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情绪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论_第1页
动机、情绪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论_第2页
动机、情绪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论_第3页
动机、情绪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论_第4页
动机、情绪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机、情绪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论动机即那些驱动我们行为产生的内在力量。在人类许多理性的行为背后,或许隐藏着非理性的强大的动机,隐藏着强大的非理性的情感。ThomasEdisonsaid:Geniusis1%inspirationand99%perspiration。达尔文出版了119部科学著作或论文,爱因斯坦出版了248篇,弗洛伊德出版了330篇,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出版了39部书,1397篇文章,并且获得了28个荣誉学位。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仅是运用了人类的理性,更重要的,可能是理性后面所包含的热情,passion。爱因斯坦回忆自己小时候爸爸送给他一个生日礼物,指南针,他当时看到这个指南针,不知道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让指南针始终指向南北方,激动得莫名万状。这件事为他日后从事高度抽象的时空关系思考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种激动的体验,本身并不是认知的,而是情感的。我们都知道儿童时代的爱迪生钻到鸡窝里去孵小鸡的故事,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既有认知的成分,更有情感的成分。人类的文明,是智慧创造的文明,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智慧的创造.然而,在智慧的底层,却是人类的情感。无论文明的创造物是文学、艺术、音乐、科学、技术,都起源于对人类情感的抒发和升华.而情感本身,却是非理性的.可惜,在这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肤浅的。一弗洛伊德其人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生于捷克,死于英国,在维也纳生活了近80年。潜意识(也有翻译成无意识)理论、泛性论的创始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几乎与爱因斯坦齐名。他的理论中的许多具体的结论已经不再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其潜意识和泛性论的基本思想,对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本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慧儿童,8个姊妹。希特勒、纳粹对他的态度。1933年在柏林焚书.其中一个口号:“反对夸张性生活而毁灭灵魂,为了人类灵魂的纯洁高尚,把弗洛伊德的著作化为灰烬。”弗洛伊德本人对焚书的评论:现在他们焚我的书就够了,如果在中世纪,还要烧人。其实是他离开的早,否则也会与书同样命运。后来有四个妹妹被纳粹杀害.主张泛性论,但本人的私生活严肃,有大男子主义。文笔很好,曾获哥德文学奖。标准著作24卷.弗洛伊德研究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东西主宰了人们的行为。常识认为,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主宰人们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常识不一定正确。研究的方法:临床法,通过对大量有心理问题的人的治疗和观察。基本术语:人格,表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系统,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感觉、记忆、想象等等。罗丹说:大师,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大科学家,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不可理解的问题二、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坚信,要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努力去寻找出决定人们行为的潜在因素.这些因素是内在的,并没有被人们认识到.这与科学研究的一般假设是相同的。科学研究是要通过表面的现象去探讨未知的内部的原因。而心理学也是要通过表面的显著的行为,去探讨内部的决定因素,这种内部的决定因素并不象人们常识中所认为的那么简单。早期弗洛伊德的思想。通过多年研究认为,人的精神,人的心理,如果简单地区分,有两个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意识部分──外显的,表面的,常识认为意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不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意识在心理中仅仅是一个表面的部分,是精神系统中一个次要的部分。潜意识部分──是人的精神系统的最主要的部分,但通常是隐蔽的,含而不露,广阔而深沉,是人的行为的真正的决定力量.但是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就是说,作为一个行动者本人,指导决定他行动的真正力量,并不是他的意识,他的思想,而是他的潜意识,而对于他自己的潜意识,本人也认识不到。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的前意识部分。一般人总是努力去忘记那些痛苦的观念和记忆,因为这些痛苦的观念和记忆,是心灵上的创伤,会时时威胁到人的正常思维和行为。例如,如果你的亲人在一次灾难中丧生,如果你天天为此悲痛,那么你肯定无法正常生活,所以在最初的悲痛之后,你会努力不使自己想起这惨痛的经历。这种努力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而是一种自动的机制,这样一种机制,被称作压抑。当这些痛苦的记忆,受到压抑,好象暂时被遗忘时,我们就说它进入了前意识的部分。而前意识部分的内容,如果受到的排斥、抵抗的力量不大,还会时常恢复进入意识层面。而且,即使被压抑,它依旧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举几个例子。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就是葡萄是酸的。行为上是不要吃这种酸葡萄。反映的真实心理是想吃葡萄。对应的表现是甜葡萄心理,也叫围城心理。钱仲书的《围城》。城里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例如初恋往往是如此,如果初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所谓青梅竹马,那么后来是否甜蜜幸福,那很难说。但是如果两人终于不得不分手,那么常常能够保持既甜蜜的又痛苦的回忆。往往会认为初恋的情人最好。吃不到的葡萄最甜。得不到的东西最好。《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与岳灵珊的关系。一个是《笑傲江湖》中的仪琳与令狐冲。令狐冲为救仪琳而受重伤,仪琳以为令狐冲死了,抱着他的身体在野地里跑.第一,仪琳自己是一个小尼姑。被要尽量一个是《神雕侠侣》中的描写的郭芙对杨过冷落、厌恶与恨.其实是爱的一种表现。潜意识中是爱,意识中是恨。压抑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把意识中的痛苦记忆,排斥到前意识的过程,似乎是要遗忘这些痛苦的记忆。另一种是指性压抑,压抑性的冲动。这种理论可以把人格类比于海中的冰山,它是一种静态的结构,浮出水面的是意识部分,而水面下的主要是潜意识。中后期的弗洛伊德,进一步研究,指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id人格中最基本的部分,人格的基础a。本我是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是人的生物性的禀赋,如饥饿本能,性本能。