弃使用武力等原则。1942年,美与英、中、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再次确认《大西洋宪章》有关原则,框定战后秩序的基本走向。1944年,美召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推动主要国家就联合国组织机构、宗旨和原则等达成基本协议。美还召集举行布雷顿森林会议,讨论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二战结束后,美挟二战胜利之威,召集旧金山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宣告联合国正式成立,由此确立战后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美把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主导权,推动各国签署《关贸总协定》,由此确立战后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冷战结束后,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维持“一超独霸”,发动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对美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造成严重伤害。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危机感和焦虑感上升,奥巴马政府明确提出,要致力于建设“公正、可持续的国际秩序”,就是要探讨研究如何应对和引导国际秩序调整,巩固对美有利的国际秩序和体系安排。当前美国国际秩序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导力量,应在美领导下建立新的集体安全体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西方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向全世界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推行全球资本主义化。三是强调同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加强西方联盟的协调,共同分担责任和行使权力。四是建立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的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消除对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有效借助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国的影响力。美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实质是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为此,美一方面压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升代表性和话语权的要求,掣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因时而变,主导建立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加紧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等新的制度安排,抢抓网络、太空、深海、极地等战略新领域的规则制定权,巩固对美有利的国际秩序和体系安排。2.欧洲:建立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国际战略地位呈下降趋势,为振兴其国际战略地位,并顺应欧盟东扩顺利实施、全球化加速发展、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美国单独处理国际热点问题力不从心等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欧盟开始酝酿调整外交战略,提出了对外“多边主义”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减少因成员国利益不同而产生的“外交内耗”,提高欧盟整体对外行动能力,在此基础上改变冷战时期长期奉行的“对美国一边倒”政策,推行“多边主义”外交。它强调用“共同外交”保卫联盟利益,包括共同价值观、联盟基本利益、国家独立和完整等,同时要求对现有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进行改革,建议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加速法制化进程,促进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推进经济合作,以经济促进政治信任与合作,通过多边协商建立国际新秩序。总的看,欧洲反对美国“独霸天下”,但支持建立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美欧日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欧洲在其中充当平衡或支配的力量。近年来,欧盟主要在以下层面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全球层面,大力推行气候外交,在解决全球化时代一些直接威胁人类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上,欧盟希望发挥主导作用。在地区层面,深化区域组织建设和双边首脑对话机制,积极改善对美关系,对俄态度变冷,力促俄接受欧盟规则。反思对华政策,务实倾向上升,欲将中国纳入其多边主义战略轨道。3.俄罗斯:国际新秩序建设的重要参与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国内政治制度变迁和国际环境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从苏联时期的顶峰跌落下来。但俄罗斯仍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拥有世界上唯一一支可与美国全面抗衡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具有相当影响。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与转型发展,俄罗斯再次成长为国际社会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在国际新秩序的建设中,俄认为其是推动建设合理和公正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认为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重要影响,没有俄的参与,国际秩序的形成是极其困难的。俄总统普京曾表示,俄将致力于建立平衡的多极化世界,希望国际社会所有各方的利益都能受到尊重。俄罗斯对国际秩序观的主张从俄与中国发表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包括须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为基础,各国应严格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应制定全面和广为接受的经贸体制等。俄在各领域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中亚地区进行“颜色革命”以及北约东扩采取强硬反制措施,正式接纳克里米亚人俄。乌克兰危机导致俄与西方关系恶化,促使俄罗斯加大外交行动,更多借助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等独立于西方之外的机制建立国际新秩序。4.日本:欲以“正常国家”参与国际事务日本二战战败后,接受了由美国起草的严禁日本采取军事行动的宪法,但通过日美结盟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经济在战后时期得以全面增长,重新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强国。后冷战时代,面对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日本秉承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外交传统,一再强化日美同盟,力图倚重美国的实力,旨在达到平抑和消解来自中国崛起的“战略压力”。日本的国际秩序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并推行积极结盟政策。在历史问题上,安倍政权加速推进历史修正主义路线,力图减少日本实现大国目标的历史障碍。在安全问题上,安倍政权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增加国防预算和支出,加强与美、澳等亚太国家的安全防务合作,服务日推进政治军事大国战略需要;日还力推日美印澳“钻石构想”,构建“印太”联盟,维系其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南海问题上配合美“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大鼓噪南海问题,加紧推动所谓亚洲海上安全机制倡议,抢抓海洋秩序主导权。经济方面,加大全方位投入,以TPP为抓手加快推进对外经贸合作布局,谋求在新一轮亚太经济秩序和规则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5.印度:加强多边全球治理印度积极推动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印度首倡的不结盟理念,成功转化为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使印度实际上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围和领导国之一。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国际秩序观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继承,如坚持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指导原则”,“继续成为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为人类实现和平与发展创造条件的基本指导原则”,而“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的国际体系将是公平、合理、平等和互利的,有助于促进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动以及国家实力的不断上升,印度国际秩序观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单独或与其他新兴大国一起就建立国际新秩序表达看法和立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主张建设合作、均衡的多极化世界,建立公平、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多边全球治理,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组织和机制,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建立合作、和平、开放的亚洲地区秩序。印度利用各种国际场合表示支持多极化,称其“想象中的多极世界是相互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相互对抗”。主张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和机制迫切需要改革,与日本、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强力推进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进程。推动“改变少数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运作中所占据的不合理的主导地位”。三、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战后至今70年里,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从未忘记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地区层面,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捍卫并完善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王毅外长曾说,如果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比作一艘大船,70年前中国亲手参与了它的设计和建造,而且中国还是当时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今天,中国和190多个国家同在这条船上,中国想的绝不是要把船打翻,而是要和各国共同努力,让这艘大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得更稳、开得更好。中国历来是国际秩序的建设性力量。中国主张对国际秩序和体系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非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总的方向是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尤其是要维护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从而使这个世界更平等、更和谐、更安全。首先,维护现行国际秩序的基础。中国始终坚持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精神,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成功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同世界近印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领导人及代表一道,共同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当今世界得来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反对任何企图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言行,为人类社会坚持和平、坚守正义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在联合国舞台上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提出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习近平主席倡议各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维护和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注入正能量。其次,对现行国际秩序进行有益补充。中国倡导并全力推动或积极参与组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全球或区域多边开发银行,弥补现有全球和区域多边金融机构的不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改革,提升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境界和能力,为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注人新鲜血液。中国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使当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和均衡。2021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一年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开辟了新前景,注入了新动力。习近平主席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对全球网络空间的主张和看法,强调尊重网络空间里的国家主权,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构成中国主张的全球网络空间新秩序最重要的特点。最后,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弱小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在安理会的否决权,始终发挥着制约战争冲动、抵制强权逻辑的重要作用。中国曾经积极推进了当年的印度支那和平进程,发起并实现了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创建了旨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促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最终达成。