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七情六欲。七情中医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佛家的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吕氏春秋.贵生》,高诱注释: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b.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必定会出现的.弗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本能是一生都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c.本我没有结构,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感,它不分好坏,不讲善恶,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使本能的欲望、冲动立刻得到满足。弗洛伊德说:“我们把它叫做一团馄饨,一口充满沸腾的激动的大锅.”“本我不知道价值判断,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邪恶的,不知道什么是道德。”d.本我在满足自身冲动的活动中,不能考虑到现实情况是否允许它这样做c。d。这两条,被弗洛伊德称做本我的工作原则: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即它不考虑善恶,也不考虑现实e.本我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人格能量的来源,即心理能量的源泉。人的基本心理能量,被弗洛伊德称做libido,它被围困在本我之中,不断地产生内在的紧张状态,寻求能够减弱这种紧张状态的宣泄.刚出生的婴儿的心理系统中,只有本我,没有其他部分.f。本我完全是潜意识的。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饿了就要吃奶,吃不到奶就会大哭,或者有什么吃什么,不考虑父母的情况,不考虑食物的情况,什么可以消除饥饿,什么不能吃。到了青春期之后,人都会有满足性冲动的欲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含蓄地表示贾宝玉的第一个性伴侣是秦可卿。2.自我egoa。自我是在本我的挫折和失败中发展起来的.单纯的本我,仅仅依靠快乐原则工作,并不能总是成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它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婴儿饿了,要吃奶,这是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他立刻寻找母亲的乳房或奶瓶,但不一定成功,于是他碰到什么都吸吮,吸手,吸毛巾,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消除饥饿.由于单纯的本我不能保证人适应环境,人格中的第二个系统,自我,发展出来了.b.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从环境中寻找满足本我的途径,即寻找满足冲动欲望的途径,它的目的是保护本我,满足本我。c。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考虑现实,它代表着人的理智系统,包括:感知觉,判断,推理,思维,在心理健康、顺应良好的人身上,它是人格的执行者。换句话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或成人,它的人格中自我这一部分应当发展的比较较好。d.自我的工作原则是:现实原则e.自我的发展,要耗费本我提供的心理能量。自我把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吸引出来,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自我的理性系统,一是用于暂时压抑本我的冲动.为了在现实情况中满足本我的冲动,常常要延迟满足,因此自我有压抑的功能。f。自我属于意识部分3。超我superegoa。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b。超我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自我理想:什么是好的,善的,理想的道德规范,应当受鼓励和奖赏的良知:什么是坏的,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惩罚c.超过是与本我对立,也与自我对立本我───→(唯乐原则)立刻满足冲动自我───→(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冲动超我───→××追求道德完美d。超我代表了被社会认同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儿童生活中,权威人物通过实施奖赏和惩罚等方面,来引导控制儿童的行为,这些权威人物所施加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逐步被儿童吸收,内化,形成发展成儿童内部的权威系统,即儿童能够自己按照这些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儿童自己人格中的权威系统,就是超我.超过在人格中起着与外部权威人物相似的作用:监督和控制本我和自我。e。超我也要吸引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它充当人格内部的道德审判官,需要去防御、压制本我和自我中任何不道德的冲动。在人格系统中,如果超我越强大,它耗费的心理能量越多,反而会使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发展有用的自我,这样的人会变得行为拘谨,生活呆板,思想僵化,个性被禁锢压抑,生活象是戴着沉重的桎栲。超我控制自我的方法也是奖赏与惩罚。怎样奖赏与惩罚。举例。譬如你长时间学习很努力,考进了大学,你的行为满足了自我理想。这时超我就会对你说,既然你长时间表现很好,你可以满足一下自己,去享受一番了。于是你会去享受美味佳肴,可以游山玩水,去约会你内心爱慕、可是过去又不敢去约会的异性等等,这是,你好象事事如意,运气特别好,其实这不是运气,而是超我在奖励你.反之,如果你做了错事,成为道德上的罪人,这是超我会说:“近来你很坏,你将受到惩罚”。随之而来,你会遭受一连串的不幸,事事不顺,例如经常丢东西,无缘无故心情就不好,甚至不断生病。人为什么要生病,从医学讲是各种生理方面的原因,从弗洛伊德的理论讲,往往是心理上的原因,人之所以要生病,是人需要生病,生病是自我伤害的一种方式。自我伤害就是自我惩罚。甚至,你可能会遭遇重大的变故.超我的奖赏与惩罚,都是潜意识的活动,你自己一般觉察不到。例如,在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中,朱诗尧原来的女友是左巧柔,后来另一个女孩杜小双闯进了他的心灵。本我──左巧柔+,杜小双++自我──考虑现实,不能两个都要,只有选一个,选杜小双超我──你不道德,你伤害了左巧柔,你将受到惩罚朱诗尧几乎没有勇气启齿向左巧柔讲清自己的感情,但是被左巧柔猜中。紧接着,朱诗尧驾驶摩托车与小青年彪车,发生车祸。从表面上看,这是朱诗尧彪车造成的,实际上,这是他的自我惩罚。朱诗尧是一个三十岁的男性,事业有成,一向稳重。如果不是他潜意识有自我惩罚的冲动,他是不会去与小青年彪车的。在这部小说中,左巧柔的言行也表现了潜意识。当杜小双进入他们的生活圈子之后,左巧柔对她特别关心照顾,为什么呢。如果仅仅从常识讲,我们可能认为是左巧柔和杜小双都是很善良的人,她们自然成为好朋友.如果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实际的情况是,左巧柔一开始潜意识里就意识到这个杜小双会是她最大的情敌.朱诗尧要向左巧柔摊牌时,又总是说不出口时,左巧柔自己说了这样一番话,流露了她的潜意识,她对朱诗尧说:你爱上任何一个女孩都不要紧,但是如果你爱上的是杜小双,我就没有救了。这意思是,如果你爱上了其他人,我都有办法让你回心转意,但是如果爱上了杜小双,那么我肯定不是她的对手,我就彻底失败了。因此,在潜意识里,左巧柔非常清楚杜小双是她的头号情敌,但是在意识上,她好象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在行为中间,左巧柔对杜小双表现的不是恨,而是爱,而且是特别细心的爱,杜小双不是她的情敌,而是她最好的朋友。这个例子,说明意识与潜意识是不同的。f.超我常常不考虑现实。它并不是在人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之后,才惩罚.超我既有意识部分,又有潜意识部分,超我与本我一样,都没有理性的。超我与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是这两个部分有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区分现实与幻想,不能区分什么是主观的,什么是客观的。超我并不因为自己真正做了错事才惩罚自己,而是你有了不道德的想法、念头、欲望,超我就会惩罚你。这就是良心和羞耻感。于是这就产生一个现象。一个超我很不发展的人,不管做多少错事,也很少有羞耻感,不会自责,所谓厚颜无耻。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使什么坏事都没做,也常常会有良心上的痛苦,甚至是极端的痛苦。因为人总是人,人有七情六欲,而这些欲望,在一般的文化里,都被认为是诲淫诲盗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道德比较高尚的人,他们的生活往往不幸福的,很沉重的。如刚才讲的小说的例子里,杜小双就是一例,她始终认为自己是罪人,最后选择自杀的道路.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比较健康发展的人,超我概括:本我──动物性的、非理性的情欲,人格心理能量的来源自我──理性与理智,现实的、通情达理的,人格的执行者超我──价值权威与道德禁律,人格的监督者和审判官自我,人格的执行者,同时服伺三个主人的仆人自我-本我难以驯服的兽性与情欲自我-现实错综复杂风波险恶的江湖自我-超我严厉苛刻冷酷无情的法官一仆不能伺候二主。自我要同时伺候三位主人.所以人常常会叹息,为什么生活这样难,这么累.对于中年人,这种感觉已经比较淡漠,他们都属于过来人。对于青年,这种感受可能比较强烈,他们刚刚走上社会,面临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需要奋斗,也面临情感是的种种需要和困惑,如果自我发展的不够强大,不能较好的去应付本我、现实和超我,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就会由此而生,严重的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二、人格发展的阶段比较荒唐的部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来讨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性本能有较广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各种导致或伴随着紧张、兴奋、烦躁或快感的活力,都可以归结为与性本能有关.人的身体的许多部位会产生紧张、兴奋的快感,被称做性感区.每一主要的性感区都与某一主要的生理需要、生理满足相关连。口唇-饮食,肛门-排泄,生殖区—繁殖。但是从性感区获得的快感,也可以与生理需要的满足不直接相关。弗洛伊德认为,性感区对于人格发展的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既是刺激、紧张、烦躁的重要来源,也是满足、快乐的重要来源。儿童、青少年、成人,都不得不与之做斗争。涉及到性感区的行为,能使人产生焦虑和挫折,使儿童与父母、青年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挫折、焦虑、或者满足,都会促进认同、移位、升华、防御机制的某种发展。人格发展有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上,儿童都会形成某种与对应性感区有各种联系的性格原型,这种性格原型在人生后来的发展中持久不变,所以,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1、口唇期0—18个月此时婴儿快感的中心区是口唇。他通过口唇的接触刺激和各种口唇的活动,如吸吮、咀嚼等,获得快感。为了满足口唇的快感需要,儿童会在特定的抚养方式下形成特定的适应性行为,这种行为会发展成为儿童未来个性的原型。在未来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儿童将会用类似的行为模式来应付。例如,如饥似渴这个成语,是一个形容词,它最初无疑产生于对满足口唇需要的描写。但是它所反映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远远不止是口唇的需要。在婴儿期人是如饥似渴地满足口唇的需要,这种行为的原型,长大后可以演变扩展成其他方面的表现:可以是如饥似渴地追求食物,变成美食家,也可以是如饥似渴地追求权力,成为政治家乃至野心家,可以如饥似渴地追求金钱,成为守财奴和亿万富翁,可以如饥似渴地追求爱情,为情而生为爱而死,也可以是如饥似渴地追问性,纵欲无度.即使在纯粹的口唇欲望上,到成年我们也摆脱不了婴幼儿时形成的行为习惯。成人除了不仅仅喜欢kiss,而且也喜欢一切与口唇有关的活动。老大的人,成天抱着个奶瓶太不象话,但是可以经常叼一支烟,可以经常抹口红,喝水的时候,只拿着个大碗或大茶杯大口喝水不乐意,我们喜欢用一个吸管慢慢地吸,也可以通过各种茶道慢慢地品,吸烟、品茶、饮酒、抹口红,这些活动中都包含着对口唇欲的满足,都包含有我们婴幼儿时期的行为原型。语言是我们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反映。在语言中,也可以看到口唇欲望的表现。我们可以把它称做口腔化的倾向.考试得零分,叫吃鸭蛋,产生情感上的嫉妒,叫吃醋,受损失叫吃亏,受欢迎叫吃香,吃苦,吃不消,吃不了兜着走,吃里爬外等等。教师,是吃粉笔灰的。2、肛门期1岁-3.4岁排泄活动也产生紧张感和快感,排泄器官成为幼儿快感中心.这一时期也正是父母开始训练幼儿大小便的时候,排泄活动与父母的训练管束产生各种矛盾。训练大小便是儿童第一次经历纪律、外部权威约束的严格管理,经受本能欲望与外部障碍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必然会在人格发展中打上烙印。产生所谓肛门期的各种性格原型。产生的肛门期的各种性格原型,有不同的纬度。一个是对清洁的关注程度,它形成一个人行为习惯的整洁与条理.如果父母对幼儿大小便的训练特别严格,就会促使他们特别关心清洁,甚至形成洁癖,有一则报道说美国的一个女老板要求她的下属每天洗十次澡.这种洁癖,是幼年期训练大小便时期引起的一种性格。反过来,有些人过于邋蹋。另一个是对自身排泄物的关注程度。它形成一个人与财富有关的性格。有些人特别吝啬,任何东西都不愿意放弃,弗洛伊德说这是因为幼儿期在大小便训练时,父母亲的焦虑形成儿童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丧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再一个纬度是对权威服从或抗拒态度的初步养成。毛泽东的例子(权赤延著,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毛泽东最快乐最轻松思维最敏捷的时候).末代皇帝溥仪的例子.3、早期生殖器期4—5岁虽然此时儿童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成熟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对生殖器、对男孩与女孩之间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表现出日益增长的兴趣,快感中心已经向生殖器转移.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人格发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形成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另一个是开始发展出超我。以恋母情结为例。古希腊神话,伊底浦斯情结。一个国王的儿子,从小被别人收养,他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长大后,杀了一个国王,又与这个被杀国王的往后结婚,后来才知道被杀的国王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妻子是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用这个悲惨的英雄的名字来命名恋母情结,用这个神话来表示这样一种普遍的人格情感冲突:即男孩子的第一个情爱对象,是他自己的母亲.既然男孩子第一个情爱对象是自己的母亲,他的第一个情敌就是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说,在儿童的潜意识里,他不仅爱恋自己的母亲,而且仇恨自己的父亲。父亲不仅是他的情敌,而且比他强大的多,是儿童生活中的权威人物。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阶段a.产生恋母情结,爱恋母亲而与父亲竞争、敌对b。畏惧、承认父亲的强大而放弃与父亲的竞争,压抑对母亲的情爱,并认同父亲的人格特征,以父亲自居而产生超我。