现在,我们又在积极推动叙利亚、乌克兰、中东、南苏丹等热点问题的政治对话进程,深入参与反恐禁毒、维护网络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在国际秩序问题上,中国认为联合国需要通过改革,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并主张更多地增加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小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行列,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兑现承诺,提高减排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和正当的权益。四、国际秩序之争与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有关国际秩序之争的焦点是“规则之争”。如果把这种规则比作我们熟悉的“交通规则”,那么在国际关系中,几乎所有的现行“交通规则”,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它们认为所有在路上跑的“车”都得遵守这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成了国际规则。现在,新兴国家并没有寻求推翻现有的“交通规则”,不过是希望在某个地方加一个拐弯灯罢了。现在的世界经济规模也比过去大了很多,新兴经济体也在不断增加,新进来的“车”对规则提出改进意见,也是正当要求。原来制定规则的大国,虽然意识到了只有现在的“灯”不够,但出于自身利益又希望规则大体延续。怎么调整和改善这些规则呢?“旧车”和“新车”肯定有利益纠缠,博弈过程很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这些年来,多哈洽谈而无果,陷入僵局,世贸组织(WTO)作用有所弱化。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美国打起了另起炉灶的算盘,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两洋战略”,即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2021年10月5日,经过5年的艰难谈判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在亚特兰大成功达成TPP协议,若协议最终生效,占据世界GDP总量40%的全球最大自贸区将应运而生。更关键的是,TPP提出了比WTO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产业准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关税等方面规则,奥巴马更是直言此举是为了“二是政治安全体制改革之争。政治安全体制改革主要指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而安理会改革的核心,是安理会理事国席位及否决权问题。联合国成立70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威胁,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支持联合国改革,但改革应是全方位的,不应简单化为安理会改革或安理会“扩常”。视“入常”为战后夙愿的日本联合德国、印度、巴西组成“四国联盟”(G4),以日德为代表的二战后重新崛起的战败国中的发达国家,它们是国际关系中的“修约派”,急于通过“入常”而彻底甩掉历史包袱,图谋在国际体系中东山再起;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部分新兴大国,它们是国际关系中的“激进派”,急于通过“入常”而获取政治大国身份。三是网络空间规则制定权之争。当前,全球网民人数约为23亿,每秒新增用户8人。人类已站在跨越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文明的历史路口上,共享网络繁荣与安全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渴望和基本权利。然而,网络空间背后还是被实体空间的丛林法则主导。美国仍在谋求网络霸权,希冀永久把持网络资源,垄断互联网“生杀大权”,意欲凭借自身超强能力继续在网络“丛林”中占山为王。网络空间治理规则之争更趋激烈,中方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受到国际社会好评。未来,国际体系中的规则,要符合更多发展阶段不同的各种行为体的最广泛利益,才能使大家服气并遵守。当前,大国角力未来国际体系主导权,国际关系正在经历新一轮结构性和趋势性调整,国际秩序有望迎来阶段性演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将呈现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巩固。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仍然没有变,但是相对实力消长确实在发生变化。美国依然以“世界老大”和国际秩序捍卫者自居,正如奥巴马总统所讲:“在未来100年内,美国还要继续领导世界。”但美“领导世界”日渐力不从心。欧洲疲于应对难民危机,面临内忧外患进退失据,竭力呼吁国际社会为其分忧解难。西方国家对国际秩序主导权和掌控力下降。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推动治理体系改革,在世界政治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世界发展道路也呈现多样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其二,地区秩序变化将为全球秩序变化奠定基础。各大国纷纷打出区域合作方案,谋求建立于己有利的地区秩序。欧盟一体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东盟共同体建成,TPP协议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取得进展,非盟、拉共体等地区合作机制影响力上升。地区秩序变革将对全球秩序调整演变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以中美互动为核心的亚太秩序变革,酝酿着未来国际秩序雏形。其三,合作与竞争将长期共存。在多极化时代,塑造国际秩序的不是大国间的对抗,而是合作。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认为有必要改革现行国际秩序以适应形势需要,加强全球治理。目前,中美两国已经在伊核问题的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应对埃博拉疫情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其他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做出了表率。但各方对国际秩序改革、全球治理的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形成了国际秩序变革竞争中合作、摩擦中深化的总体态势。同时要看到,国际秩序演变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依然突出。新兴力量在总体保持上升的同时,发展曲折性时有显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力量格局短期内尚无法根本扭转。现行国际秩序已经历相当长时期适应性调整和变革,也为各国寻求发展合作创造了条件。在推进改革中扩大利益共同点,在参与、融入中实现改造,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主基调,使得国际秩序调整可能在合作大框架下进行。当前,西方国家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底气有所上升,合力维护现有秩序的声音增强。同时,自身发展困难、利益差别等也限制了新兴力量整体影响力发挥。国际秩序变革进程将是漫长而曲折的,难以一蹴而就。延伸阅读篇目推荐:《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秩序”》,傅莹,《人民日报》2021年《世界新秩序与中关新型大国关系》,袁鹏,《学习时报》2021年《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高奇琦,《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4期。《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阎学通;《国际秩序变化原理与奋发有为策略》周方银;《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变革》门洪华;《国际政治科学》2021年1期。