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无法与父亲竞争是因为父亲太强大,这个时候潜意识里对父亲的仇恨会转化为意识层面对父亲的崇拜和认同。父亲的强大,是因为父亲有这样那样的人格特征,包括价值观、行为模式等等,孩子认为如果自己具有了父亲的这些品质,自己也会很强大。把父亲的价值观内化,认同父亲的行为模式,就形成了超我,超我会进一步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情爱。但是母子恋仍旧会持续。4、潜伏期从五六岁开始,儿童的人格发展进入了潜伏期.这个时候他已经压抑了对异性父母的情爱,并且初步形成了内部的超我,虽然这个超我很刻板,但是已经可以初步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他们基本解决了恋母情结的心理冲突,把比较多的精力投入与同伴交往,投入社会文化技能的掌握学习,而情爱的活动则相对比较平静和温和.5、生殖期青少年时代,儿童开始进入成熟的性爱时期,他们的情爱对象已经转移到家庭以外的异性身上.对于许多青少年,他们一般首先是会有同性别的亲密朋友,处在一种准同性恋阶段,然后会进一步发展出亲密的异性交往,直至成家立业.第三节人格动力一、本能与本能的种类弗洛伊德接受了物理学的观点,把一切都看做是能量系统,人的心理系统即人格,也是一种能量系统。这种能量系统为心理活动提供能量,所有心理活动的能量来自于本能.本能有来源、目标、对象和强度等四个特征。来源-身体器官组织的需要和冲动,一种激动过程目标—解决身体需要、舒缓生理心理紧张激动过程对象-帮助达到本能目标的手段、活动或方法。如饥饿,吃饭。性本能,性生活。侵犯本能,攻击行为。强度-本能的目标又有另外三个特征*保守*回归上两者从激动到平静,从紧张到松驰*重复本能的种类生本能──生存与繁殖的生理需要的总和。弗洛伊德取的名称是力比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本能,所谓性本能有较广泛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一切快感,一切美感都是与性爱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源于性爱.死本能──人怎么会有死本能,这似乎不好理解。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与生本能同样是最基本的本能。中国有句成语叫视死如归。归,不是简单地回家,而是一切生命都存在着回归到无生命的无机状态的基本生理倾向。换句话说,一切生命都有两种基本的倾向,一种是生存与再生的倾向,这是生的本能,一种是回归到无机状态的倾向,这是死的本能。如果说死与生一样是基本的本能,那么它就应当与生本能一样要有普遍的行为表现.那么,它的行为表现在哪里呢?死的本能的基本表现就是暴力。暴力又有两种基本的方向,一种是内向的,一种是外向的。外向表现是是攻击、侵犯、迫害和虐待行为,心理上是仇恨。内向表现是就自我伤害,自我虐待,甚至自杀。攻击和破坏行为是很普遍的。不少男性,特别是男孩子,也有一部分女性,好象一生的精力无从发泄,常常处于一种一触即发的状态,充满着攻击欲和破坏欲,表现的轻一点的是喜欢恶作剧,表现的重一些的老想跟别人打架,为一点小事就能大打出手,如深圳大学的大学生打架。古代贵族喜爱看角斗士互相残杀。现代人,比较看重自己的生命,但是潜意识里同样喜欢暴力.例如西方妇女特别喜欢看各种具有强烈刺激的竞争运动,例如拳击等等。因此,讲得好听是爱情与武侠,讲得难听色情与暴力,永远文学艺术是两大主题。在此,也可以看出人的两大本能。自我攻击、自我伤害、自虐行为也是很普遍的。希特勒自虐的表现。慢性自杀的表现,都是死亡本能的表现美感来自于人的本能,即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在文学艺术的表现中,美的极致,美的最高峰,来自于死。这种死亡的美也就是死的本能的一种表现。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与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象文学作品中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梁山伯与祝应台的死,林黛玉的死,泰坦尼克沉船时的死,牛虻(亚瑟、列瓦雷士)的死,安娜·卡列妮娜的死二、心力的分布1、心理能量的源泉是本我.心理能量是活跃的,流动的,在心理内部可以从一个部分流向另一个部分,在外部可以从一个对象流向另一个对象.选择对象的转换叫做移位。2、本我在满足欲望的冲动、在消除生理需求的紧张状态方面常常失败,使得一部分心理能量流向自我,去发展自我。能量的总体是守恒的,但能量的分布是在改变的,人格的发展,也是心理能量分布的变化过程。转移到自我部分的心理能量,用于发展人的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辨别、判断、推理和想象等等理性的心理过程.由于自我的理性心理功能在为本我获得满足方面发挥得比较成功,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心理能量,从本我这口沸腾的大锅中被吸引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入自我。当自我对能量的控制和掌握增加时,各种理性的心理过程会更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强大,自我对本我的疏导和控制,以及自我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控制,也都进一步发展。所以,无论从个人来看,还是从人类整体来看,人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协调都是不断增长的,这种增长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把人所具有的心理能量,从动物性的非理性的本我中吸引出来,转移出来,去发展各种理性过程.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所以,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必定是要以压抑牺牲人的动物性的本能为代价的。换句话说,文明越进步,人类的动物性的本能就越要受到压抑。但是自我并不总能成功的工作,一旦自我不能较好地满足本我的需要,那么心理能量又会倒流到本我这口大锅中去,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出现各种过分幼稚的行为,或者产生犯罪行为。自我是服务于本我的,但是服务的特征是延迟满足,因为自我按照现实原则工作,本我中的大量冲动不能立刻得到满足。于是自我必须投入一定的心理能量去阻止、推迟本我中能量的宣泄,这就是压抑、反宣泄.发展良好的自我,还可以投入一部分能量用于组成新的对象选择,发展自我兴趣。自我的能量还要用于使人格中的三个部分综合起来,使它们成为完整的人格,协调的人格。因此,心理能量在自我中的分布表现在:*各种理性的心理过程*压抑、反宣泄*组成新的对象选择,发展自我兴趣,如摄影绘画等艺术爱好与文学创作*综合人格的各项活动自我在发展中将越来越多的能量用于上述过程3、超我超我是与本我与自我对立的,所以进入超我中的心理能量的第一个作用是压抑和反宣泄。所以一个传统道德观很强的人,把很多心理能量用于防御本我,监督自我,老是警惕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存在着任何不道德的冲动。这样他可能反而不能使自己将较多的能量用于发展有效用的自我,不能从事令人满意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比较自然坦率地对待情爱性爱,也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发展自我兴趣,结果,她会变得比较僵化、禁锢,象过着带着沉重桎栲的囚犯式的生活。如琼瑶小说《几度夕阳红》中的絮白,《在水一方》中的杜小双。另一方面,超我中的能量也用于发展自我理想,追求尽善尽美。如现代护士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象德兰修女,圣雄甘地,雷锋等等.虽然超我是与本我对立的,但是超我本身也有很多潜意识的成分,并且在某些方面与本我有相同的特点。本我的特点之一是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超我也有这种特征。强大的本我会通过各种方法影响超我,甚至有可能以超我的面貌实现本我的功能。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本我已经控制了超我,超我不再与本我对立,反而成为本我的代理人.我们讲过,死亡本能的表现之一是攻击和侵略性行为。在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的惩罚,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的惩罚,也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这种惩罚,一般都出于道德方面的理由。在学校中,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惩罚,往往也都出于各种道德性或法律性的理由。雨果的《悲惨世界》,与主人公冉阿让对立的人物是沙威,沙威就是社会发挥的象征,也就是社会超我的象征。注意,法律就是社会的超我。然而我们看到,沙威是一个死亡本能的代表,一个攻击性侵略性的代表.更广阔地讲,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的战争和杀戮,通常都有它道德上的借口。最残忍的人往往都是宗教狂和道德狂。历史上由宗教狂、道德狂引起的战争和杀戮,举不胜举。例如中国本世纪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它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是对民族文化的毁灭,也是人性的大堕落。然而,它有着十分动听的口号,有着十分美妙的理想,有着十分崇高的目标。我们中国人为它取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好名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宣称这是整个人类迈入新世界的曙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当时没有现在的流行歌曲,流行的歌曲只有两类:为毛主席×××歌功颂德的歌曲和毛主席语录歌曲。如,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它,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一些口号:毛泽东说:要斗私批修。(斗私,与个人的私心杂念做斗争,批修,批判修正主义)林彪说:共产主义就是讲一个公字,反对一个私字,要破私立公,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灵魂深处,按弗洛伊德的讲法,就是本我).要狠斗私字一闪念。(私字一闪念,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本我中个人欲望的冲动,在共产主义的学说里,个人欲望,哪怕是一闪念,也要给予迎头痛击)除了理论上大力证明共产主义是真理以外,还要在实际生活中为老百姓树立榜样。象张思德、雷锋等等,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上级,为革命牺牲一切,在这些大公无私的英雄面前,你能够不自惭形秽吗,你能够不彻底悔过吗,你能够不为所谓共产主义贡献一生吗?当你在这种宣传教育和高压政策下,就是最有思想的人,最后也完全信服共产主义。如顾准,就在日记里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要夹着尾巴做人,要把念念不忘自己是敌人和罪人”。当这个时候,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外在的社会的道德,内化成了你自己内在的超我。按照这种道德真理,仅仅是斗你自己私还不够,必须为党的事业,为革命利益,为所谓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去斗别人的私,要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即使是对自己的妻子丈夫、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也要用阶级观念来分析.当时的话叫做:亲不亲,阶级分。于是,斗别人的私,揭发别人的隐私,就被当作是一项美德。党比母亲还亲。谱上动听的歌曲中的歌词说: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因此,每个人还必须对父母、妻子、丈夫、子女的私字进行斗争,要大义灭亲。丈夫揭发妻子,妻子揭发丈夫,儿子女儿揭发父母,这都是常见的事情,例如,沈从文的儿子就揭发过沈从文。严凤英的丈夫就被逼着揭发严凤英。不过,虽然丈夫妻子相互揭发的事例很多,子女揭发父母的事例也不少,却可以看到很少有父母揭发子女的。这反过来说明,两性的爱,子女的孝都是不可靠的,而只有父母的爱,往往最少有自私的成分.97年下半年深圳实验中学发生一桩事,两个女中学生晚自习后回家途中被人强暴,后来这两个女孩一自杀,另一个精神错乱.这里可以分析出至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犯罪分子和社会治安的问题。第二,如果社会治安不够好,为什么学校还要让学生晚自习。第三,如果社会对所谓贞洁的问题没有那么多假道德的压力,如果一个女孩受到强暴就跟其他人受到打劫一样,被看做是一个值得大家真正同情关心的受害者,而不是一个所谓不贞洁的人而被他人歧视,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这些女孩会不会自杀或得精神病,换句话说,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那么受害者会不会象这两个女孩那样。有一句话:自由,世界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更正确的说法是:道德,世界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又比如,在中国历史上,道德的最大承担者是妇女,而道德的最大受害者也是妇女,所谓节烈观,是儒家学者最喜欢的,而儒家学者都是男人,男人们通过这种方法迫害妇女,然而还后冠冕堂皇的理论做后盾.在此也可以看出,第一,道德可以是高尚的,也可以是一种表面上是善而实际上是恶的东西。这也符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道德狂通过对他所谓不道德的人进行惩罚,使他本我中的侵略本能得到宣泄。这个时候,对抗本我的超我,反而成了本我的直接代理人,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弗洛伊德说,超我堕落了。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理成熟2.外部挫折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冲动和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痛苦叫挫折.外部挫折,可以由于环境中缺乏满足欲望的条件,也可能环境剥夺了你满足欲望的权利。例如三年自然灾害,大部分人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食品,据说死了两千万人。又如被关进监狱的犯人,那么很多欲望都无法满足,此时叫被剥夺。3.内部挫折,也叫内部冲突指超我和自我对本我的压抑和反宣泄而产生的痛苦。4.个人不足个人经验、技巧、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乏而导致无法满足5.焦虑焦虑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明显意识到的紧张烦躁、不安忧虑,乃至恐惧等种种痛苦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区分了三大类焦虑。a。现实焦虑──自我对现实的恐惧认识到外界现实存在着困难、障碍、危险或威胁而产生的焦虑恐惧.例如对黑暗的害怕,对考试的恐惧。例如上海复旦大学一个高才生,要送他出国读书时,严重焦虑,发展成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从来都是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的,一旦出国,失去了父母的照顾,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是对现实的焦虑。b.神经性焦虑─自我对本我的恐惧指自我对本我冲动过分强大而产生的恐惧,即自我害怕不能有效地压抑本我的冲动。更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害怕理智被情感或欲望所征服。神经性焦虑的一个特点:在行为层面上,自我特别害怕的东西,很可能是潜意识里本我想要得到的东西。例如一个男孩在所有人,包括女孩子面前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一到某一个女孩面前,他是结结巴巴,笨头笨脑,那么你可以判断,他多半是特别喜欢这个女孩,他的反应是一种轻度的焦虑,既有神经性焦虑,也有现实焦虑。又如,小说里我们读到某一个女性刻意去躲避某一个男性,那么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这个男性正是她想得到的。c.道德焦虑──自我对超我的恐惧一个人产生了违背道德标准、违背社会规范,或违背自我理想而产生的内疚、羞愧和负罪感。这里所谓违背,可以是实际行动确实违背了道德标准,也可以仅仅是主观上有这种想法、念头,而实际上并没有.