资料链接链接一:政策措施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历经800余天筹备,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21年截至2021年12月25日,包括缅甸、新加坡、文莱、澳大利亚、中国、蒙古、奥地利、英国、新西兰、卢森堡、韩国、格鲁吉亚、荷兰、德国、挪威、巴基斯坦、约旦在内的1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股份总和占比50.1%)已批准《协定》并提交批准书,从而达到《协定》规定的生效条件,即至少有10个签署方批准且签署方初始认缴股本总额不少于总认缴股本的50%,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根据筹建工作计划,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于2021年12.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2021年7月15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3.人民币成功加人SDR2021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为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权重分别为41.73%、30.93%、8.33%和8.09%,新的SDR篮子将于20214.美日等国完成TPP谈判2021年10月5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迈克尔,弗罗曼宣布,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秘鲁、智利、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12个国家达成“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基本协议。这是美国自1994链接二:权威声音1.习近平:大力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及合理化2021年6月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的准绳,没有只适用他人、不适用自己的法律,也没有只适用自己、不适用他人的法律。适用法律不能有双重标准。我们应该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国都应该依法行使权利,反对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合理化。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摘自2021年2.习近平:世界需要与时俱进2021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3.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2021年10月4.李克强: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5.李克强:中国无意挑战国际秩序2021年3月链接三:观点1.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全球秩序”应该具备的机制能力与其辩论哪一种秩序观更优越,不如超越现有概念,提出“全球秩序”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新概念,最大限度地容纳全球治理、大国协作、地区合作、南北对话等,把我们这个多层面的时代所需要的所有支柱和环节都包括进来,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关切,提供一个大家都能舒适地居于其中的秩序屋顶。在共同的屋顶下,这个“全球秩序”至少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机制能力:保障世界和平、保障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用合作方式解决问题,以及三大支柱:大国协调、多边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培育合作的习惯和规范。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因此,在全球秩序这个共同的屋顶下,世界应该是一个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摘自2021年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秩序的三个特点第一,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一个秩序,而是多个秩序共存的,无论是建立在宗教之上的秩序,还是帝国,或是后来建立在主权国家之上的秩序。第二,每一个文明都有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国际秩序观。因此,一个文明崛起而占据主导地位了,其国际秩序观必然影响其建立的国际秩序。第三,自近代以来,西方建立的国际秩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西方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不过,尽管西方主导世界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秩序是唯一的秩序。各个区域都在出现不同形式的区域秩序,对国际秩序产生影响。(摘自2021年3.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国际秩序”定义权第一,中国要继续在现存国际秩序内部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中国并不是现存国际秩序的革命者,而是改革者。中国无意把激进的变革引入现存国际秩序,而是要在内部和其他国家共享国际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管怎么说,现存国际秩序是中国和其他国家互动的平台。实际上,中国一直在追求现有国际秩序的改善。第二,中国需要构建自己的国际秩序话语权。这个话语要说清楚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倡立新的区域秩序,另一方面要说明这些新的区域秩序与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第三,在建设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要和美国的一些传统盟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从而化解美国的阻力。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不过,如果从正面受到美国的抵触,便要迂回而行。也就是说,中国可以从英、法、德、加拿大等中等国家入手,来促成美国的转变。今天,这些中等国家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们和中国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二是这些国家已经没有很大的国际野心,要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很重要的国际角色。很多年里,外交事务已经不是这些国家的重要事务。三是这些国家今天关切最多的还是国内事务,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四是这些国家虽然有时也讲“人权”之类的,但这是虚的一面,实的一面还是国际经济活动。五是这些国家都不会放弃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都希望深化与中国的关系。所有这些特征,都使得中国可以和这些国家找到更多的共同利益。(摘自2021年4.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怀疑以及中美博弈的战略选择归纳起来,美方担心中国在六个方面挑战美国的国际秩序:一是美国的盟国体系;二是美国的亚洲领导地位;三是国际规则机制的控制权;四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五是全球公域的治理权,如太空、网络、深海等;六是普世价值观。中美博弈的战略选择大致有四种:一是双方都坚持旧的国际秩序观不放,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国际秩序陷入崩溃;二是中国不断创新国际秩序观,美国抱守旧秩序观,其结果是美国陷入战略被动;三是美国创新国际秩序观,中国难以适应并且拒之门外,由此中断和平发展;四是中美双方都突破旧的秩序观束缚,相互接近,形成新的地区和世界秩序。我认为,只有第四种出路才是可取、可行、可能的。(摘自2021年5.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衰退中的大国有三种战略可选择一是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排除新兴国家的经济挑战和军事威胁,这也是最激烈的做法;二是后退到贸易保护中去,或者削弱新兴国家的经济;三是采取使本国日趋衰退的经济振兴起来的政策措施。通常受到挑战的国家是把各种战略结合起来贯彻。