(我们说过,超我是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的)焦虑的作用是向人的自我系统发出警戒信号,告诉自我,产生了某种危险的事物、处于某种危险的状态,需要加以注意,排除这种危险。而且,后两种焦虑,即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不仅仅是危险信号,它们本身已经构成威胁.这两种焦虑很难应付,过分严重时就会导致心理危机甚至精神失常。四、解决人格发展障碍的常用方法上述影响人格发展的五种因素中,后四种都是人格发展的阻力.人格怎样发展,就取决于个人怎样去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障碍。一个人应付解决这些挫折、冲突和焦虑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认同或自居,移位,升华,防御机制,通过融合、折衷使本能转化。下面略做介绍.1.认同或自居,简单说,就是在心理活动中,把某种外在事物所具有的力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力量或内在的心理满足,这种力量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中存在的。例如最常见的认同称做目标认同,如英雄认同,崇拜认同自己总是挫折──→别人总是成功──→自己愿望象成功者那么也成功──→认同成功者的一切品格,把这些都当作优点现代社会中的追星族现象,就是一种目标认同。儿子崇拜父亲,女儿崇拜母亲父亲很高大,有男子汉的气概,有力气,喜欢体育,男孩子从小就崇拜,也喜欢参加那些需要耗费力气的体力和体育活动父亲酗酒、抽烟,有男子气派,男孩子也跟着学自己恋爱总是不成功,而同宿舍的女友很成功,学习女友的行为方式,向她认同。缺失认同──害怕失去生活中别人的器重和爱,而按照别人的愿望和规范来表现自己。例如,许多孩子对父母的爱,据弗洛伊德分析,并不产生于真正对父母的爱,而是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支持、抚养、保护。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潜意识里是害怕失去老师的注意和保护,失去老师的爱。两性之间也可以有这种认同,最典型的是《天龙八部》中的尤坦之对阿紫的爱。权威认同──与生活中的权威人物对抗失败,转而接受权威人物的价值观和纪律要求,向权威人物制定的清规戒律认同,以免受到惩罚,以免遭受痛苦,以免承担自己做主的责任(弗洛姆说现代人逃避自由),以获得安全感,得到被保护的爱。权威认同,可以表现为爱戴,然而潜意识里不是出于爱戴,而是出于恐惧。权威包括:父母、老师、警察、官员、政府机构,传统道德,也包括专家学者,一切在生活和工作中掌握权力的人。权威认同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过程。普遍的规律是:个人反抗社会,青少年反抗老年人,最后的结局,个人服从社会,青少年被老年同化,再去压迫青少年。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认同的种类还有很多,再介绍两个自恋认同,一种自恋情结,常常发生于青少年期,在成年期的表现,就是过分的自我肯定的倾向。什么花代表男性少年,Narcissus,水仙花。图腾认同,也叫巫术认同,比较原始,相信某种事物或某种仪式可以赋予人以超人的力量。吃熊胆可以长胆略,吃虎骨酒可以治疗骨关节的疾病。门梁上窗户上放一面镜子,可以辟邪,照妖镜。庐山脚下东林寺庙有一口聪明泉,喝了那泉水就可以变得聪明。新婚夫妇一个梨不能切开来吃,分梨与分离。这些中国文化中的语言崇拜,也是一种图腾认同.2.移位与升华移位,把欲望原先的目标,转换到一些新目标。如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一个小男孩的情爱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可以从自己的母亲,转移到年轻的女教师、女护士,转移到父亲的女秘书,转移到自己的女同学或邻居的大姐姐,转移到比较稳定的女友,最后成家立业。升华,把欲望原先的目标,提升转换到一些比较高尚的文化目标.比如把情爱的冲动转换为文学创作,升华为科学创造,升华为社会进步事业。例如一个男作家,如果不是心理变态,他的作品中都会塑造美丽若天仙,善良如天仙的女主角,女作家亦然,如果她不是心理变态,必定要塑造侠骨柔情、才华横溢、温存又善良,英俊又潇洒的男主角。本我中的紧张状态总是源源而生的,这就激励作家为更新更高更好的创作目标奋斗,实际上就是去用高雅的方式去表达更多的白日梦.于是,一部部新小说问世了,一个个饱含作家本人理想和情感倾注对象的新的主人公出现在新的作品里。这些主人公一个比一个更美,一个比一个更好,他们的形象日趋完美、丰满、动人,光彩夺目,艳光四射。此时,作家本人可能不再豆蔻年华,但是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再现了他的青春和情爱,他的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心理刻画,情境描写,情节起伏跌宕,结构的错综复杂而又流畅贯通,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3。防御机制自我有很多任务,承担许多重要的功能,之中之一就是对付人的烦恼、焦虑、各种心理负担、精神痛苦,我们统称为焦虑。这些焦虑,轻则使人不能正常工作、生活,重则导致人精神失常。对付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类是采取逃避的方法,否认和歪曲现实。采取逃避的方法,否认和歪曲现实的方法,就称做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举例:合理化(文饰)国粹,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它的功能,阿Q回到土地庙倒头就睡,如果是林黛玉,恐怕得自杀。上海88年冬的一场肝炎爆发性流行。报纸上临危而不慌。教师惩罚学生,家长惩罚儿童,经常是没有多少道理,并且很残忍,但是这种时候,教师或家长总会说,我这是为了他们好。他这样一说,就自己为自己找到了很合理、很高尚的动机。许多基于道德的惩罚,都有这样的倾向。世界上最残忍的战争,往往是有很高尚的道德理由的.*各种投射心理。把失败挫折的原因归结于外部或别人。把自己潜意识里的欲望归结到别人。酸葡萄心理。兄弟冰淇淋购买法.哥哥的做法。甲妒忌乙,乙各方面比甲强,但是甲不说她自己妒忌乙,而说乙忌妒她。*固着(害怕随年龄增长和现实变化而前进的需要,生活止步不前的状态中)随着年龄长大,害怕新的现实困难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找各种原因使自己停留在原先的状态中。例如,高中要毕业,面临人生的选择,也面临心理上的进一步成熟的需要,但是这会造成一定的担忧和焦虑.比如对高考失败的害怕。如果这种焦虑比较严重,本来完全有实力有潜力考入大学,他宁愿选择不考,而且还可以有种种似乎言之成理的理由。又如,很多人考研究生,并不一定是为着自己热爱所考的那个专业,仅仅是一想到要自己走上社会,独立工作生活,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情,因恐惧和焦虑,最后觉得还是选择自己从小就比较熟悉的读书生活,去考研究生。例如毛泽东解放以后的种种表现,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就是包含着固着。面临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武装斗争大的不同了,然而,他只能用斗争的老办法来处理,始终不能前进,不能面对现实。*倒退倒退与固着类似,但是比固着更严重,(害怕随年龄增长和现实变化而前进的需要,倒退到过去的幻想的状态中生活)由于对个人前程的恐惧而在人格发展中倒退到更低级的阶段上去。例:本来一贯表现良好的学生,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也不错,遵纪守法,一切很正常,突然间退步了,表现出许多反常的甚至幼稚的行为。防御机制的一般特点: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很普遍。对于儿童来讲,防御机制往往是正常的表现,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自我的发展还不强大健全,他不得不依靠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然而,过分地应用防御机制又会妨碍人格的正常发展,它使人逃避现实,用歪曲现实、否认现实的方法,而不是面对现实的方法来处理问题,防御机制本身也要耗费很多心理能量,使人难于发展正常的理性功能。成人使用防御机制,就是心理不够成熟的一种表现。第二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理论一、一般特点1.