目前作为受到挑战的国家美国和西方国家,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原则,如美国重返亚洲,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遵循了第一条原则。而美国试图通过TPP和TTIP重建世界贸易规则,将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排除在外,就是遵循了第二条原则。再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遵循了第三条原则。正因为如此,建立在市场逻辑基础上的全球经济问题正在转变为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崛起和发展中国家与衰退中国家的矛盾正在激化,其中特别是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摘自2021年6.国际关系学者鲍盛刚: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博弈的三个阶段回顾冷战结束25年,第一个10年可以说是美国与西方国家全球化全面推进的10年,而所谓全球化就是民主化与市场化,就是美国化与西方化,这10年历史处于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单极时刻。但是,第二个10年是经济全球化逆转的1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所谓逆转是指全球化偏离了美国与西方国家设计的轨道,不再是等于美国化和西方化,而是去美国化和去西方化。美国与西方国家失去了对全球化的控制,而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反过来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25年中最后近5年则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博弈的5年,一方面美国与西方国家试图逆转全球化的逆转,特别是美国,所谓全球化再逆转就是再美国化与再西方化,显然这是逆世界潮流而动。另一方面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顺势而为,不仅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而且力图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摘自2021年链接四:名词解释1.门罗主义: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二是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三是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2.门户开放: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3.威尔逊主义:所谓“威尔逊主义”就是指威尔逊总统在主政美国期间提出的关于国际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各种理念、信仰、愿望和标准的统一体。究其内容,具体体现在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对美国国会发表的“十四点计划”的演说之中。该演说着重强调美国的对外关系政策必须强调如下目标:公开外交、公海航海自由、贸易自由、全面裁军、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民族自决、恢复比利时、撤出俄罗斯领土和建立国际联盟等。此后,威尔逊又通过一系列的场合对“十四点计划”4.钻石构想:日本首相安倍提出的所谓“安全保障钻石构想”,即通过四国合作来保护日、澳、印与美国夏威夷连接形成的菱形区域。钻石构想是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后的2021年12月底通过国际NPO团体发表的英语论文提出的。文中对中国加强对南海的实际控制表示关切,同时透露“正在描绘保护从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钻石形海域的战略”。链接五:案例1.二十国集团峰会升格为全球治理主要平台2021年8月的一个夜晚,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二十国集团成员里中、美、英、德、法五国协调人各带一名随员,不事声张地来到德国中央银行总部一间临时布置的餐厅,共进外交上称为“不存在”的晚餐。美国现任贸易谈判代表弗罗曼和英国英格兰银行副行长考勒利当时分别是美、英二十国集团峰会协调人,专程飞到法兰克福。我是中国的协调人,“凑巧”在法兰克福出席3+3(美国、俄罗斯、中国加英国、法国、德国)和欧盟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磋商。大家对外就说是几个协调人碰巧在一个城市,相约一起吃顿饭。说它“不存在”是外交上常用的托词,因为大家都不想大事声张。法兰克福这顿晚餐朴实无华,地地道道德国人的做事风格。五位协调人稍事寒暄便围桌而坐。先是蔬菜加羊奶酪沙拉,主菜牛肉与鳕鱼任选一款,德国莱茵河畔红葡萄酒为佐菜。晚餐上谈什么呢?长话短说。当时二十国峰会已经在华盛顿和伦敦开了两次,效果不错。各国都觉得用这个机制来协调国际经济事务可能是个理想的平台。然而,西方国家有七国/八国集团,发展中国家有金砖国家组织,还有G8+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非正式对话。下一步怎么办?哪个平台更加适合大国协调全球经济事务?这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这次五国协调人在法兰克福想探讨的问题。因为涉及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未来,牵涉面广、复杂敏感,所以几个大国想私下探讨一下。问题集中在是否需要把二十国集团峰会确定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如是,那么二十国集团与七国/八国集团在全球治理机制中的关系又如何处理?这件事我与美国的弗罗曼和英国的考勒利有过初步讨论。三国出发点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表明,七国/八国集团难以承担管理全球经济事务的重任,应该由二十国集团取而代之。当然,全球治理机制调整需要时间,需要掌握火候,以何种方式取代、什么时候出手,都需要斟酌,以求“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五位协调人取得基本共识后,讨论就集中在2021年9月美国匹兹堡峰会领导人宣言中如何表述未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架构。“细节决定成败”,具体文字表述是关键所在。英国外交官在这方面最拿手,这与英语是母语又是国际谈判主要语言有关。经英国协调人考勒利多次修改,五国就措辞达成共识并准备提交领导人审议,即“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另外,五国协调人还达成君子协定,七国/八国集团今后不再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前讨论全球经济问题,以此来给二十国集团峰会定调,G8+5机制也随之解散。当然七国/八国集团后来并未完全遵守君子协定,还是我行我素。这再次说明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调整还面临各种阻力,行动起来确实需要时间。随后在美国匹兹堡峰会上,作为领导人宣言的一部分,五国的初步共识部分审议通过。(摘自2021年2.西方不是铁板一块冷战期间东西方对峙,认为双方都是铁板一块的思想盛行。其实天下没有铁板一块的事。西方不是铁板一块,这一点毛泽东早就看到了,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1964年1月27日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加快了向多极化过渡,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更不是铁板一块了。但是,在冷战时期形成的铁板一块的思想,仍然有很强大的惯性,好像天下就只有两种颜色,非黑即白,这本身是形而上学的。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惯性思维仍然在影响着一些人对世界的看法。英国加入亚投行后,引发了美英之间的一场公开对骂。美国指责英国“背叛”“绥靖”。这两顶帽子可真不小,一讲到“绥靖”,人们就想到1938年这两顶大帽子好像是说今天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就是当年的张伯伦;中国就是当年的德国。英国毫不示弱,反唇相讥,指出这根本不是什么“背叛”;强调亚投行会促进亚洲的经济增长,亚洲的经济增长全世界都需要,对经济增长“绥靖”有什么不好?英美之间有着特殊关系,英国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双方之间爆发如此尖锐的对骂实属罕见。美国国内对亚投行的意见也不是铁板一块,主张美国加入亚投行的大有人在。日本国内围绕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日本政府的立场未定,但是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公开对媒体表示,主张日本加入亚投行。一个大使在本国政府尚未表态之前,就对媒体表示自己的立场,这是不多见的。意味深长的是,我的一些美国和日本的朋友私下告诉我一个有趣的事实:20世纪60年代初,当年日本提出要建立亚洲开发银行时,美国的第一反应也是强烈反对。看来美国是把国际金融看作自己垄断的势力范围,不允许别人插足。1990年前后,西方对中国实行制裁,停止了与中国高层来往。有些人对形势看得很悲观,邓小平指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后来,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制裁,而且迎来了中国外交的黄金时期。今天中国的处境大为改善了。有些人还把形势看得非常严峻,以为西方是铁板一块,我们陷入西方的重重包围之中,大难即将临头,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摆脱了形而上学的“铁板一块”,思路就会开阔得多。我们就会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大有文章可做。(摘自2021年链接六:历史由来1.维也纳体系从16世纪到19世纪,西欧诸国先后发生了科学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这三大革命赋予欧洲资产阶级巨大的推动力和内聚力,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提供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几乎持续整个19世纪的欧洲的相对和平状态,也为西欧资本主义大发展提供了国际环境。19世纪初,打败了拿破仑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建立的欧洲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该体系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它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五个列强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在这个结构中,英国以其在制海权、殖民地、工业、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优势,几乎达到了全球霸权的程度;俄国则依靠扩张所得的辽阔领土及其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势的增长,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意大利和德意志仍然处于分裂状态,这种状态,是上述五国形成均势的必要保证。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因任何一个大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而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些国家在其相互关系中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仲裁与协商解决,从而保持欧洲的协调,维护大国的利益、和平与均势。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欧洲协调”,亦称“共管均势体制”。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构建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大国的多极体系。它呈现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美国、日本、苏联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在这个多极结构中,英、法代表的西欧还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它们是凡尔赛体系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支配着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对全球事务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保证者,在亚太地区拥有较大影响;日本虽然在华盛顿体系下受到一定限制,但其扩张野心不变,也是国际事务中的一支有影响的力量;苏俄/苏联虽然长期被排除于国际事务之外,但仍然是一个决定性的成员,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并以独特的方式对该体系的形成和实际运作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及其他亚非拉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也在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身存在的弊端与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也不断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局部战争最终导致该体系崩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彻底崩溃之日,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时。3.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大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与会晤,达成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史称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雅尔塔体系是大同盟内部相互妥协(或者说“合作”)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也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因此,雅尔塔体系实际成为美英苏三大国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但是,雅尔塔体系并不是冷战。大同盟所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其本意是希望在战后保持大同盟之间的继续合作。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和平的到来,使昔日大同盟建立的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内部原有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由于美苏双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不同,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体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必然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并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于是,冷战就在双方的政策与行动的对立互动中爆发了。随着冷战的发展,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4.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它在带来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世界局势出现新的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当苏联解体时,世界呈现出这样一幅历史发展的宏观画面: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时刻”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环视全球就可以看到,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印度、东盟等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