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强调本我与超我的作用,而自我只是本我与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强调理性的作用,强调人可以自我指导自己向更健康的方面发展。2。弗洛伊德重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同样3.埃里克森对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需要经过若干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有一对主要矛盾,主要冲突,或者说是主要危机。解决这个冲突、危机,是这个阶段上儿童的个性发展中的主要任务.如果儿童解决了主要冲突,完成了基本任务,就会形成较积极的个性,较健康的人格,反之就会形成较消极的人格,不够健康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具有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的个性品质都有积极与消极两个对立的极端,每个儿童的实际个性表现,总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某一阶段的基本任务解决得好,形成了个性某一方面的积极品质,将有助于下一阶段个性健康的发展.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赖感对不信赖感0-—1.5岁婴儿一出生,什么都不懂,似乎还谈不上什么个性发展。但是实际上,刚出生婴儿的环境,对他个性发展已经在产生巨大的作用。婴儿出生后,如果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身体和生理的需要获得满足,吃得香,睡得熟,尿片换得勤,感觉舒适和安全,─→产生对母亲的信赖和依恋,形成母子感情,人际感情的基础─→进而发展对环境的信赖,这个世界很好,形成乐观和幸福感的基础─→进而发展对自己的信赖。自信自立的基础,安宁稳定的基础母亲把人间的安全、温暖、慈爱、快乐,通过母爱传递给婴儿,使婴儿信赖并依恋母亲,信赖他人,信赖外界环境,对环境的肯定也就扩展到对自己的肯定,信赖自己的力量,形成乐观个性品质的基础.反之,产生消极的情感与个性,缺乏信赖感,缺乏安全感,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提心吊胆之中.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怀疑、羞耻感1.5—3岁一岁半开始,儿童的体格与心理发展产生了质变和飞越,开始独立行走了,第一次摆脱了对成人的完全依赖,活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有几乎纯粹被动发展到有了很多主动,接触的世界突然变大了,开始学习使用语言交流了。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了最基本的发展。阶段1建立起来的基本信赖感,在阶段2受到考验并进一步发展。儿童对母亲的信赖─→对环境的信赖─→对自己的信赖对自己的信赖+运动能力的飞跃+认知能力的飞跃+被动的活动变成主动的活动─→处处表现自己,有了初步的选择意志,有了初步的自主意识─→开始积极地去探索世界,并且常常扮演一个征服者的角色在这种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成功━→发展建立自主感,不断失败━→怀疑感、羞耻感,愤恨自己(幼儿的能力很有限,他自己并不意识,如果完全由他自己行动,他肯定不断失败)父母的任务:对儿童提供适当的恰如其分的保护、控制和帮助毫无帮助、保护和控制─→不断失败,自我怀疑愤恨过度帮助、保护和控制─→自己什么也干不成,自我怀疑愤恨3、主动性对内疚3-6岁特点智慧和运动能力迅速发展,精力充沛,野心勃勃.从父母监督下的活动─→完全没有父母在场的独立活动一个人的活动─→与其他儿童的合作活动家庭活动家庭外的活动发展起初步的良心和道德感发展起性别角色男孩子向哥哥、父亲认同女孩子向姐姐、母亲认同父母教养方式及影响父母:支持帮助儿童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从事游戏,儿童就会发展较多较好的主动性.父母:批评控制太多,限制太多,儿童的良心过分刻板,苛刻、严厉。当儿童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时候,它的良心是起着替代父母控制、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如果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十分严格的,此时儿童很容易产生内疚感,似乎不论自己做什么事,都是不对的,都会被父母批评。主导活动这时候儿童的主要精力耗费在做游戏上。从做游戏中获得体能、智慧和情感的发展。…4、勤奋对自卑6.7岁—青春期前社会要求、环境和主导活动的转变儿童社会化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第一次走进学校*第一次面临要完成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学业*第一次生活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如果是多子女家庭,原先也有竞争,但远远没有那么激烈*第一次面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第一次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主要精力从游戏转变为学习学习各种成人所具有的社会能力,包括知识文化性的,生产劳动性的,统称为社会文化工具良好和不良发展的机制儿童倾全力学习掌握各种社会文化工具,又继续与同龄儿童交往,并力争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如果儿童努力─→成功→再努力→更成功,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便比较顺利地发展起勤奋的行为习惯与自尊的品格如果儿童在以前的发展阶段上顺应不良,或者在本阶段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等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使他们不能胜任学业,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生活,发展就受到阻碍,儿童形成失败→自卑→更失败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发展起自卑或自暴自弃的个性品质5、自我统合对身份混乱青春期identityversusidentitydiffusion发展和社会要求新特点身体发育“突然”进入成熟状态,面临困惑。智慧发展进入已经达到成熟的顶峰阶段,面临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新需要。即将告别在父母抚养下的生活方式,面临自己独立生存的社会需要,如职业方向选择确定。认同危机从儿童期进入成年期的转折阶段,内在的智慧上的成熟与生理上的成熟,外在的面临独立生活的客观需要,需要儿童全面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环境,重新界定自己,界定环境,根据这种新的认识,重新塑造自我,整合自我,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与众不同的自我的模式,在社会上立足,我们把这种心理活动,称做为Identity的认同危机。Identity概念Identity,身份,也有译为自我同一性,不是指一个人的客观的外在的社会身份(比如在家庭里排行第几,是什么职业等等),而是指对自我的感觉和认识,对自我的人格整合,把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组织成为一个稳定的统一又与众不同的“那一个人”。Identity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自我概念,自我尊重,和身份感。自我概念,侧重于对自我的认识,自己的个性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特征,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尊重,侧重于对自我的感觉,即这种感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积极或消极的程度如果.身份感,侧重于对自我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的努力,使自我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成为something,而不是nothing,而进行整合的努力,其实是在回答一些生活和生命的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那里去。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追索,不仅使我们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也使我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发展结果如果这个阶段发展的好,可以建立起独特又比较稳定的个人风格,走向较成功的职业;反之,则失去方向感,自己的个性也是模糊不明确的,自己的职业志向也是不明确的,自己究竟要怎样生活也是胡涂的,在人格上就会产生一种混乱。Identity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断的改变着的,然而,青少年期的Identity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后面我们会专门讨论6、亲密性对孤独性intimacyversusisolation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后到成年期要解决的主要心理危机称做亲密性对孤独性。亲密关系的表现及要求埃里克森感到,在两个人之间真正的亲密关系,是这样一种表现,其中每一个人的identity都没有丧失,然而,在一起时,两个人的相爱形成了一种成双成对的生命,表现出它独特的未来,通俗地说,就是同甘苦,共命运,同时并不是其中一个人牺牲自己的身份而为另一个人完全奉献。因此,青少年必须首先形成自己的身份感,才能真正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没有自己独特和稳定的身份感。例如,如果一个女孩子正在努力地奋斗去建立自己的事业,而没有获得一定成功的时候,如果她与一个男孩建立了过分亲密的关系,甚至是依赖性的关系,显然,这种亲密关系有可能会妨碍这个女孩子自身身份感的确立。专题讨论设计一个小问卷:①你对自己的长相和身材满意不满意②你对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满意不满意③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没把握④你是男性女性统计长相和身材智慧和能力看未来男性满意满意有信心不满意不满意无把握长相和身材智慧和能力看未来女性满意满意有信心不满意不满意无把握三、青少年的自我统合及其发展中的问题(一)青少年的自我统合Identity,身份,也译为自我同一性,自我统合,主要不是指一个人的客观的外在的社会分身(比如在家庭里排行第几,是什么职业等等),而是指对自我的感觉和认识,对自我的人格整合,把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组织成为一个稳定的统一又与众不同的“那一个人”。自我统合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Identity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自我概念,自我尊重,和身份感。自我概念,侧重于对自我的认识,自己的身体和个性是什么样的,有那些心理特点特征,素质怎么样,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尊重,侧重于对自我的感觉,即这种感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积极或消极的程度如何。身份感,侧重于对自我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的努力,使自我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成为something,而不是nothing,而进行自我整合的努力,其实是在回答一些生活和生命的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通俗地说,这又分成三个部分?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我的过去怎么样?我来自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文化,我个人有那些经验,我现在在哪里?身在何方?我面临哪些紧迫的问题?我要到那里去?我的长远目标在哪里?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追索,不仅使我们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也使我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青少年期的Identity具有特殊的重要性Identity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断的改变着的,然而,青少年期的Identity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什么呢?首先,从认识上讲,青少年是人智慧发展的飞跃和成熟阶段(不是思想的成熟,而是智慧结构的成熟),根据皮亚杰理论,从这个时候,人的智慧结构从具体运算上升到成熟的形式运算,青少年的智慧成熟,意味着他们开始以一种与以前不同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认识环境和自己了.其次,青少年是生理发育上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身材突然长高了很多,与成人一样高大了,外观上发生了很多改变,性成熟第二性症明显出现了,等等,这必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以前不一样了,必定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第三,青少年意味着从童年到成年的转折期,童年时代,不论你有多么独立自主,实际上你是依赖于家庭的,是靠父母养育的,而青少年期,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很快就必须脱离父母的抚养,在社会上自立了,你面临许多从未有过的新选择,你必须做出选择,此时你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第四,青少年期意味着两性间开始强烈吸引,男孩儿开始重视女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女孩子开始重视男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也因为他们开始重视异性对自己的看法,这同样使他们更重视自己,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由于这样一些因素,因此青少年期在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主要问题,就是形成和发展这种identity。Identity的发展1、第一个方面是自我概念的变化1).青少年期,个人在认识自己个性特征方面在发生着变化,既形成比较完整的自我概念.如果让儿童描述自己,那么他们一般都是从具体的方面描述,比如我喜欢踢足球,我喜欢画画,我是一个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等等。然而,如果让青少年描述自己,他们一般都从比较抽象、比较复杂和比较分化的方式去描述。抽象,比如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复杂,总的来说,我是一个比较漂亮的女孩,个子中等,不算矮,体形适中,不算胖,五官也比较匀称,人家都说我的眼睛最美。可是我的鼻子不够高,我的小腿太粗了,穿裙子不好看.分化,当我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人家会认为我很内向,但是与熟悉的人在一起,其实我是很活泼的。爸爸妈妈认为我是个乖孩子,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内心的痛苦等等。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另一个发展,是从这个时候起,个人开始能分辨出两种不同的自我概念: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即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人。实际的自我,我现在实际是怎么样的人。2、自我尊重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自我尊重则是个人的自我感觉,feel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